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瑞蘭,高冬麗
(閩江學(xué)院 中文系,福州 350121)
?
語象·審美·修辭
——梭羅《瓦爾登湖》話語分析
董瑞蘭,高冬麗*
(閩江學(xué)院 中文系,福州 350121)
摘要:梭羅《瓦爾登湖》的語象系統(tǒng)分為基本語象、變形語象兩個方面,對其審美意蘊進行話語分析,將有助于我們對這部作品修辭藝術(shù)的把握。
關(guān)鍵詞:《瓦爾登湖》;語象;審美;修辭話語
美國作家梭羅(1817-1862)《瓦爾登湖》的研究,較多地呈現(xiàn)如下學(xué)術(shù)面貌:探求作品中意象的象征意義,或進行中西意象對比,闡釋作家的自然觀及生態(tài)意識。從以下期刊論文的標題即可窺出:翁德修、畢麗君《論<瓦爾登湖>的篇章結(jié)構(gòu)及象征意義》(2004)[1]、陳凱《綠色的視野——談梭羅的自然觀》(2004)[2]、央泉《<邊城>與<瓦爾登湖>中的水意象比較研究》(2007)[3]、劉芳芳《 <瓦爾登湖>的生態(tài)思想解析》(2015)[4]等。這方面的研究視野開闊,而解讀角度則需要進一步更新。
本文引入“語象”概念,分析《瓦爾登湖》的審美系統(tǒng)。使用語象,而不使用意象這個術(shù)語,是基于我們對物象、意象、語象的概念區(qū)分。譚學(xué)純認為“在話語和文本生成過程中,作為書寫對象的客體偏離了純粹的自然物的屬性”,從而經(jīng)歷了三個層面的轉(zhuǎn)換。用圖1 表示為:顯然,譚學(xué)純將語象歸為符號層面。他認為:“語象是意象的符號呈現(xiàn)?!薄霸谡Z象呈現(xiàn)的物質(zhì)實現(xiàn)階段,便是審美體驗的符號化?!保?]因此,本文嘗試從“符號”“審美”的角度解讀《瓦爾登湖》的修辭話語。
圖1:物象、意象與語象
《瓦爾登湖》散文語言清新淡雅,基本語象豐富多彩。尤其是占比較大比例的動物類語象和自然類語象,對原文的修辭建構(gòu)有著至關(guān)重要的意義。
1.“鳥”:自由活潑的生態(tài)之美
梭羅采用第一人稱“我”敘述視角,生動傳神地塑造了生機盎然的語象——鳥,描繪了一幅幅飛鳥與湖光、天地、“我”融為一體的和諧畫面,極具生態(tài)審美意蘊。如在《我生活的地方;我為何生活篇》中作者這樣描寫:
我不僅跟那些時常飛到花園和果樹園里來的鳥雀彌形親近,而且跟那些更野性、更逗人驚詫的森林中的鳥雀親近了起來,它們從來沒有,就有也很難得,向村鎮(zhèn)上的人民唱出良宵的雅歌的,——它們是畫眉,東部鶇鳥,紅色的磧鶸,野麻雀,怪鴟和許多別的鳴禽。(61)(1)梭羅先著重介紹“鳥雀”這個語象。從鳥雀的“飛”和“鳴”兩方面展現(xiàn)了“更野性、更逗人驚詫的”鳥雀的特性?!帮w”,鳥雀飛翔的狀態(tài),鳥的飛翔與自由和快樂總是緊密相連。由此,將它們自由活潑的生命力展現(xiàn)出來了。“鳴”,對于它們的歌聲,梭羅更是將其稱贊為“雅歌”。這“雅歌”是“很難得”的,是如歌唱家般“唱出”的。此外,還有“畫眉”“東部鶇鳥”“紅色的磧鶸”“野麻雀”“怪鴟”和“許多別的鳴禽”——梭羅向我們介紹了豐富的鳥類。在介紹“它們”的身份時,像是在介紹老朋友一般,話語顯得親切自然。
除了鳥雀之外,梭羅尤其注重對潛水鳥的真情描繪?!肚莴F為鄰篇》對“潛水鳥”有這樣的描述:
秋天里,潛水鳥像以往一樣又來了,在湖里脫毛并且洗澡。我還沒起身,森林里已響起了它的狂放的笑聲。……它鉆出水面又莊嚴地游走了,胸羽一絲不亂,它是在水底下就用自己的腳蹼撫平了它胸上的羽毛的。每一次,它冒出水面上,頭這邊那邊地旋轉(zhuǎn),冷靜地考察了湖水和大地。(175-176)
“響起”了“狂放的笑聲”這種“未見其鳥,先聞其聲”的聽覺描繪,為“潛水鳥”這個語象,增添了活潑的色彩。這一組連續(xù)的動作——“鉆出”“莊嚴地游走”“撫平”“冒出”“旋轉(zhuǎn)”“冷靜地考察”給人視覺的享受,將潛水鳥動作靈活、活潑可愛的形象鮮活地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使我們和梭羅一樣不由地對潛水鳥產(chǎn)生出深深的喜愛之情。
然而就是這樣充滿生命力,極具靈性的生物,還是難以躲過人類貪婪雙眼的窺視?!肚莴F為鄰篇》描寫了這樣的情景——“一聽”到潛水鳥出現(xiàn)了,“全部”獵人“都”出動?!耙宦牎睂C人時刻緊張注視潛水鳥的情景展現(xiàn)出來?!叭俊薄岸肌备宫F(xiàn)了所有獵人們捕獲潛水鳥的野心。所有的獵人中“有的坐馬車”“有的步行”,“兩兩三三”,不論怎樣都來了。不僅人來的多,而且有備而來。有的準備了“獵槍和子彈”,有的甚至連“望遠鏡”都帶來了。因此出現(xiàn)了“一只潛水鳥至少有十獵者”這樣可笑而充滿諷刺意味的修辭話語。
梭羅認為人與自然應(yīng)該和諧相處,不可為了人類自身的經(jīng)濟利益而傷害自然。這是一種簡單、安靜、樸素的隱居生活,“比起喧囂無比的市聲,他們情愿以鳥蟲為鄰,與自然為伍,即使貧窮,也能聽見樹林里的風(fēng)聲”[6]。這是一種美好的生存方式,對當(dāng)時飛速進入工業(yè)時代的美國社會及其文化價值觀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也為整個世界帶來了一股生態(tài)清新之風(fēng)。
2.“魚”:深夜垂釣的野性之美
梭羅在《瓦爾登湖》的大部分篇目中都寫了許多不同種類的魚,有——梭魚、鱸魚、銀魚、鳘魚、鳊魚、鯉魚、鰻魚、鰷魚、鮭魚、甲魚、鱈魚、鱥魚、狗魚、黑線鱈、沙丁魚、胭脂魚、八目鰻。在《湖篇》《更高的規(guī)律篇》《冬天的湖》這些篇目中對“魚”這個語象進行了詳細描述。尤其值得回味的是,在梭羅筆下的“魚”總是如飛鳥般有雙翅膀?!逗愤@樣寫到:
劃槳到了那些地方,我才驚奇地發(fā)現(xiàn)我自己已給成億萬的小鱸魚圍住,都只五英寸長;綠水中有了華麗的銅色,它們在那里嬉戲著,經(jīng)常地升到水面來,給水面一些小小水渦,有時……鱸魚的游泳又是多么像在盤旋、飛翔,仿佛它們成了一群飛鳥……它們的鰭,像帆一樣,飽滿地張掛著。(141-142)
作者采用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相結(jié)合的藝術(shù)手法,從數(shù)量、體形、顏色、動作四個方面展現(xiàn)了鱸魚活潑可愛的特點?!皟|萬”“一群”“一些”直接描寫鱸魚數(shù)量之多?!皣 北磉_了因為鱸魚數(shù)量多而形成魚簇擁船只的感覺,間接展現(xiàn)了鱸魚數(shù)量之多。“小”和“五英寸長”直接體現(xiàn)出鱸魚體形之小?!靶⌒∷疁u”描寫了鱸魚留下的水渦之小,間接展現(xiàn)了鱸魚體形之小?!般~色”直接描寫了鱸魚的顏色,“華麗”是對銅色鱸魚的稱贊。梭羅對鱸魚的喜愛之情溢于言表?!版覒颉薄吧蟻怼薄皣 钡葞讉€直接動作描寫,使鱸魚自由活潑的跳躍之感躍然紙上,表達了梭羅對小鱸魚鮮活生命力的贊嘆之情。
特別是梭羅寫鱸魚的游泳有一種飛翔之感時,將小鱸魚比作是“一群飛鳥”。“盤旋”“飛翔”“張掛”幾個動作間接描寫了鱸魚動作的優(yōu)美、有力和自由。梭羅一方面沉迷于小魚們帶來的單純快樂,另一方面情感也處于一個不斷升華的狀態(tài),思想也變得詩意般天馬行空。船下的魚成了一群“飛鳥”,鰭“張掛著”像是一雙輕盈的翅膀,載著“飛鳥”來到空中遨游。而梭羅的思想也隨著“飛鳥”暢游天際,靜靜地追憶過去,思想未來。
而且梭羅喜歡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獨自垂釣,像是要和黑夜、黑夜湖里的魚對話一般?!奥乩疳灲z,而一些長角的鳘魚一邊發(fā)出咯吱咯吱的聲音,一邊扭動著身子,給拉到了空中。”(131)盡管他們之間的互動只是“拉起”“發(fā)出咯吱咯吱”“扭動”“拉到”這一些小小的震動,卻可以神奇地心領(lǐng)神會,而最終和諧地融為一體。因為梭羅認為黑夜垂釣,可以保持“野性”。梭羅希望借著垂釣來和黑夜、魚兒對話,追求心靈的寧靜。因為“鉤子只能釣到黑夜而已”。但是他只是為了生存的需要來釣魚,不是為了保持“野性”。于是,梭羅感嘆道:“世界留給黑夜和我?!保?7)
提起這種質(zhì)樸歸真的性情,不得不聯(lián)系到我國古代老莊的逍遙漫步精神[7]。兩者在追求心境曠達、身心自由、馳騁翱翔的過程中,都將這份情緒寄托于水中悠然自得的“魚”,“魚”之悠然如人之悠然,這種返歸自然、保持心靈寧靜、保持“野性”的狀態(tài),才是生活的本來面目。
3.“瓦爾登湖”:純潔美好的理想之美
梭羅在瓦爾登湖畔居住了兩年零兩個月,也見證了瓦爾登湖四季輪回的變化。“瓦爾登湖”亦是《瓦爾登湖》話語系統(tǒng)中頗具代表性的語象。梭羅贊賞瓦爾登湖的“純潔”,描繪了一幅幅人與湖、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畫面。在《湖篇》中作者這樣寫到:
一個湖是風(fēng)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著它的人可以測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淺。湖所產(chǎn)生的湖邊的樹木是睫毛一樣的鑲邊,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濃密突出的眉毛。(139)
梭羅善用擬人、比喻修辭手段,以及“如同農(nóng)夫播種一樣自然的文字”[8],表現(xiàn)了瓦爾登湖的純潔美好。首先,用“最X”(“最美”“最有表情”)直接抒發(fā)了對瓦爾登湖鮮活“姿容”的贊美之情。在梭羅眼里瓦爾登湖并非死去,而是鮮活。其次,巧用比喻——“它是大地的眼睛”,將純潔美好的瓦爾登湖比作水汪汪的“大地的眼睛”。而“湖所產(chǎn)生的湖邊的樹木”是它的“睫毛”?!八闹苌州钣舻娜荷胶蜕窖隆笔撬皾饷芡怀龅拿济?。最后,“森林蓊郁”“濃密突出”自然的文字貼切地將“群山和山崖”的茂盛與眉毛的“濃密”聯(lián)系起來。在梭羅看來瓦爾登湖的純潔美好如同“大地的眼睛”澄清真實。人們望著它,似乎借著它的澄清,“可以測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淺”,進一步表現(xiàn)了瓦爾登湖的純潔美好。
梭羅還注重從湖水透明這一角度,表現(xiàn)瓦爾登湖的純潔?!斑@是一個明亮的深綠色的湖”,純潔得“水是這樣的透明”,可以清楚地看到“二十五至三十英尺下面的水底”(133)。游泳者和魚,以及生活在湖畔的梭羅都像是被瓦爾登湖洗禮、凈化了一般。游泳者因為在湖里游泳而成了“大理石一樣”的白色(133)。水里的魚也變得“不愿沾染紅塵”了。梭羅更是在此自給自足地生活了整整兩年零兩個月,卻怡然自得?!抖斓暮防锼罅_歡快地在結(jié)了冰的瓦爾登湖周圍散步,精心畫了湖的比例樣圖,測量了湖的寬度、深度,還想象了湖底的情狀。
梭羅贊美瓦爾登湖是“勇者的作品”,甚至是“神的一滴”。瓦爾登湖已不只是日夜陪伴梭羅的那一汪湖水,或者是美麗的自然風(fēng)景,或者是避世的溫暖去處。這里的瓦爾登湖已經(jīng)成了一個代名詞,象征一切完美、真實、澄凈的事物。
梭羅在贊美瓦爾登湖的純潔美好與偉大的同時,也常常對那些不懂欣賞自然之美而汲汲于私利的粗野山民進行了諷刺?!逗防?,他這樣寫到:
很可能是一個慳吝的人,他更愛一塊大洋或一只光亮的角子的反光,從中他可以看到自己那無恥的厚臉;連野鴨飛來,他也認為它們是擅入者;他習(xí)慣于殘忍貪婪地攫取東西,手指已經(jīng)像彎曲的鷹爪……他甚至為了湖底的污泥可以賣錢,寧愿淘干湖水。湖水又不能替他轉(zhuǎn)動磨子,他不覺得欣賞風(fēng)景是一種權(quán)利。(146)
梭羅連續(xù)用了“慳吝”“無恥”“殘忍貪婪”三個含有濃厚貶義色彩的語詞形容這些唯利是圖的粗野山民,對其的鄙夷態(tài)度躍然紙上。另外,又運用了夸張修辭,描寫了他們“無恥的厚臉”“彎曲的鷹爪”的手指,諷刺了他們?yōu)榱俗非蠼疱X,“連野鴨飛來”都認為是“擅入者”,甚至“不覺得欣賞風(fēng)景是一種權(quán)利”,為了可以賣錢“寧愿淘干湖水”的可笑心態(tài)。
梭羅對瓦爾登湖“純潔”“真實”“美好”詩情畫意的贊美和對人類尤其是汲汲于利益的粗野山民的諷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們可以從中解讀到這樣的道理:人類不僅僅需要對物質(zhì)上的享樂進行不懈的追求,更重要的是要對自身精神的提升有執(zhí)著而永恒的追求。瓦爾登湖代表了自然之美、梭羅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還象征了一個超驗主義者心底美好而純潔的理想世界。
4.“泥沙”:息息相通的平等之美
在梭羅眼里,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富有生命力、充滿靈性,與人類息息相通,并且對人類施以慷慨的提供。在《寂寞篇》里,梭羅這樣寫到:
他們永遠提供這么多的康健,這么多的歡樂!對我們?nèi)祟愡@樣地同情,如果有人為了正當(dāng)?shù)脑虮?,那大自然也會受到感動,太陽暗淡了,風(fēng)像活人一樣悲嘆,云端里落下淚雨,樹木到仲夏脫下葉子,披上喪服。難道我不該與土地息息相通嗎?我自己不也是一部分綠葉與青菜的泥土嗎?(102)
大自然是純潔而慷慨的,它們“純潔和恩惠”,為人類提供著不僅僅有“康健”還有“歡樂”。它與人類的關(guān)系親近而神秘。大自然可以靈性般地感受到人類的悲喜,“太陽”會“暗淡”,“風(fēng)”會“悲嘆”,“云”會“落下淚雨”,甚至“樹木”會“披上喪服”。人類也早已融入大自然,成為大自然的一部分。梭羅認為自己也與“土地”“息息相通”了,成了一部分“泥土”。
《春天篇》里甚至對泥沙的粗細、顏色、流動的規(guī)律進行了一番細致的描述(226)。梭羅尤其喜悅觀察泥沙的形態(tài),似乎從中他可以感受到自己與“泥沙”、人類與大自然親近而神秘的關(guān)系。接著他仔細地將解凍細沙的形狀與葉子、動物的心肺、地球的內(nèi)臟緊密的關(guān)系進行了闡述:
我覺得我仿佛和這地球的內(nèi)臟更加接近起來,因為流沙呈葉形狀,像動物的心肺一樣。在這沙地上,你看到會葉子的形狀。難怪大地表現(xiàn)在外面的形式是葉形了,因為在它內(nèi)部,它也在這個意念之下勞動著。(226)
梭羅觀察泥沙的形狀,發(fā)現(xiàn)它“呈葉形狀”,是如此接近“地球的內(nèi)臟”“動物的心肺”(227)。這樣“潤濕的,厚厚的葉”像是肝、肺和脂肪葉。連大自然里“鳥雀的羽毛”“冰”都是葉形的,甚至整棵樹“也不過是一張葉子”,“河流是更大的葉子”,就這樣在每個支流里融進了整個的人類世界(227)。
甚至梭羅說:“人是什么,還不是一團溶解的泥土?”(228)伸開手掌、摸摸耳朵、觸碰鼻子、下巴或是面頰,都可以感受到人類與“葉形狀泥沙”的共通之處。梭羅從葉形狀泥沙中“圖解了大自然的一切活動的原則”,啟示人類重新思考自己與大自然的關(guān)系:人與自然息息相通、地位平等,人們應(yīng)該重視自然,尊重自然,這才是正確的自然觀。
《瓦爾登湖》變形語象是尋常事物的異變,富有別樣的詩意修辭。這也正是梭羅“無意識深處變形心像的外現(xiàn)”,“變形是純精神性的”,因此“它必然竭力尋求一種特定精神性生存狀態(tài)”[9]。這些變形語象,暗含了梭羅自身的“變形”,展現(xiàn)了梭羅更為成熟的人格。
1.長翅膀的貓:可愛別致的脫俗之美
“貓”是行動敏捷、善跳躍、愛吃魚、毛絨絨,這樣的一個動物的形象。然而作者通過詩意的想象給這樣一個語象加上了一對“翅膀”,使其異變成了“長翅膀飛翔的貓”?!肚莴F為鄰篇》中梭羅就描寫了這樣一只特別的“貓”:
在我遷入森林之前不多幾年,在林肯那兒離湖最近的吉利安·倍克田莊內(nèi),有一只所謂‘有翅膀的貓’......到了冬天,她的毛越長越密,向兩旁披掛,形成了兩條十至十二英寸長,兩英寸半闊的帶子......如果我要養(yǎng)貓的話,這倒正好是我愿意養(yǎng)的貓,因為一個詩人的馬既然能插翅飛跑,他的貓為什么不能飛呢?(174)
一方面,這個形象與人們原本潛意識里尋?!柏垺钡男蜗笫菦_突的,它是有“翅膀”的。它的翅膀是兩條帶子,“兩條十至十二英寸長,兩英寸半闊”,如同蝙蝠的翅膀,展開手臂而“向兩旁披掛”開去。就是因為這樣的“翅膀”,貓同飛禽類般可以自由飛翔。雖然我們明白這是作者對貓的“變形”,現(xiàn)實中不可能存在。但如同詩人筆下“插翅飛跑的馬”,“長翅膀飛翔的貓”洋溢的是詩人自由、灑脫的情懷。而且比起“插翅飛跑的馬”,“長翅膀飛翔的貓”更顯得可愛而別致。
另一方面,“長翅膀飛翔的貓”與平常的貓不同,因此它是超世俗的。然而,就是因為它是超世俗的,才是梭羅“要養(yǎng)的貓”,表現(xiàn)出梭羅內(nèi)心的反世俗。
梭羅內(nèi)心的反世俗具體表現(xiàn)為行為上的特立獨行。他遠離人類社會獨自一人來到瓦爾登湖一住就是兩年零兩個月。他想要養(yǎng)一只“長翅膀飛翔的貓”,流露出的是梭羅遠離現(xiàn)實社會,希望揭下現(xiàn)代人虛偽面具的反世俗觀念。梭羅倡導(dǎo)在遠離世俗的前提下,迎合自己內(nèi)心的需求,面對真實的自我從而實現(xiàn)個體的生命價值??蓯鄱鴦e致的“長翅膀飛翔的貓”,體現(xiàn)的就是梭羅掙脫虛假的現(xiàn)實社會,勇于面對真實自我的超凡脫俗之美。
同時,“長翅膀飛翔的貓”也是梭羅崇尚的回歸自然與反抗物欲生活的精神能指符號。它超越了日常生活中的物象,而成為人與自然關(guān)系的修辭符號。這種原生態(tài)的生活方式,洋溢著理想主義的色彩[10]。然而,對自然的敬畏,并不是宣傳迷信與愚昧,抹殺人的主觀能動性,而是適度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找回丟掉的道德倫理?!笆澜绲膹?fù)魅”[11],不是把世界重新神秘化,而是要求打破人與自然的不可逾越的界限,它告訴人們:兩者是和諧統(tǒng)一的,都是通過時間之箭構(gòu)筑起來的單一宇宙的一部分。
2.展翅飛翔的地球:沉實厚重的深思之美
“地球”這個語象,我們并不陌生,它是我們生活的家園。抬頭看看天空,出去呼吸新鮮空氣,低頭看看土地,地球就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它是沒有“翅膀”的。但梭羅給它以生命,給它一雙“撲動的翅膀”。
《春天篇》里作者這樣寫道:“我們這個地球變幻不已,不斷超越自己,它也在它的軌道上撲動翅膀。”(227)于是,地球就異變成了可以“展翅飛翔的地球”。顯然,這個語象因為寄托著作者的情緒情感,而擁有了“翅膀”,修辭化地存在著。
梭羅擬人化地給地球加上一對翅膀,賦予它生命,顯得生動活潑,一提到它“變幻不已”、在“軌道上撲動翅膀”。而我們知道地球若是偏離了它運行的軌道,后果是不堪設(shè)想的。它為什么會脫離軌道?它是有象征意味的。因為它在“超越自己”,因為人類索取太多,超過了它原本的負荷量。
“展翅飛翔的地球”活潑而有趣,洋溢的是梭羅對地球母親的憐愛之情。因為喜愛,也就更加擔(dān)心它的處境。最后生出了在人類傷害下“展翅飛翔的地球”這樣的形象,實則啟示人類應(yīng)善待地球。一味的索求與征服的自然觀,對于當(dāng)時的工業(yè)發(fā)展固然是有利的。但是如果目光短淺,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利益,是否會撿了芝麻丟了西瓜而得不償失呢?梭羅的擔(dān)心不是沒有理由的,他的長遠眼光,為人類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產(chǎn)生了極其重要的借鑒意義?!罢钩犸w翔的地球”活潑有趣卻沉實厚重,發(fā)人深思。
3.強壯而美麗的爬蟲:灑脫不朽的堅毅之美
爬蟲,屬于四足總綱的羊膜動物。蛇、龜、蜥蜴等都屬于爬行動物。梭羅筆下的爬蟲是“強壯而美麗的”。在《結(jié)束語篇》里梭羅描繪了這樣一只爬蟲:
有一只強壯而美麗的爬蟲,它從一只古老的蘋果木桌子的干燥的活動桌板中爬了出來……那卵還比六十年前更早幾年,當(dāng)蘋果樹還活著的時候就下在里面了,因為這是可以根據(jù)它外面的年輪判斷的;好幾個星期來,已經(jīng)聽到它在里面咬著了,它大約是受到一只缽頭的熱氣才孵化的……誰知道何等美麗的,有翅膀的生命突然從社會中最不值錢的、人家送的家具中,一下子跳了出來,終于享受了它完美的生命的夏天!(247)
梭羅對其是有著一份喜愛和敬佩之情的。一方面,它的卵根據(jù)蘋果樹外面年輪判斷,“比六十年前更早幾年”。可見,其耐心等待的長久。就是這樣一只爬蟲,在“古老的蘋果木桌子的活動桌板中”,一直咬啊咬,也不知道咬了多少年,充滿著勇氣和力量。最后,好像是突然之間“受到一只缽頭的熱氣”孵化了。似乎只是一瞬間,它卻等待了許久,“使那坐在這歡宴的餐桌前的一家子聽到聲音驚慌失措”。如同是瓦礫里長出來的種子,靠著一種生的毅力“跳了出來”。顯然,它是強壯有力的,才可能憑它小小的身軀咬開堅厚的蘋果木桌?!皬妷延辛Φ摹辈灰欢ㄊ撬纳砹?,卻是它的精神力量。
另一方面,它跳了出來,只為“享受它的完美的生命的夏天”。盡管自己只是一只蟲子,而且還是一只處于困境之中的蟲子,卻始終堅持對生命綻放的追求,顯然它是“美麗的”。于是,相比之下“人家送的”、無生命的“家具”變得多么“不值錢”。最后,這只“強壯而美麗的爬蟲”是有象征意味的。梭羅用它來象征“復(fù)活的信心與不朽的信心”,鼓勵人們勇敢面對生活。同時鼓勵梭羅勇于“直面慘淡的人生”。即使陷入困境,處于低潮,也要時刻保持信心。“強壯而美麗的爬蟲”是灑脫自由而堅毅勇敢的,給人一種復(fù)活的精神力量與滿滿的自信心。
《瓦爾登湖》豐富多彩的語象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自然的舒適的審美世界:鳥的真情、魚的浪漫、瓦爾登湖的純潔、泥沙的包容等豐富多彩的基本語象飽含著梭羅對大自然的真情;詩意的變形語象“長翅膀的貓”“展翅飛翔的地球”“強壯而美麗的爬蟲”,都從自身的生物形體中蛻變?yōu)閯討B(tài)的藝術(shù)符號。這個語象系統(tǒng),充滿了美的質(zhì)素,蘊涵著梭羅構(gòu)建人類與自然和諧關(guān)系的美好愿望。
《瓦爾登湖》,與其說它是一部文學(xué)作品,不如說它是一連串符號鏈接的生態(tài)愿景,更可以說它是話語筑起的、極具審美意蘊的修辭世界,折射出超越時空的現(xiàn)實意義。對我們當(dāng)代人來說,這又是一個充滿幻象、令人遐想的理想家園?!罢沁@一切使得瓦爾登湖成為文學(xué)和生態(tài)學(xué)發(fā)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而梭羅在那里的短暫停留也成為一個現(xiàn)代神話?!盵12]從他的文本系統(tǒng)當(dāng)中,我們讀到了美,找回了健康,享受著自然的饋贈,收獲著心靈的慰藉。
注釋:
(1)本文所引用梭羅《瓦爾登湖》原著語句均來自徐遲譯本《瓦爾登湖》(上海譯文出版社,1993年),具體選文均用“(頁碼)”標注在句尾,特此注明。
參考文獻:
[1]翁德修,畢麗君.論《瓦爾登湖》的篇章結(jié)構(gòu)及象征意義[J].遼寧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4(1):105-107.
[2]陳凱.綠色的視野——談梭羅的自然觀[J].外國文學(xué)研究,2004(4):129-134.
[3]央泉.《邊城》與《瓦爾登湖》中的水意象比較研究[J].江西社會科學(xué),2007(8):100-103.
[4]劉芳芳.《瓦爾登湖》的生態(tài)思想解析[J].芒種,2015 (1):88-89.
[5]譚學(xué)純,朱玲.修辭研究:走出技巧論[M].合肥:安徽大學(xué)出版社,2004∶219-221.
[6]徐魯.恬靜的作家,恬靜的散文[N].文學(xué)報,2008-07-17.
[7]徐明.《瓦爾登湖》中“魚”的道家意蘊[J].江蘇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7(5):71-75.
[8]盧凌.崇尚自然:梭羅《瓦爾登湖》的審美價值[J].安徽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3(2):90.
[9]韓德星.瓦爾登湖與梭羅的個體化“變形”——重讀《瓦爾登湖》[J].名作欣賞,2009(9):77-79.
[10]趙樹勤,龍其林.《瓦爾登湖》與韓少功生態(tài)散文[J].理論學(xué)刊,2010(5):123-126.
[11]華勒斯坦.開放社會科學(xué):重建社會科學(xué)報告書[M].劉鋒,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7:5-6.
[12]程愛民.論瓦爾登湖的生態(tài)學(xué)意義——紀念《瓦爾登湖》發(fā)表152周年[J].外語研究,2007(4):101-104.
A Discourse Analysis of Thoreau’s Walden: Linguistic, Aesthetic and Rhetoric Perspectives
DONG Rui-lan1,GAO Dong-li2
(1.2.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injiang University, Fuzhou 350121, Fujian)
Abstract:Thoreau Walden's language system is divided into basic language form, and deformation. A discourse analysis of its aesthetic significance will help us to grasp the rhetoric art of the work.
Key words:Walden; language like; aesthetic; rhetorical discourse
中圖分類號:H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4-4310(2016)02-0037-06
DOI:10.14096/j.cnki.cn34-1044/c.2016.02.09
*收稿日期:2015-12-25
基金項目:2015年國家社會科學(xué)基金項目(15CZW045)。
作者簡介:董瑞蘭(1981- ),女,河南鄧州人,閩江學(xué)院中文系講師、文學(xué)博士;高冬麗(1992- ),女,福建平潭人,閩江學(xué)院中文系2012級學(xu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