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寅
摘 要:本文通過對籃球運動員彈跳力的訓練方法進行研究,旨在從教師教學層面,幫助運動員進行更具針對性與實用性的訓練,以期提高籃球運動員彈跳力的發(fā)展,強化彈跳技巧。
關(guān)鍵詞:彈跳力;提高;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808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04-0279-01
籃球運動中的跳是在高強度、高對抗下完成的。融體能,技能、智能于一體,千變?nèi)f化,隨意性很強。跳得高,滯空時間長,保證身體的穩(wěn)定性,是準確投籃的前提。這要求運動員要有較好的彈跳力,靈敏性,協(xié)調(diào)性,平衡性以及柔韌性。這無形中對籃球彈跳教學和訓練提出較高要求。
一、彈跳力的概念與類別
彈跳力指單一次彈跳的能力(一般以一秒為時點),是全身力量、跑動速度、反應速度、身體協(xié)調(diào)性、柔韌性、靈活性的綜合體現(xiàn),代表肌肉在短時間收縮的運動能力與協(xié)調(diào)能力。但表象肌肉的體征不代表內(nèi)里的收綜速度及協(xié)調(diào)力。彈跳能力主要取決于運動員的肌肉爆發(fā)力。因此,要提高籃球運動員的彈跳力,必須注重對肌肉爆發(fā)力的訓練。
彈跳分兩種:(1)跳得高且彈速快,起、落均很快,用于搶籃板比較合適;(2)跳得高和置空時間長,主要用于后仰投籃與空中動作。
二、提高彈跳力的腿部針對性教學與訓練方法
(一)半蹲跳
運動員半蹲至一定位置作為初始狀,雙手置于身前,雙腿發(fā)力,向上跳離地面約20到25cm;騰空后,雙手需放在后面;著地則完成一次。可指導學生重復練習,并不斷提高起跳高度。
(二)提踵
引導學生在梯級上進行訓練,將一只腳尖放在上面,腳跟不得著地,腳尖抬到最高點,再慢慢放下,雙腳交替,教學期間需監(jiān)督學生完成情況。
(三)縱跳
教師示范動作:雙腳開立,與肩同寬,夾緊膝蓋;只用小腿跳,只能彎曲腳踝,著地時膝蓋盡量不彎曲,再迅速起跳。在反復練習中,強化學生的小腿與腳踝配合性。
以上每個動作項目作3組,組間休息不得超過2分鐘。
除上訴訓練方法之外,還有如下方式可供借鑒:
方法一,能夠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nèi)對學生彈跳力有較明顯的提升,但對訓練設(shè)施與場地要求較高。具體做法:挖一個深約一米的大坑,學生在雙腿上綁5斤重沙袋,跳入坑內(nèi),并嘗試躍出。在負重訓練取得一定效果后,根據(jù)學生提升情況,增加坑的深度與負重量,再次嘗試,如此循環(huán),直至學生最后無法從坑中躍出,則解除負重,再測試彈跳高度。
方法二,較之方法一實施難度低,訓練效果相對打折。具體做法:學生腳踝上綁彈力繩,練習原地縱跳,根據(jù)學生訓練提升情況,可以考慮增加彈力繩力度。每日至少半小時。
注意:練習彈跳時需有防護措施:首先,要做好熱身,拉拉韌帶;其次,彈跳由慢至快,控制好發(fā)力順序;再次,避免在水泥地上訓練,選擇田徑場上的沙土地較適宜。
三、提高籃球運動員彈跳力的機能訓練
(一)重量訓練
雙腳起跳是否有力取決于肌肉力量,而肌肉力量可以通過重量訓練來加強。訓練中以“小次數(shù),大重量”為原則。教師可考慮以8至12RM的水準進行初始訓練(1RM是指肌肉一次所能舉起的最大重量),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練習與積累后,將標準轉(zhuǎn)換為5至8RM,并增加動作速度。
(二)增強式訓練
增強式訓練方法已被認為是現(xiàn)今最有效的彈跳訓練方法。其訓練原理為:在運動過程中,對肌肉進行適量的,有目的的拉伸,從而訓練肌肉群更強的爆發(fā)力或更大力量。
研究表明,肌肉在機體運動狀態(tài)中,有向心、離心與等長三種基本收縮方式。通過彈力繩的原地彈跳或借助一定高度的平臺上下跳躍,可以創(chuàng)造離心與向心運動。離心收縮產(chǎn)生的彈性與向心收縮的爆發(fā)的動能,能夠很好地增進肌肉力量,提高收縮速度。但是增強式訓練過程中必須保證一定速度,因為離心轉(zhuǎn)為向心的過度階段稱為緩沖期,緩沖期越短,爆發(fā)力也越大,對肌肉的刺激與訓練越充分。
國外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增強式肌力訓練與重量訓練相結(jié)合,對提升運動員彈跳力有明顯作用。但肌肉訓練的前提必須是保證充分的熱身,場地的適度柔軟,機體的活力。另外,對于體重較重的學生,教師在訓練過程中要注意科學合理的休息安排,因為體重過大者在肌肉過度離心收縮的狀態(tài)下,更易形成遲發(fā)性肌肉酸痛,甚至可能帶來過度訓練的風險。
以下是教師進行增強式訓練的要點
1.強度。作為一種強度較高的訓練方式,且起跳與地面距離越高,強度越強。因此教師在增強式訓練前必須首先對學生肌肉力量有一定了解,在訓練過程中注意循序漸進,依學生肌肉力量的實際情況設(shè)置高度目標,從而實現(xiàn)良性循環(huán)。
2.量。初學者單次練習總彈跳步數(shù)可以控制在初級60-100,中級100-150,高級100-150。
3.頻次。次間間隔48小時以上,每周最多兩次的訓練頻率。
4.恢復。單練習注意組間休息時間控制在1:5-1:10的比例,即跳10秒休息50-100秒。
(三)彈跳訓練肌肉協(xié)調(diào)能力的養(yǎng)成
人體彈跳包含多種跳躍方式,常見的如雙腳跳、單腳跳及跑動跳等。過程中除了大腿肌肉的向心、離心或等長收縮,還需要小腿肌肉,腹部甚至背部肌肉的配合,教師在訓練過程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不同肌肉群之間的協(xié)調(diào)性。利用多重彈跳訓練方式,強化不同肌肉群間的綜合協(xié)調(diào)。同時,在加強腿部肌肉訓練的同時,不忘適當強化背部,腹部肌肉群的力量訓練,使得學生在肌肉群力量中盡量規(guī)避“短板”。
體育教育方法需要體育教師在長期的實踐教學中反復琢磨反復改進,這需要老師具有嚴謹?shù)挠柧毦衽c求實的訓練態(tài)度,同時注重訓練中的反思。好的教學方法是學生訓練取得收效的客觀要件。在更加多樣化,復合型,專業(yè)化,科學化的指導下,相信學生在同樣的訓練時間內(nèi),能夠提升更多,收效更好,也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訓練信心與決心,在賽場上提高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楊峰,翟元,劉中英.箭步抓舉訓練法對少年女排運動員彈跳能力的影響[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2]趙曉明.現(xiàn)代籃球運動員彈跳力訓練綜述[J].銅陵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3]焦彥華.籃球運動中力量素質(zhì)的影響作用[J].陜西教育(理論版),2006年Z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