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
摘 要:語文課堂中,有效問題是“對話過程”得以實現(xiàn)的重要保障。有效問題的本質特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鮮明的指向性;關注適宜的教學內容;能夠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這三個特征引領語文教師有效地進行問題設計,既能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應有之舉。
關鍵詞:語文課堂;有效問題;本質特征
中圖分類號:G63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07-0055-02
一、問題的提出
課堂提問作為最普遍的教學方式之一,在每一節(jié)課中出現(xiàn)的次數(shù)并不少,而真正能夠啟發(fā)學生學習的問題會有多少?我們常見的課堂中,回答老師的提問成為少數(shù)學生的專利,或者“滿堂問”使課堂充斥著冷場與老師本人的尷尬,很難想象這樣的提問能否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深度探究、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而課堂上教師拋出的一個好問題往往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果,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學習熱情,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參與談論,鍛煉學習能力。改善教師課堂提問的方法或策略,使課堂提問以更有效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以獲得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成為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有效問題的意義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并且明確了“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無論是作為讀者的師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還是借助教材而進行的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主體間對話過程,其核心在于教師通過課堂提問架起“橋梁”來完成的,因此,有效的課堂問題是“對話過程”得以實現(xiàn)的重要保障。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面對未知的領域建立一定的信心,激發(fā)學生探究欲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營造活潑、熱情的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基礎知識的高效掌握,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開發(fā),并引發(fā)學生對問題的積極思考與探討,使學生全面投入到高效學習中去。
三、有效問題的本質特征
(一)語文課堂有效問題的根本特征是鮮明的指向性
伊恩·史密斯在《提更好的問題》一書中指出,泰德·雷格認為在課堂上出現(xiàn)的教學問題一般有三種不同的目的,分別是 “課堂管理”、“鼓勵學生們去交談和思考”以及 “檢查知識和理解”為目的的問題。有關“課堂管理”的問題主要目的是為了管理課堂紀律,營造一個便于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環(huán)境,而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力圖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是課堂教學進行中首要應做的事情,教師在提出該類問題之前,要明確所提出的問題是否讓學生感知到教師當下在管理課堂,這樣教師才可以更好地評估課堂提問的效果,以及更好地評價學生相應的反應。
崔允漷在《“教-學-評一致性”:意義與含義》一文中明確,“教-學-評一致性”指向有效教學,也就是說,教學“有效”的唯一證據(jù)在于目標的達成,在于學生學習結果的質量,在于何以證明學生學會了什么。有關“鼓勵學生們去交談和思考”以及 “檢查知識和理解”這兩類的問題,都是要圍繞一個或多個學習目標進行,有效問題才能產生。很難想象,如果所提問題與學習目標的關系不緊密、不清晰甚至無關系,這樣的問題能否保證學習目標的完成,能否檢驗學生學習質量。因此,教師設計問題的思考邏輯應該是:為了達到某一個學習目標,需要提出相應的什么問題?學習目標之間內在的關聯(lián)性,也決定著問題之間具有關聯(lián)性,使學生明確思考的方向,逐步深化對多個之間問題的理解,從而達到對學習目標的認知。因此,語文教師所提問題的方向越清晰、內容越鮮明,學生的活動就會越明確,教學效果就會越顯著,避免教師“滿堂灌”完之后,卻不知道自己是否把問題內容說清楚,學生是否明確了教師提出的問題要求。
(二)語文課堂有效問題要關注適宜的教學內容
有關“適宜的教學內容”的篩選框架,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較為常用的是,由Acree Walsh著、學者劉彥翻譯的《優(yōu)質提問教學法》一書中介紹了美國教育學家設計的一個篩選教學內容的框架。(如圖所示)
最外面的橢圓里表示學生“需要熟悉的知識”,也是教師在課堂上可以涉及的基本信息;其次的橢圓里表示了課程內容——對于某一階段的學生來說重要的、“應該了解的和掌握的內容”;最里面的橢圓里則表示需要“持久的理解”的內容,也就是學生可能會遺憾許多細節(jié)知識點后仍需要掌握的重要觀點等,它代表核心內容。教師設計的問題要以內環(huán)的問題為中心內容,其他兩環(huán)內的問題都要與此有關聯(lián)。
比如,《紫藤蘿瀑布》這篇課文中,作者從賞花寫起,由眼前繁茂的紫藤蘿花回憶過去時光里花兒所受的苦難,再由花兒自衰到盛,感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首先,課文開端描述作者站在一樹茂密的紫藤蘿花前駐足觀賞,由于生活環(huán)境和時代的變遷,學生對于文中所寫的故事背景會感到陌生,教師先要引導學生對這些基本情況加以熟悉,然后才能理解作者面對生命的美好所發(fā)出的情感表達,那么對作者生活背景的了解是學生“需要熟悉的知識”。其次,學生在從文中體悟到作者在“賞花”時的“欣喜”、“憶花”時的“遺憾”、“悟花”時的“振奮”之情,才能理解作者的心情變化,這一部分就是“重要的、應該了解與掌握的內容”。由此,作者產生的人生感悟就是本文的核心問題。根據(jù)以上信息篩選出的主要內容,可以設置三個由淺入深的問題:①作者為什么要不由得停下腳步?②面對紫藤蘿,作者的心情有怎樣的變化?③作者產生了怎樣的人生感悟?
目前篩選適宜的教學內容主要依據(jù)課程標準。教育專家申宣成在《基于標準的教學:教學評的一致性研究》課題研究中指出,有些教師所授課程內容的選擇“偏離了課程標準的要求”;崔允漷教授在《課程實施的新取向: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中認為,“教師需要深刻理解課程標準,把握對學生的總體期望,將課程標準具體化為每一堂課的教學目標,并據(jù)此來確定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活動方式”。不少學者也從課程標準的角度闡明了確定教學內容的重要依據(jù)。張斌在《基于課程標準教學設計的方法與策略》中認為:“課程標準與教學實施的一致性主要表現(xiàn)在內容標準、教學目標、課堂評價、學習活動的一致性上”;蔣銀華在《目標導向下“教-學-評一致性”的課堂設計》中指出,“不同的教學內容也有不同的教學要求……將課程標準的要求落實在課堂教學”,研究員楊安鵬指出了課程標準的意義:“國家課程標準……體現(xiàn)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guī)定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等等,由此看來,課程標準決定著教學內容的實施方向。
(三)語文課堂有效問題的關鍵是能夠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有效的提問,不僅能夠調動課堂氣氛,讓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及學習興趣得以提升,還能夠激起學生的求知欲,主動進行探究學習,從而學生思維能力就得到訓練與培養(yǎng)。
傳統(tǒng)的課堂提問,一般是教師提出一個問題,請某位學生回答,如果回答錯誤,就再請一位學生,直到尋求到正確答案或者是教師認為的標準答案為止,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和路線比較單一、呆板,容易受外部環(huán)境干擾,聽講效率不高,不易調動全體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高效的課堂注重的是有效問題的設置,就要避免這種單一、直線型的提問方式與內容,所提問的內容就要重視是否能夠促進學生進行積極的思維訓練。
現(xiàn)代認知心理學認為,思維的本源在于問題情境,而且是以解決問題情境為目的。有效的提問,能夠創(chuàng)設適宜的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思辨意識,促使他們自覺地投入到新的學習活動中,拓展學生的思維。維果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內”為有效提問提供了一定理論依據(jù)。語文教師要善于從與新知識相聯(lián)系的舊知識(已經達到的發(fā)展水平)中找準新知識的生長點(可能達到的發(fā)展水平),設置有效的問題,把學生引入“最近發(fā)展區(qū)”,啟發(fā)學生運用舊知識去獲取新知識,實現(xiàn)知識的正遷移,為學生提供思維訓練的橋梁。
四、結束語
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夠提升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訓練教師對課堂上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甄別與篩選的能力,加深對課標的重視與理解,力求把每一堂課上得高效、凝練、精彩,長此以往,必將對教師本人的專業(yè)發(fā)展有很大促進作用。
(作者單位:鄭州市第三十七中學)
參考文獻:
[1]伊恩·史密斯.提更好的問題[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9.
[2]Acree Walsh,Beth Dankert Sattes著.劉彥譯.優(yōu)質提問教學法[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
[3]教育部.國家語文課程標準 (實驗稿 )[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5]崔允漷.課程實施的新取向: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J].教育研究.2009(1):74-79.
[6]代順麗,王榮生.語文閱讀教學有效問題的本質特征[J].課程·教材·教法.2014,34(8):51.
[7]楊紅萍.論反饋原理與教學[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