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杠云
摘 要:長期的閱讀能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寫作,而寫作能力的提升又能反哺于閱讀能力的增強。但教師在教學中過于看重“閱讀”與“寫作”的課型區(qū)分,把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割裂開來。筆者結合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提出在閱讀中滲透寫作技巧的“三捕捉,兩結合”策略。
關鍵詞:閱讀教學;滲透;寫作技巧;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07-0016-02
閱讀與寫作,二者相輔相成。然而,在高年級的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精彩紛呈”——學生學得津津有味,寫作教學卻“索然無味”——學生興趣乏乏。為什么學生不能有效地將自己在閱讀課上的所學、所感、所悟遷移到自己的文章中,甚至對寫作產(chǎn)生恐懼呢?筆者立足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實踐,采用“三捕捉,兩結合”的策略,利用閱讀教學滲透寫作技巧,提高學生寫作的能力,并逐步激發(fā)學生寫作的興趣,克服畏懼寫作的心理。
一、“三捕捉”:授之以漁,提升寫作能力
“三捕捉”主要是通過捕捉課文的語言、結構、表達這三個方面來逐層滲透寫作的技巧,堅持每一課都捕捉寫作的滲透點,從最簡單的訓練內(nèi)容,引導學生將閱讀后的感悟模仿、遷移到隨堂練筆上,逐步提升寫作的能力。
1.捕捉課文語言,悟讀寫相融之道
能入選教材的課文均是文質(zhì)兼美,教師在引導學生品味文中語言魅力的基礎上,深入挖掘教材中讀寫結合訓練點,有的放矢地滲透學習課文中的語言表達技巧,讀中悟?qū)懀x中學寫。
(1)關注課文留白,趁熱打鐵加以補寫
閱讀教學中,文章作者總是有意或無意間留下了空白,引起我們思考。假如教師能緊緊抓住某個詞語亦或某個片段加以補充,這不僅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練筆的機會,更為重要的是放飛學生想象的翅膀,點燃了學生思想創(chuàng)新的火花。如教學《老人與海鷗》時,我抓住老人來喂海鷗,海鷗把老人團團圍住這一段落描寫中的省略號,設計補寫點“此時,假如海鷗會說話,它們會對老人說些什么?發(fā)揮想象,把這一情景寫具體?!?/p>
(2)關注精彩語段,因勢利導指導仿寫
仿寫既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nèi)容,促進知識的內(nèi)化,又有利于學生能學以致用,窺得寫作門徑,促進知識的外化。教師需關注課文的精彩語段,讓學生在遷移性仿寫中很好地對課文語言和表達方式有機內(nèi)化,并加以運用。如教學《北京的春節(jié)》時,我讓學生仿照課文元宵上市時熱鬧非凡的場景,結合學生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寫一寫廣州的花市,遷移寫法,加深體會。
(3)關注課文結尾,乘勢而上引發(fā)續(xù)寫
有些文章結尾含意猶未盡,能引起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進而訓練學生推測、推理能力,此時我們便可設計續(xù)寫。最為常見的續(xù)寫方式是在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和基本情節(jié)基礎上接著編寫下去,這種續(xù)寫方式往往使該文章變成不同的發(fā)展、不同的情節(jié)的新故事來。如教學《窮人》一文的結尾時,我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寫寫“當桑娜掀開被子,漁夫看到西蒙兩個孩子時,后面會發(fā)生什么事情呢?”
(4)關注課文情節(jié),變換角度展開改寫
故事性強的課文,其生動的情節(jié)能深深吸引學生。教師如果緊扣精彩故事情節(jié)這個點,讓學生變換角度進行改寫,既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也訓練了語言的表達。如教學《草船借箭》,我順勢讓學生根據(jù)文章故事情節(jié),換一個角度思考:假設曹操不上當,諸葛亮還會想到什么辦法?
2.捕捉課文結構,習謀篇布局之法
(1)推敲開頭結尾,滲透寫作
古人認為好文章是“鳳頭、豬肚、豹尾”。因而,一篇文章好的開頭和結尾能帶動全文,使文章結構完整,還能深深吸引讀者。小學高年級語文課文中有許多形式多樣的開頭和結尾可以作為范文來滲透,如設置懸念式、開門見山式、首尾呼應式。在閱讀教學時,結合這些典型,滲透寫作技巧,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感受它們對增強課文感染力、表達力的作用,學習到不同的開頭、結尾的方法。
(2)揣摩構段方式,滲透寫作
教學《為人民服務》時,我有意識讓學生理解段落中總分式、遞進式的構段方式,然后設計“請你簡單分析一下電腦游戲的利與弊,用上總分式結構來敘述,寫下來?!钡木毠P,促使學生掌握句段之間的邏輯性。
(3)研讀寫作順序,滲透寫作;
教師可緊扣課文內(nèi)容將寫作順序恰當?shù)貪B透給學生,并設計相關的小練筆,促使學生在練筆時感悟到“言之有序”。如教學《山雨》一課,除了跟學生體會山雨的奇麗、作者想象豐富外,我還教學生注意該文的寫作順序——雨前-雨中-雨后,進而教導學生:作文時必然注意自己作文的“有序性”。
3.捕捉課文表達,品言語表達之妙
(1)探討表達方式,提高表達能力
每篇課文都有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既有如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動靜結合、環(huán)境描寫等篇章上的表現(xiàn)手法,也有渲染、反襯、烘托等內(nèi)容上的表達技法。教師可以好好利用這些生動的例子,讓學生體會這些表達方式的妙處,并能運用于自己的寫作中。
如《再見了,親人》《橋》等課文,我抓文中反問、擬人、短句等特殊表達形式設計練筆;《慈母情深》,我抓標點符號的不同用法設計練筆;《晏子使楚》《人物描寫一組》,我抓住刻畫人物表情動作和心理活動的語句及情感變化的線索設計練筆……
(2)探尋構思立意,升華創(chuàng)新思維。
構思包括篩選素材、提煉主題、確定結構、選擇表達方式等,可以說構思是作文的靈魂。針對大部分學生在作文構思立意上存在寡淡平俗的毛病,我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閱讀、體會一些構思精妙的文章,從中滲透寫作技巧。如《梅花魂》一文寄情于物,托物言志。文章字里行間無不滲透著濃郁的海外游子思鄉(xiāng)之情,從而形成整篇文章的基調(diào),以梅花為明線,情為暗線,將外祖父與作者發(fā)生的幾件生活小事串聯(lián)起來。
二、“兩結合”:學以致用,持續(xù)寫作激情
1.課內(nèi)外閱讀相結合,從中汲取寫作養(yǎng)分
因為教材的篇數(shù)有限,雖是精品,但就學生的寫作而言,其數(shù)量只能是杯水車薪,遠不能滿足小學生的閱讀需求;其次,教材屬學生被動閱讀材料,我們還應有屬于學生這一閱讀主體主動選擇的閱讀文本的補充。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課外的多元化閱讀和個性閱讀,拓寬閱讀面,從中汲取寫作養(yǎng)分。
(1)“廣讀-精讀”相得益彰廣讀,就是閱讀的書要多,要雜,知識面要寬,能較全面了解當今時代和社會,意為“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精讀,是在“廣讀”的基礎上篩選自己較為喜愛的作家文學作品、體裁或?qū)n}進行深入細致地閱讀,這有利于學生對那些作家作品的思想認識、寫作特點、謀篇布局、語言運用進行學習、模仿,并將課內(nèi)習得的寫作技巧遷移運用其間。長期堅持,其寫作風格和寫作模式便能逐漸感知出來,下筆時便有章法可循。如此循環(huán),熟能生巧,形成自己的寫作風格。
(2)“課外閱讀訓練”拓展指導
針對教科書中的寫作素材不能滿足學生寫作需要的問題,教師必須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強化課外閱讀訓練,進行拓展指導,力求在閱讀中積累寫作素材,便于提高學生寫作能力。
由曹文軒主編的《新人文讀本》(小學版)叢書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寫作素材。一方面,有時在課內(nèi)閱讀教學中結合讀寫的需要,我引導學生閱讀叢書中相關主題的文章,讓學生進行仿寫、擴寫、改寫……另一方面,我要求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廣泛閱讀叢書內(nèi)容,寫好讀書筆記,摘抄其中好詞妙句和精彩細節(jié)或片段。這樣,學生借助廣泛閱讀叢書,從中積累了豐富的寫作素材,為寫作打下良好基礎。
2.評選展示相結合,保持寫作的興趣
為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和提高寫作的質(zhì)量,維系“三捕捉”訓練模式的深入進行,我們采用了評選與展示相結合的方式,為學生搭建展現(xiàn)寫作成果的舞臺:
(1)優(yōu)秀《水滴石穿集》評選。每位學生手中都有一本《水滴石穿集》,希望學生如小水滴般,堅持不懈,定能攻克習作難關。學生每學一課,其滲透訓練點均會在《水滴石穿集》上留下個性化創(chuàng)作的印記。每天課后檢查學生完成情況,每周根據(jù)《水滴石穿集》的質(zhì)和量進行評比。
(2)耀眼“作文之星”評選。該項評選既有每月“小小作文之星”,又有學期末的 “最棒作文之星”。其評價標準主要以學生的《水滴石穿集》質(zhì)量以及參與各項作文活動為量化標準,實行百分制,評委則為本班學生,他班學生,老師,家長,總分達到90分的均被評為“作文之星”。
(3)多途徑展示優(yōu)秀作品。我充分利用好校園墻報、班級網(wǎng)站、學校電視臺、美文分享苑等陣地,對“作文之星”以及學生優(yōu)秀的《水滴石穿集》、個性化作文進行系列的展示。除了將這些作品在校園內(nèi)展示外,還鼓勵學生積極投稿,希望能將這些作品成為鉛字出版出來,增強學生寫字的積極性與活力。
閱讀教學中滲透寫作技巧的“三捕捉”、“兩結合”有效策略的實施,不僅使學生對文章的寫作特色、方法心領神會,能將習得的寫作技巧靈活運用到作文,而且還很好調(diào)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和有效性,讓學生在閱讀學習、練筆中成長,逐步提高寫作水平,何樂而不為呢?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qū)沙涌南小學)
參考文獻:
[1]王桃利.借鑒課文寫作技巧訓練學生寫字技能.閱讀與鑒賞,2011(05).
[2]李家春.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寫作技巧.語文教學與研究,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