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蓉
【摘要】語文老師幫助學生養(yǎng)成語文預習的習慣,并且以預習為支點來引導學生習得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對于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至關重要。低年級,老師可以借助《預習兒歌》,幫助學生初步體驗預習;到中高年級,預習清單可以督促孩子“完成”預習,然后更進一步,借助預習樣式“養(yǎng)成”預習習慣,提升預習能力。在從“完成”到“養(yǎng)成”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保持學生對預習的興趣,并且通過反饋不斷強化預習習慣的養(yǎng)成。
【關鍵詞】語文預習體驗預習樣式反饋
預習,是學生在正式學習前,自覺運用所學知識和能力,對一個新的認識對象進行了解、求疑和思考,并獲得知識、技能、態(tài)度與方法等全方位的準備過程。預習是新課程倡導的方式之一,它能促使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獲得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為終身學習奠基。早在2008年,我校就開展了對預習的研究。
周一貫老師認為,人生來就具有學習言語的天賦,每個生命都具有最深沉的母語情結(jié),語文教材在編排上具有“習得”條件,再加上漢字具有“意合性”,課文大多通俗易懂,學生可以習得十之八九。因此,語文的課前預習,有其可行性。周一貫老師還說,語文教學“高耗低效”的現(xiàn)狀,從一個方面正說明了學生“習得”的缺失。因此,幫助學生養(yǎng)成語文預習的習慣,并形成能力,有其必要性。
三個步驟
一、 預習兒歌——初步體驗
低年級學生天性愉悅歡快,與生俱來地對事物或問題充滿興趣,好奇、好問、好學,善于觀察、模仿、思考;低年級的課堂上,我們常見小臉通紅、小手林立。可以說,人之初,性好學,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順應兒童天性,我們從興趣入手,幫助學生樹立預習意識,養(yǎng)成預習習慣。在一年級下學期,開始利用課內(nèi)時間,指導學生按照《預習兒歌》的要求,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進行預習。幾次悉心指導之后,就放手讓學生回家自主預習。
課后生字認一認,文中生字圈一圈。
自然段落標一標,課文大聲讀一讀。
相關資料查一查,疑問之處畫一畫。
二、 預習清單——督促“完成”
到了中年級,學生對預習產(chǎn)生了一定的興趣,也初步具有了預習的意識,并且學到了一些最基本的預習方法。然而,學生的預習還遠遠沒有達到自主、自覺、自動。這時,我們覺得借助“外力”來幫助學生“完成”,尤其重要。我們主要借助預習清單,將學生的預習活動分解成具體的、操作性強的、易檢驗的細小步驟,來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提升學生的預習能力。我們利用集體備課等活動時間,系統(tǒng)學習《語文課程標準》,在此基礎上,深入鉆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難點,精心設計每課的預習清單,來指導學生的語文預習。
下面是蘇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北大荒的秋天》一課的預習清單:
《北大荒的秋天》預習清單
一、 我學字詞
1. 認真讀田字格里和綠線里的生字,讀3遍。
2. 我能讀準(注上拼音):
()()()()
轉(zhuǎn)眼間錦緞?chuàng)u鈴山嶺
3. 我發(fā)現(xiàn)這幾個字容易寫錯。
二、 我愛朗讀
1. 標好自然段序號。
2. 我認真讀了遍課文,能夠讀正確、讀流利了。
三、 我會思考
1. 課文寫了北大荒的、和。
2. 我發(fā)現(xiàn)第四自然段是結(jié)構,圍繞“”寫了、和。
3. 我找到了文中的比喻句(至少2句)。
(1)
把比作。
(2)
把比作。
(3)
把比作。
四、 我要模仿
1. 課文中出現(xiàn)了“名+顏色”的詞語,如橘黃、、、。我還能再寫幾個:。
2. 第四自然段那樣的句子,我也會寫(選做):
的玉米露出了滿口的大黃牙,就像在;的稻谷低下了頭,正;的蘋果掛滿了枝頭,。
五、 我還知道(選做)
北大荒在哪里?那里還有哪些物產(chǎn)?
不難看出,預習清單的形式比較活潑生動,內(nèi)容的設置,緊緊圍繞與教學內(nèi)容有關的全部知識:字詞讀寫的重、難點,課文的朗讀,典型詞句的積累和應用,篇章結(jié)構、構段方式的把握,以課文為例子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這樣的預習清單,傾注了老師不少的心血;這樣的預習清單,無時無刻不在引導學生進行獨立的思維活動。學生在預習清單的引領下,扎實、有效地開展預習活動,雖然目標更多地指向“完成”,但是我們認為,“完成”是“養(yǎng)成”的初級階段,是學生在老師的引領下,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一步步邁向“養(yǎng)成”的必由之路。
三、 預習樣式——引領“養(yǎng)成”
經(jīng)過一個學期強化訓練,學生預習的習慣逐漸鞏固,自主學習的能力也逐步提高,我們的語文課堂,也發(fā)生了可喜的改變。為此,我們開始引領學生逐步從“完成”過渡到“養(yǎng)成”。我們仔細翻閱、研究之前設計的預習清單,進行必要的討論和反思、整合和創(chuàng)新,遵循主體性原則、導學性原則、層次性原則、開放性原則、趣味性原則、實踐性原則,設計出了各年段的預習樣式。
下面是中年級的語文預習樣式:
中年級語文預習樣式
預習時間:年月日
預習內(nèi)容:
一、 生字新詞學一學:
1. 我能讀準文后生字,并能用鋼筆正確描紅;
2. 我能采用查字典詞典或聯(lián)系上下文等方法弄懂文中詞意。
二、 放開聲音讀一讀:
我讀了()遍課文,(家長、同學)評價我:
A. 很流利且有感情B. 很流利C. 比較流利D. 不流利
三、 靜下心來想一想:
課文每個自然段寫了什么?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四、 提起筆來畫一畫:
我畫出了()句,并能在旁邊寫一寫體會。
(溫馨提示:可以是描寫特別優(yōu)美、深有感觸或有特色的句子等)
五、 心中疑問提一提:
(溫馨提示:可以從課題、關鍵詞句、課文內(nèi)容、表達方式、標點符號等方面質(zhì)疑,在文中做好記號。)
六、 相關資料理一理(根據(jù)條件選做):
(溫馨提示:可以通過翻閱書本、上網(wǎng)搜索、詢問家長、聯(lián)系生活等,了解作者生平、寫作背景、文本鏈接等。)
七、 自主天地露一手(根據(jù)特長選做):
(溫馨提示:可以畫一畫、講一講、唱一唱、演一演、寫一寫等)
高年級語文預習基本樣式與中年級相似,只是根據(jù)不同的年段目標,第三、四題有所不同:
三、 靜下心來想一想:
1. 課文主要講了什么?是從哪幾方面來展開的?嘗試列個提綱。
2. 課文表達了怎樣的情感(或說明了怎樣的道理)?
3. 文章的表達方式有值得自己學習、借鑒的地方嗎?
四、 提起筆來寫一寫:
我做了()處批注。
(溫馨提示:可以圍繞描寫特別優(yōu)美、深有感觸、體現(xiàn)寫作特色的句段等)
如果說之前的預習清單,指導學生步步堅實地“完成”預習,那么,現(xiàn)在的預習樣式,則是一種粗線條彈性化的框架設計,引領學生放開手腳自主預習,最終實現(xiàn)“養(yǎng)成”的目的:習得良好的預習方法,形成自我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最終養(yǎng)成預習習慣。所以說,“完成”是一個在“外力”作用下的“量變”的過程;“養(yǎng)成”則是我們所追求的從“量變”到“質(zhì)變”的最高目標。
我們設計的預習樣式具有以下特點:
1. 以生為本,教給方法。學生可以通過哪些途徑來完成預習,需要哪些具體的方法?在預習樣式中都有較具體、可操作的指導。這樣,能始終保持學生的強烈情感和興趣,有利于結(jié)合學生的既有經(jīng)驗和調(diào)配其內(nèi)部的資源,來自主完成預習任務。學生獲得方法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我們注重讓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反復練習,間隔一段時間進行方法的強化,使學生在相同或相似的學習情景出現(xiàn)時熟練使用相應的方法解決問題。同時引導學生回顧自己的學習過程,進預習方法的交流總結(jié),取其合理因素,創(chuàng)生出適合自己的有效的預習方法,使預習真正成為學生自我的學習活動,從而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陶行知先生指出:“總的教育過程應為:① 以學生行動為主體,在教師之知的領導下,所進行的行與知之不斷聯(lián)鎖的過程;② 以學生行動為主體,同時以學生自身之知為領導所發(fā)展之行與知不斷聯(lián)鎖的過程;③ 教育目的之一便是從第一種過程慢慢地發(fā)展到第二種過程。這樣,才能在教育過程中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作用,逐步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我們以預習樣式為支點,注重對學生預習方法的日積月累式的指導。一方面繼續(xù)上好指導課,教給學生基本的方法;另一方面在平時的課堂上滲透學法指導,例如,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五路探討”法(體驗、看書、求師、訪友、思考)。同時,我們借鑒陶行知先生“小先生制”,組建學生“自主預習共同體”,經(jīng)常組織學生小組合作預習,既分享預習所得,更分享預習方法,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2. 難易適度,體現(xiàn)層次??紤]學生的學習時間,不能把學生埋在題海里,對預習失去興趣,也要避免增加家長、老師的負擔,因此我們慎重考慮,選擇應當完成并且大部分學生有一定能力完成的任務,安排到預習樣式中。
成功的真正含義是各自盡展?jié)撃?,人人?chuàng)造最好的自我。從使用的對象上來看,預習樣式的使用者是接受能力參差不齊的學生,它只是對學生自學起著導向作用,它是學生預習新課自學能力的不完全檢驗。因此,預習樣式中的第六、七題,是選做題,可以量力而行,或根據(jù)課文特點選做。
3. 形式豐富,手腦聯(lián)盟。我們努力加強預習內(nèi)容與學生生活的聯(lián)系,充分利用各種資源,使預習樣式的呈現(xiàn)形式豐富、多元、趣味,能最大限度地培養(yǎng)學生的預習興趣,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大限度地挖掘?qū)W生的學習潛能。
同時,在內(nèi)容設置時,我們努力創(chuàng)設實踐環(huán)節(jié),能聞的則讓學生嗅之,能摸的則讓學生觸之,能做的則讓學生動之,能畫的則讓學生繪之,真正讓學生“手腦聯(lián)盟”,全面提高學生種種自主學習能力。
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我們提倡學生人人準備一本預習本,為每一個學生印發(fā)預習樣式,讓學生貼在預習本的第一頁。每次的預習作業(yè),就讓學生在預習樣式的指導下完成。預習本是預習樣式的配套用本和必要補充,主要用來記錄老師布置的一兩道思考題,或者是粘貼、摘錄一些相關資料等。在具體的使用中,預習本呈現(xiàn)出越來越多的優(yōu)勢。
首先,凸顯文本特點。
針對每篇課文的文本特點不同,教師還會為預習樣式中的第三題“靜下心來想一想”設計一兩道思考題。學生可以把思考題記錄在預習本上。
【例】蘇教版四年級下冊《黃河的主人》:
(1) 課文中“黃河的主人”指的是。為什么說他是黃河的主人?請用直線畫出文中概括講明原因的句子。
(2) 課文除了描寫艄公,還描寫了、、等。想一想: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題(1)切中課文的重難點,將總領新課的教學,意在讓學生的關注點與新課教學的重難點“謀而合”,激起學生課堂上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題(2)切中文本的寫作特色,課前就引起學生的初步思考,為寫作方法的習得做鋪墊。
其次,尊重學生差異。
為了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預習,教師一般會提前1-2天布置預習任務。學生不必字字落實于筆頭,記錄在預習本上,只要在書上留下思考的痕跡即可。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每一個學生都是與眾不同的生命個體,都有自己獨有的個性與品格,都存在著必然的個體差異。我們尊重學生的個性和個體差異,不搞“一刀切”。我們鼓勵學優(yōu)生在完成基本預習任務的前提下,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一個或幾個預習題,運用自己喜歡或擅長的方式方法,進行深入探究。學優(yōu)生可以將自己富有個性的預習亮點記錄在預習本上。同時,一些有難度的預習題,我們允許學生出錯,也允許個別待優(yōu)生“開天窗”。這些富有個性的“深究題”“出錯題”和“天窗題”,正是教師把握學情、以學定教的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兩點思考
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習興趣是學生對學習對象的一種力求認識或趨近的傾向。這種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聯(lián)系著的。學習興趣是學習積極性中很現(xiàn)實、很活躍的心理成分,它在學習活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往往以自己的學習興趣為轉(zhuǎn)移。因此,在預習習慣培養(yǎng)過程中,我們牢記“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時時用心,處處用心,努力保持并不斷延續(xù)學生對預習的興趣。預習兒歌朗朗上口,預習清單異彩紛呈,預習樣式求同存異,從內(nèi)容到形式,盡量避免重復和單調(diào),機械和乏味。預習的方法,更是變化多端,除了傳統(tǒng)的讀一讀、寫一寫、圈一圈、畫一畫,更有唱一唱、演一演、折一折、找一找、上網(wǎng)查一查、采訪、詢問、觀察記錄等等。家長、小伙伴和老師對學生預習工作豐富多彩的評價方式,也是不錯的“保鮮劑”。
二、 反饋是不斷的強化
學生預習習慣的培養(yǎng)和能力的提升是個螺旋上升又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如果教師在學生完成預習后采取不聞不問的態(tài)度,學生的預習熱情必將會失去。所以,教師必須充分重視預習反饋環(huán)節(jié),不斷強化預習興趣的培養(yǎng)、習慣的養(yǎng)成和預習能力的提升。
(一) 人人評價,多元評價
教師,是學生預習的主要評價者,全面評價學生的預習工作,但絕對不是唯一評價者。我們提倡家長在孩子的預習過程中作出評價,重在評價預習的態(tài)度,因為學生大部分預習工作是在家庭中完成的。組內(nèi)(“自主預習共同體”)同學重在評價同伴的預習方法和預習成果。人人評價,多元評價,激發(fā)學生預習興趣,珍惜學生預習獲得的個性體驗,從而引發(fā)學生學習的內(nèi)驅(qū)力。
(二) 展示成果,以學定教
只要我們正確地看待兒童,尊重、贊賞他們,幫助、引導他們,兒童的發(fā)展?jié)摿κ蔷薮蟮?。所以,我們充分尊重學生的預習成果,利用新課之前的早讀課,或者是課堂教學的起始環(huán)節(jié),為他們創(chuàng)設分享預習成果的舞臺,表現(xiàn)自我、展示個性、體驗自己和他人成功的喜悅。更重要的是,教師把學生預習中的所得、所思、所疑,納入課堂教學,以學定教,這是對學生預習成果最大的尊重。這樣,課堂教學和課前預習勢必形成良性循環(huán)。
預習兒歌,帶給學生興致盎然的預習之初體驗;預習清單,督促和幫助學生“完成”預習;預習樣式和預習本,引領學生自主“養(yǎng)成”。預習三部曲,不僅展示了一種循序漸進的預習培養(yǎng)形式,更唱響了一種預習培養(yǎng)理念:語文預習,以興趣為抓手,以“完成”為手段,以“養(yǎng)成”為目的,以反饋為強化,給每個學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筆嘗試、動口表述的機會,給每個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主探索知識,自己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真心實意地把學生推到學習活動的主體地位。把學會預習作為學生必須養(yǎng)成的良好學習習慣來培養(yǎng),并且以預習為支點來引導學生習得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對于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 姚文蔚.行知教育論著百篇\[M\].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2005.
[2] 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 王東敏.課堂:從他組織走向自組織\[J\].江蘇教育·小學教學,2011(10).
[4] 朱連云.新課堂實驗:預學展示,助學評議\[J\].上海教育科研,2011(1).·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