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楚婷
摘 要:隨著社會的進步發(fā)展,作為非營利性組織對象的社會公眾對于非營利性組織的逐步的提出了更加高更嚴的要求,公眾在呼吁非營利性組織要求組織引入績效評估機制。通過組織的績效評估,將績效評估作為改善以及控制非營利性組織績效的重要途徑。就我國而言,非營利性組織在績效評估的實踐過程中,已然取得了很不錯的效果和成就,但是,政府管制的強硬、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績效評估觀念的落后以及評估的主體過于單一、缺乏應當具有的監(jiān)督機制等困境,是先階段非營利組織績效評估工作所面臨的重要挑戰(zhàn)。因此,要從放松政府管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加強績效評估重要性的宣傳以及選取多元化的評估主體,完善我國非營利組織績效評估。
關鍵詞:非營利組織;困境;績效評估;出路
一、 國內非營利組織在績效評估上面臨的困難挑戰(zhàn)
雖然在過去的時間里,我國在非營利性組織的績效評估方面,歷經近幾年的持續(xù)發(fā)展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專門針對非營利性組織而量身打造評估機制確實現在所需要構建的,這樣的機制能維持非營利性組織的持續(xù)發(fā)展,能保證非營利性組織的公共使命的到良好的表現。但是,在實際的推動過程中,國內的非營利性組織的績效評估還是面臨著不少困境。
(一) 政府的管制
在我國,社會團體的創(chuàng)建和設立都受到政府高門檻的限制。整體來說都是屬于“預防的機制”,社會組織的合法性沒設立的時候們都需要通過審核和登記。在過去的一次對非營利性組織的現狀的調查中可以看出,于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非營利性部門組織占據5.1%,于民政部門登記注冊的營利性部門組織占據調查數據的68.2%,于事業(yè)單位內部登記備案的營利性部門組織占據調查數據的6.3%,在剩余的20.4中有14%的組織部門是屬于其他類型的,而余下的6.4%并沒有對該問題進行回復。通過調查可以看出,就我國而言,并不是所有的非營利性組織都在民政部門注冊登記,組織部門在工商部門登記的占據大多數,該情況的出現,和我國現有的雙重管理機制有較大的關系。由此可見,因為我國對非營利性組織的的強硬管理制度,使得我國現有的非營利性組織在法律的地位上偏低。在較大的程度上造成了我國非營利性組織缺乏獨立性,使得在一定程度上,變成了業(yè)務上主管單位的附屬。
(二)法律制度的不完善
我國非營利組織績效評估并沒有明確的法律上的依據,較多的組織之所以進行績效評估,是遵從上級部門的要求或者是受到社會上的影響,就法律而言,并沒對非營利性組織要求必須進行績效評估。因為我國相關法律的缺失不全,使得我國在對于非營利性組織的績效評估上存在諸多的問題。例如因為法律強制性的缺失,使得組織的信息資料不對外公布,使得研究者在對非營利性組織進行研究的時候,缺少研究資料而不能對組織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研究者在研究的過程中,更多的把時間和精力放在了相對容易獲取資料的非營利性組織上,在對數據進行分析的時候,僅僅是對單個的組織的個案進行研究和分析,由于資料未能收集到,缺少更多的數據進行比較,不能進行組織之間的對比和分析。受到資料的限制條件,在對非營利性組織的研究分析中,以介紹些性的分析為主,而對于組織績效評估方式方法等研究和分析的只有少部分。對于績效評估進行研究的也比較片面不夠系統(tǒng)。因此,對于非營利性組織績效評估的研究自始至終都停留在先對較淺層次,對于研究績效評估難以開展到更新、更高的層次上。
(三) 觀念的落后
國內非營利性組織的績效評估開展緩慢,和國內績效評估觀念落后現狀有很大的關系。就我國而言,非營利性組織的出現相對較晚,在出現的初期,也沒有得到政府和相關學術界的重視,使得發(fā)展緩慢。到了近年,因為經濟的蓬勃發(fā)展,才給了非營利性組織以發(fā)展和生存的空間,但從目前來看,我國非營利組織績效評估觀念落后還從在績效評估過程中,對效率和公平關系的混淆中表現出來,對于效率和公平所占比例不能準確劃分和統(tǒng)一。此外,個別的非營利性組織打著是非營利性的旗號,在實際中有先對較多的非營利性組織嘗試以績效評估為手段來獲得更多的社會資助。在此過程中,雖然他們是有關注組織的績效評估,并且也去努力達到績效評估所需要的結果,但是就其目的卻不是為了提升非營利性組織的的管理水平,并不是為了給社會提供更優(yōu)質的服務,其目的在于提供績效評估,能從社會上獲取到跟多的資助。
(四) 評估主體的單一
對非營利組織業(yè)績評價的評價過程和評價者的主觀的目的性的影響。所以,評估主體會對績效評估的效果產生加大的影響。選擇對的績效評估主體,絕定者后期評估工作是否能順利的實施。就國內現狀而言,我國非政府組織的績效評估的主體基本上是非政府組織自身亦或者是由非政府組織所指定的第三方對績效實施評估,但是總體來說,評估的主體是相對單一的,對我國非營利組織績效評估方向造成阻礙。一般情況下,非政府組織對自身進行績效評估是經濟而有效用的評估方式,但自我評估公信力差,無法取得社會和政府的信任。
二、我國非營利組織績效評估的發(fā)展路徑
(一)放松政府的管制
在我國,非營利組織的還是受到政府嚴格的控制,非營利組織不僅要受到企業(yè)單位和登記管理機構的雙重領導,而且還受到同行業(yè)競爭和區(qū)域限制。缺少寬松的外部環(huán)境,使得沒有辦法進行有效的績效管理。想要非營利組織績效評估發(fā)展實施起來,政府應當放松現有的對非營利性組織的強硬管理制度,提升非營利性組織的法律地位。從組織的成立到后期日常的運行,政府都應當給予其最大的自由和自主權利,減少對組織的控制。在非營利性組織成立的時候,政府還應該為其發(fā)展提供良好的優(yōu)惠政策,同時,在社會管理職能方面,還需要給予獨立的人事任免權。
(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
我們有必要制定專門的《非營利組織績效評估法》,從立法上規(guī)定非營利組織績效評估機構的職責和義務,通過完善政策和立法使我國非營利組織的績效評估走上法律化道路。因此,我國應借鑒西方發(fā)達國家的經驗和做法,通過完善我國的政策和立法,使我國的績效評價具有法律效應。制度化是績效評價的高效性和標準化的重要保證。只有在評估活動的制度化、程序化的過程中,才能對非營利組織的績效評估活動進行長期的運作,促進非營利組織的發(fā)展。
(三) 加強重要性的宣傳
在非營利性組織的發(fā)展過程中,績效評估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績效評估受到多方面的關注和重視。但是,在該情況下,非營利性組織至今也沒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完整的績效評估制度。一個完成的績效評估體系的建立,關系到國內非營利組織在未來的發(fā)展大趨勢,還對我國社會經濟協(xié)調的發(fā)展產生深遠的影響,使得物質文明以及精神文明得到共同的進步。因而,對于非營利性組織績效評估的研究以及宣傳都需要加強,讓整個社會,特別是組織和人員與非營利組織和人員的意義和作用,認識到績效評價的重要性,對現在對于績效評估消極和冷漠的態(tài)度。制定相關組織和非營利組織內部成員,明確非營利組織績效評價是非營利組織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讓人們改變現有的的消極的狀態(tài),以正確的眼光來看到績效評估工作。對于內的的關系實現起到促進作用,同時也擴大了它的社會功能和對合作和支持評估工作面臨各方延伸,促進非營利組織的績效評價的發(fā)展。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 張麗清,張江梅.中國非營利組織績效評估研究述評[J].經濟與社會發(fā)展,2007,12.
[2] 徐寧,鞠霞. 淺議非營利組織績效評估問題 [J]. 現代商業(yè),2012,36.
[3] 羅敏.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基層治理困境及出路探討[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
[4] 邵琛,王婷.我國非營利組織績效評估體系探討[J].行政事業(yè)資產與財務,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