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達
摘 要:禪宗思想的現(xiàn)代性研究也是中華闡釋美學的倫理文化研究。以禪宗思想闡釋中華倫理美學的現(xiàn)代性,需要挖掘禪宗思想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美感。運用禪宗的這些審美要素詮釋中西方文化中的倫理美學,不僅有助于跨文化交流,而且還有利于東方審美文化符號體系的建設(shè)。這種體系化更是社會智慧活動,更加有利于西方社會主動接受中華倫理美學思想。
關(guān)鍵詞:禪宗;倫理秩序;美學標記;文化標記;世俗化。
[中圖分類號]:B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0--02
引言:
從中華闡釋美學上探討“禪宗”的倫理文化,其核心概念是對“空靈”的美學闡釋。“空靈”思想所留下的文化標記和美學標記對東方社會的影響是深遠的。因為“空靈”思想的倫理秩序是和諧的,這也體現(xiàn)出接受美學中的自覺本質(zhì)是和諧的倫理秩序。西方文化積極接受禪宗“空靈”的美學標記,說明了文化標記和美學標記可以是同一的。
一、禪宗思想的含蓄美
“禪宗”的智慧引起愈來愈多的社會關(guān)注,這種智慧與中華倫理美學是相互關(guān)聯(lián)的。
周裕鍇說:“禪宗以超越語言的本體詮釋取代了依賴語言的文本詮釋。”[1] 超越語言的本體詮釋也是文化內(nèi)涵的一種表象。實質(zhì)上,是一種獨特的闡釋美學。有關(guān)禪宗,蔣述卓曾說:“超越語言而意在言外的特點。”[2] 縱覽中華文學典籍,無不映射出禪宗神韻,其精神境界之高足以體現(xiàn)出中華文化的內(nèi)涵。脫離禪宗談中華闡釋美學,就會誤讀中華文化的內(nèi)涵。禪宗主體思想是一種隱喻性的倫理文化框架,從而產(chǎn)生文本的對話性,形成了多元闡釋的自覺。這種自覺性是中華闡釋美學的獨到之處。東方隱喻性思維的社會文化語境是內(nèi)斂的,是通過“韻”、“氣”、“神”來超越語言的局限性,實現(xiàn)其言外之意。文本語言的最終目的是要達到闡釋的自覺。所以,其闡釋美學多以含蓄為原則。這種“言不盡”就為多元闡釋留出了永恒的美學意義。這種永恒的美學意義在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上被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其留白的藝術(shù)就是要達到“韻”、“氣”、“神”的通靈感,從而提升中華傳統(tǒng)文本對話中情系自然的神圣之美。這種人與自然的通靈交流完全脫離了文本對人的思維限制,擺脫了思維的社會語境,因而是超越語言的,這與禪宗精神本質(zhì)相符。蔣維喬曾說:“禪宗不立文字,在行人心中…… 不待外求?!彼远U宗是超越文本意義的追求智慧的實踐。“禪宗,即最上乘禪也;故三學(戒、定、慧)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一切萬行,盡攝其中。”[3]在“六度”實踐過程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是由倫理文化支撐的。對“六度”中的倫理文化美感進行闡釋有助于中華闡釋美學的發(fā)展。
二、布施的倫理學意義及闡釋美學
布施是佛教文化之源?!皭骸睖Y源于人性的貪婪。只有懂得和做到施予,人類才能邁開通向智慧的第一步。這就涉及了社會倫理文化。孔子說:“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边@是孔子所倡導的人倫和諧。圣經(jīng)中說:“給予比接受更快樂。”德國弗洛姆曾說:“愛的本質(zhì)是給予而非獲得?!比藗儚氖┯柚蝎@得快感,而這種快感是一種高尚的美感,同時又是理性的。這就符合美學中所提到的美感范圍。正如英國鮑??谄洹睹缹W史》中所說:“ 康德認為,自然界的秩序與道德秩序有一個共同的根源,這個根源在于,能感到美的人就能感覺到自然的必然性與理想目的之間的和諧。”[4]所以,禪宗智慧達到了人與自然交流的和諧。實現(xiàn)這個和諧的基礎(chǔ)是“布施”。秩序和諧需要人的洞見能力,克里希那穆提說:“洞見是智慧以及與之相伴的美和愛?!蓖瑫r他又提出:“文字妨礙了對事物或人的真實覺察?!?[5]正如蔣維喬所說的“禪宗不立文字,在行人心中?!倍U宗 “三學”、“六度”的思維形式積極影響著其禪悟心法與倫理美學的關(guān)聯(lián)??梢园堰@種思維形式闡釋為:“持戒當心境、忍辱是佛性、精進乃虔誠、禪定明智慧?!睆乃囆g(shù)表象上,可以理解為是一種矜持內(nèi)斂型的含蓄美感。從倫理美學上,可以理解為是一種人性的自覺、乃至自律。其實,這種精神內(nèi)涵對社會文化的各個層面都起到了啟蒙式的美學教化,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東方審美文化符號體系。禪宗的自覺、自律體現(xiàn)了“避雜念、凈土悟道”。進而校正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關(guān)系。例如從中國唐宋繪畫留白的虛實淡境中就可以看出禪宗心性空靈之和諧美。王柯平說:“禪宗空靈為美的思想在文學藝術(shù)方面的反映,見諸蘇軾、嚴羽和張岱等人的文論詩說之中?!盵6]禪宗“空靈”的審美感知深刻影響了唐宋詩風,這樣的詩句頗多,所以就不在此具體介紹了。禪宗“空靈”的思想境界映射出古人所追求的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界的理想倫理關(guān)系,是個人思想的超脫。這也是一種追求精神內(nèi)涵的去躁價值體系。對禪宗“空靈”思想進行現(xiàn)代性闡釋有助現(xiàn)代人走出浮躁的泥潭。
社會浮躁現(xiàn)象是一種大眾文化心理對實用主義的過激反應(yīng)。任何社會和歷史階段都會出現(xiàn)類似現(xiàn)象。探討中、西方社會文化思潮中的浮躁問題,從哲學層面重新審視西方社會意識形態(tài)中的諸多矛盾現(xiàn)象,挖掘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思想寶庫——禪宗思想,及其處世哲學之美。這就更加促進禪宗思想的東、西方對話,從而豐富禪宗思想的現(xiàn)代性意義。與此同時,智慧社會一定會推動我們的社會認知體系能夠積極抑制社會浮躁現(xiàn)象、庸俗風氣。避免出現(xiàn)“浮躁多、布施少”。社會上“布施”少,“浮躁”自然就會多起來。
三、禪宗的文化標記與倫理秩序
禪宗哲學的靜美感正在融化現(xiàn)代性中的“浮華躁動”。禪宗已經(jīng)成為文人雅士日常生活中的美學追求。蔣述卓說:“中國禪宗的出現(xiàn)是佛教走向世俗化的一個重大事件?!彼€提出禪境為“明心見性”的觀點,即“人格的澄明”、“精神的澄明”。劉恒在其《21世紀東方禪美學》中提出了“禪美學”的觀點。[7]東方藝術(shù)崇尚澄明美。從詩人的人格到文人的精神世界,充滿了人性的光輝和溫度。所以追求“澄明”是禪宗倫理美學的智慧。禪宗世俗化轉(zhuǎn)向是人們歷來渴求從文化智慧中獲取愉悅的美學需要。人們對自由的渴求首先表現(xiàn)在審美追求上。禪宗的獨特氣韻深刻影響了中國古代詩歌、音樂、繪畫等藝術(shù)上的“東方靜美原則”。這也使得中國古典藝術(shù)美學與禪宗哲學融為一體、難分門戶?!俺蚊髅馈币彩嵌U宗的美學標記。這個從美學標記轉(zhuǎn)化成文化標記的過程也是審美的重大實踐活動。探討其美學標記是如何轉(zhuǎn)化成文化標記,就要探討禪宗演化的跨文化邏輯。從中西方倫理美學層面對“澄明美”的文化價值取向進行闡釋,探究其轉(zhuǎn)化成文化標記的社會背景,有助于理解禪宗在古今中華文化中的世俗化身份,以及禪宗的現(xiàn)代性意義。西方社會中的宗教與科學、人文主義與殖民主義、“功利主義與浪漫主義之間的沖突 ”與“哲學目前的狀態(tài)有趣地顯露出整個理論模式的枯竭?!盵8]之間有著倫理上的關(guān)聯(lián),也反映出西方倫理秩序上的矛盾由來已久。這類矛盾并沒有在西方文藝理論中得以很好地闡釋,其矛盾現(xiàn)象反而越來越多。
“禪宗”的倫理秩序是和諧的,其文化標記和美學標記是同一的。西方文化中的這些矛盾可以在東方“禪宗”倫理美學中得以闡釋。禪宗所提倡的“精神的澄明” 可以使得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秩序和諧起來?!熬竦某蚊鳌币彩欠先宋闹髁x與浪漫主義的審美視域?!爸趁裰髁x、功利主義”雖然帶有西方文化標記,但是并沒成為美學標記。只有“人文主義與浪漫主義”同時具有文化標記和美學標記。而禪宗生活帶有深刻的東方文化標記和美學標記,體現(xiàn)在其“空靈”的美學標記易于被西方文化所接受。這種“空靈”的倫理秩序是和諧的,也是具有跨文化性的世俗影響力,有助于改變浮躁的社會價值取向。
參考文獻:
[1]周裕鍇 中國古代闡釋學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 2003,第3頁,第18-19行。
[2]蔣述卓 劉紹瑾 古今對話中的中國古典文藝美學 暨南大學出版社 廣州 2012,第292頁,第19行。
[3]蔣維喬 佛教概論 岳麓書社 長沙 2013,第106頁,第21-23行。第104頁,第11-13行。
[4]鮑???著 劉超 編譯 美學史 北京出版集團公司、北京出版社,北京2012, 第109頁第15-17行。
[5]印度 克里希那穆提 著,張春城 唐超權(quán) 譯,教育就是解放心靈 北京 2010,第54頁,第6行、第80頁,第8行。
[6]王柯平 跨文化美學初探 北京大學出版社 北京2014,第147頁,第7-8行。
[7]蔣述卓 劉紹瑾 古今對話中的中國古典文藝美學 暨南大學出版社 廣州 2012,第275頁,第26行,第279頁,第16行,第284頁, 第13行。
[8]Simon Critchley 著, 江怡 譯,解讀歐陸哲學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北京 2013,第197頁,第12行。第265頁,第7-8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