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軍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4-091-02
表演本是一種藝術形式,即通過人演唱、演奏或人體動作、表情來塑造形象、傳達情緒情感,從而表現(xiàn)生活。而在課堂中,它卻是小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學習方式。巧用表演,不僅可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悟和內化,還能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習成為一種愉悅的精神享受。
一、表演促品詞,提高對詞語的理解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故事性和形象性都很強的美文,天真活潑的兒童有很強想象力和表現(xiàn)欲。讓學生在表演中理解詞語,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下面以《巨人的花園》教學片段為例,予以說明:
師:這個巨人脾氣不大??赡茉缟蠜]吃飯,他發(fā)不出脾氣。要不然怎么聲音軟軟的像面條似的。(老師以軟綿綿口氣模仿學生讀)“滾出去”,這樣行不行?
生:(大笑)不行!
師:這次讓我們集體來當一回巨人!
生:(聲音洪亮)“……滾出去!”“孩子們聽到可怕的訓斥,紛紛逃竄……”
師:看黑板,跟我把“逃竄”寫一寫。(學生空中比劃書寫)
師:“逃竄”是什么意思?愿意表演這個詞的來臺上。
(“5,4,3,2,1”,倒計時,學生蜂擁跑上講臺。)
師:我們表演“逃”沒問題,關鍵是演好“竄”的樣子,“竄”到哪里去?這一點很重要。為了表演一遍成功,我們再讀課文,靜靜地看一看,認真地想一想,爭取一次表演成功!
生:(臺上表演的學生有的朝前跑,有的朝后跑,有的向左跑,有的向右跑“有的抱著頭跑,有的貓著腰跑;有的迅速逃到幕后,有的索性鉆到桌子底下……舞臺上的同學真的是在“逃竄”,臺下,聽課的老師笑聲朗朗,掌聲一片)
師:這個學生至今還不敢出來,簡直是嚇破了膽。(說著,老師彎下腰把一個小男孩從課桌下面扶起來,臺下又是一陣熱烈的掌聲)
師:現(xiàn)在,我們來總結一下“逃竄”大概含有哪些意思。
生:“逃竄”,像箭一樣逃跑。
師:強調速度快。
生:逃散。
師:怎樣“逃散”?你們表演了,有體會的呀。
生:“逃竄”,抱著頭逃,向不同的方向逃跑。
師:結果呢?
生:把自己隱藏起來。
師:我們清河小學的孩子愛動腦,愛表現(xiàn),愛總結。與老師一起合作,理解了“逃竄”。
通過表演,學生理解詞語了,自然進入到課文情境中,真切體驗到孩子們逃跑時的驚恐,為深入理解巨人形象奠定了情感基礎。
二、表演促品讀,提高對句段的感悟
兒童是通過直觀形象來認識世界的,表演可以將抽象情境具體化、形象化,使學生在表演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尤其是對課文深層次的感悟,通過表演這一方式,可以走到深入淺出的效果,使學生對文章內涵的感悟水到渠成,錦上添花。
比如《詹天佑》一課,可這樣教學“人字形線路”:
上課后,老師準備好兩根教鞭和一大一小兩個石頭。先在講桌一端的角上(圖A點)放上小石頭(表示青龍橋),又在一端另一角上(圖B點)放上大石頭(表示火車頭要上山),然后用教鞭(表示鐵路線)搭在兩石上。
師:若鐵路這樣修建,火車能爬上山嗎?
生:坡太陡,火車上不去。
師:該怎樣解決坡度大這個難題呢?
生:應該減少坡度。
師:那我們學過的哪篇課文也講到減少坡度的道理?
生:《挑山工》
師:對了,挑山工上泰山走的是折尺形線路,就是為了減小坡度。
接著老師又在講桌另一端(圖C點)放上小石頭(表示岔道口),讓學生讀后用兩根教鞭去搭人字形線路。學生搭好后,教師又讓學生用粉筆盒當作火車來演示。并先做了標志“車頭”“車尾”記號,就開始“開火車”了:“北上的列車過了南口,就用兩個火車頭,一個在前面拉,一個在后面推。過了青龍橋,列車向東北前進,過了人字形線路岔道口就倒過來,原先推的火車拉,拉的火車推,使列車折向西北前進。這樣一來,火車上山就容易多了?!?/p>
師:人字形線路有什么好處?
生:人字形線路減少了坡度,火車上山容易了。
通過以上表演,學生不但理解了這節(jié)內容,而且也通過人字形線路體會到詹天佑的智慧和才干,明白了課文中心思想。
三、表演促探究,提高對文意的解讀
新課程最核心的理念就是要實現(xiàn)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尤其是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再舉《珍珠鳥》教學片段說明:
師:請同學們首先自讀這篇文章,讀完后要完成填空:“____的珍珠鳥”。
師:有一個要求,你是從文中哪個地方看出來的,要說出根據,明白嗎?
(生自讀課文)
師:同學們讀得真認真,相信你們的發(fā)言會更精彩。
(學生說出“活潑的珍珠鳥”“可愛的珍珠鳥”“撒嬌的珍珠鳥”等觀點后)
生:我認為小珍珠鳥還是“聽話的珍珠鳥”。第8自然段寫“只要大鳥在籠子里叫一聲,它立即飛回籠里去?!钡?3自然段寫“白天,它這樣淘氣地陪伴我;天色暗下來,它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喚中,飛回籠子,扭動滾圓的身子,擠開那些綠葉鉆進去?!?/p>
師:我有不同意見,如果第8自然段所寫的吧,還可見它有點聽話,第13自然段就不同了,父母再三呼喚,它才飛回去,怎么還說它“聽話”呢?
生:(辯解)后面是因為它和作者熟了,離不開作者了。
師:我懂得你意思了,不過,我還是有不同意見。
(生笑)
師:要不,我們倆把這兩段演一演?
生:那……怎么演?
師:我來演大鳥,你來演小鳥,如何?
生:好吧。
師:我們先演第8自然段。
生:真的嗎?我馬上回去?。ㄗ黠w回模樣)
師:看來,小珍珠鳥并不是聽話,它是“害怕”呀。因為那時候,它剛剛離開鳥籠,對作者會怎么對待它還不清楚,還沒有經過自己的試探和考驗。所以,父母一叫,它就立即飛回籠里去了。
依照此法表演學習第13自然段。
以上課例表演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探究過程,教師及時抓住課堂上及時生成的資源,通過表演,帶領學生進一步探究,感悟了珍珠鳥由“怕人”到“不怕人”的過程,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探究的欲望。
總之,語文課堂上重要的教學目標就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悟思想情感。而表演無疑是最符合小學年齡特點的。課堂上巧用表演能激活教學生命力,因為小學生的天性就是愛動,好表演,這種角色扮演的方式所帶來的新異感和好奇心是其它任何形式都無法代替的。但在具體教學中,表演不能流于形式,教師在學生表演中要起到監(jiān)督、協(xié)調作用,幫助他們完成任務。我們老師作為課堂學習活動的“導演”與“編劇”,應根據學生實情和文本需要,課前充分預設,課中機智協(xié)調,科學合理地引導學生進行表演,這樣才能真正實現(xiàn)表演的價值,才能順利達成學習目標,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