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力
摘 要:認識來源于實踐,實踐深化知識。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重要途徑,改變了以課堂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傳授灌輸為基本特征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有利于在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感受能力、綜合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組織策劃能力、互助合作能力和團隊精神等,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fā)展打下堅實而全面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1-383-02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這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那么,怎樣才能有效的開展呢?應該密切聯(lián)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實際,回到兒童實踐活動中,打破書本與生活的墻垛,開發(fā)現(xiàn)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使他們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在實踐中提升語文素養(yǎng)。
一、活動的要求要
1、立足語文學習
盡管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涉及自然、社會、生活等內(nèi)容,但它首先姓“語”,其落腳點在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而不是為了讓學生掌握其他學科和其他領域的知識。其目的是讓學生在語文課上學到的知識形成的能力,在實際運用中得到鍛煉,課內(nèi)學到的在課外得到延伸,了解語文與生活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在活動的過程中,要指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注重培養(yǎng)學生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等方面的語文綜合能力,真正做到“學生活中的語文,過語文的生活”。
2、重視活動的開放性
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更要注意實施開放性原則,真正讓綜合實踐活動成為放飛學生潛能的天空。如學習了《臺灣的蝴蝶谷》這篇課文后,學生想開展“了解臺灣”的綜合實踐活動,他們列出了好多他們想知道的問題,如了解臺灣的歷史,了解臺灣的名勝古跡,了解臺灣的風土人情,了解臺灣的風味小吃,了解臺灣的發(fā)展變化,了解臺灣的環(huán)境,甚至還有學生提出了想了解大陸和臺灣現(xiàn)形的關系問題……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方式、途徑也可多種多樣,可以查閱書報、上網(wǎng)瀏覽,可以收聽廣播、收看電視,可以請教他人……呈現(xiàn)活動的成果更是可以豐富多彩:錄像、照片、編輯小報、繪成圖畫……通過這些開放的活動,為孩子們提供“活”的更廣闊的求知的空間,讓每個孩子都有自主學習、自由探索、施展才華的機會。
二、綜合實踐活動教學形式
1、抓住教材中的異議點,組織開展辯論會
“辯論會”的目的是砥礪學生的思維,錘煉學生的快速表達能力。為了讓孩子敢于開口說話,開口辯論,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我們經(jīng)常開展各種話題的“辯論會”。“辯論會”前先讓同學們根據(jù)話題確定正方反方,然后兩方各自搜集材料。辯論會上,正方和反方唇槍舌劍,互不相讓,常常爭得面紅耳赤。例如在教學《牛角尖里的老鼠》一課時,我提了這樣一個問題:“你喜歡這只老鼠嗎?”結(jié)果大多數(shù)同學和我預設的一樣,表示不喜歡,因為那只老鼠不聽人家善意的勸告,一意孤行。我聽了很滿意。這時偏偏有幾只小手舉起來說喜歡,他們認為老鼠身上有一種堅持不懈,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精神。我適時抓住這一異議,讓學生展開了一場辯論會,不但使他們達成了共識:老鼠身上的這種“堅持不懈”是不值得提倡的,而且學生在爭辯中也提高了口語交際能力。
2、結(jié)合教材中的風景名勝,讓學生“導游”
教材中有許多課文描繪了祖國的壯麗河山,介紹了一些旅游景點。如《我愛三峽》、《桂林山水甲天下》等,在學生學習了課文之后,可設計一次當小導游的活動。先讓學生在小組內(nèi)輪流當“導游”、“游客”。“導游”依次介紹景點,“游客”可向“導游”隨時提問。然后各組推選出最佳“導游”、“游客”在班內(nèi)表演。這樣,不但在復述、質(zhì)疑、解難中,拓寬了學生學習的空間,提高了口語交際能力,而且為每個學生提供了鍛煉的機會,并能領略到最精彩的語言。
3、開展各種興趣活動
辦手抄報、演課本劇、成立寫作小組、編作文選是提高閱讀效果、增強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有效措施。讓每個學生將本人(本小組)辦的手抄報貼在教室外面走廊的瓷磚上進行展評,這樣鍛煉了學生才智,展現(xiàn)學生才華。我班還從三年級開始就每學期編輯一本“優(yōu)秀作文選”,把學生的優(yōu)秀習作裝訂成冊,在全班傳閱。這項活動的開展,使每個學生都產(chǎn)生一種競爭意識,優(yōu)者更加努力,差者想努力趕上,下次爭取發(fā)表自己的作品。
學生最感興趣的還是“開課五分鐘”活動,“開課五分鐘”指每堂課上課鈴響后的前五分鐘。把這五分鐘從平常的課堂教學中拿出,進行語文學習的專項活動,稱之為“開課五分鐘”活動。教師事先向?qū)W生提供各種內(nèi)容與形式,學生自由選擇、自由組合、進行準備,然后提前向老師報名。教師將報名按日課表排好活動次序,每堂課師生問好后,由輪到的學生上臺活動。內(nèi)容和形式主要有:敘新聞、講故事、誦讀優(yōu)秀詩文、佳作簡介、好書推薦、名句賞析、小演講、演課本劇、續(xù)編故事、繞口令、詞語接龍、對反義詞、口頭小作文、猜謎語、回答腦筋急轉(zhuǎn)彎等。
“今天我給大家講個故事……”“現(xiàn)在我向大家介紹一本書……”“我們給同學們演一段小品……”“我請大家猜幾則謎語……”……短短的五分鐘活動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既鞏固和促進了課堂教學效果,更帶動了課外閱讀;加快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各項能力,特別強化了口頭表達和口語交際能力;發(fā)揮了學生的特長,促進了學生個性的發(fā)展。
4、開展讀書樂活動
學生書讀得多了,積累的語言也多,自然底子就厚實,運用起來便會得心應手。在課余,我結(jié)合學校開展的“書香工程“,給學生列出了參考書目,讓他們大量閱讀課外讀物,拓寬學生的視野,增長見識,增加知識,積累信息。并要求學生堅持長期寫日記,寫讀書筆記,讀書筆記分為“詞語佳句薈萃”、“格言錄”、“古詩天地”、“點滴感受“等欄目,同時開展讀書筆記評比活動,背誦比賽活動,成語大比拼等,提高讀、寫文章的能力。
三、注重活動的評價
在語文實踐過程中,應以形成性評價為主,注重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始終關注學生在活動中體現(xiàn)出來的信心、興趣、價值觀和世界觀,注重保護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適時采用生生互評、父母評議等形式,激勵內(nèi)在動機、強化激勵、允許選擇、引導參與、強調(diào)過程、指向綜合,應著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
毋庸置疑,在小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其語文能力、實踐能力、合作能力都得到充分鍛煉,語文綜合素養(yǎng)猶如春風化雨悄悄潛入學生的心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