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炯偉
摘 要:中等生往往被我們忽視,本文從中等生的現狀分析,并在教學的方法,思維等方面改進,關注處于夾層中的中等生。
關鍵詞:中等生;關注;思維;興趣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4-105-01
一、問題的提出
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要求面向全體學生,要尊重每一位學生,要給每一個學生提供同等的學習機會,使所有的學生通過《生物》課程的學習,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獲得發(fā)展。而教師更多強調“學困生”和“優(yōu)等生”關注和關愛。而往往有很大一部分的學生很應該引起老師的注意卻往往容易被忽略:他們是老師眼中的好孩子,在課堂上,他們相當遵守紀律,專心聽講。回家,他們認真完成作業(yè)。他們不是調皮搗蛋的問題學生,但他們的學習成績也離優(yōu)秀甚遠,即我們通常說的處于“夾心層”的“中等生”。這些學生往往會處在一種掙扎狀態(tài)。作為教師怎樣幫助這些努力學習的學生走出困境呢?這樣的學生能否成為“智慧學生”,能否獲得成功呢?
二、現狀分析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也發(fā)現,這些“中等生”下滑到問題學生的情況也時有發(fā)生。究其原因,從教師層面,中等生人數較多,面廣量大,很難快速見成效。而“先進生”基礎好,容易出成績?!昂筮M生”的教育雖然有一定的難度,但是這些學生的一點微小的進步去很容易顯露出來。因而“先抓兩頭,后帶中間”的做法也使得這些“中等生”成為被忽視的群體。
從學生層面,筆者在生物學科教學過程中通過觀察,建立學生學習檔案,問卷調查,課后交流等方式,分析這些處在“夾心層”的“中等生”在生物學科學習上存在著不同的類型:有懶于動手型,懶于動腦,懶動手動腦型等。但這些學生也有一些共性的地方,筆者發(fā)現這些學生大多“聽話”、“謹慎”、“中和”,缺乏思維的積極性,缺乏學習的主動性,缺乏自信心和上進心。
三、尋找突破口,幫助學生走向成功
1、“主體”傾斜,掌握特點,分類教學.
教師在選擇教育教學內容與方法時,應向“中等生”這一“主體”傾斜,把教育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調整的“中等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優(yōu)先啟發(fā),優(yōu)先講授,優(yōu)先輔導,優(yōu)先激勵。并針對他們的心里特征和實際知識水平,考慮到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要有利于“中等生”接受,從而減緩他們接受知識的坡度,使大多數學生都能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同時注重分類分層次教學,多給這些“中等生”機會表現自己,多激勵多表揚,培養(yǎng)他們在學習上的“自主”意識。
2、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教給“中等生”正確的思維方法。
(1)系統(tǒng)地教授知識,注重學科知識的聯(lián)系性。對教學內容不能將知識視為孤立的點來講授,要進行整體上的把握。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科知識的聯(lián)系性,可以從一個知識點聯(lián)系到其他的相關知識,反映出學科整體中的相互聯(lián)系。
(2)強化教學重點,結合學生情況突破難點。一般來說,教學重點主要是帶有共性的知識和概括性、理論性強的知識。通過構建核心知識、核心技能和核心思想這一框架。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將重點強化,引導學生圍繞重點展開多向思維,從多角度分析問題。針對這些學生,可采取提前預習的方法,在課前引導學生預習,找出重點所在。而作為難點,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要根據這些學生的特點,預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困難,以便在課堂講解時更有針對性,建構“當堂剖析—當堂解決”的課堂效率管理模式。在突破難點時也可采取從錯誤入手,將這些學生錯誤的認識和理解呈現出來,引導學生爭辯、比較和討論,加深理解。
(3)加強體驗式學習,注重學生手腦并重。在教學過程中從學生的經驗和體驗出發(fā),密切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引導學生不斷深入觀察和體驗身邊的生物現象,并最終用所學的知識解釋生物現象或從現象中總結出生物規(guī)律。多給學生動手動腦的機會,放開對學生的束縛,給學生充足的“做”的時間和空間。同時,也要加強學生對生活中的生物的體驗。將生活中的經驗和學習生物結合起來。
(4)激發(fā)學生發(fā)散思維,引導學生有效提問。在學習過程中,我們一般會用“認真”來形容這些學生,用“聽話”來評價這些孩子,但往往這種“認真”、“聽話”制約著這些孩子的發(fā)展。在學習過程中只會跟著老師的思維走,很少質疑。教師只有將課堂提問的權利還給學生,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觀點,才能激發(fā)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課堂教學的民主氛圍,建立良好的傾聽習慣,消除這些學生的心里障礙。并激發(fā)學生提問中的深層次問題,鼓勵進步,善待學生的每一個提問。
(5)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制定合理的學習規(guī)劃。這些學生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卻不能取得很好的成績。很大的原因在于學生學習方法上的不足。作為教師要幫助學生尋找有效的學習方法,幫助學生制定學習規(guī)劃。在給學生講解習題的時候,要從深層次挖掘學生在解題過程中的主要問題,幫助這些學生找到他們在知識體系上的缺失部分,對學習時間進行合理的規(guī)劃,分清知識的主次,選擇合適的學習方法,改變對學習焦慮和茫然。
(6)幫助學生找回自信,激發(fā)學習科學的興趣。幫助學生取得進步,獲得成功的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的激勵性評價。適時,多元的進行評價,激勵。鼓勵學生重新找回失去的自信。而學生在生物學科上成績平平,也就更談不上興趣了,學習自然也就成了一種負擔。因而,幫助學生重拾自信,激發(fā)學習興趣非常的重要。
俗話說:“手心手背都是肉”,作為教師,無論從責任還是從情感上,我們都希望我們所有的學生都能學有所成,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這就要求我們教師不僅要關注兩頭,也要引導處于“夾心層”的“中等生”走向成功。
參考文獻:
[1] 陳 菊.初中科學課程理念與實施[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5.
[2] 任順元.心理效應學說: 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導學育人對策[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