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佳善
【摘要】 初中歷史與社會的人文性探索,能培養(yǎng)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拓展學生的人文知識面,并有助于學生民族精神的培養(yǎng)。教師可以采用藝術性的課堂教學指導方式,多樣性的課堂教學指導方式以及多維度的分析思維等方式,關注學生人文性思維的培養(yǎng)。
【關鍵詞】 初中教學 歷史與社會 人文性特征 初中學生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6)06-007-02
初中歷史與社會具有一定的人文性特征,作為初中基礎課程,教師需要在指導學生深入掌握歷史文化知識的同時,注重對學生思想素質和價值觀念的培養(yǎng)。但是當前很多初中教師僅僅關注學生歷史與社會知識的學習,忽視了學生的情感發(fā)展。新課程背景下,教師需要充分挖掘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的人文性內容,促進初中學生多元智能的發(fā)展,真正展現(xiàn)教學的價值。文章將結合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提出一些相關觀點與建議,希望能夠對初中學生的發(fā)展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
一、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的人文性價值研究
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的人文性探索,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拓展學生的人文知識面,并有助于學生民族精神的培養(yǎng),實踐推廣價值較高。
(一)培養(yǎng)正確的歷史意識。初中歷史與社會是一門將過去、現(xiàn)代與將來有效結合起來的一門學科,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實際上也是一種心靈感悟和心靈體驗的過程。歷史與社會學科自身的特點決定了教學中人文性內涵探究的價值,新課程背景下,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的人文性探索,可以基于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和人文精神出發(fā),使教學活動能夠更加富含人文性特點、人性化元素,對學生知識的學習以及綜合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能夠產生重要的影響,滿足素質教育的實際要求,為初中學生未來的成長與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拓展學生的人文知識面。歷史與社會這門學科是一門綜合性的課程,其內容包含很廣,地理、人文、歷史、政治等內容都是歷史與社會這門學科的一部分,可謂縱橫古今、不拘一格,既包含悠久的歷史事件,同時也蘊藏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內涵,是歷史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感悟到其中的道理。對于初中學生而言,歷史與社會是一門十分富含人文性特點的學科,充滿了人類歷史變遷的痕跡,彰顯著數萬年來人們的發(fā)展與變化。初中歷史與社會是基于實際生活出發(fā)的學科,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感悟出一定的人生道理,對學生人文素養(yǎng)、民族精神的培養(yǎng)能夠產生重要的影響。
(三)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精神。人文素養(yǎng)指的是人們在對所學知識進行轉化吸收后表現(xiàn)出的修養(yǎng)與氣質的提升,主要表現(xiàn)為健康的生活方式、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與優(yōu)良的思想品德等。民族精神是在歷史中逐漸沉淀下來的,其具有一定的價值觀念共同特點,是一個民族發(fā)展的核心精神。當前的初中學生普遍存在著民族精神較為單薄的問題,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的人文性探索,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民族精神,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情感,通過科學的教學指導活動,使學生能夠明辨是非,積極弘揚我國的優(yōu)秀民族傳統(tǒng)文化,使學生能夠真正感受到民族的偉大,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與發(fā)展。
二、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的人文性教學指導方法
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藝術性的教學指導方式,多樣性的課堂教學指導方式以及多維度的分析思維等方式,展現(xiàn)初中歷史與社會課程中的人文性教學指導價值。
(一)藝術性的課堂教學指導方式。傳統(tǒng)的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活動中,教師多采用單一的“灌輸式”課堂教學指導方式指導學生學習歷史知識,在這種課堂教學指導方式下,學生多呈現(xiàn)出學習質量較差、學習興趣較低的方式,難以集中精力學習,更何談人文性內涵的探索。新課程背景下,教師需要基于學生的實際性格特點進行教學指導,關注學生的個人發(fā)展,改善枯燥的課堂教學氛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例如在指導學生學習《大洲和大洋》這一篇課文中,教師如果僅僅指導學生通過課本內容進行學習,學生的學習質量會較差,難以真正感受到歷史與社會學習的樂趣。教師可以巧妙借助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以及教學資源實現(xiàn)課堂教學設計,比如教師可以將現(xiàn)代信息技術引入其中。比如教師可以借助PPT展示各大洲與各大洋,使學生能夠根據視頻畫面進行學習,將抽象的歷史與社會知識變得更加直觀與具體,幫助學生形象思維的理解,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二)多樣性的課堂教學指導方式。結合當前我國的教育體制能夠看出,教育的價值在于滿足學生的自身發(fā)展需求,培養(yǎng)更多社會所真正需要的人才。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下,學校與教師較為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然而卻忽視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較低、學習質量較差,不利于課程教學活動的深入開展,也難以達到素質教育的實際要求。
人文素養(yǎng)的內涵和初中歷史與社會學科的教學目標大致相同,初中歷史與社會課程中歷史故事、社會故事較多,能夠使學生在了解歷史、傾聽故事書的過程中,感受到其中所蘊藏的人生道理,歷史和當代初中學生的距離較為遙遠,而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能夠使學生真正感受到歷史的沉重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用辯證的思維去看待一切事物,評價一切事物,了解到不同的歷史事件背后蘊含怎樣的時代背景和人文精神,并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一定的民族精神和正確的價值觀念。
初中歷史與社會學科內容較為豐富,古今中外的歷史事件均可以成為歷史與社會教學的天然素材,成為有效的教學輔助材料。初中歷史與社會人文性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科的實際教學內容,進行教學設計,通過多樣化的課堂教學設計,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形成優(yōu)秀的思想品質與人文精神。
(三)多維度的分析思維。歷史與社會學科是一門富含邏輯性、人文性特點的學科,教師需要指導學生結合不同的年代歷史進行分析,關注學生歷史不同特點與共性的分析。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指導活動中,教師需要以正確的理論為指導,以古今中外的歷史知識作基礎,讓學生能從歷史和社會事件中認識到歷史和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在認識規(guī)律的基礎上形成正確的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為今后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提供方法和基本觀點。
人文學科提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在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關注學生多緯度思維的培養(yǎng),注重課堂教學互動,為學生營造一個展現(xiàn)自我的平臺,鼓勵學生發(fā)散思維、獨立思考,基于多角度進行問題分析,并從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進行分析與引導。 以“城市規(guī)劃的典范:巴西利亞”為例,在指導學生學習完成課本內容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一同探究城市規(guī)劃的中心要點,引導學生按照順序排列在他們心中城市建設的必要條件,存在不同觀點的學生可以互相進行辯論,彰顯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比如一些學生可能會認為中心城市的構建中,地形條件是最重要的,而有的學生則會認為交通是最重要的,還有一些學生會認為水源條件是最重要的等等。教師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認真地傾聽學生看法,記錄學生主要存在的觀點,構建互動性、生成性的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氛圍。在學生討論結束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一同進行課堂教學總結,引導學生梳理本堂課程中所學習的知識與內容,產生課堂教學總結的效果。
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可以通過藝術性的課堂教學指導方式,多樣性的課堂教學指導方式以及多維度的分析思維等方式,帶給初中學生全新的歷史與社會學習體驗,充分發(fā)揮歷史與社會教學的人文性優(yōu)勢,關注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民族精神,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情感,使初中學生能夠真正感受到歷史與社會的無限魅力,感受到歷史與社會學習的樂趣。
[參考文獻]
[1] 劉偉清. 穩(wěn)定與創(chuàng)新并舉 歷史和現(xiàn)實結合——淺談2009年江西中考歷史命題及對今后教學的建議[J]. 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1,11(24).
[2] 鄔益斌. 初中“歷史與社會”課程教學內容的選擇與組織——以“中國古代科技典范”為例[J]. 教育與教學研究,2013,07(16).
[3] 董玲玲. 關于課堂教學預設與生成的思考——以初中歷史與社會課程教學為例[J].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11(24).
[4] 賁新文. 把握課標新變化 迎接教學新春天——《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的主要變化及其教學啟示[J]. 中小學教師培訓,2012,09(15).
[5] 沈毓春,陸曉明,王永生.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走進課堂——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策略初探[J]. 中小學德育,2015,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