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彥
(河南大學 文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極端道德異化下的人性異化
——韓少功《女女女》中幺姑異化生存狀態(tài)解析
趙彥
(河南大學 文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摘要:《女女女》中的幺姑在洗澡中風偏癱前后的兩種生存狀態(tài)都是異化的生存境況。前者是在極端道德主義壓抑下的異化生存,中風之后的幺姑則陷入了極端無道德主義的異化生存境況。這兩種道德全都是異化了的道德,真正的道德應該是在自由意志的前提下進行自我立法、自我約束的道德自律;同樣,這兩種生存境況也都不是正常的生存狀態(tài),是極端主義影響下的人性異化,真正的生存應該是在生理自由的基礎上去追求精神世界的自由和靈魂的進一步提升。
關(guān)鍵詞:道德異化;人性異化;極端主義;中庸之道
在一個階級社會,尤其是等級森嚴的專制社會中,道德、責任和義務是按照等級作遞減分配派給的,與權(quán)利正好相反。社會等級地位越高的人,所擁有的權(quán)利越多,道德對這些特權(quán)者的約束力量越?。幌喾?,在社會中地位等級越低的人,權(quán)利越少而義務越多,道德法則對他們的約束和強制力量與之正好成反比例增加?!霸谥袊缘牡匚蛔畹?,所以對中國女性的道德要求和枷鎖最多。中國女性擁有世界上最完美精致的德性,她們生命的原始沖動在社會場中得不到應有的表達和疏通,因此,潛意識中抑積的丑陋和陰暗也最深厚。被層層美德克制著的齷齪情欲就像是潘多拉盒子里的魔鬼,一旦某個機關(guān)失靈不控,這些美女的原形就要暴露出來把你嚇個半死?!盵1]55女性的美麗本質(zhì)在重重道德的壓抑下首先是不得展現(xiàn)出來,時間越久越扭曲變形,最后成為了丑陋的怪物。
韓少功在其小說《女女女》中就展示了這樣一位女性——幺姑,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在生命的前半期幺姑嚴格自覺地遵守道德規(guī)約,善良美好,然而中風之后,生命中被壓抑的丑陋和欲望完全爆發(fā)出來,毫無羞恥感。幺姑在洗澡中風偏癱前后的兩種生存狀態(tài)都是異化的狀態(tài),極端的道德和極端的無道德帶來的都是異化的生存狀態(tài)。按照康德和馬克思的觀點來說,這都不是人的自由意志起作用的生存狀態(tài),是一種人的異化生存狀態(tài)。
康德曾說:“有兩樣東西,我們愈經(jīng)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們就愈使心靈充滿不斷更新、有加無已的贊嘆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則?!盵2]317在康德看來,人類道德的最高準則應該是自律,而不是他律。自律是在意志自由的前提下人自主選擇的道德規(guī)約,人只有在自律的意義上才是自由的,就好像是孔子達到的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而馬克思對道德的追求也有同樣的目標:人的自由意志是道德上最高的善。
馬克思在《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論述了“道德異化”的概念。馬克思的“道德異化”主要是指資本主義生產(chǎn)關(guān)系下人與人之間、尤其是工人階級與資本家階級之間的關(guān)系變異所引起的道德變異情況,借助對資本主義社會道德狀況的分析和批判,揭示出在一切階級社會中道德其實都是統(tǒng)治階級利益的精神反映,是意識形態(tài)的一種。資本主義社會中“道德異化”其實也是一種正?,F(xiàn)象,因為在人類社會曾經(jīng)有過的幾種階級社會形態(tài)中,所謂的道德都是“異化的道德”,不是真正的道德,都沒有表現(xiàn)出道德自律的本質(zhì)性。而根據(jù)馬克思的斷言,只有共產(chǎn)主義社會才有可能會實現(xiàn)真正的道德。在共產(chǎn)主義社會,人人自律而自由,真正實現(xiàn)了道德,也實現(xiàn)了人自由全面的發(fā)展。
我們看到小說中的幺姑是一位嚴守東方禮教,溫馴克己的舊式婦女,前半生一直遵循道德教誨,追求完美的道德境界:例如不貪圖口腹之欲(從不吃肉),不享受生活之便(不愿意使用電子助聽器),不追求感官享樂(不看電視不乘涼),不計較金錢利益(借錢給別人還不敢追討),然而一旦情況發(fā)生了變化,當幺姑有了一個不再壓抑自己的理由和契機的時候,當?shù)赖聦λ闹貕嚎梢苑潘傻臅r候,她的人生發(fā)生了巨大的反轉(zhuǎn)。上天給了幺姑一個中風致癱的機會,生理上的疾病使得幺姑可以借機脫離道德的鉗制(病人總是可以享有很多特權(quán)),病理上的缺陷使得幺姑放縱了精神上的丑陋,讓她把之前所隱藏的一切仇恨得以釋放出來。幺姑不僅不再追求道德上的完美,反而借機將其一生在道德枷鎖的鉗制下所壓抑的人性欲望全部釋放出來,因其壓抑得過于沉重而釋放得更加暢快,以致正常的人性欲望需求也已扭曲為變態(tài)的人性之惡,在極端的無道德狀態(tài)下無所遁形。
幺姑的前期是一種在極端道德主義壓抑下的異化生存狀態(tài)。在所謂的社會文明——異化的社會道德規(guī)范制度對幺姑這樣的弱勢群體的約束制壓下,她自覺遵守甚至堅決地維護這種異化的道德,自覺主動地壓抑自己身為人的合理的生理需求(食欲、性欲等),強制自己向著道德理想主義的狀態(tài)靠近,甚至達到了扭曲變態(tài)的程度,似乎任何生活感官上的方便舒適對她來說都是一種罪過,以一種近乎自虐的方式來嚴格遵循社會道德規(guī)范給她劃出的界限。然而幺姑在身體癱瘓之后,備受摧殘壓迫的心靈終于失去理性和道德的控制,爆發(fā)出來的刻骨銘心的仇恨淹沒了她作為一個人的尊嚴和善良,使她只遵從自己的非理性的欲望和情緒的發(fā)泄。
這兩種生存狀態(tài)都很難說是在人的自由意志下所選擇的生活,而自由意志下的自律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自由自律地活著才是人之為人的存在。幺姑的一生都是在一種極端主義的狀態(tài)下度過的,不僅僅是極端的道德主義,還有后期的極端無道德主義,可以說,她正是這種極端主義的犧牲品。這同樣是韓少功對中國十年文革浩劫的反思,更是對中國多年來社會風氣和文化習慣的反思,千百年來,有多少人在這種“非左即右”“非黑即白”的思維定勢下無辜犧牲,又有多少人在這種極端主義下喪失了性命和尊嚴?
一極端道德主義下的人性異化
這種極端道德主義是異化了的道德,我們可以從道德異化的幾個特征著手分析,結(jié)合文本來探究一下中國在特定歷史時期表現(xiàn)出來的卻具有普遍意義的異化的道德風貌。
道德異化的特征之一:道德從自律走向他律。什么是自律?就是指自我在自由意志的選擇下進行自覺的道德約束,自己制定規(guī)范并自覺約束自己遵守規(guī)則而無需他律。他律顧名思義就是他人來制定規(guī)范約束自己遵守,例如宗教是由神、上帝等這樣的力量來規(guī)定教條、律令,以信仰的力量來約束信眾。而在《女女女》當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讓幺姑嚴格恪守的道德律令顯然不是自律的,而且這種他律也不是像宗教的神佛一樣信仰的力量,而是政治的強制力量?!扮酃脽o事的時候,就呆坐,不愿上街,不愿去公園,不愿看電影看戲,也不愿與鄰居串門交道,甚至六月炎天屋內(nèi)火氣哄哄,她也極不情愿抽張椅子出門歇涼,寧可閉門呆坐,警覺地守護這一房破舊家具和幾壇酸菜,守護自己的某種本本分分的恐懼”[3]184這里雖然表面寫了幺姑的勤儉克己,可是作者使用的“不愿”一詞透漏出,幺姑并非是不喜歡上街,不喜歡看戲,而是不愿,這“不愿”是因為深深的恐懼和不安所造成的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這種克己是在長期的外在壓抑下形成的自覺的自我壓抑。
道德異化的特征之二:從心靈驅(qū)動走向利益驅(qū)動。道德是一種精神行為,能夠最有效約束人們道德行為的從來都不是外在力量,而是人的良心。人們?yōu)槭裁丛敢饪酥谱约旱挠プ袷氐赖乱?guī)范,最根本的不是為了不受傷害,而是為了追求心靈的愉悅。這也就是康德所謂的道德的超驗性,也是康德之所以將道德律和星空相媲美的根本原因。而異化了的道德完全背棄了這種精神的愉悅感,而是追求計較利益的得失。這種計較利益得失的道德在文中我們鼓勵幺姑學焦裕祿的細節(jié)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是父親以及我們?nèi)夜膭钏龑W焦裕祿的。”[3]180幺姑聽從了我們的鼓勵,努力學習焦裕祿,幫助別人,借錢給自己工廠的女工還不好意思要別人還,然而換來的卻是被人欺負、嘲笑和辱罵。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也是如此,所謂道德、勞模,只不過是一個空口號,人人都懷著私心鼓勵別人去學習焦裕祿,爭當?shù)赖履7?,等有“傻子”真正按照勞模的標準去做之后,就方便自己去占那人的便宜了。那時的幺姑也并非是不懂這種人心之間的狡詐,只是因為自己是弱勢群體,沒有能力去抗爭。所以幺姑的“聾”在這個意義上也是有象征意義的,她并不是不知道那些人對自己的嘲笑辱罵,只是成分不好、能力不夠,只好裝聾作啞、忍受辱罵。這些人性的陰險狡詐,癱瘓過后的幺姑卻一下子全部學會了,并施展了出來:“‘你們要幫助我呵,要學焦裕祿呵。?。俊孟窨赐噶宋业氖裁葱乃?,詭秘地笑了笑,看我們將如何無地自容。”[3]189其實并不是她“學會了”,而是她原本就會,只是那時的她沒有擁有足夠的權(quán)利和站上合適的位置。
道德異化的特征之三:道德評價標準的不公正。道德評價的標準是否公正,直接影響整個社會的公正性。道德評價的標準包括社會輿論和自我評價兩種方式,人們一般通過社會輿論對某種行為或者現(xiàn)象進行道德評價,久而久之,這種輿論道德標準在人們內(nèi)心形成一道道德屏障,促使人們自我實現(xiàn)道德的完善,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習慣。然而,不公正的道德評價標準會導致人們對道德的不信任和不遵守,從而造成道德滑坡,更甚者是伴隨著道德評價標準的不公正性必然會有強制力量的強化,社會輿論等他律力量的增強。我們可以看到在幺姑中風之前,幺姑的道德往往表現(xiàn)為自我犧牲,每當她和別人的觀點發(fā)生矛盾沖突時,她選擇的方式是自我傷害。這樣的自我傷害其實是在占領一種道德制高點,利用道德和輿論的力量逼迫對方承認自己。在因為吃臭蛋引發(fā)的爭吵中,幺姑采用這種自我傷害的方法來戰(zhàn)勝親人,讓自己穩(wěn)操勝券:“我驚訝地發(fā)現(xiàn),她對有益和有害的判別如此頭腦清晰,然后本能地絕對地做出對自己有害的選擇。為了捍衛(wèi)這種選擇,這位軟弱的婦人依靠她刀槍不入無比頑強的客氣和克己,穩(wěn)操勝券?!盵3]185自我傷害是中國幾千年來包括女性在內(nèi)的所有弱勢群體慣用的“自我保護”招式,例如今天的農(nóng)民工以跳樓的方式討工資,釘子戶以自焚的方式保護自己的土地和房子。他們對自己生命的殘忍和冷酷、對自己的傷害所能達到的殘忍程度,讓我們咂舌,這是多么可悲的事實??墒鞘聦嵄澈蟮脑蚴鞘裁茨??當他們把這種自我傷害的矛頭對準親人和關(guān)心他們的人的時候,是在利用他們的愛心贏取自己的勝利,保證自己尊嚴和安全。然而在面對強大的外力傷害時,他們采用自我傷害的方法,或用來證明自己的清白,或贏得輿論的同情,更甚至是一種類似壯士斷腕的決絕(我已經(jīng)如此悲慘,你還忍心下手傷害我嗎?)這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法和手段。在社會道德評價極端不公正的狀態(tài)下,采取自我傷害的方式占領道德制高點,保護自己的尊嚴和生命,這種自我保護正是在道德異化狀態(tài)下所催生出的異化生存手段——為生而死。難道幺姑真的那么愿意做自我犧牲嗎?幺姑真的是喜歡吃臭蛋嗎?我們從幺姑中風后的表現(xiàn)來看,當然不是,她作為一個人,趨利避害、喜歡美食舒適是她的本能欲望,中風之前的“道德”是一種虛偽、變態(tài)、極端的道德——異化的道德。
二極端無道德主義下的人性異化
韓少功在給法文版的《女女女》所作的序言中,這樣解釋幺姑的形象:“幺姑是一位東方禮教訓練下馴良而克己的婦女,與我們十分敬重的其他善良人不同,造物主給了她一個中風致癱的機會,使他們得以窺視她內(nèi)心隱藏的仇恨,并以她測試了周圍更多善良人所謂同情心的脆弱。她似乎是長在人類臉上的一個痂瘡,使體面的我們不免有些束手無策和尷尬。她的死亡是一句長緩得使人難耐的符咒,揭發(fā)著人性境況的黑暗,呼喚著神在黑暗里仍然賜給萬物以從容而友好的笑容?!盵1]57這個注腳闡釋了韓少功對他的這部作品的準確定位,考量人性的善與惡之間的轉(zhuǎn)換,洞察人性無底洞的黑暗之地。他試圖通過幺姑這樣的一位中國傳統(tǒng)女性形象在中風癱瘓前后所表現(xiàn)出來的截然相反的人性境況之對比,來展示人類生活哲學的本質(zhì),探索道德的本質(zhì)。
幺姑的中風給了她一個放縱自己,釋放自己扭曲欲望的機會,此時的她完全失去了理性的思考能力和道德的自我約束能力,文明的痕跡在她身上日漸消失,人性的野蠻和惡逐漸顯露,伴隨著身體之丑陋日漸顯形的是精神的丑陋。那樣一位安靜、善良、克己的老太太變成了一個暴君,一個對世界充滿仇恨和惡意揣測的人?!耙廊幻戌酃玫倪@位婦人——我只能這樣說——已經(jīng)喪失了仁愛、自尊、誠實以及基本的明智,無異于一個暴君,對任何同情者和幫助者都施以摧殘?!盵3]191“幺姑似乎是變了,從那團蒸氣中出來以后就只是形似幺姑的另外一個什么人了,連目光也常常透出一種陌生的兇狠。”[3]188這樣的生存狀態(tài)也不是自然的,是扭曲變態(tài)的異化生存狀態(tài)。這種異化在她后期的象征形象中充分展現(xiàn):“后來的幺姑簡直神了,不怕餓,不怕冷,冬天可以不穿棉襖,光著身體在籠子里爬來爬去,但巴掌比后生們的還更暖和。后來她越長越小,越長越多毛,皮膚開始變硬和變粗,龜裂成一塊塊,帶有細密的溝紋。鼻孔向外擴張開來,人中拉得長長的。有一天人們突然覺得她長得有點像猴。她繼續(xù)小下去,手足開始萎縮,肚子倒是一直膨脹。如果隨意看一眼,只見她一個光溜溜的身子,還有呆呆的兩個大眼泡。人們又有新的發(fā)現(xiàn),覺得她像魚?!盵3]198-199幺姑外形的異化象征著她依然異化的生存狀態(tài),只不過原來還披著一張人皮,有人的形態(tài),在人類社會中忙忙碌碌,后來的幺姑干脆就褪了人形,回復到動物的形態(tài),做了猴和魚,身體反倒比人還健康耐寒。只是她再也不會被人當做人來看一眼了,更加理所當然地被人當了畜生來喂,當了談資來下飯。
幺姑的死也很有象征意味。向死而生,幺姑死時是作為人而死的,正如她生時身為人而生一樣。有兩個細節(jié):“一個是小娃崽們打來了一盆水,幫活物洗了個澡,特別注意洗凈屁股?!盵3]200“活物終于發(fā)出一聲大叫,眼里充盈著濁淚?!盵3]200這兩個細節(jié)象征著幺姑重新作為一個人,擁有了人的尊嚴和道德,然后離開了這個丑陋的世界。洗凈屁股或者說遮住屁股是人類走向文明的標志,人成為人的標志,而流出眼淚象征著幺姑作為一個人的意識的覺醒,她重新有了衡量自己為人的價值和標準,和原來的極端道德標準不同,是真正為人的標準和道德,所以作者下意識地期望幺姑就是在那一天死的。在鄉(xiāng)親們眼中,她是不是那一天死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幺姑是否還具有作為談資的價值。但是對于作者來說,那一天卻非常重要。人生而有靈,這靈是人之為人的根本,可是在世間生存得久了,人人被世界污染得久了,這靈就消失了,人便不是人了,世界上大多人都是如此,像珍嬃、鄉(xiāng)親們、我在船上遇到的阿婆、我和老黑,也都是這樣非人狀態(tài)的人。可是在人死之時,靈會重新回到人身上,隨人而去。
幺姑葬禮的象征意味更加濃厚,人們評價韓少功的作品為魔幻現(xiàn)實主義,也許跟這一段的描寫方式不無聯(lián)系。這一段描寫即將地震之前,老鼠排山倒海、如河似海一般地涌進河里,加上招魂師唱的盤古開天辟地的故事,寫人之死、人之生、生生死死都充滿了抒情意味,那樣的轟轟烈烈。地震是象征幺姑的死,可是地震之后卻是盤古開天辟地,地震又象征著生,由死而生,向生向死。幺姑的死代表著她的再生,是她非人狀態(tài)的結(jié)束,是她作為人的新生。這樣看來,這樣的描寫一點也不荒誕,反而蘊含著無窮的哲理和韻味。
三極端主義和異化
幺姑的一生可以用這樣的簡單關(guān)系圖來表示(見圖1):
↓↓ ↓ ↓
圖1幺姑一生的關(guān)系圖
在小說的最后,在鼠河鼠海中,毛佗看到了幺姑的草編提籃。雖然幺姑一生的生存狀態(tài)并不如意,可是草編提籃在毛佗的記憶中,卻作為幺姑善良的象征始終留存了下來,使“我”因此能夠抵御幺姑后來不可理喻的惡,時刻感念幺姑的善和愛。我想這才是作者始終想要找到的,幺姑作為一個女人的本質(zhì)形象——她的善良和柔軟,這才是幺姑真正的道德。所以作者還是在呼喚人性的正常狀態(tài),呼喚道德的正常狀態(tài)。
《女女女》寫作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文革的浪潮已經(jīng)逝去,文革留下的精神創(chuàng)傷卻還在隱隱作痛,人們急于從文革的傷痛中擺脫出來,替代極“左”思潮的便是極“右”的思潮。當時,荒誕派文學思潮開始在國內(nèi)盛行,相對主義、老莊釋佛思想開始被人們搬出來,用來消解曾經(jīng)的宏大敘事、莊嚴道德,從而獲得精神上的緩解,這就是韓少功所謂的“看透”。然而,這樣的“看透”背后,卻隱藏著虛無主義、享樂主義、全盤西化、無信仰主義等等消極的思想,從一個極端進入了另一個極端,這正是韓少功所不愿意看到的,也是他在《女女女》的字里行間所批判的。他說:要把“看透”本身也看透。“很多朋友已經(jīng)學會了‘看透’。在他們犀利的調(diào)侃、反諷、刻薄面前,一切故作姿態(tài)的說教者都免不了冷汗大冒,一切曾經(jīng)神圣顯赫的絕對化觀念都狼狽不堪?!@些文化的棄兒,強有力地反抗和消解著文化,摧毀一切意識形態(tài),包括集權(quán)主義也包括自由主義?!珡闹饔^上來說,他們中間某些人確是經(jīng)常宣布要出世或玩世的,經(jīng)常預告要消極的,有的甚至以自大自私為榮,以承擔責任為恥。這些人享受朋友的幫助但轉(zhuǎn)臉就嘲笑友情,一邊揮霍建設的成果卻一邊鄙夷建設,他們肆無忌憚地刻薄一切人之后又經(jīng)常抱怨得不到他人的理解,他們罵倒一切傳統(tǒng)的作品之后又經(jīng)常為捍衛(wèi)自己的作品與更加激進的作者爭個面紅耳赤。對這些家伙,我們唯一可做的事似乎就是撥開他們那些油嘴滑舌或者慷慨激昂,也來‘看透’一下他們?!盵4]23韓少功不止步于“看透”,把“看透”也看透,對懷疑進行再懷疑,完成否定之否定,從而在生活中獲得真諦,于平凡中獲得偉大。
道德異化相當于韓少功所說的“看透”,道德異化是對真正道德的否定,讓我們看到了幾千年傳統(tǒng)道德背后隱藏的私利、小人、虛偽等等面目,那么,我們看透了,難道就要絕望嗎,就沒有道德了嗎?不,我們還需要把“看透”看透,唯有這樣,我們才真正找到了生活的真諦,真正作為一個圣人生活下去,既看透了生活的黑暗本質(zhì),又不失去熱愛生活的赤子之心。這也許就是“吃了飯,就去洗碗。”[3]206的真正含義吧。
小說中 “我”在小說結(jié)尾的思考是在找尋一種人性正常之道,人生正常之道,而非文化激進主義、政治激進主義,這也是作者借敘述人之口所想要傳達的。作者力圖重回中國繁盛千年、燦爛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之中,尋找中國文化由盛轉(zhuǎn)衰的根本原因,去尋找一種生存之道,尋求一種合乎時代、適合生活的“中庸”之道。在經(jīng)歷了社會風云變幻、政治動蕩變革、人心激進瘋狂的時代之后,飽受激進主義、極端主義精神創(chuàng)傷的韓少功企圖從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尋找安寧,尋找生活的中庸之道,尋找真正的道德,達到生活的本真狀態(tài)。
參考文獻
[1]孔見.韓少功評傳[M].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2008.
[2][德]康德.實踐理性批判[M].張永奇,譯.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3]韓少功.韓少功自選集[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
[4]韓少功.性而上的迷失:看透與寬容[M].山東文藝出版社,2001.
Alienation of Human Nature Under Extreme Moral Alienation——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the Alienation of Yao Gu in Han Shaogong’sWomen
ZHAO Yan
(College of Literatur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China)
Abstract:The two kinds of living conditions before and after the stroke hemiplegia of Yao Gu when she bathed herself in Women are the alienation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s. The former is the alienation of the survival of the extreme moral repression, after the stroke, Yao Gu was in a state of extreme non-moral alienation existence.These two kinds of morality are all the alienation of morality, because the real morality should be the moral self-discipline of self legislation and self restraint under the premise of free will. Similarly, these two living conditions are not the normal state of life, which is the alienation of human natur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extremism. On the basis of physical freedom, the true existence should be the pursuit of freedom of the spiritual world and the further improvement of soul.
Key words:moral alienation; alienation of human nature; extremism; golden mean
收稿日期:2015-11-10
作者簡介:趙彥(1989-),女,河南長葛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藝學。
中圖分類號:I207.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181(2016)02-003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