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秋鳳
摘 要: 異地高考政策旨在促進教育公平,推動合理的社會流動,但各地區(qū)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均衡及不同社會群體的教育利益訴求使得異地高考政策的制定和推動都舉步維艱,且戶籍制度和目前的高考制度使得異地高考政策并不能達到應有目的,反而可能使處于弱勢地位的農(nóng)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權受到侵犯,加劇社會階層的板結(jié)化。打破高考戶籍制的桎梏,改革高考及其配套制度,才能最終發(fā)揮教育的價值導向功能,促進合理的社會流動。
關鍵詞: 社會流動 異地高考 正向作用 負向作用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在北京、上海、廣州等人口流入地外地人口的規(guī)模已經(jīng)接近本地居民,隨遷子女的規(guī)模也日益擴大。這種社會流動的趨勢所帶來的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后的升學矛盾日益尖銳,“異地高考政策”成為2012年至今的爭議熱點。異地高考旨在推動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會合理流動的保障,社會流動是否合理取決于是否有利于個人和社會的發(fā)展及是否符合機會均等的原則[1]。本文從社會流動的視角分析異地高考的積極意義及其面臨的問題。
一、異地高考對合理社會流動的正向作用
社會分層是每個社會都存在的普遍現(xiàn)象,正常情況下,人們能夠在不同的社會階層中合理流動。教育公平是合理社會流動的保障,促進社會流動的有效機制當首推教育及通過教育獲得的知識和技能[2]。
異地高考政策的制定和出臺,突破了戶籍制度的桎梏,將促進更公平、更合理的教育資源分配,是人才選拔、社會流動更加公平的突破點。理想狀態(tài)下,隨遷子女同流入地有戶籍人員子女一樣,不再受父母及自身的戶籍限制,在流入地完成義務教育后平等的入讀高中,和當?shù)氐目忌礁偁帲ㄟ^自身努力進入高等院校接受高等教育,最終擁有更多改變命運的機會。外出務工人員無須再受子女異地考試問題的束縛,可以更加自由地選擇工作地點和職業(yè)。
異地高考政策的出臺,給底層的人以更多向上垂直流動的機會,使其能夠通過教育改變自己的命運,打破代際間的復制,有利于建設更加開放民主的教育系統(tǒng),促進社會的合理流動。
二、異地高考對合理社會流動的負向作用
目前為止,異地高考政策對于實際問題的解決均遠未達到人們的預期,特別是北京、上海、廣州等人口輸入最多、異地高考矛盾最突出的地區(qū),限制條件不可謂不嚴苛,絕大部分隨遷子女都被排除在了方案之外。2013年共有12個省市啟動實施了異地高考政策,最終參加異地高考的實際考生人數(shù)4440人,與全國912萬的報考人數(shù)相比,可謂九牛一毛;2014年28個省市開始進入異地高考政策實施的階段,異地高考人數(shù)猛增到5.6萬,但對比全國939萬高考考生和龐大的隨遷子女人數(shù)規(guī)模,5.6萬這個數(shù)字仍然不理想[3]。
外地務工人員對當?shù)亟?jīng)濟的發(fā)展作出了不可否認的貢獻,按照權利與義務相對等的原則,其子女有資格享有與當?shù)刈优鹊氖芙逃龣?,應該和當?shù)乜忌诮y(tǒng)一的標準下公平參與競爭。但事實上由于戶籍、工作、社保等方面限制,其子女無法享有本該讓具備資格的人共同享有的公共教育服務,于是出現(xiàn)了在北京同樣的高考分數(shù)當?shù)貞艏优x名校而外地務工人員子女只能讀高職的不公平現(xiàn)象。無法平等地參加高考,處于弱勢地位的農(nóng)民工及其子女的平等受教育權得不到保障,許多人成為“農(nóng)民工二代”,弱勢群體代際間呈現(xiàn)自我復制的趨勢,貧富差距進一步加大。
各地根據(jù)自身情況制定異地高考政策,必然以實現(xiàn)自身利益最大化為根本宗旨,在戶籍考生與非戶籍考生的利益之爭中無疑會偏向戶籍考生,無戶籍考生又分為無戶籍常住居民的子女和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前者在資源、社會地位上均優(yōu)于后者,其話語權也比后者多,在有限的資源下,前者取得異地高考資格的概率遠遠大于后者。目前異地高考的矛盾主要集中在無戶籍常住居民和有戶籍本地居民之間,外來務工人員悄無聲息地被邊緣化。如果異地高考政策始終局限在解決戶籍性公平問題,而忽略地區(qū)性公平問題和流動性公平問題[4],則社會的競爭性流動將會被破壞,階層出現(xiàn)固化現(xiàn)象,“寒門再難出貴子”成為真實的社會寫照,這對于社會的發(fā)展非常不利。
三、異地高考政策需進一步發(fā)展完善
雖然異地高考政策旨在促進教育公平,促進社會的合理流動,但其推進并不盡如人意,未解決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兩個方面的桎梏,一是戶籍制度,二是我國現(xiàn)行高考制度。打破高考戶籍制的藩籬,真正落實高考學籍制,促進高等教育僅根據(jù)個人成績對務工人員子女和當?shù)貞艏优降乳_放,可以有效地解決教育公平問題,同時配合學籍的信息化管理及嚴厲的監(jiān)管機制,遏制高考移民的產(chǎn)生,對于推動社會水平流動和垂直流動有重要意義。
但是僅僅改變高考戶籍制,必然會導致大量生源涌向北上廣等高考洼地,使流出地生源急劇下降和流入地生源急劇上升,給流入地帶來巨大壓力。國家需要加快改革高考及其配套制度,改變單一的評價標準,改革錄取的分省配額制,逐步建立起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招生體系,完善監(jiān)督和約束機制,遏制“以錢謀校、以權謀?!钡母瘮‖F(xiàn)象,使各地各類考生都能公平參與競爭,憑自身能力爭取適合自己發(fā)展的機會和途徑。
推動異地高考政策的實施是一個復雜且長期的過程,需要綜合平衡各方利益,找到公平與效率的平衡點,最終發(fā)揮教育的價值導向功能,促進合理的社會流動,激發(fā)社會的活力和進取力。
參考文獻:
[1]周作宇.教育、社會分層和社會流動[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5).
[2]高璐.論教育公平與社會分層[J].當代教育論壇,2006(7).
[3]考場外的高考期待:異地高考“門檻”問題待解[EB/OL].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4/06-04/6240368.shtml.(2014-06-04)[2015-12-10].
[4]章亞駿.異地高考公平難題的“三角關系模型”分析[J].高教探索,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