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
度量意識是小學數(shù)學中一種基本的操作技能意識,它屬于數(shù)學思想方法范疇,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知識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度量單位是度量的核心,對于圖形的測量我認為應該注重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例如,在教學一年級《厘米和米的認識》時,如果教學只重視單位記憶,讓學生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這樣的教學顯然不符合學生的認知發(fā)展。度量單位作為空間與圖形中重要的部分,與生活事實和圖形密不可分,在教學時,必須讓學生通過多種活動和多種感官,強化感知和體驗,促使學生形成鮮明的表象,拓展他們的空間觀念。
《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要求中提出:“在實踐活動中,體會并認識長度單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能恰當?shù)剡x擇長度單位。”這就要求學生理解與把握度量單位的實際意義。結(jié)合厘米和米的教學,談談如何對學生滲透度量意識。
一、體會統(tǒng)一單位的實際意義
學生第一次接觸度量單位,在學習青島版一年級教材時會問道:“為什么要統(tǒng)一單位?學習度量單位有什么意義?”在教學“長度單位”的認識時,先鼓勵學生采用不同的辦法去測量課桌的長度。學生采用不同的測量工具,如,用小手測量、用鉛筆量、不同長度尺子量、鉛筆盒測量,所得到課桌長度也是不同的。如,5個手那么長、3支鉛筆的長度、4個鉛筆盒的距離等等。通過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學生能夠體會到,如果要測量的結(jié)果讓大家沒有異議的話,就必須有公認的單位——標準單位,這樣統(tǒng)一的單位在活動中自然而然產(chǎn)生。《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中提出:“結(jié)合生活實際,經(jīng)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體會建立統(tǒng)一度量單位的重要性?!边@一要求對面積、體積的單位也同樣適用。
二、體會度量的“含義”
度量是一個較為抽象的概念,對于一年級的學生而言,教師需要通過設(shè)計一些活動,使學生在操作中體會度量的含義。其實,度量首先要有統(tǒng)一的單位,然后用這個統(tǒng)一的單位去量,蘊涵了“比”的思想。這也為日后學習面積和面積單位做了鋪墊。學生在操作過程中,會無意識地使用度量的性質(zhì)。例如可加性:量這一段線段1厘米,另一段5厘米,加在一起就是6厘米。學生能夠通過測量活動體會在后續(xù)學習中明確其性質(zhì)。
三、借助身邊熟悉的物體建立表象
低年級學生比較好動,喜歡動手操作,善于借助直觀表象進行學習。根據(jù)學生特點,在教學認識1厘米時,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首先,讓學生找一找自己身邊、身上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為1厘米,學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寬度、一節(jié)手指的長度、眼睛、田字格等等,這對學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起了很好的作用。其次,尋找周圍大約一厘米長的物體,特別突出大拇指的寬度,建立大概的表象認識。然后每人一張1厘米的紙條,作為驗證周圍1厘米長度的依據(jù),如,每根手指的大約寬度、橡皮的寬度是幾個厘米。學生在反反復復的估測中,建立起1厘米長的表象。接著將1厘米擴展到2厘米到5厘米,以此幫助學生建立表象認識,滲透度量意識。
四、設(shè)計操作活到,在操作中感受測量意義
重視在實際的測量活動中建立表象,教學時設(shè)計一些有意義的測量活動,讓學生在操作中感受測量的實際意義。如,教學中,給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同位互相量兩臂之間的長度,來認識1米,又通過量自己一步的長度、講臺的高度、兩塊地面磚的長度進一步找自己身邊的1米,最后學生用手臂來比畫出1米建立1米的表象。在學生對1米有了清晰認識后,讓八位學生依次排開,伸開手臂來測量教室的長度大約有幾米。學生在實際測量活動建立了較清晰的表象。
五、借助標準長度和已有長度建立標準
在測量的學習中,需要重視估測的重要性。估測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測量的特征和過程,并獲得對測量單位大小的認識。注意將估測與精確測量有機結(jié)合,可以讓學生借助標準長度或已有的長度表象進行估測,幫助學生逐步建立單位的正確表象。學生對1米有了清晰的認識后,通過測量估計,得出門大約有兩個講臺的高度是2米。并且通過估算,進一步建立3米、5米、15米等更高物體的高度的認識。學生對較長、較高物體長度比較模糊,有了對門有2米高度的認識后,讓學生通過估算得出從地面到天花板地高度大約3米,也就是一層樓高大約3米,那么2層樓高就是大約6米。依此類推,我們的教學樓有5層,大約15米。學生通過估算建立較高物體高度的表象。
通過以上這些方式,使學生形成和獲得度量單位的清晰表象,在今后的測量中,學生頭腦中的那種表象就會起到非常重要的支撐作用。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