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楊
摘 要:英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論融入了其教育實踐,而我國古代教育思想?yún)s相對注重以教師為本體,構成了英中教育的差異。本文以團隊教學法為引線,找尋我國教育思想發(fā)展的脈絡,試圖從教育文化的蛛絲馬跡中,尋找出我國現(xiàn)今教育的某些缺失。
關鍵詞:團隊教學法 我國教育思想 比較
團隊教學法并不陌生,在我國古代書院和私塾教育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不同年紀的學生由一個老師教的場景,自然有大弟子帶小弟子的情景,弟子間也經(jīng)常互相切磋。團隊教學法的實質是由老師參與的,但更加強調學生間的交流和探討。凡是有合作的、群體間有互動的,有學生共同參與教學和設計的,都是團隊教學。對于團隊教學法,國內研究使用名詞有時也是“小組合作教學”,其在中小學中研究和運用較多,如“杜郎口”自主學習模式。用“團隊教學法”做文眼,強調了“團隊”及其背后的教育思想探討,相較“小組”更為貼切和深刻。
一、團隊教學法視角下的我國教育哲學發(fā)展
1.“獨善其身”
論語中,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弊⒅厝∷酥L補自己之短。團隊教育卻相對缺失,更注重是“獨善其身”“各掃門前雪”??鬃咏逃茏硬扇〉姆绞绞沁呌螝v邊講學??鬃拥牡茏佣鄬儆谑孔咫A級,以追求個人的成長達到君子的品行、儒者的氣象。此過程注重的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友愛關系。“士人也是一種行當,他們只是稍微有些聯(lián)系,無法集合成團體。一方面他們最有個性,另一方面又缺乏共同利害?!?/p>
2.應試科舉
應試科舉也在中國教育史上留下了濃厚一筆。自唐以后,科舉盛行。教學方法圍繞科舉而實行??婆e制度,因是舉士的唯一方法和途徑,所以教育產(chǎn)生了重結果而輕培養(yǎng)的弊端。明代科舉的弊端,一是考試范圍小,二是考試的內容呆板,三是任用過程很倉促。為求功名,學生之間的競爭性就更為突出,學習過程里的合作性顯著弱化。
3.“身心修養(yǎng)”
《大學》中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治國、平天下。也是從一己做起,直到兼濟天下。強調了“身心修養(yǎng)”?!吨杏埂分校逃碚撌侵滦≈麓蟮?。一面追求自我修行,一面又包含宇宙哲學。強調了人既理想又現(xiàn)實、又現(xiàn)實又理想的高端境界。宋代學者不再像漢唐時期的儒生只專注于經(jīng)典的學習和注疏。宋代學者講學研究“身心性命”四字。強調從自身所處的環(huán)境實地進行體驗式的學習。研究的是“義理”和如何做人。
4.“向內用力”
宋朝書院蓬勃發(fā)展,“石鼓書院、白鹿洞書院、岳麓書院、應天府書院”為最著名的四所書院。江西“四大書院“之一的鵝湖書院——南宋理學家朱熹與陸九淵等人在此有“鵝湖之會”的辯論。書院內的學習場所,地位較高者均是一人一間。宋代,朱子的教育論是“完美主義”的。于是教學方法也從《中庸》的五個步驟: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及篤行,進一步發(fā)展到《朱子語錄》的六條: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以上都是自我學習的方法,都是“向內用力”,很少強調同學之間的辯論和切磋。
5.缺少“集團生活”
中國人相對平和,缺少集團生活。一是法治精神相較缺失。以家族的倫理代替公法,私法代替法治。二是中國人在集團生活中,容易走極端。要么妄自尊大,要么直接自我放棄表達權利。三是缺少團體間理性的、各取所需的商量練習。四是在自由方面,中國文化的最大缺失在于缺少基于個人立場說話的機會。正因為家庭觀念過重,導致喪失了公共團體的責任感訓練。不擅長合作,容易徇私。于是“向內用力”多,尋求心氣和順。
6.“中庸”思想
古代教育文化,在尋求個體和萬物的和諧共處中,不斷尋求自身的改良。較為強調中庸思想,學生很少去表露真實內心想法或者激進思維。由于強調自我發(fā)展,又要保障外表的合一。于是中國教育產(chǎn)生了看似和諧、實則文人相輕的精神。由于競爭機制相對單一,個體既要求發(fā)展,又要保證整體和諧,就要求人有中庸的一面?!爸袊糯逃枷胫袕娬{自我教育和道德反省”,繼而重視表面的和諧,崇尚不能極端的處事哲學。要求個體不鋒芒畢露,相較西方挑戰(zhàn)精神不足。遵從中庸,在家如天子,在外又和順,互相忍讓。
7.教學法豐富的萌芽
1862-1894年間,中國處于深刻的思考時期。在激烈的沖突之下,“中學為主、西學為輔”的中西“調和”思想孕育而生。然而相對只接受西方的物質,西方教學理念的學習依舊保守。1912-1918年間,民國時期的教育思想考試轉變,尊“孔”放在了次要位置,取消了科舉獎勵。在民國的元年前后教學方法顯著進步,在小學中“啟發(fā)式教學法”、“分團教學法”也開始試行。這些教學方法變學習的“被動”為“主動”。
8.五四時期與教育哲學
五四時期是我國教育哲學的重要分水嶺。五四前期以儒家教育思想為主。五四后期,以杜威的“平民教育”思想為代表。倡導“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白詣又髁x”和“自治主義”也隨之而生。這些主義都十分接近于基于“以學生為中心”團隊教學法的教學理論。教師只是處于輔導的地位,教學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能力、提升自我表現(xiàn)意識、增強學習興趣、承認學生有自我管理的能力。學校只是把規(guī)則教導給學生,由學生自我把握和遵行。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只是糾正缺點和指導方向。此后,“設計教學法”,即教學的項目和計劃可由學生參與的教學法也被開始使用,它基于“適應社會進化之需要、發(fā)揮平民教育精神、謀個性之發(fā)展、注意生活教育”等教育標準。
9.現(xiàn)階段的團隊教學情況
現(xiàn)階段,團隊教學法在大學課堂較為常見,如旅游管理、英語教學、法律案例分析以及一些工科的小組訓練等?!胺D課堂”等教學法也融入了團隊教學。但是總體而言,相對于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教學法”,高等教育中真正遵循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特別是以培養(yǎng)學生“適應生活”為目標的團隊教學法,但使用比例和效果仍舊不足。
二、基于團隊教學法的教育思想分析
五四時期的杜威平民主義教育思想,已經(jīng)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論接軌。進一步通過使用團隊教學法,可以很好地補充我國高等教育中“以人為本”的部分教育原則缺失,一改過于強調“向內用力”、重結果輕過程、重“情面輕界限”等現(xiàn)象。中國的古代教育文化內核,較注重成績、注重結果、注重面子、注重理論。
1.科舉考試和價值多元
古代主要是通過科舉擇士,教師對經(jīng)典的解說較多,科研也單一。比喻宋明理學在追求心性的時候,較強調辯證的思維。由此產(chǎn)生了關于教學方法是從教授為主,考試為主,考試在一定程度上注重背誦,不重視辯理,束縛了教育理論和文化的繁衍進化?,F(xiàn)階段,人們的成功方式逐步多元化,不再定位于做官、取士。團隊學習中,人人平等,學習的動力不再只是外界,而以內在的需求完善個人長處,補足個人短板。但應該注意避免“一考定終身”“一考天下平”的現(xiàn)實影響。如進一步實行“高考”改革,把價值多元的理念貫穿到“高考”改革中,讓學生通過團隊學習,互利共贏、敢于擔當和進取。
2.法治意識與民主精神
現(xiàn)代教育不再把人變成強勢的人,而是樹立了外在團隊規(guī)范,團隊內的成員要守好團隊內“不任性”這根底線。樹立學生的法治精神,不能“徇私”或是“走人情”,使之明白團體內民主的真正含義而抱團取暖,培養(yǎng)中國人的“集團生活”概念。學生在大學中能進一步形成事情不是靠一個人就能完成的理念。在習慣了除遵守“倫?!焙汀凹易逖H”之外,學會社會集體間有效溝通的法則,增強團隊精神、增強法治精神、身心修養(yǎng)的同時積累經(jīng)驗、提高社交經(jīng)驗、提倡民主精神。
3.重視過程與重視結果
在課程分析評價中,要引入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即評判教師上課的好壞,不僅僅局限于教師傳授了多少知識給學生,而是這堂課是否真正引起了學生自我的思考,是否真正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訉ふ掖鸢?,教學過程中是否有足夠的正面鼓勵。在考核法方面,進一步消解由科舉制度帶來的重結果、輕過程的過于功利的思想??己朔ǘ嘣?,歸因于價值取向多元化。多元考核法不再只是單純考試形式,如主觀答案的小論文,或者團隊的展示等都可納入考核形式等。學生在寫小論文的同時,就是在樹立個人見解。學生在集體展示的同時,就是在互相幫助,這些都是幫助學生實現(xiàn)自我,學會共處的方法。
三、我國教育文化中還需突破哪些隱形障礙
1.普遍性和推廣性
古代部分文化藝術領域、建筑、醫(yī)學領域的“師徒教學制”有較大局限性,如“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等。古代部分技藝性的手藝,至今面臨絕跡。師從何派非常重要,于是寄希望遇到良師知音。門派之爭也屢見不鮮,以致山頭林立、文人相輕。而團隊教學法的推廣性和普遍性較好,遵循其開放性和包容性原則,只要有興趣和相關天賦,集中培養(yǎng),相互切磋,就能更好地傳承中國文明那一部分密碼,把繪畫技藝、木匠技能、中醫(yī)經(jīng)絡原理傳承好,發(fā)揚光大,走向世界。
2.學習習慣和偏好
教學法沒有絕對的好與壞,需要就事論事。“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法也有其優(yōu)點,在介紹和梳理系統(tǒng)化知識時,比較節(jié)約時間,不必反復討論。實際課堂中,教師要結合好傳統(tǒng)教學法和團隊教學法。在打基礎的階段也應注重教師的指引功能,以便事半功倍。針對那些習慣于個人學習的同學,在教學中加入團隊訓練,培養(yǎng)他們的團隊學習習慣。針對那些偏好團隊學習的學生,要鼓勵其在課后加強預習和復習,不能“坐、等、靠”其他同學的幫助。
3.“中庸”與臉面
怕說錯和害羞,不愿意真實的表達自我。注重“臉面”就容易“極端化”。要避免要么當“順民”,要么當“學霸”的現(xiàn)象,就需要在平時團隊教學過程中,強化民主觀念,學會互融互利,一方面要清晰的表達自己的思路,另一方面不要過于“書生意氣”,討論可以,不能上升到人身攻擊,要就事論事。課堂中的和諧共處,不再拘泥于教師與學生之間。也就不再拘泥于“尊敬”二字。因此,學生更多地學會了在同輩中尋找學習機會、勇于挑戰(zhàn)的精神。
參考文獻:
[1]陳青之.中國教育史[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3.
[2]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3]朱永新.中國古代教育思想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江西科技師范大學)
基于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2013年度項目規(guī)劃基金項目,課題編號為:JY1343
□責任編輯:劉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