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芳?。ê幽侠砉ご髮W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 454000)楊 潔?。ê幽侠砉ご髮W萬方科技學院 454000)
?
都市水墨與環(huán)境美學交互體驗探微
趙芳(河南理工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454000)
楊潔(河南理工大學萬方科技學院454000)
摘要:都市水墨畫情境的設置在某種程度上為我們營造出兩層關系:空間與人,通過環(huán)境美學中環(huán)境與人距離感的美學分析,進一步明確都市水墨畫與環(huán)境美學的密切聯(lián)系,從而對進一步體悟物我交融的水墨意蘊具有一定的美學價值。
關鍵詞:都市;水墨情境;距離感;審美體驗
本文為河南理工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基于情境的都市水墨的美學價值研究”階段成果。項目編號:SKGH2015-12
都市水墨畫的最大特點就是將我們的視域首先限定在了一個特殊的背景之下。人們活動和存在的空間總是和人保持著緊密的聯(lián)系,這種交感的關系是芬蘭當代美學家約?瑟帕瑪對環(huán)境的有效分析,從環(huán)境入手談及“環(huán)”與“境”成為我們深入體會都市水墨畫的關鍵所在。
“環(huán)”意味著圍繞,“境”意味著狀態(tài),換句話講,圍繞在人周圍的物品和它們的物理環(huán)境及與人類居住分不開的事物都會對我們造成影響。我們更傾向于阿諾德?伯林特的看法,肯定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從某種意義上講,人創(chuàng)造著環(huán)境,環(huán)境也在創(chuàng)造著人。我們曾不止一次地揭示過都市水墨畫的內核在于揭示都市文化作用下的人類反思:或是對生存狀態(tài)的憂患,或是對生命價值的重思等等。然而任何一種價值體現(xiàn)都不能脫離人這個主體。從哲學層面上來說,研究人是什么的命題只能在人的對象世界中建立起來;換句話講,都市水墨畫盡管描述的是社會生活中的物,實則處處關系到人的存在。
西方環(huán)境美學家習慣將美學意義上的環(huán)境說成是類似于藝術的東西,而我們更愿意將環(huán)境美學意義上的藝術說成是類似環(huán)境的東西。那么都市水墨畫到底與環(huán)境美學有多大的聯(lián)系?我們必須從距離這方面來進行研究。
1.景觀融合
環(huán)境美的本體景觀在生成過程中必須借助“景”和“觀”兩個要素,即審美主體的主觀心理在客觀存在的物質基礎上的反映過程。如果把“觀”看成是一種情感創(chuàng)造,那么它必先把“景”作為情境要素加以物化;這樣的詮釋好像同繪畫領域提到的“藝象”含義相似。景觀之所以能夠讓人具有親近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環(huán)境的欣賞者已經(jīng)成為環(huán)境的一部分,在納入環(huán)境的同時,兩者之間似乎不存在什么距離感,反而同環(huán)境融為一體。這同艾倫?卡爾松所提倡的“介入模式”相吻合,但這里提到的距離不可避免地進入到另外兩個層次,即身體距離和心理距離。我們試圖在都市水墨畫中找到同現(xiàn)實環(huán)境相吻合的對象,以此拉近與環(huán)境的距離,但審美活動中的心理距離并不能消除,保持一定的距離才能使審美成為審美。
艾倫?卡爾松的介入模式所面臨的難題為我們欣賞都市水墨畫帶來啟示,即進入藝術家所創(chuàng)造的都市景觀審美層必須全身心地浸入畫面所設計的情境當中,不是消除主客二分而是使主體超越主客二分的界限,進入主客不分的境界。水墨意蘊所包含的境界不僅僅是欣賞者通過直觀感受所能夠達到的,因此這里的距離感就顯得尤為重要。
2.自我梳理
如何拉近欣賞者與都市水墨作品之間的距離,我們必須通過具體的作品來分析。
抽象畫家張羽的都市系列水墨是意象表達與抽象圖形的完美結合,如果說他筆下的都市實驗水墨變得更加抽象,不如說他將傳統(tǒng)水墨朝更新的方向發(fā)展了。畫家并沒有排斥都市生活日益局促與不安的節(jié)奏,而是將現(xiàn)實生活暴露出來的諸多病癥進行了重新梳理,即把生活和心理經(jīng)驗轉化為視覺符號,通過個人心理的變化演變?yōu)閭€人精神的變化。
都市水墨無不體現(xiàn)出對生存狀態(tài)的憂患。系列作品《靈光》畫面深邃幽暗,令人壓抑狂躁的狀態(tài)并沒有蔓延,反而在藝術家的自我拯救中被梳理了方向。這不得不歸功于藝術家在自我梳理的過程中進行的大膽的藝術嘗試,或是按壓,或是拼貼,或是噴涂,或是皴染,任何一種方式在消解作品繪畫性的同時,也在發(fā)揮水墨的特質。由方見圓,是欣賞者在畫家張羽作品中經(jīng)??吹降膱D式。
藝術家由小見大、由零化整的圖式看似具有自我局限的意味,卻隱含著哲學思想的有容乃大,墨線的自由變化與隨性延伸,墨色的層次變化與漸進暈染,都市景觀的描摹變得簡單而單純,都市進程中的都市人心靈的復雜與不安滲透在幾何圖形中,隨著墨色的暈染達到了理想的境界。
早在情境的界定上,美國社會學家托馬斯與茲納尼茨基就在《波蘭農民在歐洲和美國》中明確指出了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相互關系,而都市水墨畫中主體與客體的關系無疑凸顯了文藝的本質特征,這與文藝觀中提到的“寫境”與“造境”相契合。都市水墨畫中的“情境”需要通過都市一角的景物來搭建彼此之間的聯(lián)系,由外及內,由景至境才是我們需要在繪畫作品中感受的審美情懷。然而“物、人、境”三者之間的關系怎樣體現(xiàn)?我們必須在具體的都市水墨作品中感受這種關系。
1.情境設置
劉慶和先生的水墨畫實實在在表達了自己,他用自己的創(chuàng)作軌跡正確處理了都市環(huán)境下“物、人、境”三者之間微妙的關系,并將其水墨情懷發(fā)展到極致。魯虹先生曾對劉慶和先生有這樣的評價,他說,劉慶和在表現(xiàn)都市生活時,不具體描繪生活中的場景與重大事件,而是試圖從本質上、意念上營造一種氛圍,進而調動欣賞者的想象力去與作品交流。這與傳統(tǒng)中國畫在創(chuàng)作上追求的情境是一致的。
《藝術北京》描繪了一位背著畫板孤寂寥落的少年獨自穿過天安門城樓的形象,一貫的都市題材,將人物、背景與氣氛烘托得異常干脆。形態(tài)各異的都市心理:矛盾、逃脫、妥協(xié)、解脫,劉慶和先生無形進入當代情境中。
如果說水墨情境拉近了欣賞者與藝術家之間的距離,那么由情境設置的審美情懷更易于表達個體對生命的體悟。都市水墨畫就是用一種全新的視角來觀看我們當下的生活和自己所處的時代。它的審美蘊含在直觀情景中那些相互交織的因素中,即畫家借托物象的描摹以繪出內心的旋律。
2.交互體驗
藝術體驗需要調動欣賞者的想象力與藝術作品進行近距離交流,這要求欣賞者不僅要環(huán)顧我們熟悉的生存環(huán)境,更要對日益惡化的生存環(huán)境有所反思。只有這樣,才能進入到藝術家設計的藝術氛圍和藝術感召力當中。
我們說,藝術體驗是相互的。藝術家不會對都市生活的影響無動于衷,欣賞者也不會對藝術作品的影響無動于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理解和接受都市水墨,開始喜歡這種實驗水墨帶來的前衛(wèi)與新鮮感。恰如煙霧一般的墨色真實地再現(xiàn)了當下人的生存環(huán)境。
劉慶和先生都市題材的水墨作品有很多。例如,《臨界》《風景二十一》等作品,從多角度詮釋了他的樣式風格,真正讓我們從人的角度出發(fā)窺視都市人的面貌,或以個人為單位,或以家庭為單位,無論是夸張突兀的形體造型,還是驚恐無奈的眼神交匯,無不流露出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冷漠的氣氛??梢?,藝術家自身的都市體驗非常深刻,形象地將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造型人物推向了藝術的邊緣化,同時也把自己放到了一個極度邊緣的位置上。大膽的藝術語言與技法表現(xiàn)是對傳統(tǒng)技法的沖擊和創(chuàng)新,語言上的邊緣地位何嘗不是生存邊緣性的映射。
環(huán)境美學倡導我們以動觀的方式參與到環(huán)境設計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認為只有與都市景觀進行面對面的對話,才能身臨其境去感受它的存在,感受景觀設計是否適宜與合理。往往人的主觀感受與審美需求達成一致意見時,說明藝術作品在某種程度上引起了欣賞者的共鳴。
中國傳統(tǒng)美學認為所謂意象的世界應該是一個充滿生命的世界,而藝術審美活動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構建一個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以此達到主客不分的境界。具體到都市水墨畫的審美意象必須通過審美活動反映出來,并只能存在于人們的審美活動之中。
莊周夢蝶《莊子?齊物論》:“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
莊子早在《莊子?大師宗》中就形成了他獨特的觀物視角,以道觀物,即認為空間中無限存在的是道,要重視物的空間存在以及物與物之間的關系構成。這樣的哲學史觀在實驗水墨畫家張羽身上已經(jīng)體現(xiàn)得很貼切了,諸如這樣的藝術家還有很多,他們善于利用文化情境,最終為我們拋出現(xiàn)實與生命情境的命題。
因此,在欣賞都市水墨畫的過程中要注重觀物觀我的二元關系,即主體與客體、環(huán)境與個人的關系,重點是要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審美境界,逐漸實現(xiàn)主客交融的狀態(tài),最終達到物我相忘的至高境界。
在復雜的藝術審美活動中,藝術的主體與藝術的客體都扮演著關鍵的角色。相對于都市水墨畫,往往境隨景、隨心而來,都市中的任何一個事物都來源于自然同時又接受著大眾的審美判斷。之前提到的“人與物”的關系在都市情境中變得更加密切起來,似乎具有了引申含義,都市水墨作品暗示出來的生命存在意識始終是都市水墨畫的內核,更加促使我們在都市水墨作品中尋覓現(xiàn)實生活以外的心靈空間。
都市環(huán)境中的審美體驗是通過都市景觀營造的情境來獲得的。人們欲完成物我相忘的審美活動,必須擁有超功利的心態(tài)才能使人類的精神活動達到真、善、美的統(tǒng)一。都市水墨畫中描繪的都市元素同樣具有物我交融的和諧狀態(tài),只不過它更易于通過靜觀的方式顯露出來,而不像環(huán)境欣賞那樣更多地憑借動觀的方式進行。我們不否認“移步換景”的觀察方法,因為這樣的方法在中國卷軸畫的欣賞中并不少見,宋代《清明上河圖》作為較早出現(xiàn)的都市水墨畫讓人臥游其中。如果阿諾德?伯林特的參與美學將環(huán)境與人的距離拉近很多,那么我們更愿意抱著交感性和諧的生活態(tài)度去鑒賞都市水墨畫。
綜上所述,都市水墨畫為我們營造的情境拉近了創(chuàng)作者與欣賞者之間的距離,這種狀態(tài)更傾向于環(huán)境變化對藝術家心靈的影響,并逐漸使他人在對象世界中變得積極起來。我們說,建立都市水墨與環(huán)境美學的交互體驗,必須將自身納入到都市水墨作品中,并學會從繁雜的都市環(huán)境中抽離出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
參考文獻:
[1]陳望衡.環(huán)境美學[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2]蒲震元.中國藝術意境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3]沙蓮香.社會心理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
[4]魯虹.現(xiàn)代水墨二十年[M].湖南美術出版社,2001.
[5]王文正.論情境[M].上海藝術出版社,2001.
[6]戴嘉艷.情境因素與象征之意義維度[J].青海民族研究,2010(1).
[7]殷雙喜.城市·水墨·現(xiàn)代性[J].藝術生活,2009(1).
[8]顧靄娜.都市水墨發(fā)展現(xiàn)狀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
[9]楊文臣.當代西方環(huán)境美學研究[D].山東大學,2006.
趙芳,講師,從事高校藝術教育管理、水墨藝術研究。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