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彬
【關(guān)鍵詞】 語文教學;和諧師生關(guān)系;尊重;愛心;
賞識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3—0045—01
新型良好的師生情感關(guān)系應該是建立在師生個性全面交往基礎上的情感關(guān)系,它是一種真正的人與人的心靈溝通,是師生相互關(guān)愛的結(jié)果?!芭踔活w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教師如果憑著一腔熱血的真誠與無私奉獻的精神,一定會用“心”換得兩情悅。
一、尊重——通往美好心靈的橋梁
尊重是教育的前提。魏書生老師在《教師勞動的三重收獲》一文中說:人是有感情的,特別是學生時代培養(yǎng)的感情尤為真摯。師生的心與心之間的呼應就像人們在群山之中得到回聲一樣,教師對著學生心靈的高山呼喚:“我尊重你,我理解你,我關(guān)懷你……”學生便在心靈的深處回應:“我尊重你,我理解你,我關(guān)懷你……”
在語文教學中,如果老師能夠把每一個學生都當作自己的朋友,敞開心扉,平等交流,尊重學生的個性與人格尊嚴,多給學生一份真誠與理解,而你也會同樣得到所有學生的尊重與愛護。只有尊重,才能將情感扎根到孩子的心里,在師生間真正架起一座通往美好心靈的橋梁。
二、愛心——享受溫暖心靈的陽光
愛是世界上最溫暖的陽光,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一句體己的話語、一個鼓勵的眼神、一次信任的微笑,一個尊重的態(tài)度都是“愛”,它能喚醒學生沉睡已久的意識和潛能,使學生天性中最優(yōu)美、最靈動的東西發(fā)揮到極致。
孫麗麗是一個非常內(nèi)向的女孩子,父母離異,跟年邁的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她每天都怯生生的,也不敢大聲說話,好幾次我想找她說說話,她都不敢向我敞開心扉,這讓我很著急。有一次,在上學的路上,我看見她走在前面,就趕上去,很自然地拉住她的手,并排一起往前走。她開始很不自然,但很快她就握緊了我的手,我感覺得到她腳步變得輕快了,仿佛有種跳躍感,說話時眼睛也笑成了一彎新月。那種幸福與滿足的樣子,讓我心里有種酸酸的感覺,我在心里默念道:“我會永遠愛我的學生!”
三、賞識——開啟自信之門的鑰匙
馬克·吐溫曾經(jīng)說過:“只憑一句贊美的話,我就可以活上兩個月?!边@句話道出了大多數(shù)人的一個共同心理:渴望被賞識。賞識和激勵永遠是聽之不厭的最為優(yōu)美的語言,因為一次表揚會催生千百次嘗試,一次激勵會克隆千百個優(yōu)點。
王旭是一個沉默寡言的孩子,課堂上從不主動舉手回答問題。有一次,我發(fā)現(xiàn)他在課上讀《三國演義》,就跟他聊了許多三國故事,我驚訝地發(fā)現(xiàn)王旭對于《三國演義》很有研究,尤其是他對曹操“亂世梟雄,盛世英雄 ”的分析理解,讓我佩服不已。我特意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揚了他,并把“班級圖書角”交給他管理。王旭上任后,把“班級圖書角”打理得井井有條。在他的精心管理和帶動下,班上迅速掀起了一股“名著熱”。而他本人也自信開朗多了,儼然成了一個小干部的模樣。
賞識,就是那把開啟學生自信之門的金鑰匙。
四、交流——建立良好關(guān)系的渠道
1. 日記對話,促進師生關(guān)系。我的學生人人都有一本寫給我的“日記”,在這本“日記”里,他們把自己在學習、生活、人際關(guān)系、家庭、心理等方面所碰到的難題向我傾訴,尋求解答。我則在仔細閱讀后,根據(jù)不同情況采取筆復或面談的方式予以解答。
2. 聊天對話,加強情感交流。聊天是一種很直接的交流方式,它有著筆談所無法企及的表情、動作,使得對話雙方的心靈更加直白地碰撞,學生對老師會產(chǎn)生一種親近感和仰慕感,有助于師生關(guān)系的發(fā)展,也很容易為雙方所接受。
3. QQ、微信,增進師生感情。在這里,我和學生是“好友”,可以隨時互動、暢所欲言。我的學生喜歡在QQ、微信里評價我的言行,表揚我的出彩表現(xiàn),也會批評我的一些不恰當?shù)淖龇ǎ踔练磳ξ业臎Q策;他們也喜歡把自己得意的作品、照片等和我分享,或者把滿腹的煩心事向我傾訴。
五、耐心——喚回一路迷途的“羔羊”
后進生,是成長路上迷途的“羔羊”。在教學工作中,最需要耐心對待的便是這一群體,他們也是師生關(guān)系中最難以建立的“和諧地”。教師必須錘煉自己的忍耐性,捧著一顆任勞任怨的“耐心”,去關(guān)注他們,喚回迷途的羔羊,幫助他們走向成功。
讓我們用“尊重”走近學生,用“愛心”感染學生心靈,用“賞識”給予學生自信,在“交流”中提升學生素質(zhì),用“耐心”賦予教育無限的魅力,讓情感教育構(gòu)建和諧師生關(guān)系,升華素質(zhì)教育!
(本文系2014年度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 規(guī)劃課題“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重建和諧師生關(guān)系的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編號:GS[2014]GHB1534。)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