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懋 張航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為輔助,密切聯(lián)系傳統(tǒng)課堂教學方法,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課堂教學;多媒體;實效性
一、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及強烈的求知欲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藝術魅力,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表現(xiàn)手段多樣化的特點,充分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這種興趣維持在整個教學活動的始終。我設計的課件總是力圖通過形象生動的畫面、效果逼真的聲響,給學生以多種感官的刺激,激起學生對所學課文的興奮點,達到學習興趣貫穿全文。例如,作文課《寫一種有趣的動物》,我設計制作了精美的、饒有興趣的多媒體課件。教學中,首先讓學生想象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小動物:小鴨、小雞、小貓、小狗等,并結合第二單元所學的關于動物特點的介紹談談動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習性。接著讓學生欣賞多媒體課件中所展示的小動物:小鴨子,以小鴨為例讓學生直觀感受身邊的動物,讓他們先觀察再談談其外貌特征。然后把學生所說的與幻燈片中展示的小鴨的外形作比較,得出結論:介紹外形特征時可以按照由整體到部分或由部分到整體的順序來介紹小動物,從而介紹動物的頭、四肢、腳、尾巴、毛等身體特征。再次由學生思考小鴨子的生活習性(游泳、吃飯、睡覺等)得出結論:動物的生活習性應包括天性、飲食、睡覺、性格、脾氣、生活環(huán)境等。最后,學生通過小鴨子等動物的范文學習來積累詞語句子,從而完成自己的寫作。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對小鴨子的印象深刻,寫小鴨子的比較多,但同時也有寫其他動物的,效果比較好。我在班上對優(yōu)秀作文進行表揚并予以點評。這樣,學生寫作的積極性提高了,求知欲在這種情境下自然而然地轉向課文內容的學習。這種采用現(xiàn)代化教學方式的效果是極佳的。又如,在教學《寓言兩則》的第二則時,我考慮到學生通過預習對課文內容已經(jīng)有所了解,因此,我就從激發(fā)興趣開始。上課時,我向學生展示鷸蚌相爭過程的五幅圖片,讓學生在不知覺中說出這幾幅圖的內容。然后,讓學生試著把這幾幅圖片連在一起說,他們紛紛舉手,爭先恐后地說出寓言內容,學生很快就會明白它的寓意。
二、提高學生的主動性
我們必須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這一教學原則?!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在指導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過程中,要指導思維途徑與方法,鼓勵獨立思考。”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過程中應教會學生有目的地思考,為他們指明思考的方向。如《小猴子下山》一文,前面紛繁復雜地介紹了小猴子在下山的路上得玉米丟玉米,得桃子丟桃子,得西瓜丟西瓜,后面寫小猴子兩手空空回家了。教師設計了一個目標,明確地提問:“小猴子在下山路上為什么一無所得?”學生就會帶著目的認真思考:是因為小猴子見什么丟什么,這些東西一個比一個對小猴子有吸引力,小猴子因為喜新厭舊終究一無所得。
三、突破學生的重難點
小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要障礙是由于缺乏必要情境創(chuàng)設或形象思維的幫助造成的。而現(xiàn)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可以用學生不常見的直觀生動的具體形象,加上教師恰到好處的點撥講解,使學生易于理解和把握,從而突破學習的重難點。如《古詩兩首》中的《早發(fā)白帝城》的重點是讓學生通過圖形結合理解詩意及詩人的感情。學生可以感受詩人李白從白帝城至千里之外江陵的行船速度之快以及詩人感受沿途美景的愉快心情。把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運用于教學中,教師容易優(yōu)化組合來幫助學生突破某一重點和難點。
四、精心設計教學語言
教師的課堂用語如導入、講解、點評、過渡、小結、描述、總結等都要精心設計,使之達到準確、明晰,富于情趣。這些語言的描述能把深奧的東西講得通俗易懂,把枯燥乏味的東西描述得生動有趣,把學生親眼看不到的東西描述得形象逼真。如果課堂導語用得好,常常能為課文教學提供良好的開端,充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學《日月潭》一課時,我是這樣導入新課的。提問:“同學們聽說過祖國的寶島——臺灣嗎?你們有沒有從電視上看過呢?”同學們都流露出好奇、向往的神情,于是我抓住時機,簡介日月潭,接著板書題目《日月潭》,再通過配樂范讀課文,一下子把學生帶入了課文營造的氛圍中。
五、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敢于創(chuàng)造性地教,學生才能創(chuàng)造性地學,教師必須大膽突破教材的編排,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做到攝取生活引入新課,聯(lián)系生活學習新知,實際運用鞏固新知。課堂上充分體現(xiàn)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摒棄陳舊觀念,為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提供自由空間。
發(fā)揮現(xiàn)代教育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是優(yōu)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之一,但還必須和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相互補充,相得益彰。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