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明++謝玲玲++徐敏++周琰++汪敏
摘要:該求助者由于對大學教師期望過高、自身過于自信等方面存在不合理信念,導致了嚴重的心理問題。該咨詢采用合理情緒療法,經過四次咨詢,求助者用合理信念成功地替代了不合理信念,有效地解決了求助者脆弱、易怒、焦慮、敏感、睡眠不佳等問題,基本達到了咨詢目標。
關鍵詞:職業(yè)教育;入職;心理問題;合理情緒療法
文章編號:1674-120X(2016)02-0111-03收稿日期:2015-11-20
基金項目:本文是貴州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職業(yè)院校新引進教師心理研究——以貴州某一職業(yè)技術學院為例”(2014B196)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李平明(1976—),男,江西余干人,安順職業(yè)技術學院副教授,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碩士,主要從事教師心理研究、旅游專業(yè)心理健康教學與研究。
一、一般資料1人口學資料
刑某,女,29歲,漢族,北方人,大學本科,貴州某一職業(yè)技術學院2014年新引進教師。
2個人成長史
求助者為人熱情,愛交際,愛言談。家里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姐姐,分別比她大五歲和三歲。父母都是農民,小學未畢業(yè),文化水平較低。母親比較強勢,在家說一不二,一直秉持“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念,對求助者要求較嚴。求助者較多地遭受了母親的打罵,對母親一直比較排斥。其于2009年從北方某一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畢業(yè),畢業(yè)之后在社會打拼了五年,2014年經過招聘考試,成為了貴州某一職業(yè)技術學院的教師。在職業(yè)技術學院上班后,工作任務比較繁重。一方面擔任三個高職班(150名學生)的政治輔導員;另一方面負責每周12個學時的專業(yè)課教學;另外還要協(xié)助做一些系級層面的行政工作。求助者工作熱情很高,對學生要求嚴厲,有幾次與所帶班級的學生發(fā)生語言沖突,遭到了學生或者學生指使人員的電話匿名謾罵。
3精神狀態(tài)
情緒焦慮,容易激動、沖動,敏感,脆弱,思維正常,主客觀世界統(tǒng)一。
4身體狀態(tài)
近三個月失眠,具體表現為:入睡困難、夢中驚醒、早醒,遇到較大刺激時通宵難以入睡。
5社會功能
與所帶班級的學生關系比較緊張,找不到正確管理學生的辦法,感覺辜負了領導,不敢面對領導。
6心理測驗結果
SAS:標準分63;SDS:標準分58;SCL-90:總分163,人際關系敏感23,抑郁25,焦慮28。
二、主訴和個人陳述(略)三、評估與診斷(一)評估
該求助者智力正常,且偏高;個性外向、好言語、脆弱、情緒容易波動。問題主要表現為認知上存在不合理信念,沒有管理好所帶的班級,與學生發(fā)生過幾次正面語言沖突和遭到了學生或者學生指使人員的電話匿名謾罵,心情壓抑,找不到管理學生的好方法,缺少處理負面情緒的策略和經驗,由心理問題引發(fā)的生理癥狀表現為入睡困難、噩夢驚醒、早醒。病程超過兩個月。
(二)診斷
對該求助者診斷為嚴重心理問題,診斷依據:
(1)根據病與非病的三原則,該求助者知、情、意、行一致,人格穩(wěn)定,自我覺知基本完整,主動求助,沒有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癥狀,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該求助者出現心理問題的誘發(fā)因素是:新入職到國家公辦的貴州某一職業(yè)技術學院擔任三個高職班的輔導員,因與學生關系緊張,與學生有言語沖突,遭電話匿名謾罵,學生有點失控。這個誘發(fā)因素是較為強烈的,對個體威脅較大的現實刺激,涉及職場這一生活中的重大利害關系事件,心理沖突屬于常形沖突,可排除神經癥。
(3)新入職工作不順心引發(fā)該求助者巨大的挫折感,與學生幾次發(fā)生正面的語言沖突導致其產生非常壓抑的負面情緒,以及由于南北、城鄉(xiāng)文化差異導致與同事、學生溝通不暢,求助者開始出現回避和泛化,對睡眠等生理功能和管理好所帶班級的社會功能都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已經超越了一般心理問題。
(4)該求助者的焦慮、失眠等心理、生理癥狀表現超過兩個月,精神痛苦較強烈,不僅難以處理好與學生的關系,而且在處理同事關系方面也有影響,內容出現泛化??梢栽\斷為嚴重心理問題。
(三)鑒別診斷
經鑒別診斷,該求助者知、情、意、行一致,自知力完整,可以排除精神??;心理沖突屬于常形,評分不足6分,可以排除神經癥;開始出現泛化,不屬于一般心理問題。
(四)病因分析
1軀體性因素
沒有找到明顯的生物學因素。
2社會性因素
(1)求助者在中國北方農村長大,新入職到處于西南的貴州某一職業(yè)技術學院當教師,遇到了北方文化融入南方文化沖突的問題和農村文化融入城市文化沖突的問題。
(2)求助者新入職成為了職業(yè)院校的一名教師,并且擔任輔導員。相對來說職業(yè)院校學生的基礎知識差一些,行為習慣散漫一些,擔任這些高職生的輔導員工作,艱難性是可想而知的。
(3)求助者在初次擔任高職輔導員時,存在學生不接納她、抵觸她,并且有幾次發(fā)生正面語言沖突和遭受電話匿名謾罵等負性生活事件。
3心理因素
(1)在母親教育子女嚴格,方式簡單、粗暴的家庭中長大,求助者在潛意識層面形成了追求完美的個性傾向。
(2)存在明顯的認知錯誤:“高校(當然包括職業(yè)院校)是一座象牙塔,大學老師是很舒服的。”“我是優(yōu)秀的,當輔導員管理學生不應該是這個樣子的?!?/p>
四、咨詢目標的制訂 咨詢師與求助者共同協(xié)商,制訂如下工作目標:
1近期目標
用合理信念“大學老師有舒適的一面,也有壓力較大的一面”代替不合理信念“高校是一個象牙塔,大學老師是很舒服的”;用合理信念“優(yōu)秀的人也會有缺點,工作中也會有失敗”代替不合理信念“我是優(yōu)秀的,當輔導員管理學生不應該是這個樣子的”;坦然面對新入職到職業(yè)院校當輔導員的工作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降低焦慮情緒,使其睡眠恢復到以前的正常狀態(tài);擺正心態(tài),改變對學生的觀念。
2長期目標
能運用領悟到的合理信念去調節(jié)、控制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從而能夠更好地處理事業(yè)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提高求助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強應對挫折的能力,拋棄不接納現實的完美主義,完善她的人格。
五、咨詢方案的制訂1主要咨詢方法:合理情緒療法
求助者的心理問題是新入職到職業(yè)院校工作遇到挫折后引發(fā)的焦慮等,以及由此引起的睡眠等身體癥狀。她的問題來源是存在“高校是一個象牙塔,大學老師是很舒服的”和“我是優(yōu)秀的,當輔導員管理學生不應該是這個樣子的”等不合理信念,以及南北文化差異、城鄉(xiāng)文化差異、新工作環(huán)境等導致的工作不適應,特別是與學生關系緊張等?;谇笾叽嬖诘牟缓侠硇拍?,本個案用的主要咨詢方法是合理情緒療法。合理情緒療法認為人的心理問題不是由外界發(fā)生的誘發(fā)事件引發(fā)的,而是由對這個事件的評價、看法、解釋等認知系統(tǒng)引起的。它的核心理論是情緒ABC理論,A是指外界誘發(fā)事件,B是指當事人對誘發(fā)事件的評價、看法、解釋等認知系統(tǒng),C是指引發(fā)當事人的情緒反應和行為結果。
2咨詢師和求助者雙方的責任、權利和義務
按照心理咨詢的流程和規(guī)定,咨詢師和求助者約定了雙方的責任、權利和義務。
3咨詢的時間與收費
咨詢時間:2014年11月30日、12月7日、12月14日、12月21日下午三點至四點,共四次。
咨詢收費:免費。
六、咨詢過程1第一次咨詢
時間:2014年11月30日下午三點至四點。
目的: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況,收集材料,對求助者進行SAS、SDS和SCL-90量表測評,建立咨詢關系。
方法:會談法。
咨詢師與求助者是平等的關系,不是醫(yī)生和病人之間的關系。咨詢師利用傾聽、共情、無條件接納、積極關注等會談技術,充分尊重求助者,給求助者創(chuàng)造一個安全、輕松、無壓力感、暢所欲言的環(huán)境。
過程:
(1)填寫咨詢登記表,介紹專業(yè)心理咨詢的一般知識,對求助者進行心理測評,說明咨詢中注意事項和規(guī)則,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況。
(2)與求助者交談,采用開放式提問和觀察肢體語言,收集其潛意識的深層次的資料,了解其兒時成長經歷,掌握其求助動機中改變現實的強烈程度。
2第二次咨詢
時間:2014年12月7日下午三點至四點。
目的:鞏固咨詢師與求助者之間的咨詢關系,在收集材料的基礎上對求助者的心理問題作出初步分析,雙方共同制訂心理咨詢的近期目標和長期目標,制訂具有可操作性的咨詢方案,介紹合理情緒療法,向求助者布置作業(yè)。
方法:會談法。
過程:
(1)共同制訂近期和長期咨詢目標,向求助者推薦并介紹合理情緒療法,特別是舉例介紹情緒ABC理論。
(2)針對求助者焦慮、脆弱、睡眠不佳等問題,向其傳授放松技巧。
(3)布置作業(yè):復習、理解合理情緒療法的原理,檢查自身是否存在不合理信念;如果有不合理信念,需要用哪些合理信念替代它們。
3第三次咨詢
時間:2014年12月14日下午三點至四點。
目的:在咨詢師的引導下,求助者領悟自身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并試圖建立起合理信念,布置作業(yè)。
方法:會談法。
過程:
(1)檢查作業(yè)完成情況。
(2)咨詢師通過傾聽、提問、質詢、講故事引導等方式,促使求助者感悟到自身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并引導其建立合理信念。
在咨詢師引導下,求助者基本領悟到了情緒ABC理論中,她自身的A、B、C的具體內容。
誘發(fā)因素A:新入職到職業(yè)院校工作,在擔任輔導員管理學生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難。
認知系統(tǒng)B:“高校是一個象牙塔,大學老師是很舒服的”“ 我是優(yōu)秀的,當輔導員管理學生不應該是這個樣子的”。
情緒反應和行為后果C:焦慮、敏感、脆弱、易沖動、失眠。
(3)布置作業(yè):復習自身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尋求合理信念,并試圖用合理信念代替不合理信念。
4第四次咨詢
時間:2014年12月21日下午三點至四點。
目的:檢驗求助者是否找出了不合理信念,是否尋求到了合理信念,并且用合理信念代替了不合理信念;詢問求助者的焦慮、脆弱、敏感等心理問題是否有所緩解,睡眠不良等軀體癥狀是否有所緩解;結束咨詢。
過程:
(1)咨詢師與求助者共同回憶上一次咨詢情況,主要是對照情緒ABC理論,理清求助者的ABC分別是什么。
(2)檢驗求助者是否提煉出合理化信念,并用它們代替了不合理信念。
提煉出的合理信念是:“大學老師有舒適的一面,也有壓力較大的一面”“優(yōu)秀的人也會有缺點,工作中也會有失敗”。
(3)咨詢師詢問求助者失眠癥狀是否緩解。
求助者反映,不像以前焦慮、敏感、緊張、脆弱、易沖動了,睡眠也基本恢復正常了。
(4)鞏固咨詢效果,請求助者復述合理化信念。
求助者表示,合理信念取代了不合理信念,對學生也能看到積極的一面了,盡量會把學到的情緒ABC理論應用到將來的生活中去。
(5)結束咨詢。
七、咨詢效果評估1心理測驗
咨詢后,對求助者再次做了SAS、SDS、SCL-90測驗,得分均在正常范圍內,咨詢效果顯著。
2求助者自述
“站在這山總是看到那山高,大學老師也有辛酸的一面,特別是職業(yè)院校老師,我現在基本搞懂了什么叫職業(yè)教育”“退一步,海闊天空,對學生的眼光變了,期望值降低了,我的負面情緒就消除了,緊張、焦慮就減輕了,也不再容易沖動了,與學生的關系自然就融洽了。是否被學生接納,與對學生的教育相比,前者更重要”“我只要放下自己追求完美和不能失敗的信念,只要接納真實的、不完美的自己,就沒有那么多的胡思亂想了,睡覺也就正常了”。
3咨詢師評估
通過咨詢師的觀察和詢問,求助者不再像以前焦慮、敏感、脆弱、易沖動,睡眠也恢復正常;對學生和對自己都更寬容,能接納不完美的人和事;促進了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基本實現了咨詢目標。
4周圍人士觀察
同事們反映,求助者變得穩(wěn)健、務實;學生們反映求助者不再像以前苛刻、易發(fā)火,能夠站在學生角度考慮問題,學生也越來越能夠理解求助者的良苦用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