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晨璐
摘 要:馬致遠(yuǎn)的《漢宮秋》是元雜劇“四大悲劇”之一,以歷史上昭君出塞為題材,描寫了漢元帝與王昭君如泣如訴的愛情悲劇。王昭君擁有不俗的氣質(zhì)、不凡的個性,在特定的時代大背景下,大義凌然地犧牲小我,同時,勇敢地捍衛(wèi)著自己的人格,不屈地與命運做抗?fàn)?。在王昭君身上閃爍著女性獨立意志的光芒,是女性追求人格的典范。
關(guān)鍵詞:王昭君;愛情;婚姻;人格魅力
[中圖分類號]:J8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3--01
一、王昭君的愛情
漢元帝“獨掌乾坤,邊塞久盟”,以為“四海晏然,八方寧靜”。閑暇的皇帝覺得天下太平,頓感后宮寂寞。于是派畫師毛延壽遍行天下,廣選良家女入宮,圖形以進(jìn)。到成都秭歸縣,選中如下凡仙子的王昭君。心狠手辣,欺大壓小,諂佞奸貪的毛延壽,也被這等絕世的容顏打動。這個秭歸山鄉(xiāng),峽水纏繞、奇峰秀石,孕育出來的姑娘,如同神女瑤姬般,“朝飲木蘭之霞露,夕餐秋菊之落英。”難怪唐代白居易詩云“峨眉絕世不可尋,能使花羞在上林”。毛延壽考慮其是莊戶人家,只索黃金百兩,即可選為第一,榮華富貴,指日可待。王昭君卻不和其他人一樣,斷然拒絕了他的“美意”。她體恤貧寒的家境,再加上自己天生麗質(zhì),亦不需要通過賄賂來獲得榮華。這樣傲岸的個性,正直的品質(zhì),頗有幾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之意。
王昭君的無動于衷,甚至鄙夷不屑,讓毛延壽心生恨意。自古道:“唯小人與女子難養(yǎng)也”。毛延壽屬于前者,計上心來,點破美人圖。之后,王昭君別父母親人,乘官府龍頭雕花木船,經(jīng)香溪,兩岸已摘去果實的枝頭竟又含苞綻放,桃林綿延一片,入長江,逆漢水,越秦嶺,三個月后,終于到達(dá)京城,等待漢元帝的召見。然而王昭君的“貧賤不能移”換來的卻是幽幽冷客,凄凄涼夜。做了上陽宮人,卷起珠簾,可以望見昭陽宮,卻十年也未曾見到過她的君王,可望而不可即;聽得管弦音樂可以尋到皇帝車矯的影子,但自己又像站在天河的織女找不到木筏載著她去找牛郎,咫尺天涯。王昭君在寂寞無聊的夜晚,常彈幾曲琵琶,似乎是打發(fā)漫漫的長夜,排遣心中的孤寂,亦或抒發(fā)心中對父母家鄉(xiāng)的思念。劇本《漢宮秋》中用了“消遣”一詞,無奈之中又有幾分樂觀。后宮的艱難歲月逼瘋了數(shù)不盡的嬪妃、宮女,而昭君卻苦中作樂,處之泰然。
可是一切又仿佛是在冥冥之中就已注定。漢元帝從繁忙的政務(wù)中暫得空閑,深夜巡宮,昭君也恰巧又在彈琵琶消磨冷宮日子。漢元帝聞琵琶聲而來,心情喜悅,就連那紗籠內(nèi)的燭光也照射得格外明亮。一見昭君,漢元帝“驚艷了”。 “眉掃黛、鬢堆鴉、腰弄柳、臉舒霞,那昭陽到處難安插”、“回顧百萬,一笑千金”,他甚至說,若是越王勾踐在姑蘇臺見了昭君,西施和國家肯定都不要了!二人一見鐘情,漢元帝直呼:“江山千萬里,直尋到茅舍兩三家”,遂封昭君為明妃。貧寒人家的女兒,在古代社會里不懼奸邪,不畏坎坷,有主見有膽識地堅持著自己原則,把握著自己的命運,終于守得云開見月明,獲得了屬于自己的幸福。
二、王昭君的婚姻
明妃王昭君得到漢元帝寵愛,不僅將自己因拒絕賄賂毛延壽而被點破美人圖發(fā)入冷宮的遭遇娓娓道來,更是為家鄉(xiāng)父母求恩典。此刻的王昭君愛情甜蜜,十分幸福。漢元帝對她如癡如醉,“昵愛過甚,久不設(shè)朝?!币坏╇x開昭君,他就像宋玉悲秋一樣難受,更是禁受不住沾染在她身上的香氣。見王昭君哪里也是可愛至極,仿佛觀世音一樣的美,只是手中沒有柳枝,見一面都會增加壽命,這真是“五百年歡喜冤家”。看著對著鏡子自憐的昭君,就如月亮上的嫦娥仙子,在夢境中都一心一意要寵愛她。恐懼的毛延壽,害怕漢元帝追究責(zé)任,帶著美人圖,逃到匈奴,并獻(xiàn)予了呼韓邪單于。單于早有意與漢和親通好,見世間竟有如此女子,便向漢朝索要王昭君?!翱叵野偃f,款塞稱藩”的匈奴首領(lǐng)更是氣勢囂張的發(fā)出宣言,“若不肯于,不日南侵,江山難保。”一國之君的漢元帝,之前對于“四時雨露均,萬里河山秀。
王昭君自己并沒有選擇愛情和婚姻的權(quán)利,她嫁給的是一國之君,即使終身冷宮生活,她也沒有更好的選擇。她挑戰(zhàn)的是只愛錢財,不怕王法的小人毛延壽。她所在的漢朝是一個紙老虎般的朝廷,養(yǎng)軍千日,無軍應(yīng)對干戈興伐。她應(yīng)對的匈奴,有一個刻日南侵的軍隊。她自己是一個品性正直,大義凜然的弱女子。背井離鄉(xiāng),小人弄權(quán),奸賊當(dāng)?shù)?,埋沒深宮,皇帝無能,百官無用,命運撥弄,無論是毛延壽、皇帝、百官、呼韓邪單于,都是為自己的利益做打算,沒有一個人真正設(shè)身處地的考慮過王昭君。明妃和親,這是一對生死戀人的悲劇,也是政治的悲劇。堂堂一代帝王,竟無法留住自己的愛妃,這是一個人的愛情悲劇,也是漢民族無力反擊異族脅迫的悲劇。
王昭君自恃美貌,斷然拒賄;后宮冷夜,撫琵琶解憂;一朝得寵,念及父母;國家有難,自愿捐軀;未至匈奴,決然自殺。她的傲岸正直,不畏奸邪,她的孝順品質(zhì),她的忠君愛夫,她的大義凜然,她的無所畏懼,她的小我到大我,都詮釋了獨特的人格魅力。
參考文獻(xiàn):
[1]馬致遠(yuǎn),《漢宮秋》,張靜文注,《元雜劇愛情卷》,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年.
[2]袁行霈等,《中國文學(xué)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3]高益榮,《元雜劇的文化精神闡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5年.
[4]翁敏華,《中國十大古典名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5]國祥,《 <漢宮秋>從史卷到舞臺解讀王昭君》,《廈門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