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靜
【摘要】:《浮生六記》以“浮生”命題,深蘊著感性生命個體對生活及人生意義的理解與體悟,每個平凡細微之處,都體現著“真”之美:作者沈復用不事雕琢的語言,記錄了其家庭生活及游歷經歷,處處展現著日常生活的本真之趣,同時,更是透露了沈復與其妻陳蕓超俗的審美追求。
【關鍵詞】:浮生六記;真;生活;審美;語言
真,無關政治、無關仕途、無關功利,是日常生活的真實展現,是平凡人性的真實流露,是語言文字的不事雕琢。閱讀沈復的《浮生六記》,初覺可愛,后覺滄桑,重讀另有一番滋味。平凡之中見深情,細微之處見真淳,用心領會其中之“真”,便可像作者一樣,乘上那“不系之舟”,盡情享受生命主體“我”的自由的存在。
一、內容“真”——日常生活本真之趣
就內容而言,《浮生六記》最大的特點就是大膽地表現平凡而真實的日常生活。小說以“浮生”命題,“浮生”即“人生”之意,源自《莊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李白《春夜宴諸從弟桃李園序》有“浮生若夢,為歡幾何”之語,小說以“浮生”為題,蘊含感慨人生之意??v觀《浮生六記》,全書沒有中心事件,只以第一人稱手法,真實地敘述了“余”和“蕓”組成的一個平凡家庭中的生活瑣事,著重表現人物的性格、情緒和生活情調。不僅在“真”,而且在“趣”,沈復用平易清淡的筆調,將日復一日的貌似重復、慣常的日常生活狀態(tài)敘寫得跌宕多姿、意興盎然。比如在“閨房記樂”中,作者描寫他與蕓洞房花燭之夜,對夫妻之間的純真至性的情感表露非常直白,毫無造作忸怩之態(tài),“女性的羞澀、丈夫的狡黠、歡情的醞釀、感覺的戰(zhàn)栗,都縈繞筆端,搖曳生姿?!盵1]
作者之所以敢于如此大膽展露夫妻間日常生活,與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有關。沈復生活的年代,正是大清王朝由康乾盛世步步走向衰落之時,統(tǒng)治者采取文化專制政策,大興文字獄,重儒士,崇儒士,壓抑之際便是個性張揚之時;同時,市民階層的壯大和市民意識的覺醒,在一些進步的中小層文人中,與封建思想相背離的“人”的個性意識也潛在滋長起來;再加上從明中葉王陽明的心學,晚明李贄的“童心說”以及“三袁”在此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性靈說”,打破了程朱理學在思想界一同天下的禁錮,使文人開始清醒地認識到自身價值,表達個人情感。沈復便深受“性靈”思想的影響,在他的作品中可見一斑。
但難能可貴的并不是他描寫日常生活,而是將平凡的生活寫得如此富有詩意?!坝性娙耍庞斜菊娴陌簿??!盵2]筆者認為,它是對《浮生六記》所記錄的日常生活美學內涵的完美概述。
二、人性“真”——夫妻審美超俗之求
如上文所說,沈復之所以能夠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挖掘如此豐富的審美體驗,是與其夫妻二人趨同的審美追求密切相關的。沈復夫婦之間的愛情,可以說是超越了世俗功利,擺脫了封建道德倫理的束縛,任情任性、不拘禮法,是兩情相悅的結合。二人伉儷情深同時又都對生活有著超俗的追求。沈復性格自由率真,瀟灑閑適。他與朋友在蕭爽樓聚會,堅持“四忌”:談官宦升遷,公癬時事,八股時文,看牌擲色,有犯必罰酒五斤。有“四取”:慷慨豪爽,風流蘊藉,落拓不羈,澄清緘默。這“四忌”與“四取”,表現了沈復鄙棄官場、向往自由的個性。陳蕓雖為一介女流,卻有著與丈夫相同的志趣愛好。林語堂曾在《兩個中國女子》一文中,對陳蕓和《秋燈瑣記》中的秋芙做了對比分析,說“我頗覺得蕓是中國文學中所記的女子中最為可愛的一個”[3]。她理解并支持為人灑脫、具有叛逆性格的丈夫,女扮男裝,大膽走出家門,與丈夫一起游廟看燈,還幻想游遍天下的名山大川。這是一個既具傳統(tǒng)婦女美德、又有真性情和浪漫氣息的、帶有一定叛逆精神的平民女子的形象。
《浮生六記》中著力刻畫了沈復夫婦迥異于世俗的生活情趣和審美觀念。比如對蘇州名聞四方的風景名勝,沈復的看法是:“吾蘇虎丘之勝,余取后山之千頃云一處,次則劍池而已,余皆半借人工,且為脂粉所污,已失山林本相”??梢娚驈陀兄缟凶匀惶斐伞⒎磳θ斯さ耔彽膶徝狼槿?。作為沈復“閨中良友”的蕓娘,不愛金玉首飾,卻十分珍惜舊書殘畫。蕓娘論詩,極為推祟李白,認為“李詩宛如姑射仙子,有一種落花流水之趣,令人可愛。非杜亞于李,不過妾之私心宗杜心淺,愛李心深”。這一番話,將蕓娘同樣重性情、重自然的審美情趣表露無遺。
三、語言“真”——藝術風格自然之美
《浮生六記》大體屬于自傳體筆記,是“憶語體”散文小品的代表。從言語形式上看,《浮生六記》文字沒有華麗的辭藻和繁復的修飾,處處是真純淡樸之筆,但卻絲毫不顯刻板木訥,性情相隨,無所避諱,將生命本體自我的本真性情通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現出來,洋溢著源自生命本體的聰慧靈動之氣。無論是寫景、敘事還是抒情,無不宛如澄澈明瑩的清泉,沁人心脾。比如卷二寫寄居友人蕭爽樓的一段文字:
“移居時,有一仆一嫗,并挈其小女來,仆能成衣,嫗能紡績,于是蕓繡,嫗績,仆則成衣,以供薪水。余素愛客,小酌必行令。蕓善不費之烹庖,瓜蔬魚蝦一經蕓手,便有意外味。同人知余貧,每出杖頭錢,作竟日敘。余又好潔,地無纖塵,且無拘束,不嫌放縱。 ……更有夏淡安、揖山兩昆季,并繆山音、知白兩昆季,及蔣韻香……諸君子,如梁上之燕自去自來。蕓則拔釵沽酒,不動聲色,良辰美景,不放輕過?!?/p>
這些文字就像行云流水般全無板滯之弊,那樣的輕快、通脫,充滿靈動感;無任何華麗辭藻,也沒有特殊講究的句式,更無豐富生動的修辭,那么的自然流暢,一清如水卻又那樣的空明靈動。
除此之外,這種特色還尤其突出地表現在他摹寫山水園林時所傳達出的一種空靈美感。卷四“浪游記快”是這樣描述西山夜景的:“但見木樨香里,一路霜林,月下長空,萬籟俱寂?!迸c空里流霜交織相融、相映成趣的月色是那樣的令人難忘,那似有若無的木樨花香,似乎可以從字里行間嗅得出來,那無比的靜謐不是枯寂,而是充滿了美感,令人流連忘返。這虛實相生、空明澄澈的景物,是沈復用一顆聰敏的心,以“空明的覺心”觀照外界山水,并將個人情感寄寓山水之中,從而創(chuàng)造了這樣一種情景交融的純美意境。
作者通過一系列“天然圖畫”般的生活細節(jié)的描寫,豐富了人物形象,表現了人物心靈的奧秘,不著意剪裁卻天然渾成,別具詩情雅趣,富有動人的生活情趣。對此,俞平伯曾作過精辟的分析:“此《記》所錄所載,妙肖不足奇,奇在全不著力而得妙肖;韶秀不足異,異在韶秀以外竟似無物。儼如一塊純美的水晶,只見明瑩,不見襯露明瑩的顏色;只見精微,不見制作精微的痕跡”。[4] 如此這般自然的語言風格,是“真”性情的吐露。“真”情方才能吐“真”言,“真”言之中見“真”意。
小 結
《浮生六記》是一本極富“真”味的趣書,不論是自然山水園林空靈放逸的意境,還是日常生活的閑適恬淡、任情率性,以及養(yǎng)生修性的清靜無為、明了曠達,都體現了自抒性靈、率真浪漫的自由精神,同時蘊藉了莊禪哲學美學思想,莊禪哲學美學精神的實質是主體阪依自然,順應自然,在自然狀態(tài)中蕩滌心靈。筆者認為,《浮生六記》中蘊含著一種自由、隨性、任情和本真生存狀態(tài)的美的體悟,對于處在快節(jié)奏的現代社會人們去躁、釋惑、解壓,達到回歸真我、實現圓融通達的生命之道、樂享平凡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啟示意義。
注 釋:
[1]劉麗珈.<浮生六記>藝術探微——構思·意境[J].成都: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2008(1).47
[2][德]海德格爾,郜元寶譯.人.詩意地棲居[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6.96
[3]遠明編.林語堂著譯人生小品集[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0.113
[4]俞平伯.重刊<浮生六記>序[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