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再帕爾(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北京100081)
?
最簡方案框架內(nèi)幾種語言的時態(tài)短語和靜詞化短語
木再帕爾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北京100081)
摘要:時態(tài)短語、形容詞化短語和名詞化短語是在不同類型的語言中普遍存在的結(jié)構(gòu)形式。其中,形容詞化短語和名詞化短語概括稱為靜詞化短語,相當于傳統(tǒng)語法的形動詞和動名詞。在以往大部分語法著作中的研究模式只停留在表層的平面解釋,從未涉及到其深層結(jié)構(gòu)。文章運用生成句法的最簡方案理論,主要探討漢語、維吾爾語、英語等類似情況,并分析它們的異同。
關(guān)鍵詞:最簡方案理論;時態(tài)短語;靜詞化短語;漢語;維吾爾語;英語
在漢語和英語及許多其他語言中,動詞、前置詞、形容詞等出現(xiàn)在其補足語之前,因此我們可以說漢語和英語是中心詞在前的語言。然而維吾爾語的中心詞始終出現(xiàn)在它們的補足語之后,故我們稱維吾爾語為中心詞在后的語言。在下例中可以看到這三種語言的區(qū)別:
(1)Close the door!
(2)關(guān)門!
(3)I?ik-niyap把門關(guān)上!
門-ACC關(guān)
在上述例(1)(2)中,中心動詞close與“關(guān)”出現(xiàn)在補足語the door和“門”之前。然而,維吾爾語的詞序與此恰好相反。在例(3)中,中心動詞yap“關(guān)”出現(xiàn)在它的補足語i?ikni“把門”之后。若我們知道漢語和英語中,中心詞在前;維吾爾語中,中心詞在后,則可根據(jù)補足語的位置來設(shè)置中心詞,并成為語言出現(xiàn)區(qū)別的一個參數(shù)。
然而,一個中心詞在前的語言中,所有中心詞不一定始終出現(xiàn)在補足語之前。屬于這種類型的有些語言中的一部分中心詞出現(xiàn)在補足語之前,產(chǎn)生中心詞在前的結(jié)構(gòu);又有一些中心詞出現(xiàn)在補足語之后,產(chǎn)生中心詞在后的結(jié)構(gòu)。德語正是屬于這種類型的語言,即在德語中,介詞、冠詞和導句詞出現(xiàn)在補足語之前,而助動詞和主動詞出現(xiàn)在補足語之后。①如下例所示:
(4)a.Hansmussstoltzaufseinermuttersein.
漢斯一定為他的母親感到自豪。
b.Hans muss auf seine mutter stoltz sein.
漢斯一定為他的母親感到自豪。
c.Ich glaube dass hans die aufgaben l?sen muss.
我相信漢斯解決了這個問題。
d.Hans geht den fluss entlang.
漢斯沿著河走。
e.Hans muss den aufgaben l?sen.
漢斯必須解決這個問題。
從(4)a-e可以看出,德語中的中心詞可以出現(xiàn)在補足語之前,如a和d,其中中心詞stolz“驕傲”和geht“走”出現(xiàn)在補足語auf seiner mutter“為他的母親”和den fluss“河”之前;也可以出現(xiàn)在補足語之后,如b、c和e,其中中心詞stolz“驕傲”和l?sen“解決”出現(xiàn)在其補足語auf seine mutter“為他的母親”,aufgaben“問題”和den aufgaben“把問題”之后。德語中的這種情況可以為我們解決其他語言中的同類現(xiàn)象提供理論依據(jù)。中心詞偶爾出現(xiàn)在補足語之后的這種現(xiàn)象在漢語中雖然不是很普遍,但也部分地存在,即漢語中的一些中心詞出現(xiàn)在補足語之后,也能構(gòu)成中心詞在后的結(jié)構(gòu)。如馬建忠先生在所著的《馬氏文通》“名字諸式”里談到名詞的構(gòu)成問題時,提出了“前加”和“后附”的構(gòu)詞形式。如“多行不義”中的“不義”指“不義之事”,“不”字即為“前加”;《論語》所稱的“仁者”“知者”中的“者”即為“后附”。這里的“后附”就是處于中心位置,構(gòu)成自己短語的那一成分。我們在漢語名詞化和形容詞化的結(jié)構(gòu)中也能看到中心詞在后的結(jié)構(gòu)。本文中我們將具體討論這種類型的結(jié)構(gòu)。
英語中,句中的各種語類和短語合并在一起,最后形成時態(tài)短語。時態(tài)短語就是我們傳統(tǒng)上所說的句子。在時態(tài)短語中,我們必須遵守:中心詞原則,即每個句法結(jié)構(gòu)均為一個中心詞的投射(Headedness principle: every syntactic structure is a projection of a head word);雙分法原則,即每個句法結(jié)構(gòu)均為雙分枝結(jié)構(gòu)(Binarity principle: every syntactic structure is binary-branching);擴展投射原則,即一個定式時態(tài)成分必須擴展到一個時態(tài)短語投射(Extended projection principle: a finite tense constituent must be extended into a TP projection.)。按照這些原則,英語中的We are trying to help you和The chairman has resigned from the board,最終會形成以下結(jié)構(gòu)(見圖1、2)。②
圖1 英語時態(tài)短語結(jié)構(gòu)示意圖a
圖2 英語時態(tài)短語結(jié)構(gòu)示意圖b
維吾爾語的完整句子一般會有時態(tài)和人稱特征。由于時態(tài)成分處于核心位置上,作為其投射的句子最終形成時態(tài)短語,即TP(tense phrase)。無論時態(tài)人稱成分出現(xiàn)與否,從這個角度來講,一個完整的句子就是一個時態(tài)短語。另一方面,維吾爾語的格特征很明顯,句子主語、賓語和由名詞性成分構(gòu)成的狀語都帶有格成分。因此,根據(jù)主語源自動詞短語內(nèi)部的假設(shè),當動詞短語和一個時態(tài)成分合并時,其內(nèi)部的主語為了獲得主格,從VP內(nèi)部的指示語位置隨之移到TP的指示語位置,這樣主格也能得到核查。
(5)M?n kitab-ni oqu-dum我書-ACC讀-PAST.3sg我讀了這本書。
例(5)中所形成的時態(tài)短語可用樹形圖作如下表達(見圖3)。
圖3 維吾爾語時態(tài)短語結(jié)構(gòu)示意圖
有時時態(tài)成分雖然不出現(xiàn),我們憑語感也能感覺到它的存在。根據(jù)英語和維吾爾語的語言情況,我們同樣可以假設(shè)漢語中的句子也是一個時態(tài)短語,只不過不存在像維吾爾語那樣主語為了得到主格而移到句首的問題。我們也沒必要硬套以上的理論假設(shè)說漢語的主語也是源自動詞短語內(nèi)部的。一般情況下,表示時態(tài)的T可以以零形式出現(xiàn)(見圖4)。
圖4 漢語時態(tài)短語結(jié)構(gòu)示意圖a
T的位置上也可以出現(xiàn)表示時態(tài)的成分(見圖5、6)。
圖5 漢語時態(tài)短語結(jié)構(gòu)示意圖b
圖6 漢語時態(tài)短語結(jié)構(gòu)示意圖c
漢語中的時態(tài)位置可以比較自由,表示時態(tài)的成分可以出現(xiàn),也可以不出現(xiàn)。而維吾爾語的情況與此相反。若維吾爾語中時態(tài)和人稱成分不出現(xiàn),那句子就不合語法。
1970年,喬姆斯基在Remarks on nominalization一文中提出英語的三種名詞化形式。③它們分別是gerundive nominals“動名詞性名詞化短語”,derived nominals“派生的名詞化短語”和中介類型。中介類型就如gerundive nominals“動句詞性名詞化短語”,都有-ing成分,但它的很多特征與derived nominals“派生的名詞化短語”相似。如:
(6)a.John’s riding his bicycle rapidly(gerundive nominals).
b.John’s decision to leave(derived nominals).
c.John’s refusing of the offer(中介類型).
實際上,上例中處于核心位置的動詞均為動詞或動詞短語的名詞化形式。gerundive nominals“動名詞性名詞化短語”雖然不是一個完整的句子,卻能展現(xiàn)一個句子的所有特點。而derived nominals“派生的名詞化短語”在詞典中作為一般的名詞來列出來。因此,動名詞性名詞化短語和中介類型的名詞化短語更接近我們一般討論的阿爾泰語系語言的名詞化短語。
與英語的名詞化短語相比,德語也有三種名詞化策略,它們是:
(7)Root- en + genitive:Das Heilen der Wunde
the healing the wound-gen
傷口治愈-領(lǐng)屬格
(8)Root-en + accusative:Das eine Wunde Heilen
the one wound-acc healing
疾病-賓格醫(yī)治
以上兩例意均為“傷口的治愈”,在這兩個形式中,名詞化短語明確地展現(xiàn)動詞特征,即它們是動詞性名詞化短語。領(lǐng)屬者和從屬者通過曲折變化的領(lǐng)屬格和賓格成分來結(jié)合。格變化體現(xiàn)在例(7)的定冠詞der和例(8)的定冠詞das上。
(9)Root-ung + genitive:
Die Heilung der Wunde
傷口的治愈
在外部使役者實施的動詞被名詞化的這種結(jié)構(gòu)中可以不出現(xiàn)外部使役論元。因此這種名詞化有被動意義。例(7)也可以有這種解釋,即這些例子都蘊含“傷口被醫(yī)生醫(yī)治”的事實。④
維吾爾語中一般用-?,-mAK,-GU三種成分來進行名詞化,這些成分綴加在動詞短語上,形成相應(yīng)的名詞化短語。除此之外,-liK成分綴加在形容詞性短語上也能構(gòu)成名詞化短語。與英語名詞化短語相比,維吾爾語名詞化短語中動詞使役論元不出現(xiàn);又與德語名詞化短語相比,維吾爾語名詞化短語具有主動意義,被動結(jié)構(gòu)在動詞短語上綴加被動成分來形成,這是另一回事(見圖7)。
圖7 維吾爾語名詞化短語結(jié)構(gòu)示意圖
維吾爾語中,名詞化短語的主語與主句主語是同一個成份。拉德福德(Radford)曾經(jīng)提出VP-internal subject hypothesis“主語源自動詞短語內(nèi)部假說”。按照此假設(shè),下圖名詞化短語內(nèi)部的VP底下的名詞第一步移到T'底下的VP的指示語位置,然后再一次移位,移到TP的指示語位置。即當名詞化短語一與動詞合并,名詞化短語中的使役論元立即移出原位,移到VP的指示語位置(見圖8)。
圖8 維吾爾語主語源自動詞短語內(nèi)部假說示意圖
從上圖中可看出,N(tursun)原來在名詞化短語之下,后來移到名詞化短語之上的VP的指示語,最終移到TP的指示語位置,在移出來的位置上留下語跡。語跡和空位反過來又由TP的指示語位置來得到解釋。
漢語中的名詞化短語沒有明確的表達形式,一般以零形式-?來表達。漢語中形成名詞化短語的成分當然不像維吾爾語的附加成分,而是一種丟失的“后附”字。比如在“這本書的出版”這一短語中,“出版”一般被理解為動詞,或者有條件地帶有名詞意義的動詞。這種解釋不能令人滿意。因為,動詞作為與名詞相對立的一種語類,一般不會出現(xiàn)在名詞的位置上。那唯一的解釋是“出版”在這兒具有名詞的性質(zhì)。換句話說,該動詞在這個位置上名詞化了(見圖9)。
圖9 漢語名詞化短語結(jié)構(gòu)示意圖
雖然拉德福德(Radford)提出了主語源自動詞短語內(nèi)部假說,但他在以后的著作中好像放棄了此理論。就如以上的德語例子,漢語的名詞化短語要求使役者,因此一般在名詞化短語內(nèi)的使役者位置上留下空位(見圖10)。
圖10 漢語TP內(nèi)名詞化短語結(jié)構(gòu)示意圖a
圖10中,N下的e由TP下的“我”來控制。但是該空位不一定由主句主語控制,也可以由其他的使役者來控制(見圖11)。
圖11 漢語TP內(nèi)名詞化短語結(jié)構(gòu)示意圖b
從圖11可看出,此時N下的名詞不再由TP底下的“我”來控制。而維吾爾語中很難想象NOMLP的VP下出現(xiàn)與TP的主語不同的另一個使役者。
形容詞化短語是動詞短語的一種形容詞化形式,其功能相當于英語中的關(guān)系從句(Relative Clause),在維吾爾語和土耳其語中根據(jù)實際情況被作為短語來處理。它修飾名詞性短語,但是沒有Wh移位或?qū)Ь湓~。
(10)維吾爾語:[Be?-i-da ??p-k? bol]-γan]qiz
頭-POSS.3sg-LOC帽子是-ADJL女孩
土耳其語:[Ba?-?n-da ?apka ol]-an]k?z
英語:The girl who has a hat on her head.
漢語:頭上帶有帽子的女孩
在上例中可以看出,維吾爾語和土耳其語的形容詞化短語在動詞短語上綴加-an 或-γan成份來形成,其作用相當于英語例子中who引導的關(guān)系從句。比較例句,我們可以看出阿爾泰語系語言與其他語言在結(jié)構(gòu)上的異同。
就維吾爾語來說,形容詞化短語起修飾作用時被修飾的名詞從原句中移出來,放在被修飾的中心語位置上,在原位留下一個空位。即維吾爾語的關(guān)系短語是空格型的。被修飾的名詞必須從原位中移出,放在中心語(被修飾)位置上。
(11)Oquγu i-lar tekst yadla-di.
學生-PL課文背-PAST.3sg
學生們背了課文。
例11是有時態(tài)和人稱成分的一個完整句子。通過關(guān)系化其主語和賓語,可以形成如下形容詞化短語:
(12)a.[eitekst yadla]-γan]oquγu ii-lar
課文背-ADJL學生-PL
背課文的學生們
b.[oquγu i-lar eiyadla]-γan]teksti
學生-PL背-ADJL課文
學生們背的課文
(12)a的形容詞化短語可用樹狀圖表達(見圖12)。
圖12 維吾爾語形容詞化短語結(jié)構(gòu)示意圖
漢語雖然是中心詞在前的語言,可其關(guān)系短語的結(jié)構(gòu)同維吾爾語相似,即被修飾的名詞從原位中移出,放在中心語(被修飾)位置上。如“孩子看書”這個句子通過關(guān)系化其主語和賓語可以形成:
(13)a.[ei看書]的]孩子i
b.[孩子看ei]的]書i
“孩子正在看書”也以同樣的方式形成:
(14)a.[ei正在看書]的]孩子i
b.[孩子正在看ei]的]書
從上例可知,漢語中的形容詞化或關(guān)系化成分以“的”的形式出現(xiàn),由于該成分不像維吾爾語的同等形式那樣具有詞綴的性質(zhì),故我們可以稱之為形容詞化或關(guān)系化詞。這里需要說明“的”的兩個作用。第一,起領(lǐng)屬格的作用。維吾爾語中領(lǐng)屬格一般以詞綴-ni?來表達。它綴加在名詞性短語上,形成格短語KP,除格成分外,還有九個不同功能的格附加成分。而漢語中“的”的作用正好與維吾爾語相似,卻又沒有其他類型的格成分,因此將“的”構(gòu)成的格短語在文中作為領(lǐng)屬格短語來處理,如“這本書的出版”中的“的”與名詞短語“這本書”合并,形成領(lǐng)屬格短語GENP“這本書的”。此外,拉德福德(Radford)將英語中與“的”相似的成分‘s稱為genitive case,即領(lǐng)屬格,并說genitive DPs is DPs which carries the genitive case suffix‘s。⑤筆者認為,第一,漢語中的“的”也是領(lǐng)屬格成分;第二,“的”起關(guān)系化作用。這就是本文討論的焦點。與英語關(guān)系從句相比,漢語的關(guān)系從句也像維吾爾語的關(guān)系從句那樣是空格型的(見圖13、14)。
圖13 漢語形容詞化短語結(jié)構(gòu)示意圖a
圖14 漢語形容詞化短語結(jié)構(gòu)示意圖b
本文在生成語法最簡方案的框架內(nèi)對比研究不同類型的語言中的參數(shù)設(shè)置、時態(tài)短語、形容詞化短語和名詞化短語,發(fā)現(xiàn)并解決了以下若干問題:
首先,中心詞在前的語言中也有中心詞出現(xiàn)在補足語之后的情況。中心詞始終出現(xiàn)在補足語之前的這種說法不是一成不變的。通過分析一些德語例子,我們窺視了漢語中類似的參數(shù)設(shè)置,并確認了漢語中也存在中心詞位置出現(xiàn)在補足語之后的情況。
其次,通過簡單分析漢語、維吾爾語和英語的時態(tài)短語,我們發(fā)現(xiàn)漢語的時態(tài)短語與英語的相似,與維吾爾語不同。這主要歸因于漢語的語序與英語相似,卻不同于維吾爾語。
第三,作為姊妹語言的英語和德語的名詞化短語有相似,也有差異;而在語序與英語相似的漢語中,漢語名詞化短語的結(jié)構(gòu)反而與維吾爾語相似,與英語不同。
最后,通過交叉比較漢語、維吾爾語、英語和土耳其語的形容詞化短語,我們呈現(xiàn)了阿爾泰語系語言與其他語言在結(jié)構(gòu)上的差異,并通過樹狀圖的形式展現(xiàn)了漢語和維吾爾語的異同。
附錄:
本文常見的縮略語
3.SG ADJL D GEN K LOC NOML P POSS PP T V第三人稱單數(shù)形容詞化成分冠詞領(lǐng)格格地點格成分名詞化成分介詞從屬成分介詞短語時態(tài)成分動詞ACC ADJLP DP GENP KP N NOML P PAST POSSP PRN TP VP賓格成分形容詞化短語冠詞短語領(lǐng)格短語(“的”字短語)格短語名詞名詞化短語過去時從屬短語代詞時態(tài)短語動詞短語
注釋:
①②Andrew Radford. Minimalist Syntax: Exploring the Structure of Englis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30-32,70,72,84.
③Noam Chomsky. Remarks on Nominalization. R. Jacobs and P. Rosenbaum(eds.),Readings in English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Ginn,Waltham,MA,1970: 184-221.
④Alexiadou,Artemis & Florian Sch?fer. External Argument Realization in Nominalization. University of Stuttgart,SFB 732 Colloquium. 2006.
⑤Andrew Radford. Syntactic Theory and the Structure of English—a Minimalist Approac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448.(拉德福德:《最簡方案:句法理論與英語結(jié)構(gòu)》,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參考文獻:
[1]Alexiadou,Artemis(Editor). The Syntax of Relative Clauses [M].Philadelphia,PA,US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0.
[2]Frederick J. Newmeyer. Some Remarks on Roeper's Re
marks on Chomsky's‘Remarks’: A comment on Tom Roeper: Chomsky’s Remarks and the transformationalist hypothesis[J/OL].http://www.skase.sk/Volumes/JTL03/index. htm.2016-04-16.
[責任編輯]:馬梅
An Analysis of Tense Phrases and Substantivized Phrases in Several Language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Theory of Minimalist Program
Abstract:Tense phrase,adjectivalized and nominalized phrases are universal structures in different types of languages in the world,among which,nominalized and adjectivalized phrases—roughly equivalent to participles and gerunds in traditional grammar—are collectively called substantivized phrases(SUBSP). In previous researches,only the surface structures of these phrases are discussed,yet their deep structures are hardly ever mentioned. This paper,by employing the theory of Minimalist Program,tries to analyze and compare these structures in Uyghur,Chinese and English.
Key words:Theory of Minimalist Program;TP(tense phrase);SUBSP(substantivized phrase);Chinese;Uyghur;English
Muzappar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nd Anthrop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081)
中圖分類號:H2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967(2016)02-044-08
收稿日期:2016-02-08
作者簡介:木再帕爾,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博士,《民族語文》編輯部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