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紅霞
《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在對閱讀教學的“教學建議”中指出:閱讀教學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那么,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要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原則,引導學生經(jīng)歷以下的閱讀過程。在教學中,我們主要讓學生經(jīng)歷以下過程,來引導學生品味閱讀。
一、觀其貌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提出的“瞻言見貌”的觀點,將“瞻”指為在文本解讀的初始階段,讀者對文本進行審美感知的心理活動。在閱讀時,讀者只有首先解讀文本的語言文字,感知文本的外觀形式和形象,才能由“瞻言”而“見貌”。從而最終把握文本外觀形式所蘊含的的內(nèi)在情趣和韻致。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憑借著自己的心智和閱讀經(jīng)驗對文本進行直接的審美感知。因此,在感知文本的時候,還得依靠學生發(fā)揮想象和聯(lián)想的心理功能,將文本的語言符號轉(zhuǎn)化為內(nèi)心的視覺形象,從而對文本進行簡潔的審美感知。
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全神貫注》教學片段:
師:說說你們自己通過閱讀課文,對羅丹這個人有了哪些了解?
生:我知道羅丹是一個著名的雕塑家。
生:羅丹工作起來非常專注,也就是全神貫注。
(師相機板書:全神貫注)
師: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來閱讀課文的第二至四自然段,一同走進羅丹修改雕像的畫面中。
(出示自學要求:1.默讀課文,劃出描寫羅丹全神貫注修改女像的句子。2.邊讀邊想象畫面。)
師:說說你們都看到了那幾幅畫面?
生:我看到了羅丹在修改女像時像喝醉了酒一樣的畫面。
生:羅丹修改女像時的神態(tài)、動作以及語言讓我看到了一個全神貫注工作的畫面。
生:我還看到了羅丹工作達到忘我境界的場面——把他的朋友都忘了。
(師相機板書:喝醉酒、忘我)
從這個教學片段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教師把握住了閱讀教學的特點,精心設(shè)問,巧妙引導,調(diào)動學生運用多種感官積極主動地去觸摸文本的語言,與文本進行廣泛的對話,從而把文本中的那些凝固的文字轉(zhuǎn)化成生動鮮活的畫面,復現(xiàn)在學生的腦海之中。同時也讓學生對文本進行了整體感知和初步把握。
二、尋其味
所謂“尋其味”就是讓學生潛心會文,自然吟詠于文本語言所描述的情境之中,用心體味、捕捉和追尋文本的情趣和意蘊。這是一個學生與文本反復耦合的心理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學生調(diào)動和發(fā)揮自己穩(wěn)定的注意力、豐富的想象力和敏銳的洞察力,咀嚼玩味,反復吟詠文本的語言,以求得對文本深層意蘊的把握。
請看《司馬光》教學片段:
師:小朋友已經(jīng)知道了這篇課文寫的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司馬光與別的小朋友表現(xiàn)有什么不一樣呢,誰能從課文中找出一些詞句來回答?
(學生讀課文,用筆勾畫相關(guān)語句)
生:司馬光沒有慌,別的小朋友都慌了。
師:課文是怎么寫別的小朋友慌的,誰來讀一讀?
生:(讀)有的哭,有的喊,還有的跑去找人。
師:那司馬光沒有慌,課文又是怎么寫的?
生:(讀)他搬起一塊大石頭,使勁砸那口缸。
師:這里有兩個動作,小朋友注意到了嗎?把它劃出來,好嗎?
(學生動筆劃)
師:你們劃的是哪兩個詞?
生:“搬”和“砸”
師:(板書:搬、砸)這一“搬”一“砸”,就把司馬光與別的小朋友不一樣的表現(xiàn)寫出來了。誰再來讀讀寫司馬光表現(xiàn)的這句話?
生:(讀)司馬光沒有慌,他搬起一塊大石頭,使勁砸那口缸。
師:請小朋友聯(lián)系生活實際想一想,司馬光如果慌了,能這樣做嗎?
生:司馬光如果慌了,那石頭就搬不起來了。
生:司馬光如果慌了,手就會抖個不停,就使不出勁了。
生;司馬光如果慌了,渾身就沒有力氣,用石頭砸缸也砸不破。
師:說得都很對!輕聲讀讀上一段課文,再想一想,司馬光如果慌了,可能有什么表現(xiàn)?
生:可能像其他小朋友那樣,哭呀、喊呀、急著跑回去找大人。
師:司馬光就是司馬光,跟別的小朋友就是不一樣,一點兒都不慌。小朋友,你們怎么看司馬光的這種表現(xiàn)?
生:司馬光能想出這個好辦法,真聰明!
師:你夸贊司馬光比別的小朋友聰明。
生:司馬光遇到事情一點兒都不慌張。
師:這就是司馬光的沉著與冷靜,這是司馬光與別的小朋友最大的不同。
這個教學片段,我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教師能夠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出發(fā),緊扣文本的語言,引導學生學語習文。教學中,教師注意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引導學生經(jīng)歷語文學習的過程。在教師的啟發(fā)點撥下,學生或凝神思考,或動筆勾畫,或放聲朗讀,或自由言說,學的積極主動,嘗到了成功的喜悅。如此引導學生“尋其味”,這本身就是一個富有韻味的追問和探尋的過程,也是對“觀其貌”的發(fā)展和深化。
三、悟其道
所謂“悟其道”就是學生在揣摩體會文本的過程中,自己的心靈與文本所傳達的內(nèi)在生命結(jié)構(gòu)之間產(chǎn)生的深層次的契合,從而使學生進入一種豁然開朗、心領(lǐng)神會、賞心怡情的境界。這個“道”既包含工具性層面的東西,又包含人文層面的東西。從人文性的層面來看, “道”指文章所要傳達的一種生命意義,這種生命意義的獲得,可以使學生的精神得到陶冶,靈魂得到凈化;從工具性的層面來看, “道”是指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這些表達方法的獲得,可以使學生的語感經(jīng)驗變得豐富,言語智慧變得靈動。
如《孔子春游》中“孔子論水”這一自然段寫得極為精彩。一位教師是這樣來教學的:先引導學生理解水的四個品性,并通過誦讀來體會和感悟;接著,教師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孔子論水的話語方式很特別,小聲讀讀,體會體會,看看有什么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指向語言形式層面的問題。學生通過潛心會文,若有所悟。在交流討論中,有學生說:“孔子說話有智慧,他說話當中還有一種言外之意,很含蓄?!庇袑W生說:“孔子把水比作真君子,他善用比喻說理,真是善施教化??!”還有學生說:“明明一句話就能夠說明白的道理,可孔子卻運用了一連串的排比,先闡述水的特點,再概括水的品性,這樣就把道理說得更加明了了,弟子們也就更容易理解了?!比绱私虒W,引導學生探尋文本到達的奧妙,讓學生在“得意”的基礎(chǔ)上“得言“,體現(xiàn)了一種強烈的語文意識。
“觀其貌”“尋其味”“悟其道”三個階段是一個引領(lǐng)學生走進文本,探尋文本真諦的過程,是一個由文本外部向文本內(nèi)部,由淺層感知向深層領(lǐng)悟逐步深入的遞進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一步一步走進閱讀,品味閱讀帶來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