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娥
【摘 ? ?要】語文學科擁有獨特的審美特征,作為一名中學語文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增強審美意識教育,充分發(fā)揮語文審美教育的功能。語文教師可以將學生的審美教育滲透到指導學生進行美文朗讀、閱讀鑒賞、寫作實踐的教學過程中。
【關鍵詞】語文 ?審美 ?熏陶 ?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美育是一種心靈的體操——它使我們精神正直,良心純潔,情感和信念端正?!雹偬K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充分肯定了美學教育對于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學生的心靈,形成健全人格的重大意義。語文作為一門極具美學意義的人文學科包含著其它學科無法相比的美育因素,這種性質決定語文必須成為審美教育的主陣地。
因此,語文課如何注重情感熏陶、美感引領;教師如何充分發(fā)揮作用,使學生在感受語文材料、感悟語文底蘊的過程中,受到心靈的感動、人格的感化,應當成為我們思考的問題。
一、借助美讀,營造審美氛圍,喚起學生的審美直覺
聲情并茂的朗讀能夠喚起學生的審美直覺,使學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
有感情地朗讀,使學生體驗到情感美的外在表現(xiàn),葉圣陶先生稱之為“美讀”。葉老說:“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讀時傳達出來……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諸如此類?!雹凇懊雷x”是感知語文教材的主要方式,是獲得文章美感的主要途徑。許多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如果教師能在教學中聲情并茂的給學生示范性的朗讀,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感受到作品的美,就能夠和作者產生更大的共鳴。
教師在示范朗讀過程中,要讓學生如同親眼目睹荊軻刺秦王那驚心動魄的一面,聆聽到作家魯迅對反動派殘殺青年學子無比悲憤的控訴之聲;感受到月下荷塘淡雅清幽的意境等等。做到以情傳情,使學生尋找到感受美的靈犀。
二、立足文本,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力
高中語文新教材集文學性、美學性、科學性于一體,熔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于一爐。語文教師應引導學生走進優(yōu)美的文學殿堂,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去感受審美對象,培養(yǎng)審美能力。
(一)指導學生感受作品的形象美。
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大都是文質兼美,情文并茂的經典之作,作者用優(yōu)美的語言為我們塑造了一系列美的形象。如曹操“伏驥千里”的博大胸懷,歐陽修“與民同樂”的思想,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錚錚鐵骨等,無不讓我們眼花繚亂而心有所儀。但要提高學生審美感知能力,僅憑薄薄的幾冊中學語文教材內容是永遠不夠的,因此教師還應注重課文內容的延伸拓展,引進文質兼美的經典著作與精約優(yōu)美、含義深沉的名言警句,讓學生的心靈浸染著墨韻書香。如教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我選擇了《我所知道的康橋》這篇散文讓學生更立體地感知康橋特定的文化氛圍對詩人性靈的滋養(yǎng),也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詩人的康橋情結;這些美麗的作品,不僅是文字上的美麗,還是思想的美麗、生命的美麗。我們語文課堂應集古今寶貴思想之精髓,收中外名人雅士之美文,讓學生沉醉于其中,從而誘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引發(fā)學生感悟創(chuàng)新。
(二)引導學生感知作品的意境美。
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就必須把教材中的美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啟發(fā)他們去追求美、創(chuàng)造美。比如教王維的《山居秋暝》,開始讓學生把它作為一幅有聲圖畫來欣賞,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山中秋天的美麗,啟發(fā)學生從景物的色彩、明暗、動靜、構圖、畫外音等方面感知形象。然后從這些學生的感知形象引發(fā)開去,讓學生想象這幅詩畫中由明月、清泉、青松、翠竹、紅蓮、白石構成的色彩美。而這一切又籠罩在月光下,別有一番奇麗的朦朧美,既有“明月松間照”的寧靜,也有“竹喧”、“蓮動”動靜相生的動態(tài)美,更有“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含蓄美。而無疑的,要讓學生自己描繪一下自己心目中的詩畫情景,肯定都是獨特的“這一個”,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構成自己獨特的“山居秋暝圖”。
教師除了引導學生直觀地感受作品的意境美之外,還應教給學生想象的方法,鼓勵學生展開大膽、合理的想象,進而把想象融入優(yōu)美意境的理解與創(chuàng)造之中,使他們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斷提高學生鑒賞美的能力。
(三)帶領學生品味作品的情感美。
“文章不是無情物”,語文教學的情感因素十分突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認真設計如何披文入情,以情動人,以喚起學生的審美心理,根據美感特征,激發(fā)學生興趣。
語文教學中,教師就要把學生帶進作品的藝術境界里去,充分利用一切可行的教學手段,如掛圖、錄音、老師的語言表達和感情神態(tài)等,釀造情感氛圍,使學生在情中去領會和接受課文的美育因素。如教學李煜的《虞美人》先通過歌曲、背景、作者簡歷,引學生進入情感氛圍,切實了解李后主的亡國之痛和鐵窗之苦,學生“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個詩句所包含的深沉情感就會有更深切的體悟了。
三、教會學生觀察,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生活美
從語文教學的角度說,學生創(chuàng)造生活美主要體現(xiàn)在寫作上。要想讓學生在作文的天地里淋漓盡致地創(chuàng)造生活美,關鍵要學生有創(chuàng)作的源頭活水,要做生活的主人,不做生活的旁觀者,即善于用美的眼光去審視生活,領悟生活。因此,教師要教育學生熱愛生活,指導學生投身生活,不僅要觀察生活,積累生活,更主要的是要體驗生活,感受生活。還可以在日常的習作中,平時多開展一些專項性的習作訓練,如以“善待生命”、“感悟親情”、“學會寬容”等為主題的習作訓練,關注現(xiàn)實生活中與學生切己有關的情感世界,諸如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歡樂、痛苦、興奮、惆悵、得意、沮喪,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同情,人對他人與社會的責任感、權利感及人道主義情懷,以及人在當今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對民主、法制的思考,對生命意義與價值的情感體驗等,啟發(fā)感動因素,誘發(fā)感動情緒,讓學生在積累素材的過程中尋找到生活中值得感動的點點滴滴,體驗到生活中無處不有美的存在。
語文學科具有積淀豐厚的美學魅力,語文教學的美感熏陶是義不容辭的。所以優(yōu)秀的語文教學應該關注學生情感的發(fā)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yǎng)自覺的審美意識與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審美感知與審美創(chuàng)造的能力。讓我們一同期待母語教學作美的、詩意的回歸吧。
參考文獻
[1]《給教師的建議》蘇霍姆林斯基
[2]《中學國文學習法》葉圣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