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楊
摘 要:本文首先就教師話語的國內(nèi)外研究做一個綜述,在此基礎(chǔ)上,提出一些運用教師提問技巧時應該注意的一些原則。
關(guān)鍵詞:教師提問;綜述;提問技巧;原則
中圖分類號:H31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01-0189-01
一、前言
教師話語(teacher talk)研究是課堂研究(classroom research)的一個重要方面。而教師提問(teachers questions)教師話語的主要組成部分。在語言課堂上教師會問很多問題。比如,在三個小時的語言課堂上,Johnston(1990)觀察到了總共522個不同種類的問題。Long & Sato(1983)在六節(jié)小學英語作為二語的課堂上共觀察到938個問題。教師提問受到關(guān)注是基于這樣一種假設(shè)—如果(教師的)問題引起學習者的積極參與(active learner participation)和意義協(xié)商(meaning negotiation),二語學習就會得到增強。(Ellis,1994)
二、教師提問的國內(nèi)國外研究
(一)國外對教師提問的研究
對二語課堂教師提問(Teachers questions)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師問提問的分類、不同類型問題的頻率、等待時間(即教師等待答案的時間)、學生回答問題時學習者語言輸出的本質(zhì)、學習者語言水平對教師提問的影響、教師提問策略的多樣性。
Barnes(1969;1976)將教師問題分為四類,其中將第二類問題又細分為封閉性問題(Closed questions)和開放性問題(open questions)。封閉性問題是指教師提問時心中已有唯一答案;開放性問題是指答案并非唯一,可以有幾個。Long & Sato(1983)在借鑒了Kearsley(1976)的基礎(chǔ)上提出了自己的分類方法,將教師問題分為兩大類,七小類,其中詳細討論了第二大類的其中兩小類,參考性問題(Referential questions)和 展示性問題(display questions)。參考性問題相當于開放性問題,展示性問題相當于封閉性問題。
Barnes(1969)發(fā)現(xiàn)他所研究的中學教師明顯偏向于封閉性問題。Long & Sato(1983)也持類似的觀點。他們發(fā)現(xiàn)英語作為二語的教師提出比參考性問題多得多的展示性的問題(128比476)。其他的一些研究(如 White and Lightbown 1984;Early 1985;Ramirez et al.1986;Johnston 1990;White 1992)也表明在二語課堂上 展示性/封閉性問題比參考性/開放性問題要更普遍。
教師似乎也趨向于從學生那里馬上獲得答案。White and Lightbown(1984)發(fā)現(xiàn)教師在重復問題、對問題換個問法或是把問題指向另外同學回答之前很少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準備答案。然而,等待時間越短,學生的回答就越少,平均語言數(shù)量也越短。
教師提問可能影響二語習得的一個方面是關(guān)于他們提供學習者的語言輸出機會。依據(jù)可理解性輸出假設(shè),強制輸出(pushed output)能幫助學習者構(gòu)建他們的中介語。
(二)國內(nèi)對教師提問的研究
國內(nèi)對教師提問的研究主要對大學英語課堂的教師提問進行調(diào)查和分析(如胡青球2004、徐峰2003),也有通過數(shù)據(jù)庫對教師提問進行了對比和分析(如羅穎1999)。
胡青球(2004)調(diào)查與分析了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的4位外語教師的課堂提問模式,從提問的類型、提問后的等待時間、提問的分布、提問技巧的運用、反饋形式與回答問題的方式等六個方面歸納了四位教師的課堂提問情況。許峰(2003)選取了中國西北某理工類重點大學的六位教師作為研究對象,這六位老師分屬三檔:講課效果好、較好和一般。每個檔次各兩位。在一堂大學英語課上記錄下教師提出問題,記下提問與回答這些問題所用的時間,觀察學生回答情況,還統(tǒng)計了教師話語占用課堂時間總量。課后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歸類和統(tǒng)計分析。羅穎(1999)從我國中學英語教育語料庫(MSEE)的課堂教學子語庫(MSCT)中抽出兩篇中學英語課堂教學的錄音資源(一位為優(yōu)秀教師,一位為實習教師)進行對比與分析,具體來說從三個方面進行:1)教師提問的形式;2)教師提問的內(nèi)容;3)教師提問的指向。
三、教師提問應注意的若干原則
第一點是要提高課堂提問的質(zhì)量。事實上,展示性問題和參閱性問題各有優(yōu)點,各有側(cè)重,教師要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活動的安排靈活掌握,兼收并蓄。
第二點是要正確處理課堂上使用母語和目的語(英語)的關(guān)系。在中國的大多數(shù)課堂上,在學生語言水平不高的情況下,不應強求全部使用英語。教師提問和學生作答時用英語,語法詞匯引入就用母語(漢語)。
第三點是要注意問題選擇和學生語言水平的關(guān)系。初級階段多是物體識別問題,中高級階段是判斷和評論問題。
四、結(jié)語
教師提問就是要增加更多學生參與話語共建的可能性。教師要選擇時機調(diào)整語境,改變話語方向,以便更多學生參與課堂的機會,進行意義協(xié)商,促進中介語的發(fā)展。教師對教師提問技巧的掌握和對教學法運用能力同等重要。
(作者單位:武漢紡織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參考文獻:
[1]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4.
[2]胡青球等.大學英語教師課堂提問模式調(diào)查分析[J].外語界,2004,(6).
[3]徐峰.大學英語課堂提問的調(diào)查與分析[J].國外外語教學,2003,(3).
[4]羅穎.利用語料庫分析中學英語課堂提問技巧[J].國外外語教學,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