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璇
摘要:隨著現階段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推進,對于小學生綜合能力尤其是漢語的聽說讀寫能力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在這樣的背景下,小學生如何通過有策略的訓練和練習,如何通過課堂和課后的綜合教學提升閱讀能力,這不僅是教育者需要考慮的問題,也是學界需要思考的問題。畢竟面對大量的語言文字,閱讀是最基本的能力,教師也該明確這一點,因而對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果的提升刻不容緩。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7-0056-01
閱讀教學作為一種綜合能力可以在提升總體語言水平的同時開拓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的視野,從而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因此,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果需要被提上日程,得到關注,并有所針對地進行探討。然而,盡管目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性被一再強調,但在實際的教學當中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授課形式傳統(tǒng)而呆板,學生接受度不高等問題。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能夠有的放矢地籌措計劃,發(fā)展有效的閱讀教學。
1.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通常是以教師為主體,采用課堂單向講授的模式進行教授,這種近似于"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不僅枯燥乏味,而且收效甚微,甚至會在長期的使用中打壓了學生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在具體的閱讀教學之中應當打破傳統(tǒng)觀念和傳統(tǒng)模式,確立起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覺主動地融入到語文閱讀的學習中來,學會思考,學會提問,學會分析,不斷提高語文綜合能力。當然,教師在這其中還要發(fā)揮答疑者和引導者的角色,在必要的時候強化知識點,講解難點和重點,有策略地在閱讀教學中不斷增長學生的知識面和眼界。
2.制造閱讀情境,調動學習熱情
現代化的學習提倡一種氛圍模式,語文教學也不例外。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之中,教師要明確每一篇文章都是包含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感情的,因而要采用一些可行的方式營造出良好的閱讀氛圍,帶動學生的閱讀情緒,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3.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促發(fā)學生思考
近年來的小學教育越來越注重對于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因而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同樣要有所針對地從教師方向為榜眼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同時鼓勵學生也積極提問,參與思考和討論,如此雙向學習,不僅達到了教學相長的作用,還深化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對于文章的理解能力。在嚴格控制課時的情況下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和探究,讓學生對于文章的理解和主旨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同時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踴躍發(fā)言的能力,以便將此種綜合能力應用于今后的其他科目學習中。
參考文獻:
[1] 王麗梅,張立云,趙玲玲.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初探[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