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冰(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系,北京100089)
?
《美食家》德譯本文化專有項的翻譯策略研究
馮小冰
(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系,北京100089)
摘要:文章以奈達對文化的分類和艾克西拉提出的文化專有項的翻譯策略為指導,首先采取定性的研究方法,對《美食家》這部小說德譯本中的文化專有項進行觀察分析,一方面驗證、評價并豐富了艾克西拉提出的文化專有項的翻譯策略;另一方面則著重探討了這些策略對于漢語-德語翻譯方向的適用性。隨后,文章對文本展開定量分析,重點關注的是保留和替換兩大策略下不同子策略在《美食家》這部作品中的使用頻率,從而在微觀層面探究這部作品的德譯本在德國獲得成功的原因,以期為中國文學“走出去”提供借鑒之處。
關鍵詞:文化專有項;漢語-德語翻譯;翻譯策略
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翻譯學進入文化轉向以來,學者們紛紛從文化視角來重新審視翻譯活動,并產生了“文化翻譯”一詞。這一概念包含兩層含義:第一,從宏觀的文化層面來理解和闡釋翻譯活動,將翻譯活動置于宏大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之下,并在此基礎之上將翻譯活動視為殖民或改寫的過程,體現(xiàn)出不同政治力量、意識形態(tài)以及詩學的博弈;第二,從微觀的文本層面來探討翻譯過程中對文化因素的處理。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指出,翻譯活動不是在真空中進行的,而是發(fā)生在某一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中。翻譯不僅是不同語言的轉換,更多的是不同文化之間的傳遞和交流。文化的產生和發(fā)展受到其所處地理位置及其所處社會的歷史發(fā)展階段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因而每一單個文化中都有其獨有的文化因素,這些單個文化所特有的文化因素被艾克西拉(Javier Franco Aixelá)稱為“文化專有項”(Cul-ture-specific Item)。
此外,從文化交流的角度看,文學作品的譯介無疑是其中的主要途徑之一。然而,中國文學在德國的譯介活動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達到頂峰之后便迅速陷入低谷。直到2009年,中國作為法蘭克福書展的主賓國,才又在中德兩國掀起了中國文學德譯的熱潮。在這一背景之下,如何更好地通過向德國譯介中國文學作品來推介中國文化,便是我們必須要解決的問題。要妥善解決這個問題,除了要從宏觀層面慎重選擇合適的譯介作品之外,還必須要在具體的翻譯過程中恰當處理文學作品中所包含的特有文化因素,即文化專有項。否則,文化推介的效果便會大打折扣、事倍功半。
文章以奈達(Eugene A. Nida)對文化專有項的分類和艾克西拉(Javier Franco Aixelá)提出的文化專有項的翻譯策略為基礎,選取德國著名漢學家、翻譯家高立希(Ulrich Kautz)翻譯的中國尋根文學代表作,陸文夫的《美食家》一書作為實證分析的文本。文本的選取出于以下三方面的考慮:第一,譯者高立希是少有的兼翻譯理論家和翻譯家于一身的學者,多年來,他筆耕不輟,投身于中國當代文學德譯的事業(yè)中。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至今,已經問世的譯著達數(shù)十本,可謂譯作等身。所譯作家包括鄧友梅、王朔、王蒙、余華、閻連科等眾多中國當代著名作家。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曾授予其特別貢獻獎,表彰其對中國文化外介所做的努力。選取這樣一位譯者的作品作為分析文本,保證了分析對象的可靠性。第二,《美食家》一書的德譯本無論是在德國學術領域,還是在德國文學市場都取得了不錯的口碑。此書在德國一經出版便引起強烈反響,多次再版,成為德國文學市場上少有的中國文學暢銷作品。對這樣一部作品進行分析,所得結論無疑具有更高的現(xiàn)實意義。第三,《美食家》一書中包含類別豐富的文化專有項元素,從中國名吃、名菜到諺語、俗語,再到民歌、古詩詞。豐富的語料確保了分析的全面性、系統(tǒng)性,進而提高了研究的理論價值。
(一)文化專有項的定義
關于文化專有項的研究國內比較有代表性的學者是王東風,他于1997年在《文化缺省與翻譯中的連貫重構》一文中,從文本的交際功能出發(fā),提出了“情景缺省”概念,即“被交際雙方作為共享的背景知識而加以省略的部分”,并將其細分為“語境缺省”和“文化缺省”。所謂“文化缺省”,指的是“情景缺省”中那些“與語篇外文化背景有關的”部分,而“文化缺省”這種作者與讀者之間的文化默契往往是單個文化所獨有的,在翻譯過程中它也因其文化獨有性而成為所謂的文化專有項。
在國際翻譯學界,西班牙翻譯工作者哈維·弗朗哥·艾克西拉(Javier Franco Aixelá)于1996年首次明確提出了文化專有項(Culture-Specific Item)這一術語以及針對文化專有項的翻譯策略。艾克西拉(Javier Franco Aixelá)從文化翻譯的角度出發(fā),認為所有那些在翻譯過程中,由于在目的語文化中不存在對應項目或在目的語文化中擁有不同于原語文化地位而造成翻譯困難的項目即為文化專有項。任何一個語言條目要成為文化專有項不僅依賴于自身,而且要看它在目的語文化中所被賦予的功能,也就是說,只要異語文化中的一般讀者或者擁有權力的主體認為在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上難以理解或難以接受的,都屬于文化專有項。艾克西拉(Javier Franco Aixelá)同時也強調,具體的文化專有項也有可能隨著時間而逐漸為其他文化所接受和吸收,從而失去其專有性,成為非文化專有項。王東風的定義可以理解為是對文化專有項成因的解釋。艾克西拉(Javier Franco Aixelá)的定義則更加直接,并且突出強調了文化專有項的功能性和動態(tài)性。
(二)文化專有項的分類
艾克西拉(Javier Franco Aixelá)不僅對文化專有項進行了定義,而且對其進行了細分。具體來講,文化專有項包括專有名詞和一般表達。專有名詞被細分為常規(guī)專有名詞和負載專有名詞;而一般表達則用以涵蓋那些不足以成為專有名詞,但卻為單個文化所獨有的事物、機構、習慣和觀點。與定義相比,艾克西拉(Javier Franco Aixelá)對于文化專有項的分類則顯得比較模糊并且缺乏系統(tǒng)性,雖然給出了分類,但對于各個類別具體內涵的說明不夠詳細,沒有對其作出嚴格的界定和區(qū)分,并且其分類突出了對專有名詞的關注。雖然不能否定專有名詞中的文化因素,但是不能簡單地將專有名詞和文化專有項等同起來。
筆者認為,文化專有項分類問題的核心在于對文化這一屬概念的闡釋和分類。如果這個核心問題解決了,文化專有項的分類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對于翻譯學領域中的文化分類問題,很多中外學者都提出了他們的真知灼見。我國翻譯學家劉宓慶先生認為,語言中的文化信息包含幾個層面,即物質形態(tài)層、典章制度層、行為習俗層以及心理(或心智)活動層,這幾個類別呈層層遞進的關系,并且最終體現(xiàn)在心理這一核心層面。
奈達將翻譯學和人類學相結合,提出了文化的五分法,即把文化分為生態(tài)文化、物質文化、社會文化、宗教文化和語言文化。具體來講,生態(tài)文化涉及有關自然的表達,如特定地區(qū)的植物、動物、氣候、地貌特征等;物質文化則包括人類衣、食、住、用、行等基本需求的詞匯;社會文化指的是倫理、法律、習俗、藝術等方面的表達;宗教文化包含與宗教有關的觀念、想法、信仰和儀式等語言表達;語言文化則包括各個語言所獨有的在語音、字形、句法、詞匯等方面的語言現(xiàn)象,如諺語、俗語、詩歌等。
紐馬克(Peter Newmark)隨后借鑒了奈達的分類法,并增加了身體語言這一新的分類,從而使其分類不僅僅局限在筆譯領域,提高了分類的適用性。但本研究所涉及的文學翻譯屬于筆譯研究領域,最終采用了奈達(Eugene A. Nida)對文化的五分法作為對文化專有項進行分類的理論依據(jù)。
按照奈達(Eugene A. Nida)對文化的分類,我們把文化專有項也分為相應的五類,即生態(tài)文化專有項、物質文化專有項、社會文化專有項、宗教文化專有項和語言文化專有項。
艾克西拉(Javier Franco Aixelá)通過觀察分析美國作家達希爾·哈米特(Dashiell Hammett)的偵探小說《馬耳他獵鷹》The Maltese Falcon的三個西班牙語譯本,總結保留(Conservation)和替換(Substitution)兩大類,共十一種處理文化專有項的策略。保留與替換策略的劃分依據(jù)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文化專有項的跨文化操縱程度。具體來講,保留指的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盡量使原語中的文化專有項在目的語中留存下來而使用的翻譯策略,最終達到的效果是使譯文“讀起來像其原文”;而替換策略則與之相反,譯者用更接近于目的語的表達來代替原語文化專有項,從而使譯文“讀起來像原文”。這樣的劃分方法可以從方法學上快速發(fā)現(xiàn)文本的整體翻譯傾向,也是文章量化分析的依據(jù)。
按照奈達(Eugene A. Nida)對于文化的分類,文章對《美食家》原文中的文化專有項進行了分類統(tǒng)計,通過對文本中共計201個文化專有項的對比分析,筆者發(fā)現(xiàn)艾克西拉(Javier Franco Aixelá)所總結的11條翻譯策略并不完全適用于漢語德譯。按照艾克西拉(Javier Franco Aixelá)原作中的翻譯策略介紹順序,具體結論如下所示。①
1.重復。將原文文字直接引入到目的語文字系統(tǒng)中,從而最大程度地保留原語的文化特色。筆者在文本中并未發(fā)現(xiàn)此策略的運用,原因在于漢語使用象形文字,德語使用字母文字,二者的巨大差異使該策略在漢語德譯中很難得到應用。
2.轉換拼寫法。改變字母系統(tǒng)或者音譯。在《美食家》的德譯本Der Gourmet中譯者運用了大量的音譯策略,主要針對漢語中的人名和地名。
快去朱鴻興去吃頭湯面!②(第3頁)
?Auf zu Zhu Hongxing,sonst kriege ich nichts von den ersten frischen Nudeln des Tages ab!“(S.11)
3.語言翻譯(非文化)。只保留原文的指示意義,與“直譯”的概念有些相似。譯者借助相關文化專有項的定義,或利用文化專有項語言中的透明度,選擇與原文指示意義非常接近的目的語進行表達,但這一表達本身仍足以被目的語讀者理解并被視為是原語文化專有項。這一策略在所選文本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我決定到解放區(qū)去了,那已經是一九四八年的冬天。(第12頁)
?Im Winter 1948 beschloss ich,in die Befreiten Gebiete zu gehen.“(S.27)
4.文外解釋。譯者在上述三種策略的基礎上通過添加腳注、尾注、詞匯表、評論、括號內翻譯或斜體字等。這一策略的優(yōu)點在于能夠比較完整地保留原文的結構和美學效果,但卻會中斷讀者的閱讀,影響譯文的可讀性。在所選文本中,這一策略雖然出現(xiàn),但使用頻率不高。
一直到“三反”“五反”都沒有擦到他的皮。(第16頁)
?bis zum Kampf gegen die》drei übel《(Unterschlagung,Verschwendung und Bürokratismus)bzw. gegen die》fünf übel《(Bestechung,Steuerhinterziehung,Betrug bei der Ausführung staatlicher Auftr?ge,Veruntreuung von Volkseigentum und Wirtschaftsspionage).“(S.34)
5.文內解釋。與前一種策略相同,只是將解釋放在文內,使解釋與譯文融為一體,不會影響讀者的注意力,提高譯文的流暢性和可讀性。這一策略在所選譯文中的使用頻率最高。
白馬非馬。(第57頁)
?Ich muss in solchen F?llen immer an Gongsun Long denken,einen Meister in paradoxer Wortakrobatik aus dem dritten Jahrhundert vor der Zeitwende:》Ein wei?es Pferd ist kein Pferd《“(S. 109)
6.同義詞。一般出于行文風格的考慮,為了避免同一文化專有項在文中重復,譯者會用不同方式來代指同一文化專有項,此策略在所選文本中僅有一例。
來段《白毛女》試試。
‘北風那個吹……’女同學拉開嗓子便唱。(第15頁)
?》Sing uns mal was aus dem Wei?haarigen M?dchen vor.《Das M?dchen konnte die Oper natürlich und schmetterte ohne zu z?gern los: Der Nordwind,er bl?st...《“(S.32)
在處理“白毛女”這一文化專有項時,譯者首先運用的是直譯,即Wei?haarigen M?dchen“白發(fā)女子”,緊接著文中再次出現(xiàn)這一概念,結合上下文譯者使用了die Oper“這個歌劇”來表達同一概念,并同時起到了解釋的作用。
7.有限世界化。譯者用讀者更為熟悉的另一原語文化專有項來代指原文化專有項。
大觀園里的宴席有哪一桌是從“老正興”買來的?(第34頁)
?Nehmen Sie den〈Traum der Roten Kammer〉- keins,aber auch keins von den vielen Banketten,die im Roman beschrieben werden,hat etwas mit einem Gasthaus zu tun!“(S.66)
在這里譯者用Traum der Roten Kammer“紅樓夢”來代替“大觀園”,從而避免讀者理解上的困難,因為對于那些對中國文學有些許了解的德國讀者來說,他們對“紅樓夢”的熟悉程度要遠高于“大觀園”。
8.絕對世界化。與前者相似,原語文化專有項對于讀者來說過于陌生,同時譯者也無法找到一個與該文化專有項相似的文化專有項,所以只能用非文化專有項來翻譯文化專有項。
野雞大學。(第52頁)
?Das war so eine Privatuniversit?t,wo man sein Diplom auch kaufen konnte.“(S.99)
9.同化。即用譯語文化專有項來代替原語文化專有項。
連唱起歌來都像破竹子敲水缸。(第15頁)
?selbst mein Singen h?rte sich an,als k?me es aus einer verrosteten Gie?kanne.“(S. 33)
10.刪除。譯者認為某一具體文化專有項由于意識形態(tài)、風格問題而難以為目的語讀者所接受時,或者該文化專有項不夠重要,抑或該文化專有項過于晦澀難解時,會采用該策略。
孔乙己能有這些便行了,君子在酒不在菜嘛。(第8頁)
?vollauf genug für den biederen Durchschnittsgast,dem es in erster Linie ums Flüssigkeitgeht...“(S. 19)
11.自創(chuàng)。譯者在譯文中引入原語沒有的譯語文化專有項。③
老頭的思想保守,隨他去。(第20頁)
?bei dem konservativen Alten waren Hopfen und Malz verloren,am besten,man lie? ihn einfach links biegen“(S.41)
通過對文本的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艾克西拉提出的十一種策略中除了重復策略并未在漢語-德語翻譯中得到應用以外,其他策略都在譯文中出現(xiàn)了。由此可見,艾克西拉(Javier Franco Aixelá)提出的文化專有項的翻譯策略對于漢語-德語翻譯具有較強的適用性。
然而,在所選文本中,出現(xiàn)了大量中國古詩、諺語、俗語以及民歌。其中所運用的處理策略卻并不屬于現(xiàn)有策略中的任何一種。
例1.餓了打瞌睡,吃飽跑勿動(第6頁)
?Knurrt dir der Magen,d?se,ne Weile;bist du ges?ttigt,so meide die Eile“(S.15)
例2.飯后百步走被認為是長壽之道(第7頁)
?Hundert Schritte nach dem Essen,dann kannst den Tod du fast vergessen“(S.17)
例3.上有天堂,下有蘇杭?。ǖ?1頁)
?Das Paradies für die G?tter am Himmelszelt - uns Menschen reicht Suzhou und Hangzhou auf dieser Welt!“(S.25)
例4.十萬夫家供課稅,五千子弟守封疆(第11頁)
?hunderttausend Steuerzahler haben ihr Scherflein erbracht;fünftausend S?hne des Volkes standen im Grenzland auf Wacht“(S.25)
例5.山那邊呀好地方,
窮人富人都一樣,
你要吃飯得做工呀,
沒人為你作牛羊。(第12頁)
?Jenseits der Berge,da gibt es ein Reich,
wo Arme und Reiche sind alle gleich.
Der flei?ige Arbeiter isst sich dort satt-
Knechte und M?gde kein einziger hat...“(S.27)
上述這些諺語、俗語以及古詩是中國語言文化中的精華,講究言簡義豐,讀起來朗朗上口,內涵韻味無窮。從文化專有項的構成來看,其特點不僅在于語言所傳達的內容,更為重要的是,其語言形式使其與其他非文化專有項區(qū)別開來。上述例子在形式上大多對仗和押韻。因此,在翻譯過程中不僅要傳遞出諺語、俗語以及詩歌所傳達的意義,更需要在譯文中還原其形式,因為形式本身也已經成為其文化專有項的一部分。在相應的譯文中,我們看到譯者不僅成功地傳遞了原文的含義,同時在形式上也做了大膽的嘗試,抓住了原文形式上的特點,相應的譯文也同樣或對仗、或押韻。此外,有些在原文中并未押韻的諺語,相應的譯文卻實現(xiàn)了押韻,如例2。筆者也曾就這個問題與譯者高立希先生本人進行過交流,他認為中文和德文俗語的一個共同特點是多有押韻,這使它們與一般表達區(qū)別開來。雖然原文中的俗語沒有押韻,但為了使譯文在目的語讀者那里產生同原文在原語讀者那里同樣的效果,譯者抓住了諺語形式上的特點,作出以上處理。
從翻譯策略上來說,上述例子中,譯者在語言內容上盡量保留了原文的指示意義,同時也傳遞了原文的形式意義。但這一策略并不能劃歸到目前已有的策略中去。因此,筆者建議在艾克西拉原有的文化翻譯策略的基礎上,再增加一個策略,即語言翻譯(文化翻譯),同時保留原語的指示意義和形式特點,從而與語言翻譯(非文化翻譯)策略相對應。從大的分類上來說,該策略應歸為保留式的翻譯策略。
此外,艾克西拉(Javier Franco Aixelá)提出的同義詞策略更多是一個語法策略,而非文化翻譯的專有策略,在文化專有項的處理上,同義詞只是一個補充性策略。這在之后文章的量化分析中也得到印證。艾克西拉(Javier Franco Aixelá)曾推測說可能還存在其他一些潛在策略,如:補償(Compensation),即刪除+在文本另外一個地方加上效果相似的自創(chuàng);移位(Dislocation),即把文化專有項移到另外一個地方;弱化(Attenuation),即出于意識形態(tài)的原因,將原語中過于強烈的表達代之以比較柔和的說法,從而更加符合目的語的寫作傳統(tǒng)并為讀者所接受。這些策略在本文中并未得以證實。但是筆者認為,同義詞策略與補償和移位的策略性質相同,它們并非翻譯文化專有項的專屬策略,而只是一般性翻譯策略。它們的區(qū)別在于,同義詞策略屬于詞匯層面的處理策略,而補償和移位則更多屬于篇章層面,即出于目的語謀篇布局的需要而采取的策略。弱化策略在本文所涉及的語料中雖并未得到應用,但卻出現(xiàn)了與弱化相反的現(xiàn)象,如:
不不,講義是我執(zhí)筆的,它和小說不同,全談學術,牽不到男女關系。(第75頁)
?Na klar!Das Manuskript bearbeite ich selbst,alles sch?n wissenschaftlich,ist ja kein Roman!kein Sex und so!“(S.143)
在中國文化中,大家對“性”都持比較忌諱和回避的態(tài)度,因此,對其進行描述的語言大多比較隱晦和模糊。但這一話題在德國文化中則要開放很多。因此在漢語-德語翻譯中此類文化意象在目的語表達中得到了強化,從而避免了目的語讀者理解上的困難。同樣,如果我們進行逆向思考的話,那么所謂的弱化也就不難理解了。
在翻譯策略的歸類問題上,如果我們仔細研究一下上面的例子,會發(fā)現(xiàn)原文中的文化專有項到了譯文中成為非文化專有項,這其實是前文所提到的替換策略中的絕對世界化,這就出現(xiàn)了歸類上的矛盾。筆者認為,所謂的弱化或強化更多的是對具體文化翻譯策略執(zhí)行效果的描述,而并非具體的翻譯策略。對于弱化或強化,更為合理的理解應該是譯者通過對某一文化專有項采取某一具體翻譯策略希望達到或者客觀上達到了弱化或強化的效果。
依據(jù)之前的定性分析,文章在艾克西拉(Javier Franco Aixelá)提出的文化專有項翻譯策略的基礎上對漢語-德語翻譯中文化專有項的處理策略作了調整和總結,去掉了重復策略,增加了語言翻譯(文化翻譯)策略,再結合奈達(Eugene A. Nida)對文化專有項的分類對文本進行量化分析,以便從中看出文化專有項翻譯策略的整體分布和趨勢(見表1)。④
表1 《美食家》及其德譯本中文化專有項處理策略分布
如圖1所示,保留策略的使用比例達到了73.14%,譯文較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文中國文化的特有因素,體現(xiàn)了譯者對原文的尊重以及向德語世界譯介中國文化的努力。
具體來看,由于所選文本題材的特殊性,文中出現(xiàn)了大量與蘇州有關的地名、人名以及飯店名稱,轉換拼寫策略得以在譯文中大量使用。但該策略所處理的文化專有項中也包括如“國民黨”等社會文化名詞,這可以間接反映出德國讀者對中國文化的已有認知。
語言翻譯(非文化翻譯)策略所占比例較高,僅次于文內解釋策略的運用,這一方面體現(xiàn)出語言的透明度,另一方面得益于定譯。定譯是兩種文化長時間交流的結晶。定譯的數(shù)量同譯介活動的活躍度,強度以及時長成正比。該譯本中語言翻譯(非文化翻譯)策略使用的高比例一方面體現(xiàn)了前人努力的成果,另一方面則反映出中德兩種文化間的密切交流。
語言翻譯(文化翻譯)這一新增策略的使用比例較低,反映出中德兩種文化,尤其是文字系統(tǒng)的巨大差異使得兼顧形式和意義的文化專有項處理策略的使用變得極為困難。這一策略的成功運用更多依賴于譯者個人的經驗和創(chuàng)新,同時也是對譯者能力的考驗。
另外,文外解釋和文內解釋的比例是衡量譯文可讀性的一項具體指標。文外解釋策略使用頻率越高意味著讀者在閱讀中需要不斷中斷閱讀去查看解釋,這無疑會對讀者的閱讀體驗和閱讀興趣造成負面影響。相反,文內解釋的比例高則會使譯文流暢,從而提升讀者的閱讀體驗。所選文本中,文外解釋的比例為2.49%,即5處,文內解釋的比例為34.83%,即70處。在所有的文外解釋中,譯者無一例外地使用了文中加括號的方式進行處理,放棄使用尾注和腳注,從而最大程度上降低了文外解釋對讀者閱讀體驗的負面影響。此外,在使用文內解釋策略時,譯者考慮到了目的語的寫作習慣和謀篇布局的特點,注釋在譯文中并不突兀,實現(xiàn)了譯文的intratextuelle Koh?renz“文內連貫”⑤。
……掏出一根前門牌塞過來,被我用飛馬牌擋回去。(第32頁)
?...bot mir dann eilig eine seiner teuren》Qianmen《-Zigaretten an,woraufhin ich meinerseits eine Schachtel》Fliegendes Pferd《aus der Tasche holte,um so seinen Anbiederungsversuch zurückzuweisen.“(S.63)
由此可見,譯者在盡量保留原作文化特色的同時,并未放棄譯文的可讀性和讀者的閱讀體驗,也就不難理解《美食家》這部作品的德文譯本Der Gourmet在德國廣受贊譽的原因了。這樣的處理方法也為今天中國文學外譯提供了借鑒之處。雖然文學作品分為純文學、通俗文學等種類,在翻譯過程中又要根據(jù)它們被賦予的功能來選擇具體的翻譯策略,但就通俗文學作品而言,其讀者群并不僅局限于漢學家等專業(yè)圈子,更多面對的是廣大普通文學愛好者。這就使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不得不考慮到大多數(shù)一般讀者的接受能力和閱讀感受。所選文本中譯者所使用的文內解釋便是一個不錯的處理策略,既能保留原作特色,也兼顧了譯本可讀性。最終的效果便是能夠幫助中國文學以及中國文化在德國更廣泛地進行傳播。
從傳遞異域文化的角度來講,替換策略在運用本質上是傳遞異域文化和譯文可讀性之間妥協(xié)的結果,是譯者為了實現(xiàn)兩者之間的平衡而作出的無奈之舉。如果我們縱向分析替換策略所處理的文化專有項類型,可以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的替換策略都用來處理與語言文化相關的文化專有項,如:“老虎肉”“乘湯下面”“野雞大學”等。這在本質上還是中德兩種文化的差異在語言上的映射。
由于漢語和德語兩種語言系統(tǒng)間的巨大差異以及所屬文化的不同,艾克西拉(Javier Franco Aixelá)基于英語-西班牙語翻譯所提出的文化專有項的翻譯策略并不完全適用于漢語-德語翻譯。通過實證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就通俗文學而言,好的譯本要求譯者既要注重內容,又要兼顧形式;既要尊重和傳達異域文化,又要考慮到文本的可讀性。譯者可以合理地多選擇語言翻譯(文化翻譯)和文內翻譯策略來處理文化專有項,既保留原文特色,又能夠照顧到一般讀者的閱讀體驗,這里的一般讀者,指的并不僅僅是目的語國家的漢學家(他們完全可以直接閱讀原文),而是那些不懂漢語的一般文學愛好者。他們的接受程度和反響程度才最終決定著文化外介的廣度與深度。
注釋:
①1-5為保留策略,6-11為替換策略。
②由于例句均分別來自于陸文夫:《美食家》,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版。以及由Ulrich Kautz翻譯的德文譯本Lu Wenfu. Der Gourmet - Leben und Leidenschaft eines chinesischen Feinschmeckers. Diogenes,1995。具體引用頁在正文各例句后標出,不再添加額外注釋。
③張南峰對于該策略存在誤讀,他一開始將自創(chuàng)解釋為引進原文所無的原語文化專有項,而非譯語文化專有項,并在自己的文章中進行了批判和糾正。但是艾克西拉對自創(chuàng)的定義本就為引入原語中沒有的譯語文化專有項。
④在分類過程中會碰到同一文化專有項涉及到兩種不同的文化類別,如“只好到你們店里來買老虎肉”(第55頁),“老虎肉”既可以歸為物質文化也可以歸為語言文化,但從翻譯該條目可能遇到的問題來講,肯定不在于如何解釋“老虎肉”本身的含義,而在于闡釋該條目獨特的語言含義,所以將該條目歸為語言文化是更為合理的選擇。另一種處理辦法是看某一涉及多種類別的文化專有項的整體傾向性,再決定其歸類,如“鳳尾蝦(第83頁)”,雖然該條目中含有中國社會歷史中想象出的動物鳳凰,但從整個條目上來講,它還是一種食物,所以便將其歸為物質文化。
⑤Rei?,K. & H. J. Vermeer. Grundlegung einer allgemeinen Translationstheorie. 2. Auflage. Tübingen: De Gruyter,1991: 109.
參考文獻:
[1]Aixelá,J.Culture- Specific Items in Translation[C]In Román ávarez and M.Carmen-áfrica Vidal. Translation,Power,Subversion.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1996: 52-98.
[2]Bassnett,S & A. Levefere.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u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Lefevere,A.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1. publ[M].London: Routledge,1992.
[4]Lu Wenfu. Der Gourmet -Leben und Leidenschaft eines chinesischen Feinschmeckers[M]. Zürich: Diogenes,1995.
[5]Newmark,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Oxford:Pergamon Pr.,1982.
[6]Newmark,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New York:Prentice-Hall,1988.
[7]Nida,E.A.Linguistic and Ethnology in Translation-Problems[C]In Dell Hymes. Language in Culture and Society: A Reader in Linguistics and Anthropology. New York:Harper,1964: 90-100.
[8]Rei?,K.&H.J.Vermeer.Grundlegung einer allgemeinen Translationstheorie.2.Auflage[M]. Tübingen:De Gruyter,1991.
[9]Venuti,L.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2.ed.[M].London: Routledge,2008.
[10]劉宓慶.文化翻譯論綱[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7.
[11]王東風.文化缺省與翻譯中的連貫重構[J].外國語,1997,(6).
[12]張南峰.艾克西拉的文化專有項翻譯策略評介[J].中國翻譯,2004,(1).
[責任編輯]:張興
A Study of Strategies for Translating Culture-Specific Items in MeiShiJia
FENG Xiao-bing
(Department of German,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Beijing 100089)
Abstract:Based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culture from Nida and the strategies for Translating Culture-Specific Items proposed by Aixelá,this paper qualitatively and quantitatively probes into the Chinese novel Mei Shi Jia and its German version Der Gourmet,describes all kinds of strategies adopted for translating Culture-Specific Items and their usage frequency in the novel,and finally summarizes relevant translating strategies which may be hopefully adopted in Chinese-German translation.
Key words:Culture-Specific Item;Chinese-German translation;Translating strategy
中圖分類號:H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967(2016)02-063-10
收稿日期:2016-02-17
作者簡介:馮小冰,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系2013級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