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睿俊 尚俊芳 李俊謙
英漢表達差異研究報告
文/劉???尚俊芳 李俊謙
英漢互譯是中學生英語學習過程中必須掌握的能力之一,學生正是在英語漢語互譯中逐漸的了解英語的結(jié)構(gòu),掌握用語的思維習慣,從而學會用語。英語與漢語在表達上有很大的差異,中國人與西方人在表達上也存在著重大差異,而且這種差異確確在束縛著中國學生,使大家在表達時不能準確而簡潔地表達思想。
英美人思維方式是直線式,他們在遣詞造句謀篇上遵循著從一般(general)到具體(specific),從概括(summarize)到舉例(exemplify),從整體(whole)到個體(respective)原則。請看短文:Soccer is a difficult sport.①A player must be able to run steadily without rest.②Sometimes a player must hit the ball with his or her head.③Players must be willing to bang into and be banged into by others.④They must put up with aching feet and sore muscles.
上面這則短文中,主題句(main idea sentence)也就是文章中心是第一句,①②③④句是用來說明主題句。而在漢語中,我們習慣于先分后總,先說原因后說結(jié)果,即所謂“前因后果”,如果要表達相同意思,我們通常這樣說:足球運動員必須能不停地奔跑,有時得用頭頂球,撞別人或被別人撞,必須忍受雙腳和肌肉疼痛,所以說,足球運動是一項難度大運動。
一般來說,在單個句子中,英語句子也是先中心,也就是將主要思想、結(jié)果放在句首,放在主句里表達;而漢語正相反,一般為后中心,主要觀點、信息往往放在句末。如:He had to stay at home yesterday because he was ill.因為他病了,昨天他不得不呆在家里。Tragedies can be written in literature since there is tragedy in life. 生活中既然有悲劇,文學作品就可以寫悲劇。所以說,當我們使用英語表達時,就要按照英美人思維模式進行思考,也就是說要學會用英語進行思維,避免寫出中國式英語。
英語屬印歐語系,漢語屬漢藏語系,兩種語言相距甚遠,英語結(jié)構(gòu)緊湊,漢語結(jié)構(gòu)松散。語言學家以“竹節(jié)句法”來比喻英語句子,即英語句子是由斷不可缺各種連接詞銜接而成,宛如節(jié)節(jié)相連竹子;而漢語句子則被比喻為“流水句法”,所謂流水指少用乃至不用連接詞仍行文流暢。所以說,英語重形和,漢語重意和。英語句子中如果少了連接詞如or,but,if,so,because,when,although , in order that,so that,所要表達意思就支離破碎了,而漢語如沒連接詞,只從句子本身意思就可以把概念或關(guān)系表達清楚。如:Conquer the desires, or they will conquer you. 你如不能戰(zhàn)勝欲念,欲念將要戰(zhàn)勝你。An English man who could not speak Chinese was once travelling in China.一個英國人,不會說中國話,有一次在中國旅行。
請看下面一個英語長句以及其漢意。
It was on a Sunday evening, when he was lying in the orchard listening to a blackbird and composing a love poem, that he heard the gate swing to,and saw the girl coming running among the trees, with the red cheeked, stolid Joe in swift pursuit.一個星期日傍晚,他正躺在果園里,一面在聽畫眉鳥啁啾,一面在寫一首愛情詩,忽然聽得大門砰地關(guān)上,接著看見那姑娘從樹叢里奔出來,后面飛跟著那呆頭呆腦紅臉喬。
這是個英語強調(diào)句,其重心是:he heard the gate swing to and saw the girl coming running among the trees, 而when he was lying in the orchard listening to a blackbird and com posing a love poem.是一個時間狀語從句,這兩個句子通過it was……that……這個強調(diào)句型巧妙地合為一個復合長句,整個句子簡單明了,結(jié)構(gòu)緊湊,若用漢語表達則須分成好幾個短句。
英語重物稱,常常選擇不能施行動作或無生命詞語作主語,由于這些“無靈”物稱充當主語,使得被動句大興其道。在英語被動句里,不必強調(diào)動作施行者,就將其置于句尾由by連接;不必、不愿或不便言明動作施行者,就干脆將其省略。相對而言,漢語習慣于人稱化表達,主語常常是能施行動作或有生命物體,所以漢語中主動句多。請看例句:It has been known for a long time that there is a firs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eart and the liver.長期以來,大家知道心臟與肝臟關(guān)系是最主要。The famous hotel had been practically destroyed by the big fire.大火幾乎使這家有名旅館全部毀滅。They were given a hearty welcome.他們受到熱烈歡迎。
不同語言具有不同時態(tài),有語言甚至很少或沒有時態(tài),漢語基本上就是借助詞匯來表示各種時間和動作,漢語動詞除了只有“著”、“了”、“過”若干說法與英語進行時、完成時或過去時相對外,別無其他與英語相對應(yīng)時體形式;而英語不僅有時態(tài),而且種類繁多(共有16種時態(tài)),區(qū)分細微,習慣性強。英語就是通過這些固定語法手段將動作進行過程與狀況描繪得更準確更精細,有時甚至能表達說話人感情色彩。如:You're always asking me such questions! 你老是問我這樣問題!(用現(xiàn)在進行時表示厭煩)。I am now living in a very pleasant flat.我現(xiàn)在住在一間非常舒適公寓里。(用現(xiàn)在進行時表示滿意)。所以,傳遞同樣意思,英語只要選用合適時態(tài)就可以了,漢語則必須使用詞匯手段。又如:It has been noted that those who live, or have lived, in the shadow of death bring a mellow sweetness to everything they do.人們已經(jīng)注意到大凡受到死亡威脅人或是死里逃生人對于他們所干任何事總是興趣盎然。六、從詞匯方面講,英漢兩種語言也有很大差異。就詞組而言,英語中詞組或短語可謂林林總總,豐富多彩,有名詞短語、動詞短語、形容詞短語、介詞短語、分詞短語、不定式短語與獨立結(jié)構(gòu)等,它們語法功能不一而足,可作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與表語等。
語言形成與發(fā)展深受本國、本土、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等各方面影響,英語、漢語也不例外。英語中某些詞含義并不完全與漢語對等,比如lover這個詞,大多數(shù)中國人認為是“愛人”(丈夫或妻子),其實在西方lover指是情夫或情婦;再比如First Lady,在英美等國指是總統(tǒng)夫人或州長夫人,而在中國常會被誤解,認為是“原配夫人”,說不定還會有“二奶”、“三姨太”之類;又如intellectual這個詞,在英美等國其范圍較小,只包括大學教授等有較高學術(shù)地位人,不包括普通大學生,而多數(shù)中國人認為intellectual就是“知識分子”,而且漢語中知識分子所指范圍很廣,大學教師、中學教師、大學生、醫(yī)生、工程師、翻譯人員以及一切受過大學教育人都可以稱為知識分子。此外英語中許多詞常常一詞多義,它們所表達各個含義,分別與漢語中幾個不同詞或詞組相對應(yīng),所以,在用英文寫作時,一定要慎重地選詞用詞,以期貼切地表達思想。
將抽象變?yōu)榫唧w需要有深厚的英語和漢語功底,只有用心學習、反復實踐的人才能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以上是英譯漢所涉及的英漢兩種語言的主要區(qū)別,了解這些區(qū)別并在實踐中靈活運用相應(yīng)的翻譯技巧,就一定能攻克英譯漢這座堡壘。
指導老師:田萬林
(作者單位: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qū)東方紅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