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
在解讀一篇課文時,師生如果僅局限于課文本身,就只能“就事論事”,無法領悟其豐富而深刻的內涵。我們知道,一篇文章的寫作和作者當時的心境、境遇密不可分,只有結合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才能品味出文章的“原汁原味”。因此,助讀資料在解讀課文時顯得尤為重要。
有些課文有很深的時代印記,加之作者創(chuàng)作時特殊的人生經歷,如果學生對此情況不了解,就很難進入文本。所以,教師有必要在學生學習課文之前就對文本的創(chuàng)作背景進行鋪墊,營造出一定的氛圍。如《湖心亭看雪》這篇小品文初讀給人印象無非就是月夜獨往湖亭看雪,偶遇知音這樣的故事。但是如果在上課之前詳細了解一下張岱的身平,就不難理解作者的這種情懷。
資料助讀
張岱:張岱(1597年-1679年)又名維城,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天孫,別號蝶庵居士,晚號六休居士,漢族,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末清初文學家、散文集、史學家。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公子,精于茶藝鑒賞,愛繁花似錦,好山水,曉音樂,戲曲,清建后不仕,入山著書以終。張岱為明末清初文學家、史學家、散文家,其最擅長散文,著有《瑯嬛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三不朽圖贊》,《夜航船》等文學名著。
張岱(1597-1679)其家自曾祖以來,均為顯宦。他早年過著精舍駿馬,鮮衣美食,斗雞放鷹,彈琴吟詩的貴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曉音樂戲劇,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從事著述。其小品文多回憶個人經歷的生活瑣事。同時也是對晚明社會文化風俗的出色評述,其中表現出對鄉(xiāng)土和故園的懷念,也流露出不少傷感情緒。他在《陶庵夢憶·序》中說:“雞鳴枕上,夜氣方回,因想余生平,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今當黍熟黃梁,車旅螳穴,當作如何消受?遙思往事,憶即書之,持向佛前,一一懺悔。”于此可見其著書旨趣及以“夢”名書之由。我們讀《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在欣賞其雅潔優(yōu)美的散文形象的同時,常常感到有一層夢幻般的清紗籠罩其上,使意境顯得深杳而朦朧。
通過這段助讀資料的介紹,對作者張岱的生平有了新的了解。知人論事對于《湖心亭看雪》里作者的癡就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大雪三日,西湖中人鳥聲俱絕,放一般人都懶得出門蜷縮在屋里,可是只有過著精舍駿馬,鮮衣美食的張岱才有這樣的雅興,而且是在晚上八點鐘獨往湖心亭看雪。試想一個連溫飽都解決不了的人是沒有這樣的雅趣的,魯迅說過:“人類的感情并不很通,窮人沒有開交易所折本的煩惱,石油大王不知道北京街頭撿煤渣的老太太的心酸,災區(qū)的災民大約不會去種蘭花,賈府里的焦大也不會去愛林妹妹?!边@樣的雅興也只有張岱這樣的人才有,一般人都不理解。但在張岱看來那景卻別致得很:“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边\用白描的手法,將眼中的雪景寫得畫意十足。
資料助讀
張岱的出身,還是一個文藝之家。祖孫幾代都工詩擅文,咸有著述。天復有《鳴玉堂稿》,元汴有《不二齋稿》,汝霖有《石介園文集》,耀芳“善歌詩,聲出金石。”(《家傳》)張氏從汝霖起,自蓄聲伎,講究此道。耀芳“教習小蹊,鼓吹戲劇。”(《家傳》)到張岱這輩,則“主人精賞鑒,延師課戲,童手指千。蹊童到其家,謂‘過劍門,焉敢草草?!保ā短这謮魬涍^劍門》)他拜師學琴,習曲三十余首,指法“練熟還生,以澀勒出之?!保ㄍ稀督B興琴派》)并“結絲社,月必三會之?!保ㄍ稀督z社》)張岱仲叔(張)聯(lián)芳,“能寫生,稱能品”,與沈周、文征明、董其昌、李流芳輩“相伯仲”。又好古玩,富收藏,精鑒賞,“所遺尊罍、卣彝、名畫、法錦,以千計?!保ā陡絺鳌罚堘范δ咳?,亦自手眼不低,所作種種文物古玩之題銘,諸多磁窯銅器之品評,確為行家里手。
以上資料都為讀者理解張岱筆下的雪景為什么充滿了畫意,提供了注解。
整篇文章流露出的感情也和作者的生平緊密相聯(lián),早年的精舍駿馬,鮮衣美食,到后來明亡后避居山中。作者的情感都流露在字里行間。這篇文章寫于作者避居山中后,所以有孤寂感,有落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