劉朋朋++張歡
摘 要: 在現(xiàn)今世界各國經(jīng)濟發(fā)展緊密聯(lián)系的背景下,我國改革進入一個新時期,與此同時,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日顯重要,從新一屆國家領導人頻繁進行國事訪問,到中國舉辦一系列活動的國際參與度,以及中國提倡的亞洲投資基礎設施建設銀行、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的建立,都說明了我國正主動“走出去”。在這一對外交流過程中,我們有意識地加大我國的文化輸出。從國家主席習近平不同場合的政治講話中可以看出其中蘊含的豐富的文化負載詞屢見不鮮。如何高效、巧妙地傳播中華文化,成為口譯員面臨的新任務。本文首先對文化負載詞進行定義,其次以釋義理論作為理論基礎進行闡述,最后從釋義理論的角度探討文化負載詞的口譯策略。
關(guān)鍵詞: 文化負載詞 釋義理論 口譯策略
一、文化負載詞的概念及分類
廖七一教授認為文化負載詞是指“標志某種文化事物的詞、詞組和習語,這些詞組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漸積累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的活動方式”(廖七一,2000,230)。貝克莫娜認為“源語也許能夠表達出在目的語中缺失的概念,這種概念可能是抽象或具體的。它可能涉及宗教信仰、社會習俗或是飲食習慣”(Baker Mona,2000)。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進程中,逐漸積累了獨具中國特色的表達,這些蘊含豐富文化積淀和人民智慧結(jié)晶的特色表達大體可分為以下幾類:
1.成語(set phrase)。
成語在漢語字典中通常是指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簡潔精辟的定型詞組或語句。 一般而言,形式為四字格,并且一般都有來源出處。有些成語理解起來相對簡單,字面上即傳達了清晰意思,例如 “興高采烈”、“小題大做”等。但是有些成語,人們必須了解具體典故來源,才有可能真正習得其中的內(nèi)涵,如“朝三暮四”、“東施效顰”等。
2.諺語(proverb)。
諺語多指在民間流傳已久并且一般為較為固定的表達,其表達較為通俗直白,但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教化啟迪作用,直接來源于廣大勞動群眾,例如“瑞雪兆豐年”,“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3.歇后語(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s)。
歇后語由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如謎語一般,難以揣測其意,而后一半則如謎底,是說話者想要表達的真實意圖或目的。在源語文化的交流中,人們通常只說前半部分,而本意卻在后半部分,例如“竹籃打水——一場空”。
4.詩詞(poetic lines)。
通常通過有節(jié)奏感、后韻律感所表達出的個人情感和對生活的反映,一般認為詩較適合“言志”、詞則抒情,如“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二、釋義理論框架下的口譯
1.釋義理論的基本概念。
釋義理論是在19世紀60年代由巴黎高翻學院代表塞萊思科維奇提出的,后逐漸發(fā)展成為應用于口譯教學中的系統(tǒng)理論。釋義學派認為語言分為詞義、句子和語篇層次。在詞、句的層面上進行的不過是語法基礎上的表層翻譯,是一種脫離語境的逐字對應的翻譯,并不能真正實現(xiàn)交流的功能。相反,釋義學派認為只有以句子為單位的篇章層次的翻譯,結(jié)合譯者的語言知識及認識才能達到口譯的目的。
釋義理論的核心是意思(sense),關(guān)鍵在于正確理解可區(qū)分語言意義(linguistic meaning) 和非語言的意思(non-verbal sense)。在口譯場合下,譯者所要表達的是說話者的意思,根據(jù)說話者的語氣、情感和當時的氛圍、主題等準確判斷說話者的意圖、想法,而說話者想要表達的思想總是起始于講話前,且結(jié)束于完成口譯活動之后。例如,A與B同在室內(nèi),A對B說“it is cold here;the window is open.”從單純的句子層面理解,其意思僅為一種信息的傳遞,則B可能理解為“天氣真冷,窗子還開著”。若從深層次挖掘A的說話意圖,則B可能會做出關(guān)窗的反應。釋義理論提倡的即為真正了解說話者意圖而非單純翻譯其表達的一連串符號。意思作為理解語言的基本單位,包括“顯性”意思和“隱性”意思,同時譯者要運用到自身的語言知識和非語言知識稱認知補充(前期積累的經(jīng)驗、判斷力、百科知識、主題知識)方能實現(xiàn)成功的交流,達到交際意義的目的。
2.釋義的三階段。
通常認為口譯僅分為理解和表達,然而,釋義學派將口譯的過程分為理解、脫離語言外殼和再表達三個階段。萊斯科維思奇認為,我們可以將口譯的過程假象為一個三角模型。處于三角形頂端的正是意思(sense),即在說話者通過語言符號作為載體表達其思想后,首先通過譯者的理解,其次譯者對接收到的語言進行加工,脫離源語的符號束縛,頭腦中記住的是說話者的意思,最后譯者根據(jù)自身的認知和知識,對其所理解的意思進行重新加工,以目的語可接受的方式重新表達出來。當然,在交替?zhèn)髯g中,口譯員有相對充足的實踐,能夠相對容易地擺脫源語的字詞束縛。而在同聲傳譯中,由于譯員一邊聽源語,嘴上一邊說目的語,可回旋的時間相對較短,因此較難擺脫外語的干擾??偠灾?,釋義學派認為,口譯并非簡單地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的解碼過程,而是對說話思想進行理解和思想再表達的動態(tài)過程。
三、釋義理論視角下文化負載詞的口譯策略
文化負載詞通常被劃分為三類:源語同目標語直接對應、源語與目標語間接對應,源語與目標語對應缺失。在口譯中,譯者大體能夠遇上以上三種情況,針對不同情況,本文通過結(jié)合習近平總書記近年來的不同場合的講話,按照三大類文化負載詞對不同的口譯策略進行歸類。
1.源語與目的語直接對應時,采用直譯法。
直譯能夠忠實地表達源語,把更多的理解空間給了聽眾,且往往保留了源語文化的原汁原味,同時理解起來并不費力,更好地促進了文化間的交流及語言的多樣性。
例1:2014年第22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開幕時,習近平總書記致辭道:“一花不是春,孤雁不成行?!?譯員將其譯成:“A single flower does not herald spring; a lone goose cannot make a formation.”
例2:2013 年, 習主席參加APEC 工商領導人峰會說:“任何一項事業(yè),都需要遠近兼顧、深謀遠慮,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發(fā)展是不會長久的?!弊g員則口譯成:“...Killing the hen to get eggs or draining the pond to catch fish.”
在上述例子中,第一個是詩句,要傳遞的意思是加強各國間合作的必要性;第二句由四字成語組成,要表達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性;都運用豐富的中華文化傳遞了說話者的意思。這些例子運用直譯并不影響目的語聽眾對意思的理解,對于譯員來講,節(jié)省了時間,且實現(xiàn)了信息的高效傳遞。
2.源語與目的語間接對應時,根據(jù)邏輯關(guān)系采用語境口譯或句式轉(zhuǎn)換。
源語中許多表達,在口譯中并不能總是實現(xiàn)一一對應,常常是部分對應,譯員為了更好、更精準地表達講話者的意思,需要對譯出語進行一定程度的局部加工,在實現(xiàn)清晰達意的同時,以便聽眾理解。
例3: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華盛頓當?shù)卣兔绹押寐?lián)合團體歡迎宴會上演講時說:“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笨勺g成:“peach and plum do not talk, yet a path is formed beneath.”
此句原意是桃樹不招人,但由于其所結(jié)的花和果實,人們在它身邊走來走去,比喻人只要真誠就一定能感動別人。這里指的是中美間的關(guān)系發(fā)展的正確走向。譯者在運用了直譯的同時,注意到了句中的邏輯關(guān)系,用了yet表示轉(zhuǎn)折。鑒于漢英之間的差異,漢語較為精簡,其句子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常常呈隱性,相比,英語中較重視句子間的承接,因而譯者很好地體現(xiàn)出這一差異性。
例4:2015年習主席在西雅圖歡迎晚宴上致辭“度之往事,驗之來事,參之平素,可以決之”,譯員將其譯成: “A decision can be made properly after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past,the future,and the normal practices.”
此句很好地體現(xiàn)了句式轉(zhuǎn)換的口譯策略,譯者很好地抓住了句子的內(nèi)在邏輯,并對這個無主句進行了主語的增補,避免了譯出句的頭重腳輕。所要傳達的意思是,中美兩國制度不同,但都是處于合乎自身國情確定的,應相互尊重。
3.源語與目的語對應缺失時,采用意譯或解釋性翻譯。
由于不同國家的信仰、風俗習慣、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每個民族都會有獨特的表達。在口譯過程中,一些獨具中國特色的表達對譯者產(chǎn)生了巨大挑戰(zhàn)。這些詞匯往往富有深刻寓意,如何準確達到交際目的是譯者的口譯質(zhì)量的評價標準之一。在此,常見的兩者方式為意譯和解釋性翻譯。
例5:“靡不有初,鮮克有終”。(2015年9月3號大閱兵講話)
譯文:After getting a good start, we should ensure the cause achieves fruition.
例6:我們應該把本國利益同各國共同利益結(jié)合起來,努力 擴大各方共同利益的匯合點,不能這邊搭臺、那邊拆臺,要相互 補臺、好戲連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fā)表60 周年紀念大會)
譯文:Instead of undercutting each others efforts, countries should reinforce each others endeavor and make greater common progress.
例5和6都體現(xiàn)了意譯的重要性。例5出自《詩經(jīng)》,指的是做事要善始善終。這里譯者結(jié)合語境,可以理解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需要我們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路。例子6的“搭臺”和“拆臺”是中國戲劇中的表達,對于外國聽眾而言,理解起來難度較大,譯者抓住作者思想核心,使用意譯,準確地傳達了意思。
例7: 推動兩國關(guān)系和全方位合作不斷深入發(fā)展,把中英合作可“一帶一路”建設結(jié)合起來……(習主席在2015年倫敦經(jīng)融城市長晚宴上的演講)
譯文:We should synergize China-UK Cooperation with Chinas initiative to build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
此句體現(xiàn)的是解釋性翻譯,若直接字面譯成“one belt one road”,在聽眾初次接受信息時較難理解,“一帶一路”是充滿中國特色的政治詞匯,譯者多對詞表達詳細闡述,源語雖然精簡但譯成目的語要做到表達詳細,才能避免聽眾處于云里霧里。
四、結(jié)語
本文運用釋義理論針對文化負載詞的三種對應關(guān)系,對六種口譯策略進行了三組劃分;采用了大量的習近平主席近年來演講中的口譯實例,具有時鮮性和同步性。通過結(jié)合例子,闡述不同語境下文化負載詞最佳的口譯策略。文化負載詞體現(xiàn)了一個民族的文化積淀,在口譯過程中,做到達意、忠實是最基本的要求,釋義理論則很好體現(xiàn)了這一原則要求,能夠為口譯工作提供有益指導。
參考文獻:
[1 ]Baker Mona.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2000.
[2]Gile,Daniel.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Amsterdam &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 Publishing Company,1995.
[3]Seleskovitch,Danica.Interpretation, A Psychological Approach to Translating.Ed.Richard W.Brislin.Translation Approaches and Research[C].New York: Gardner Press,1976.
[4]Seleskovitch, Danica.Interpreting Fo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M].Trans.Stephanie Dailey and Norman McMillan.Washington: Pen and Booth, 1978.
[5]包惠南,包昂.中國文化和漢英翻譯[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6]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7]杜羽潔.文化負載詞口譯策略的釋義論視角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 2014.
[8]馮文璐.釋義理論視角下的文化負載詞口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4.
[9]李楠.從功能對等理論看記者招待會漢英口譯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策略[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11.
[10]廖七一.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2.
[11]劉和平.口譯理論與教學現(xiàn)狀及展望[J]中國翻譯,2001.
[12]劉和平.口譯技巧——思維科學與口譯推理教學法[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2001.
[13]楊艷君.基于文化圖式理論的文化負載詞的漢英口譯[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5,12:43-44.
[14]周婧,李延林.淺析漢英口譯文化負載詞口譯——基于2014年中國領導人會議發(fā)言口譯[J].吉林省教育院學報(上旬),2015,05:133-134.
本文系南昌工程學院2015年教改課題“運用第二課堂拓展口譯教學的實證研究”部分研究成果。南昌工程學院青年基金課題” 順應理論在商務口譯中的應用研究”(2012SK015) 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