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傳剛
摘 要:福斯特是西方文學中公認的經(jīng)典作家。他的小說《印度之行》是他最重要和最有爭議的作品之一。小說中刻畫了眾多人際間的交往:反英國殖民者,親英國殖民者和中立者。但是英印兩國人民之間的交往就很難界定清楚。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不像殖民者與反殖民者之間的關(guān)系那樣緊張,又不像親英派那樣阿諛奉承,以謀求個人私利為主要目的。他們之間有存在國家利益的矛盾,不能通過正常的交往消除隔閡,而只有通過“心靈感應”進行交往,也許才能消除他們之間存在的矛盾。因此,英印兩國人民之間的交往就變得曲折復雜,令人難以捉摸。穆爾夫人和阿齊茲醫(yī)生的交流表現(xiàn)為矛盾、友誼、冷漠、和神化。阿黛拉小姐和阿齊茲醫(yī)生的交流體現(xiàn)為冷淡、曖昧幻想、傷害、相互諒解。哥德博爾教授與英國人之間的交流則更多是通過沉默、言說自己的宗教信仰、善惡觀等等。最后,小說中的人物交往達成了彼此“心靈”上的諒解,雖然殖民主義在印度還沒有結(jié)束。也正是這種心靈上的交流才能消除英印兩國之間的隔閡,最終使殖民主義壽終正寢。因此,理解了小說中這些人物交流上豐富性和復雜性,對于我們理解小說的主題和文學價值的也能起到輔助的作用。
關(guān)鍵詞:人物交流;復雜性;心靈感應;隔閡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11-0-02
小說中人物之間的交流體現(xiàn)出很多的復雜因素。這些復雜因素的出現(xiàn)體現(xiàn)了作者渴望英印兩國能夠?qū)崿F(xiàn)平等交往的人文主義關(guān)懷。如何消除英印兩國人民之間的隔閡和誤解以及文化差異等等交往障礙,作者通過刻畫小說中主要人物間的交往,通過不同的交往方式,在最后提出了所謂的“心靈交往”。也許通過“心靈交往”,英印兩國人民能夠消除誤解和隔閡,實現(xiàn)有效平等的國與國,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交往。同時,通過刻畫人物之間的復雜而又細膩的交往,使得小說中的人物不再呆板單調(diào)、整齊劃一。這種人物塑造的方法又使得作品中人物栩栩如生、復雜多變、難于理解。此外,也造成了對于作品主題理解的多樣化,從而為文學創(chuàng)作增加了新的血液。
一、神化的穆爾夫人
自從阿齊茲醫(yī)生和穆爾夫人在清真寺相遇后,他們之間的友誼迅速建立,令人感到有些詫異。簡短的交談后,竟成了親密的朋友。這是真正的友誼嗎?彼此之間值得信賴嗎?是什么讓他們之間有如此交流上的默契和和諧。僅僅是他們在舉行伊斯蘭教儀式和祭祀神圣的宗教圣地的偶然相遇?
穆爾夫人是一個非常虔誠的基督徒,宅心仁厚。常有奇異和難以言表的直覺,這種直覺是一種關(guān)于上帝、上天和天堂中神秘力量的感知。她堅信上帝創(chuàng)造了整個世界,這個世界是完整統(tǒng)一的。自然、人類、星體和天堂的和諧統(tǒng)一所體現(xiàn)出真實的和平與寧靜讓她心靈上悠然自得,就像一條清澈干凈溪水水流過她的內(nèi)心。“一股與上天的親密無間的統(tǒng)一感油然而生,在她的內(nèi)心中穿梭而過,就像水流流經(jīng)池塘,給人一種奇異的新鮮感?!?/p>
然而,她對印度和周圍的人接觸越多,她就感到越陌生。英國官員漠不關(guān)心、她兒子冷酷無情、卡倫德夫人粗俗虛偽、阿黛拉小姐大驚小怪—這一切都傷害了穆爾夫人的感情,破壞了她的日常生活世界。
清真寺是伊斯蘭教徒祭祀他神靈、尋求內(nèi)心清靜的神圣之所。一次偶然的機會,穆爾夫人和阿齊茲醫(yī)生在此相遇,他們只不過是想在這個混亂、與人疏離的社會找個地方安靜一下。更出乎意料的是,穆爾夫人竟然熟知清真寺的教禮。與其他的英裔印度人不同的是,她尊重印度人的習俗和文化。在清真寺,她對阿齊茲說:“都一樣,上帝就在這里?!边M入清真寺之前,她遵守伊斯蘭教的風俗脫掉鞋子,這個舉動贏得了她眼前這位陌生人阿齊茲的尊重。當阿齊茲意識到一位英國女士踏入他們圣地之后,他非常生氣,便對那位女士大聲呵斥。然而,是他誤會了,這位女士在進入清真寺時,已經(jīng)脫下了鞋子。經(jīng)過一番問候,阿齊茲就意識到穆爾夫人能夠理解和尊重印度、印度人以及他們的信仰,這完全和英國殖民者截然相反。在清真寺這個神圣之所,宗教的神秘力量使得英印兩國之間的鴻溝瞬間消融,能夠讓彼此不同的人之間產(chǎn)生友善和親密的交流,使得他們間的友誼順理成章地快速建立起來。
阿齊茲一再表示無人如何他都想和穆爾夫人交往以取得一個好的印象。在小說結(jié)尾,事實上阿齊茲為他的友善和他所謂的君子成人之美的行為付出了高昂的代價。阿齊茲醫(yī)生竭力示好,很想領(lǐng)穆爾夫人到處逛逛。他甚至還建議去參觀他工作的明托醫(yī)院,因為在昌德拉普他實在是沒有什么能為穆爾夫人所做了。但是穆爾夫人已經(jīng)參觀了醫(yī)院?,F(xiàn)在能做的就是護送老夫人回俱樂部了。
從小說情節(jié)中我們可以看出穆爾夫人實際上并沒有為阿齊茲醫(yī)生做什么事情。她只是在進入清真寺前脫掉了鞋子。但她的行為舉動卻觸動阿齊茲醫(yī)生,以至于他認為穆爾夫人與其他英裔印度人截然不同,從而渴望著結(jié)交這位老夫人。
阿齊茲醫(yī)生與穆爾夫人在印度一個小縣城的圣地一座清真寺中相遇。清真寺本身就體現(xiàn)了兩種不同的宗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融合。這可以從小說中可以看出“清真寺中有些被隱藏更深,更像是只顯露一側(cè)的英國教區(qū)教堂?!毙≌f中清真寺意味著某些特殊瞬間,即有可能實現(xiàn)伊斯蘭教徒和基督徒之間真正的友誼和贊美。也許這就是福斯特所認為的“心靈間的秘密交流”。同時也是阿齊茲醫(yī)生和穆爾夫人間心靈的秘密交流。這就是伊斯蘭教和基督教,西方文化和東方文化的融合。盡管阿齊茲的呵斥讓穆爾夫人在清真寺受到驚嚇,但是她卻通過自己簡單而有效的行為舉止給出合理的解釋。
經(jīng)過阿齊茲醫(yī)生和穆爾夫人間的交談,似乎他們之間已經(jīng)完全達到了存在心靈感應的地步。阿齊茲醫(yī)生和穆爾夫人間的心靈感應似乎表明,東西方之間很有可能建立真正的友誼。阿齊茲醫(yī)生和穆爾夫人間的相互理解以及對彼此的直覺反復驗證了心靈感應的存在。當阿齊茲意識到穆爾夫人能真正理解他的時候,一股暖流從心中流過。同時“友誼”的思想在他的腦海中油然而生。他們似乎已經(jīng)能夠真正地理解彼此,即使他們有很多地方不同,甚至有不同的宗教信仰。
穆爾夫人和阿齊茲醫(yī)生間心靈感應似乎有些難以理解。他們之間的心靈感應似乎無法解釋。阿齊茲醫(yī)生說:“穆爾夫人,你就是東方人?!彼瓦@樣草率地下了結(jié)論,后來發(fā)生的事情影響到他們間的友誼。當阿齊茲醫(yī)生因強奸指控而被捕時,穆爾夫人突然變得對阿齊茲很淡漠。她無意為阿齊茲去辯護,盡管知道他是無辜的。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穆爾夫人去世后竟然謠傳她是印度女神“額斯密斯額斯穆爾”。在女神的神秘幫助下,阿齊茲竟然被無罪釋放。
二、特立獨行的阿黛拉小姐
阿黛拉來印度是為了和羅尼結(jié)婚。羅尼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英國殖民者的代表。當阿黛拉小姐意識到自己的未婚夫?qū)τ《纫约坝《热说钠姾捅梢暫?,她感到很羞恥,甚至想要和他斷絕婚姻。阿黛拉小姐通過很多辦法試圖改變自己的未婚夫?qū)τ《热说膽B(tài)度。在阿黛拉小姐和阿齊茲醫(yī)生交往的過程中,兩個人竟然首先關(guān)注的是對方的相貌。由于雙方相貌都不出眾,因此兩人的關(guān)系比較冷淡。但是,一次偶然出游的機會卻改變了他們之間的交往,使得彼此開始考慮對方的思想。
阿齊茲醫(yī)生出于熱情好客邀請穆爾夫人和阿黛拉參觀馬拉巴山。當他們進入到一個山洞之中時,穆爾夫人就聽到一個很奇怪的回聲。這回聲讓她很難接受。并且這種奇怪的回聲開始以某種難以形容的方式讓她心緒難寧。她被迫提前結(jié)束旅行。此時的阿黛拉似乎沒有聽到這奇怪的回聲。穆爾夫人決定不再繼續(xù)探險。而阿黛拉小姐、阿齊茲和向?qū)t繼續(xù)他們略顯乏味的探險。當她進入到另一個山洞中后,她忽然聽到一個奇怪的回聲。由于不知道這奇怪的回聲是怎么回事,阿黛拉對此十分恐懼,讓她備受折磨。阿黛拉想知道這奇怪的回聲是什么,但是她又無法了解,因為此時的阿齊茲和向?qū)Р恢朗裁丛驔]有跟隨她進入這個山洞。奇怪的回聲令她無比煩惱,腦海中一片混亂。此時已是心煩意亂,眼前竟然出現(xiàn)了奇異的幻覺。幻覺中似乎有人要非禮她。她拼命地掙扎,使盡了渾身力氣才逃出山洞。這奇怪的回聲讓她失去了理智,變得無法理喻。就是這奇怪的回聲讓她控告好友阿齊茲要強奸她。
奇怪的回聲觸及到阿黛拉小姐的內(nèi)心深處,她試圖去發(fā)現(xiàn)探索。結(jié)果反而讓她產(chǎn)生了幻覺,似乎有什么人要非禮她。她開始變得不安、恐懼。這種回聲可能是橫隔在英印兩國人民之間的殖民主義,可能是阻礙阿黛拉小姐想了解印度的文化隔閡,可能是適應不同文化的心理反應。小說中奇怪的回聲是作者在創(chuàng)作小說時使用的一種難以言說的暗喻。不同的讀者有不同的理解。福斯特本人也試圖給出解釋,但是他也沒有解釋清楚。這種寓意豐富的回聲改變了阿黛拉小姐和阿齊茲醫(yī)生之間的交往。之后的交往兩個人不再以對方的外表為聚焦點,而是更多地注重對方的思想,也許正是彼此關(guān)注的對方的思想,才使得他們在小說最后達成諒解,解除了雙方的矛盾。
三、含糊其辭的哥德博爾教授
哥德博爾教授和穆爾夫人之間的交流很奇特,他們試圖通過哥德博爾教授唱的這支宗教歌曲實現(xiàn)相互理解。在小說結(jié)尾,他們之間成功的交流是在克里希納神誕辰儀式上。雖然哥德博爾教授是婆羅門教徒,穆爾夫人是基督教徒,但是由于他們之間存在所謂宗教上的“心靈感應”,因此,他們之間的交流似乎還挺順利。
菲爾丁先生首次提到哥德博爾教授是阿齊茲和菲爾丁在政府學院相遇時。哥德博爾教授是菲爾丁先生的助手。阿齊茲醫(yī)生稱呼他“學院派婆羅門教徒”。事實上,哥德博爾教授是一位很虔誠的婆羅門教徒。每當他與穆爾夫人或菲爾丁先生交談時,總會講一些有關(guān)宗教的事情、神話故事以及印度歷史。
在茶話會上,哥德博爾教授行為古怪異常。他一直悶頭吃東西,很少與人交談。在茶話會結(jié)束后,哥德博爾教授只是為英國女士們唱了一支宗教歌曲。他甚至沒有和菲爾丁先生說一句話。哥德博爾教授和菲爾丁先生的第二次會晤是在阿齊茲被逮捕時。當菲爾丁先生詢問阿齊茲是清白還是有罪時,哥德博爾教授卻表示希望菲爾丁幫忙給他創(chuàng)辦的學校取個名字。后來,他們談到什么是善什么是惡。然后,他給菲爾丁先生講了一個有關(guān)池塘匕首的傳說。他所說的似乎和阿齊茲受審沒有任何關(guān)系。
哥德博爾教授的哲理就是沒有什么是孤立的。善惡相隨,因為它們是事物的兩面。當菲爾丁先生問他阿齊茲是否有罪,哥德博爾教授拐彎抹角地談起了善惡問題。善惡并不總是相對的。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認識到它們之間的統(tǒng)一。哥德博爾教授的辯證法是更深入地詮釋了人類與宇宙的本質(zhì)。哥德博爾教授的辯證法對于具有西方思維的菲爾丁先生很難理解。因此,哥德博爾教授的善惡觀對于菲爾丁來說就有些神秘。小說中描述的一些形象就充分體現(xiàn)了善惡間的矛盾和統(tǒng)一。難以理解的印度教恰恰就體現(xiàn)了宇宙中的神秘和混亂。善惡相隨正是印度教的核心主旨,即接受、妥協(xié)、統(tǒng)一。這些就是人類和諧統(tǒng)一的理念。
通過哥德博爾教授的宗教歌曲、茶話會上的沉默、阿齊茲被捕時的含糊其辭以及善惡觀,我們可以看到哥德博爾教授的言行正是他們文化中特有的部分,他將這些與眾不同的文化風俗信仰通過自己的言行表現(xiàn)出來,試圖通過曲折的方式讓小說中的人物和讀者來理解。這不正是哥德博爾教授和小說中其他人物以及讀者之間的“心靈交流”嗎?
參考文獻:
[1]崔少林,《文化沖突與文化融合》[J].外國文學,2000.
[2]丁建寧,《印度之行》中的統(tǒng)一性[J].外國文學研究,1999.
[3]弗吉尼亞·伍爾夫,《E·M福斯特的小說》,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
[4]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5]王麗麗,《二十世紀英國文學史》,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1.
[6]王樹英,《宗教與印度社會》,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