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登
中學語文學科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最能影響人的精神世界。新課程標準指出:“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不應該把它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nèi)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边@昭示了語文教學在提高學生知識水平的同時,還要進行德育滲透,以此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道德水準。
一、以師之品,言傳身教
烏申斯基說過:在教育中的一切都應以教育者的人格為基礎,因為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古語“言教莫如身教”,講的就是這一道理。教師每天都會把自己的思想和舉止“曝光”在學生面前,對學生產(chǎn)生著直接的、廣泛的和深刻的影響。因此,教師要完善自身的人格體系,讓誠實守信、友善謙和、言行一致、堅韌勤勞等美德自然流露于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自然流露在舉手投足之間,對學生產(chǎn)生積極的審美作用,進而成為學生效仿的楷模。無言的人格示范往往能遠遠超越刻意的“教育”,其間所蘊含的道德修養(yǎng)會悄悄地滲透到靈魂深處,慢慢感化學生的心靈,激勵他們?nèi)デ笳?、求善、求美,形成良好的品德修養(yǎng)。
二、選準德育滲透點,讓德育融入語文教學
語文教材選取的作品大多是名篇佳作,文學性與思想性俱佳,每篇課文都可以成為思想道德教育的素材。課文中充滿了情感,包含著對人民的愛、對祖國的愛、對大自然的愛、對藝術的愛、對勞動的愛,這是人的高級情感,也就是說,課文中的情是引導“學做人”的必要鋪墊。然而,思想不是靠講解傳遞的,它是在感覺中、在認識過程中產(chǎn)生的。因此,語文教師要不失時機地抓住切入點,巧作引導,設法把學生帶入課文描寫的美好情感世界中,讓他們在其中得到熏陶與感染,從而讓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朱自清的紀實散文《背影》,許多年來被選入語文教材,哺育了幾代人,它之所以能打動學生,在于它充滿了親子之愛。這是個永恒的主題,又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自然是經(jīng)久不衰的。還有,可通過介紹課文作者和時代背景啟發(fā)學生感悟。一些課文的內(nèi)容盡管沒有直接表現(xiàn)德育內(nèi)涵,但其作者自身的品質、人格及其生活中表現(xiàn)出的一種特有的精神為世人稱頌,老師在介紹時要加以點撥。如我在介紹朱自清時,就特別介紹了朱自清1948年生活非常困苦的情況下曾簽名拒絕領取“美援”面粉,臨死還囑托家人不吃美國救濟糧的史實。介紹后我告誡學生:我們每一位中華民族的兒女都要有骨氣,決不做恬不知恥、不講人格甚至有損國格的事。
三、寓德于寫,在作文中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
作文與做人密不可分,“吾手寫吾心”,在作文中培養(yǎng)學生積極樂、與時俱進的思想,對他們的一生發(fā)展都有很大幫助。因此,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思想修養(yǎng)、審美情趣、意志品質的引導,挖掘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人格,讓學生在作文中表達自己的思想,體現(xiàn)正確價值觀、道德觀、人生觀和世界觀。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關鍵是培養(yǎng)學生感受生活和發(fā)現(xiàn)生活的能力。首先,要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去感受生活,要求他們留心觀察身邊發(fā)生的人和事,鼓勵他們主動積極地參與生活,有了感受,學生才有素材和情感上的積累。其次,要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生活,教育他們正確地認識生活,了解改革開放給我們帶來的巨大變化和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讓他們用心去關注生活、領悟生活,培養(yǎng)他們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高尚情操。通過寫作,謳歌真、善、美,鞭撻假、惡、丑,對于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觀,都具有重大的意義。在作文教學命題時,應注意要契合學生的身心特點,以喚醒其心理感受,寫出發(fā)自肺腑的好文章。這也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思想傾向和潛在意識,以便及時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指導學生作文要注意從小處著眼,從身邊的人和事著筆,不胡編亂造,勇敢地講真話、訴真情,歌頌美德,揭露丑惡。作文切忌空洞,老師要指導學生少寫大題材,多動用小角度進行真摯的細節(jié)描寫。作文批改時要將德育內(nèi)容巧妙地穿插其中,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引導,以鼓勵為主。
四、開展豐富多彩的多種課外活動,讓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蘇霍姆林斯基主張通過積極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感悟人文精神,提高個人品德修養(yǎng),從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語文教師是課外活動和第二課堂的主要組織者,要通過多種有效形式,豐富學生的文化生活,讓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yǎng)得到凈化和升華。比如可把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放到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并且與學生的日常行為規(guī)范做到有機結合,與學校的團隊活動、少先隊活動和班會活動等緊密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直接參與,深切感受,寓教于樂。還可以結合環(huán)保日、植樹節(jié)、國慶節(jié)、母親節(jié)等紀念日開展相應的主題宣傳活動,舉行為失學兒童捐款、心系奧運等活動。還有,通過閱讀滲透來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如可引導學生閱讀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一個章節(jié)《嚴峻的考驗》,通過閱讀讓學生了解保爾身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優(yōu)秀品質——自我獻身精神、堅定不移的信念和頑強堅忍的意志,從而使學生懂得只有以健康的人格、奮發(fā)的努力和奉獻的精神嚴格要求自己,才能適應新時代的需要,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生活。
總之,作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tǒng)一的語文學科,有著豐富的人格教育因素,文質兼美的內(nèi)容比其它教材更有著得天獨厚的育人功能,能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品德修養(yǎng)。只要教師轉變觀念,確立人文意識,關注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發(fā)展,一定能在傳授語文知識、培養(yǎng)語文能力的同時塑造學生的健康人格,完成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