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探索在中職電熱電動器具原理與維修課程教學過程中,引進“任務驅動、項目導向、學做一體”的教學模式,以實際工作過程的任務驅動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在小組合作模式下完成學習任務,并實施多元評價模式,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豐富和發(fā)展本課程的教學。
【關鍵詞】中職學校 任務驅動 電熱電動器具原理與維修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5B-0108-02
中職電熱電動器具原理與維修課程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專業(yè)課程,要求學生具有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和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教材分為15章,有各種電熱電動器具的拆裝與維修等內容。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是按章節(jié)順序教學,理論教學占大部分時間,學生實踐時間少,學生被動接受學習,上課打瞌睡、玩手機等現(xiàn)象多,教學效果不佳,學生學不到技能?!叭蝿镇寗印苯虒W法將各種電熱電動器具維修案例引入教學過程中,設計實踐任務,每個任務包含了應該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完成任務就掌握了知識和技能。因此,“任務驅動”教學法在電熱電動器具原理與維修課程中的應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一、“任務驅動”教學法任務設計要注意的問題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教師把教學內容設計成一個或多個具體的任務,讓學生通過分析任務、明確任務所涉及的知識和技能,完成任務,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它是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將零散的知識串聯(lián)起來,整合以各種各樣的主題任務驅動教學。任務涵蓋絕大多數(shù)知識和技能,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主動學習有關知識和操作技能。
(一)設計的任務要有層次性。課程教學的知識和技能有難易,在任務的設計過程中應該以層次的形式進行突出。完成任務的整個過程應該是知識和技能由易到難、層層推進的過程,以讓學生一層層、一點點地去掌握知識和技能。一個任務能分解成幾個子任務,子任務之間要有層次性,子任務的順序要先易后難,層層推進,這樣學生才容易接受。
(二)設計的任務要有可操作性。在設計任務的過程中,要把握好難度,如果太難,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還是無法完成任務,就會挫傷學生學習積極性,打擊他們的自信心;如果任務太容易,學生會覺得缺乏挑戰(zhàn)性,失去興趣,不想動手訓練。
(三)設計的任務要從日常生活中來。真實的、經(jīng)常遇到的任務能夠將學生引入生活的情景,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學習動力。例如,在教授電磁爐拆裝與維修內容時,任務是“電磁爐不加熱,如何檢修”,這個任務是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會遇到的,能將學生帶入生活情景中,滿足學生的實際需要。
二、“任務驅動”教學法在電熱電動器具原理與維修課程中的實施過程
“任務驅動”教學法強調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做中學,學中做”,真正掌握技能?,F(xiàn)以電磁爐拆裝與維修的教學為例,探索“任務驅動”教學法在電熱電動器具原理與維修課程教學中的實施。
(一)設計任務。在課程教學過程中,精心設計一個實踐任務。學生對貼近真實的或親身經(jīng)歷的實踐任務,比較容易理解,更感興趣。學生學習掌握了維修電器的技能后,以后家里或親朋好友家的電器出現(xiàn)類似的故障,就能維修好電器,使學習更有動力。在電熱電動器具原理與維修課程教學中,教師在傳授電磁爐拆裝與維修內容時,提出一個問題:如果你家的電磁爐在使用過程中出現(xiàn)了故障,你懂得維修嗎?緊接著提出“電磁爐不加熱了,如何檢修”的任務。任務具體要求是電磁爐拆卸,需要螺絲刀;拆卸、替換電子元器件,需要電烙鐵;檢查電路故障,測量電壓、電流、電阻,需要萬用表。告訴學生要維修好電磁爐,需要具備一些知識,要懂電磁爐拆卸方法,要懂電磁爐各個關鍵元器件,要掌握電烙鐵使用、萬用表使用、元器件好壞檢測,以及元器件替換方法等,讓學生明白學好這些基本知識,才能維修好電磁爐。明確任務后,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提高了,學習主動性更強了。
(二)分析任務。在教學過程中,決定任務能否被正確有效地執(zhí)行,其關鍵是教師能否合理恰當?shù)貙θ蝿者M行分析,學生能否接受教師創(chuàng)設的任務。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問題,思考工作任務的步驟?!半姶艩t不加熱了,如何檢修”的任務,檢修步驟是:
1.根據(jù)任務要求,準備維修電磁爐所要用到的工具。
2.拆卸電磁爐,并把螺絲釘收集好,用筆給導線做好標記,防止安裝時誤插,出現(xiàn)新的故障。
3.用萬用表檢測關鍵點電壓,判斷是否正常工作。
4.通過電壓檢測,判斷關鍵元器件可能損壞了,要用電烙鐵把元器件拆卸下來,再通過萬用表再次判斷元器件好壞。
5.若元器件已經(jīng)損壞,就用電烙鐵焊接一個新的元器件回電路。
6.焊接好后,用假負載法試機。
7.若萬用表檢測后沒有問題,就可以安裝好電磁爐,加熱食物。
根據(jù)上面步驟,涵蓋的知識和操作技能在實施任務的過程中,可以拆分為5個子任務:用螺絲刀拆卸電磁爐;用萬用表檢測關鍵點電壓;用萬用表檢測關鍵電子元器件,判斷好壞;焊接電子元器件;用假負載法試機。在完成維修電磁爐不加熱故障前,先讓學生熟練掌握各個子任務,再完成“電磁爐不加熱了,如何檢修”的任務。
(三)完成任務。根據(jù)“電磁爐不加熱了,如何檢修”的任務,學生通過自由組合,每組5個人,分成5個學習小組,每個小組完成不同的步驟,在家電維修實訓室操作。在學生操作過程中,教師逐組巡查,檢查學生完成任務的情況以及進度,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引導學生改正。如拆卸螺絲釘是否收集好,導線是否標記好,關鍵點電壓是否測量準確等,實施任務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引導學生如何完成任務、解決問題,引導每組學生之間團結協(xié)作。
(四)評估任務。學生完成任務后,教師要及時組織進行評價,采用小組之間互評與教師歸納總結相結合的方式。各小組組長均由動手能力強有一定組織協(xié)調能力的學生擔任,他們對萬用表使用、電烙鐵焊接、關鍵元器件好壞檢測等相對熟練。首先由小組互相評價,A組評價B組,B組評價C組,C組評價D組,依此類推。小組長根據(jù)老師制定的評分標準評分,小組之間互相學習、互相糾錯,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體現(xiàn)“做中學”的樂趣。然后老師進行綜合評價,根據(jù)學生操作過程的優(yōu)缺點和實施任務過程中學生的表現(xiàn)進行綜合評分,最后進行小組排名,這樣既能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三、“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實施效果
“任務驅動”教學法在電熱電動器具原理與維修課程中應用后,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上課打瞌睡、玩手機的人少了,學生對學習更感興趣了,學生維修技能得到了增強;教師經(jīng)常鼓勵與組織學生到社區(qū)進行社會服務,為附近居民提供電器維修服務,得到了群眾的好評。
但是,實施“任務驅動”教學法過程中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問題。首先,“任務驅動”教學法對教師教學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如果教師引導不當或者對整個過程的設計不夠理想,就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其次,學生在進行小組合作的時候也會出現(xiàn)問題,在分組時教師未充分考慮學生知識和技能水平,個別能力強的學生幫助其他成員完成任務,造成其他成員搭便車,蒙混過關,達不到既定教學目標。對此,教師要自覺加強學習,完善任務設計各個環(huán)節(jié),保證任務完成;學生分組前,教師要提前對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有個摸底測試,在尊重學生自愿的基礎上,按照“組內異同,組間同質”原則,使學生分組更科學、合理。
【參考文獻】
[1]王文靜.情境認知與學習理論:對建構主義的發(fā)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5(4)
[2]姜振安.“任務驅動”教學法與學生實踐能力培養(yǎng)[J].職教通訊,2003(7)
[3]錢曉菁,馬玉娟.試論“任務驅動”[J].中國電化教育,2002(9)
【作者簡介】李紹文(1978— ),男,廣西貴港人,貴港市職業(yè)教育中心。
(責編 劉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