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東翰
摘 要: “祥林嫂”與“春桃”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極為經(jīng)典的兩個人物形象,面對相似的社會背景兩人卻做出不同的選擇,也有了完全迥異的結(jié)局。通過對兩者簡單的對比不難發(fā)現(xiàn),女性只有人格獨立,經(jīng)濟獨立,才有機會獲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關鍵詞: 祥林嫂 《春桃》 《祝?!?女權解放從魯迅許地山先生的時代已歷經(jīng)近百年變遷,社會發(fā)生巨大變革,女權主義也得以發(fā)展,但和日新月異的生活巨變相比,女權主義的發(fā)展明顯滯后于時代,時至今日如“春桃”那般追求獨立自主的女性仍被不少人誤解為時代異類,“祥林嫂”的悲劇依舊會在這個社會上演。因此,《祝?!放c《春桃》的研究和對比在當今社會有了極為現(xiàn)實的意義。
女性要獨立,女權要發(fā)展;女性如何獨立?女權如何發(fā)展?通過對兩篇文章的簡單對比我們得出一些思考。
一、經(jīng)濟獨立是女性獨立的決定因素
“婦女解放的第一個先決條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勞動中去”?!澳凶釉诨橐錾系慕y(tǒng)治是他的經(jīng)濟統(tǒng)治的簡單的后果,它將自然地隨著后者的消失而消失”[1]。與丈夫失散的春桃,獨自一人流浪北京,成為北漂,當過洋人的“阿媽”,也在平常人家打過雜,最后謀得一份撿爛字紙換燈兒的營生。不管職業(yè)如何,她靠自己的辛勤勞動養(yǎng)活自己,甚至養(yǎng)活了和自己同居無業(yè)的劉向高,生活中她完全占據(jù)主動,劉向高也對她言聽計從。反觀祥林嫂就要悲慘得多,“于是算清了工錢,一共一千七百五十文,她全存在主人家,一文也還沒有用,便都交給她的婆婆”[2]。對于她來說,物質(zhì)資料的滿足已是最高的追求,只要工作的地方有吃有喝,物質(zhì)與金錢就顯得不那么重要,正是這種不太成熟的想法導致之后一個又一個的悲劇。在中國古代充滿了性別歧視和禮教壓抑,女性地位普遍低下,甚至被當做生育工具或者奴隸,但這種地位差別并不是與生俱來的。受男耕女織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以及男主外女主內(nèi)的傳統(tǒng)思維影響,大多數(shù)女性較少甚至不能參加社會勞動,不能取得經(jīng)濟獨立養(yǎng)活自己,失去獨立的人格。
二、人格獨立是女性獨立的重要條件
“所謂人格獨立是指人的獨立性、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它要求人們既不依賴于任何外在的精神權威,也不依附于任何現(xiàn)實的政治力量,在真理的追求中具有獨立判斷能力,在政治的參與中具有獨立自主精神”[3]。暫且不談人格獨立中的政治訴求,單就追求真理,祥林嫂與春桃就有巨大差異。《祝?!肺谋局校拔摇迸c祥林嫂的第一次對話就是祥林嫂追問靈魂的有無,此時祥林嫂是無助的,別人說有便是有說無便是無,沒有獨立判斷能力,其后被強行帶走、被迫改嫁、聽柳媽的話,認為自己死后真會下地獄、到廟上捐門檻等一系列可憐又可氣的舉動也都做了有力印證?!洞禾摇分?,劉向高多次直呼春桃“媳婦兒”,可春桃明確表示她并非他的“媳婦兒”,還讓他不要亂叫,之后再遇失散多年的丈夫李茂,春桃不顧他人看法亦然決定照顧李茂,可李茂卻嫌春桃與劉向高同居,怕讓別人知道,會看他笑話。春桃斬釘截鐵地回應:“現(xiàn)在,我是我自己,我做的事,絕不會玷著你?!盵4]當李茂和劉向高商量如何解決他們?nèi)酥g的關系時,春桃明確說:“我不能由你們派?!盵5]一個獨立自強的女性形象躍然紙上,春桃尊重自己的人格,勇敢追求真理,最終贏得了他人的尊重,得到了自由與自主。通過對兩位近乎相同困境的女主人公對比,兩人的行為處事產(chǎn)生巨大差異,結(jié)局亦讓人唏噓。
三、社會發(fā)展是女性獨立的必要保障
祥林嫂的悲劇更像是一場慢性自殺,縱使被大多數(shù)人奚落嘲笑,魯鎮(zhèn)上的居民也不會惡毒到想讓祥林嫂死掉,但祥林嫂確乎是死了。她的死看似和任何人無關,卻可以說魯鎮(zhèn)上的每一個人都算幫兇,柳媽衛(wèi)老婆子的嘲笑、魯四爺?shù)南訔墔拹?、“我”的回避閃躲代表三種對待“祥林嫂”的典型態(tài)度,亦是千千萬萬國人對待與祥林嫂一般有類似悲慘遭遇的女性最普遍的三種態(tài)度,顯而易見這三種態(tài)度對困境的解決并無任何益處。李茂和劉向高對“春桃”的安排多次疑惑顧慮的原因大多因此。人言可畏。社會壓力輿論的導向,通常都不幸的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我們由此做一個大膽的設想,如若“祥林嫂”與“春桃”都是以男性角色出現(xiàn),則故事定會大不相同。對于“祥林叔”來說,斷弦續(xù)弦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他的妻子說不定就是柳媽介紹,身為主人的魯四老爺還會討上兩杯喜酒?!按禾腋纭焙蛢蓚€女人生活在一起,不過是中國古代千千萬萬個家庭里最平凡的故事,很難寫成一本精彩且深刻的小說。在社會發(fā)展繁榮的今天,“春桃”的行為依舊不能讓人接受,但反觀如若出現(xiàn)“祥林叔”的行徑于德于法也都是不容。這能否算是社會發(fā)展對女性權利的公平一種變相進步?
因為社會發(fā)展程度不同,集體生活環(huán)境素質(zhì)不同,個人的處境是大為不同的。無論是“祥林嫂”的悲憤離去還是“春桃”最后的平凡生活,其背后所指的都是中國乃至世界千千萬婦女相似而又不同的命運,她們需要贏得社會的關懷,為自由與權利得到努力并付出認同?!凹w的習慣,其力量更大于個人的習慣。因此如果有一個有良好道德風氣的社會環(huán)境,是最有利于培訓好的社會公民的”[6]。擁有寬松的社會環(huán)境,對女性持更加平等尊重的態(tài)度,女性爭取自身權益的路途總歸會走得更平坦些。
參考文獻:
[1]恩格斯,著.張仲實,譯.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10.
[2]魯迅.彷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04
[3]許地山.春桃.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07.
[4][英]弗蘭西斯·培根,著.何新,譯.人性的探索培根隨筆全集.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02.
指導老師:李仲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