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國際化要重在培養(yǎng)“具有中國心的世界人”。
——所謂有“中國心”,是指有國家意識,能自覺捍衛(wèi)國家主權、尊嚴和利益;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明成果,能傳播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所謂“世界友”,是指具有全球意識和開放的心態(tài),了解人類文明進程和世界發(fā)展動態(tài),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積極參與跨文化交流,關注人類面臨的全球性挑戰(zhàn),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與價值。(《中國教育報》2016年11月23日王凱:《基礎教育國際化須防窄化和異化》)
藝術不是僵化的,但很多藝術教育把藝術變成了呆板的知識,強化學習的模式,不因材施教,這就把學生局限住了,把多樣的藝術變成了“大家都一樣”。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lián)合問卷網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47.2的受訪者認為自己不具備基本的藝術素養(yǎng),77.6%的受訪者支持加強青少年藝術教育力度,62.3%的受訪者建議改進藝術教學形式,引導學生獲得愉悅的審美體驗。(《中國青年報》2016年 12月2日 杜園春 韓雪瑩)
教育的目標要“終極化”。
——著眼于當前現(xiàn)實問題的教育行之不遠,真正的教育必須面向根本,面向未來。(《南方周末》2016年12月1日李澤武:《中國教育的另一種探索》)
一本優(yōu)秀的教材不僅需要幫助學習者構建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同時還可以培養(yǎng)其學科興趣、自學能力、自我教育和反思的能力。
——嚴曾:《初中生物:從實驗設計和輔助系統(tǒng)看中美差異》(《上海教育》2016年第32期)
家庭教育成功與否的一個標志,恰恰是孩子是不是可以離開父母,以及父母是不是可以離開孩子。
——邊玉芳:《不要再因焦慮而“綁架”孩子了,孩子不是你的“成績單”》(“人民教育”微信公眾號2016年12月2日 閱讀全文請“掃一掃”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