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京山
【摘要】 “互動體驗式”德育,指以學生為中心組織教育活動,讓學生在參與活動中接受教育的一種德育形式。運用“互動體驗式”德育方法應注意:在“互動體驗式”德育活動中,學生是真正的主體,教師是起主導作用;教師在實際工作中的正確運用“互動體驗式”德育,應轉(zhuǎn)變觀念、師生關系平等、為教育目的服務;通過組織適當?shù)慕逃顒?,發(fā)揮德育主渠道作用,找準教育突破口,讓學生成為教育的主動者,將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關鍵詞】 “互動體驗式” 初中學生 主體 創(chuàng)設情境 自我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6)06-005-02
“互動體驗式”德育,是以心理學、教育學的有關理論為指導,圍繞一定的教育目標,將教育內(nèi)容形象化、具體化,以學生為中心組織教育活動,讓學生在參與活動中接受教育的一種德育形式。在“互動體驗式”德育中,“互動”和“體驗”是最核心的兩個要素?;硬恢皇且粋€道德的載體,而是創(chuàng)設一種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讓他們在參與活動中觸發(fā)情感,形成一定的道德行為?!绑w驗”就是在一定情景中獲得直接的經(jīng)驗,伴隨需要的滿足、心理的平衡、悟性的獲得等種種內(nèi)在的精神活動,從而影響其道德行為。學生的思想品德,是在一定的社會道德現(xiàn)象與道德規(guī)范的影響下,通過個體的實踐活動,品德心理結(jié)構(gòu)各成分間相互作用、協(xié)調(diào)發(fā)展的結(jié)果。
一、初中學生道德教育的誤區(qū)
道德的形成,是從“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發(fā)展過程。德育過程,它是以一定的思想品德為目標,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參與的活動過程??墒窃诮逃^程中,無論是班主任還是科任教師,都容易走入誤區(qū)。
(一)完全忽略了學生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這些教師認為,初中學生是教師的從屬,是知識的容器,是一張任“我”涂抹的白紙,完全忽略了學生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對學生的說理教育,一般來說,只停留在說的層面上,解決道德認識問題,往往忽視受教育者的主觀感受。我們知道,理解道德知識只是外在道德規(guī)范內(nèi)化為道德認識的開始,但是,如果僅停留于此,最多也只是對社會行為準則及其意義有一定認識,并沒有進一步把道德規(guī)范內(nèi)化為自己的內(nèi)在需要,變成自覺行為。
(二)忽視情景教育。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再精彩的說教,都無法替代個人的親身感悟和直接體驗,哪怕只是一點小小的啟發(fā),也能留下深刻的記憶。在教育活動中,教師與學生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的關系,尊重、理解、信任每一位學生,注重與學生心靈的溝通,鼓勵學生敢于參與活動,無顧忌地流露心里的疑惑,從而有效地進行引導、施教;創(chuàng)設一種寬松、和諧的育人氛圍,鼓勵每一位學生主動參與活動,大膽真實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將活動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二、運用“互動體驗式”德育方法應思考的問題
“互動體驗式”德育方法是學生在直接參與教育活動中,進行自我認識、自我教育,從而受到教益的。教師在實際工作中的正確運用“互動體驗式”德育,就能夠清楚學生學到了什么或者思考什么;教師應該把被動變主動,面面俱到,使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潛移默化,接受了教育。
(一)轉(zhuǎn)變觀念,確立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有的教師習慣于將學生看作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上課是執(zhí)行教案的過程,學生在教育活動中實際扮演著配合教師完成教育任務的角色,教師是“主角”,學生是“觀眾”、“聽眾”,忽視學生是獨立個體的人,對客觀事物是有主觀能動性的。這樣的教育枯燥沉悶,缺乏生氣和樂趣,使教育本身導致學生厭學、教師厭教。社會道德規(guī)范、教師提出的要求,一般來說,只在學生中形成“他律”,如果教育的效果只停留在“他律”的層次上,社會道德規(guī)范不內(nèi)化為個體的“自律 ”,不形成道德行為,那么,這種教育是徒勞的?!盎芋w驗式”德育,十分注重學生的參與,通過設計、組織可操作的實踐活動,將教育目的、內(nèi)容融于具體的教育活動中,讓學生在現(xiàn)實的活動中探究、體驗,在做的過程中生成道德。
(二)不能忽視教師在教育活動中的主導地位。我們強調(diào)在“互動體驗式”德育教育中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不是不用教師的參與,或者說教師的作用不大;恰恰相反,對教師的要求更高,教師應該發(fā)揮更大的作用,充當主體地位。因此必須明確在教育活動中,師生關系是平等的,互動的,教師是引導者而不應是導演和指揮家,教師的作用只是活動的組織、指導者,對活動的意義進行適時適當?shù)狞c撥。教師的適當引導常常會給學生帶來極大的影響。
(三)組織的活動一定要為教育目的服務。在“互動體驗式”德育中,活動不只是一個載體,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它主要的目的是通過組織活動,去了解學生、發(fā)現(xiàn)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積極的道德情感,從而影響其行為。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其實也是學生心理成長的過程。活動采用的形式豐富多樣,可以是游戲、生活短劇、角色扮演,也可以是討論溝通、行為訓練等?;顒拥倪x取一定要根據(jù)教育目的的需要,選擇既生動有趣,又極富啟發(fā)意義的活動。
三、“互動體驗式”德育在實際工作中的運用方法
由于初中學生的思維一般是經(jīng)驗型而不是理論型的,在接受理論知識的同時,需要具體的、直觀的感性經(jīng)驗作支持。在實際工作中,就不能只是簡單地進行說理教育,如能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將德育內(nèi)容形象化、具體化,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參與德育活動,這樣,學生對教育內(nèi)容的理解會更深刻、持久,易于達到教育目的。
(一)發(fā)揮思想政治課、班會課的德育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課、班會課是學校實施德育的主渠道,“互動體驗式”德育同樣不能忽略這一教育陣地?!盎芋w驗式”班會課,絕不應是教師的“一言堂”、“滿堂灌”,它注重師生之間建立平等和諧、民主的教育關系,在班會課上,師生可以圍繞同一問題展開討論,大家暢所欲言,可以分小組設計班級的發(fā)展方案,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讓學生接受教育,避免了教師單向?qū)W生進行說教的枯燥、低效的教育現(xiàn)象。
(二)找準教育突破口,創(chuàng)設情境,提高學生認識水平。進入初中階段的學生,抽象性評價開始大幅度增長,而內(nèi)部評價的發(fā)展速度卻明顯減慢,也就是說,學生評價別人或自己時,從道理上做出評價比較容易,但從一個人個性品質(zhì)或道德品質(zhì)方面做出評價是比較困難的。例如,學生本身知道上課亂講話是不應該的,但由于存在“同桌間小聲講話、討論問題對別人不會造成影響”的錯誤思想,而做出不良的行為。行為是由心理支配的,學生的違紀、不良行為往往是因為錯誤的思想所致,要讓學生不犯同樣的錯誤,關鍵是解決學生的認識問題,有了正確的認識,自然會指導正確的言行。如能讓學生體會行為所帶來的后果,就很容易達到教育的目的。在解決學生在自習課中講話的這問題時,可設計了這樣一個教育活動:先要求全班同學靜下來。要求學生記住當時的情境,然后指定兩位同學用第三者不能聽見的音量相互說一段話,接著叫其他同學回答是否聽到有聲音,當同學回答說“沒有聽到”后,同樣以第三者不能聽到聲音為前提,逐漸增加講話的人數(shù),當全班同學都在“小聲”講話時,全班一片吵鬧聲。這時,讓學生對照前后的變化,并進行適當?shù)囊龑ВY(jié)合實際指出“小聲講話不會影響別人”的錯誤思想。不用太多的說理,讓學生在“新的經(jīng)歷中”去體驗、去感悟,糾正錯誤的思想,提高思想認識,學生在活動中,變換了角色,從另外一個角度去認識自己,常常在無意中接受了教育。
(三)精心組織教育活動,讓學生在參與活動中進行自我教育?!凹埳系脕斫K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單靠課堂教育是不夠的。要提高德育實效,必須向課外延伸,與多種德育途徑相結(jié)合。有關研究表明,初中學生的抽象性思維雖得到大幅度的發(fā)展,但具體形象思維還占優(yōu)勢,他們的道德認識具有直覺性、形象性的特點,如果缺乏相應的感性道德經(jīng)驗,學生在學習道德規(guī)范時,就不可能真正理解,而只是形式主義的記憶。因此,要使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概念,就應提供具體的道德形象、體驗。說理教育,教師是主動者,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教育,學生常認為是老師要我做,學習主動性不高,而且由于初中學生心理的特殊性,對抽象的理論知識記憶容易遺忘,因而學生不良言行容易出現(xiàn)反復,教育效果往往不明顯。而“互動體驗式”德育,由于教育內(nèi)容具體可感,通過學生直接參與教育活動,在特定的情境中感同身受,學生的主動性增強,在此基礎上,再加以適當?shù)恼f理教育,能有效地達到教育目的。讓學生直接參與教育活動,通過自身的體驗,進行角色的變換,提高自我認識、自我教育。通過這樣的互動教育活動,效果比單純的說理教育好得多。
[參考文獻]
[1] 王道俊,王漢瀾主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教育學.
[2] 林崇德主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發(fā)展心理學.
[3] 張世富主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