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璐
?
基于翻轉課堂的民辦高校廣告學專業(yè)課程教學模式初探
□沈璐
摘要:信息化推動著教學技術和教學模式的不斷更新,社會發(fā)展變化催促著民辦高校人才培養(yǎng)目標與機制的逐步轉變。兩者的交叉點幻化成為民辦高校教學模式如何轉變的問題,這已成為學界的重要課題。本文以廣告學專業(yè)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調查法與訪談法剖析學生的學習特點與需求,分析現有教學模式的實效與不足,將翻轉課堂的理念注入廣告學專業(yè)課程教學中,嘗試進行教學設計和模式構建。
關鍵詞:民辦高校;教學模式;翻轉課堂;廣告學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教育發(fā)展策略和人才培養(yǎng)機制也在不斷地發(fā)生改變。信息化社會中知識傳播早已突破地域的限制,為學習者提供了更為靈活的知識獲取方式和多樣化的資源類型。視頻公開課、可汗學院的在線課程、微課、學習社區(qū)和國家級精品課程等網絡學習資源日趨流行,學習者能夠源源不絕地汲取自己感興趣的知識。新的學習方式正在改變著學習者的認知結構,傳統(tǒng)的學校教學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其中,以“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最為典型,強調學習過程是學習者與教師教學雙向構建的過程。與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相比,翻轉課堂并非改變了知識的構建過程階段,而是改變了知識構建過程的時機點。相比于公辦院校的濃厚精英主義氣質,民辦高校在教學理念上更應突出大眾化和普及化,區(qū)別于傳統(tǒng)高等教育培養(yǎng)的學術和研究型人才,而轉向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廣告學專業(yè)正是培養(yǎng)具有實踐操作能力、符合市場發(fā)展的廣告行業(yè)人才的一門學科,如何將翻轉課堂的理念融入民辦高校廣告學專業(yè)的教學模式中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一)學生分析
受應試化教育的長期影響,在高等教育尤其是民辦高校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基本處于被動的狀態(tài),學生缺乏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厭學情緒時有發(fā)生,很容易受周遭事物的影響。玩網絡游戲、交友、泡吧都是時下學生群體中普遍存在的現象,這也影響了學生正常的上課,會出現遲到、早退、曠課、上課睡覺等現象,甚至影響教師正常的教學活動。由于民辦高校錄取分數線相對較低,與公辦院校特別是名牌大學相比,民辦高校的學生總認為技不如人,自卑心理凸顯。面對學業(yè)與生活壓力,學生有時會因為一時的挫折或打擊,而對學習生活產生消極思想,認為自己毫無用處,進而逃課厭學,自暴自棄。但民辦高校廣告學專業(yè)的學生在感性思維上仍具有優(yōu)勢,不受既定知識結構的束縛,思維較為發(fā)散,緊跟潮流,動手能力相對較強,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意識。
(二)現有教學模式分析
民辦高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歷了三十多年的快速發(fā)展,在教學理念與教學模式上已經積累了相當大的經驗,但面對全面的教育教學改革,民辦高校的現有教學模式還是存在著不足。筆者先期進行了問卷調查,共發(fā)放148份問卷,回收146份,有效份數141份,有效回收率達95.3%。調查對象為大一至大四的廣告學專業(yè)的學生。問卷結果顯示出以下問題:第一,學生缺乏學習主動性。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學生常常處于被動狀態(tài),填鴨式的知識吸收方式已成為慣性,這點在民辦高校的學生身上尤為突出。調查發(fā)現有相當部分的學生認可以教師教學為主的教學方式,不愿嘗試翻轉課堂的師生互動的教學方式,表現出很強的被動性。絕大多數學生不會主動進行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第二,教學資源不夠豐富。第三,學習任務不夠多元。第四,學生交流欲望不夠強烈。第五,教師點評不夠及時。第六,考評機制不夠健全。
通過前期的調查研究,結合翻轉課堂的理念與廣告學專業(yè)課程的特點,將現有的教學模式進行重構(如圖1)。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大體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課前自主學習、課內互動教學與課后學習效果測評。其中,課前自主學習部分包括理論學習、互動交流、信息反饋三個環(huán)節(jié)。在課堂教學之前,教師需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備教材的同時也要備學生,與輔導員聯系,了解該班級學生結構、個體特點、學習能力等信息。在此基礎上,首先擬定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特點與課程內容,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方面為學生確立明確的目標,為他們的自主學習提供目標參考。教師可通過學生的網絡課程學習平臺或者微信、微博、QQ等社交媒體提供思路清晰、內容活潑的微視頻、案例集錦、參考書目及網站咨詢等參考資料,供學生自主學習。同時,教師可設置相應的學習任務,讓學生自主完成,如遇問題及時反饋,待課堂解答。
第二,課內互動教學以學生團隊、教師為兩個主體,體現師生平等的關系。分別形成兩個回路,第一個回路由梳理選評、互提互答以及信息反饋三方面構成。第二回路由學生團隊成果展示、總結評價以及信息反饋三方面構成。其中,展示成果結束后,可先請其他團隊同學進行點評,在點評過程中教師可以進行觀察,了解其他學生的學習效果和積極主動性。最后,教師進行綜合評述,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做好相關記錄。
第三,課后學習效果測評部分,由成果完善與試題庫測試、在線提交、整理評析組成。課程效果評測階段分兩部分。第一部分,學生團隊根據課內展示后大家的評價意見對任務內容進行修改完善,最后在線提交給教師。第二部分,學生以個人為單位登錄網上評測系統(tǒng)進行試題測試。教師結合兩部分反饋,依據學生評價指標對學生的整體學習情況進行綜合打分。
圖1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圖
本文對于民辦高校廣告學專業(yè)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進行了初步的剖析,仍有很多問題需要進一步調查研究。
(一)學生積極性的激發(fā)
教師提供的教學資源,學生是否會主動學習,學生是否能真正參與到自主學習中?大一開始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能力是最佳時間。在開始自主學習之前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方式的培訓,讓學生熟悉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特點,明確其實施要點。學習任務的解決是以團隊為單位,在協作精神的驅動下,會更好地刺激學生主動獲取知識與技能,相互幫助,循環(huán)刺激,共同進步。
(二)學生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對于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結合了定性分析與簡單的定量分析,存在著很大的局限性,很難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況。這就需要一套更為全面具體的學生評價指標體系,能夠讓教師結合其中的各指標來綜合地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但指標體系的建立存在一定的難度。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學生的學習分為三個階段,課程實施前和課程實施后教師都是通過網絡與學生進行交流,通過所完成的學習任務等反饋來評估學生的能力和積極性,而且任務的完成是以團隊的形式,使評測工作難度加大。所以,在學生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問題上還需進行深度分析與研究。
(三)網絡平臺的建設
網絡平臺的建設需要尋求學校的支持,由學校進行統(tǒng)一規(guī)劃、建設和維護。三江學院在網絡平臺的建設方面已投入較多的人力物力,也在積極地創(chuàng)建更為良好的網絡學習環(huán)境,供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但在影響力和課程覆蓋面上都還有待提高。實施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正好可以帶動網絡課程的發(fā)展,如何建設更優(yōu)化的網絡平臺也將成為研究重點之一。
參考文獻:
1.張躍國,李敬川.“三四五六”:翻轉課堂的操作實務[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2(11):82-83.
2.曾貞.翻轉教學的特征、實踐及問題[J].中國電化教育,2012(7):114-117.
3.張旸,蒙澤察.“導學案教學”與“翻轉課堂”的價值、限度與共生[J].全球教育展望,2013,42(7):10-17.
4.張金磊.“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關鍵因素探析[J].中國遠程教育:綜合版,2013(10):59-64.
5.公海霞,王甘霖,彭立.基于即時通信平臺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軟件導刊,2013(11):183-185.
6.馬秀麟,趙國慶,鄔彤.大學信息技術公共課翻轉課堂教學的實證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3,31(1):79-85.
(作者系三江學院文化產業(yè)與旅游管理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