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歷史語境下的翻譯偏離及其接受
      ——基于薛紹徽翻譯《八十日環(huán)游記》的研究

      2016-08-04 05:48:42劉立香集美大學外國語學院福建廈門361021
      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年2期
      關鍵詞:接受

      劉立香(集美大學外國語學院 福建廈門 361021)

      ?

      歷史語境下的翻譯偏離及其接受
      ——基于薛紹徽翻譯《八十日環(huán)游記》的研究

      劉立香
      (集美大學外國語學院福建廈門 361021)

      摘要晚清時期翻譯偏離現(xiàn)象異常普遍,薛紹徽的譯著《八十日環(huán)游記》也存在較多誤譯、改寫、刪除、添加等偏離原作之處,然而這些偏離并未阻礙譯作的成功,反而促成了譯作被讀者接受,是譯者有意選擇的翻譯策略。為什么譯者采用了偏離策略呢?通過考察譯作的語言特征和偏離現(xiàn)象,我們發(fā)現(xiàn):(1)翻譯偏離提升了譯作語言的音美、形美和意象美;(2)譯者通過偏離兼顧了多層次讀者的閱讀需求,尤其照顧了下層普通百姓的解碼能力;(3)譯者通過偏離發(fā)出了自己的聲音,彰顯了譯者學習西學和兼顧中學的矛盾心態(tài),反映了譯者堅持弘揚傳統(tǒng)中國文化的態(tài)度,尤其在女性角色問題上始終堅持舊的道德觀念和保守立場;(4)翻譯偏離是歷史語境的產(chǎn)物。

      關鍵詞薛紹徽譯著的翻譯偏離;歷史語境;接受

      目前,對翻譯偏離的理解有兩種:一是指翻譯過程中處理某語言內(nèi)部偏離常規(guī)的現(xiàn)象。相關研究關注語言的非常規(guī)現(xiàn)象在翻譯過程中的處理策略及原因。(祖利軍,2007)二是指譯本偏離原文的現(xiàn)象,即語際偏離現(xiàn)象。研究往往從理論層面解釋翻譯偏離的原因,如錢鐘書的“翻譯距離說”、賽義德“旅行理論”(高圣兵,辛紅娟,2010)。本文的翻譯偏離指語際偏離,主要考察20世紀初薛紹徽譯著的語際翻譯偏離現(xiàn)象。

      晚清時期翻譯偏離現(xiàn)象較為普遍,偏離程度也令人吃驚。林紓式的翻譯雖然偏離原文的程度較大,但其成功說明翻譯偏離不一定會導致翻譯失敗。正如祖利軍(2007:112)所說,“從圖里(Gideon Toury,1980:22-39)對翻譯的界定來看,只要原語譯成了目的語中可接受的語言,翻譯就是成功的。任何規(guī)約性的翻譯理論框框都被拋到九霄云外?!标悏叟砼c薛紹徽合譯的《八十日環(huán)游記》(由英語譯本轉(zhuǎn)譯而來)就是20世紀初一個典型的轉(zhuǎn)譯本,在當時產(chǎn)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不僅開啟了女性參與翻譯實踐的新篇章,而且還影響了中國科學小說的誕生,對這一譯本的翻譯偏離研究具有深刻的社會和歷史意義,對翻譯批評研究也具有重要啟示。

      因此,本研究以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的著作Le Tour du Monde en Quatre-vingts Jours及其英譯本(George Makepeace Towle,1873)和法譯漢文本(沙地,1979)為參照,對陳壽彭與薛紹徽合譯的《八十日環(huán)游記》(簡稱薛譯本)的翻譯偏離現(xiàn)象進行梳理和描述,通過以下個問題的回答:①譯著《八十日環(huán)游記》是否存在偏離原著之處?具體偏離類型有哪些?②譯者是否有意選擇了偏離?③翻譯偏離的原因有哪些?④薛紹徽的翻譯案例對譯者和翻譯批評有何啟示?結(jié)合譯本的歷史語境探討翻譯偏離現(xiàn)象為何能被讀者接受這一歷史事實。

      一、《八十日環(huán)游記》中的翻譯偏離現(xiàn)象

      我們把翻譯偏離分為三種:微觀的策略偏離、中觀的篇章結(jié)構(gòu)偏離和宏觀的文化偏離,通過對薛譯本全部三十七回中各種翻譯偏離進行標注、統(tǒng)計,得出表1。

      從偏離的方向看,誤譯造成的結(jié)果是負面的,可看作是負面偏離,其它類型則是正面的偏離。按照偏離程度看,重寫(原作意思完全改變)、改寫(原作意思部分改變)、歸化(原作意思有較大改變)、刪除(原作意思有一定改變)、添加(原作意思有一定改變)偏離程度依次降低。從頻次看,正面偏離強于負面偏離。

      各微觀層面的偏離類型中,誤譯有49處,涉及各個語言和文化層面:詞匯、短語、語法(主語)、句子意義、語氣、以及宗教和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其中句子層面(結(jié)構(gòu)復雜的從句)的意義誤譯較多,占到所有誤譯總數(shù)的46.94%。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譯者處理復雜從句的能力有限,并且對西方文化的了解不夠深入。

      添加是譯者最常用的翻譯偏離類型,共62處,占所有偏離類型的38.04%:用于題目內(nèi)容添加37處,修辭4處、描寫13處、強調(diào)2處、評論1處、譯者的解讀3處、漢語特色的文化現(xiàn)象2處等,其中添加描寫阿黛的地方有7處,占添加總數(shù)的11.29%??梢?,添加除了用于章節(jié)標題和細節(jié)描寫外,還用于強調(diào)和表達譯者的觀點。

      譯本中的改寫類型有內(nèi)容改寫、結(jié)構(gòu)改寫、語氣改寫、修辭改寫等,共23處,其中結(jié)構(gòu)改寫比例較大(占改寫總數(shù)的47.83%)。譯本形式上的改寫多于內(nèi)容上的改寫,尤其是敘述方式改動較大。

      刪除共11處,內(nèi)容包括詞匯3處、句子2處、對話2處、對英國人的評價2處、簡化1處、由于英文緣故而刪減1處。為了表達簡潔需要而刪減的多是詞匯、句子、對話、簡化等8處(72.73%),而考慮到中國讀者對法國人對英國人的評價不感興趣而刪減的是2處,英文刪減在先的是1處。

      重寫4處,跟原文完全不同,主要重寫福格與他人的關系以及他的心理描寫,目的是為了塑造一個良好的福格形象,。

      另外,譯者還用到了9種歸化策略,包括誤譯、改寫、添加等。譯本中的歸化現(xiàn)象主要表現(xiàn)為:人名本土化(如阿榮、阿黛);引入中國特色的鬼怪、時間、信仰、愛情觀、婚禮、傳統(tǒng)等以及對話式的敘述方式。

      表1 薛譯本翻譯偏離類型及其數(shù)量

      轉(zhuǎn)譯產(chǎn)生的誤譯有6處,跟其他偏離類型相比,英文轉(zhuǎn)譯造成的失誤較少。

      二、翻譯偏離原因分析

      根據(jù)譯者意識的參與程度,可把翻譯偏離分為有意識的翻譯偏離和無意識的翻譯偏離兩種。

      (一)無意識的翻譯偏離原因

      《八十日環(huán)游記》是陳壽彭口譯、薛紹徽筆述的合譯作品,陳壽彭:“通英文,1885年應聘為翻譯,隨兄陳季同出國,赴英、法,歷三年歸?!保ㄟB燕堂,2009:109)薛紹徽不懂英文,但是小有名氣的才女,漢語語言功底深厚,二人的合譯集合了二人的知識存儲和智慧。

      但是,從誤譯的表現(xiàn)看,譯者在處理復合句時錯誤較多,語法分析能力不夠高,并且對西方的政治、宗教等了解不夠深入,這些“硬傷”實際上不僅反映了譯者的英語水平不夠高,也反映了當時國家之間思想文化交流層面的欠缺。誤譯數(shù)量約占全部偏離類型的35.48%,但誤譯似乎與語篇混合成了一體,并未造成大范圍的前后矛盾,薛紹徽高超的寫作水平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誤譯的損害,滿足了讀者的閱讀需求。“只要這種偏離可以滿足更高一級的要求,就可以被視作合理的偏離。”(高圣兵,辛紅娟,2010:114)

      20世紀初中國翻譯人才奇缺,翻譯已經(jīng)被提升到救國救民的重要位置,因此,社會對譯者的基本素質(zhì)要求較低,并且讀者對譯作的期待也不是語言層面的忠實,而是獲取精神食糧,開闊眼界,學習知識。因此,當時著名的翻譯家如林紓、包天笑等雖然翻譯水平不高,譯作隨意性很大,增刪篡改很多,但“當時處于一個思想開放的時代,人們急欲了解西方,所以也能適合社會的需要?!保ㄟB燕堂,2009:114)薛的翻譯案例也支持了建構(gòu)主義的翻譯觀:“翻譯活動是一種人類文化間借助符號所進行的交流活動。在這一過程中不可能避免誤譯的產(chǎn)生?!保▍慰?、侯向群,2006:237)

      此外,從翻譯距離來看,薛譯本是英譯本轉(zhuǎn)譯而來的,轉(zhuǎn)譯的翻譯方式實際上加大了原作和譯作的距離。作者所要傳遞的信息必須經(jīng)過更多的曲折才到達讀者。一般情況下,信息要經(jīng)過三次“編碼——解碼”的過程,才能到達目的語讀者,如圖所示。

      表2 誤譯類型及其數(shù)量

      表3 添加類型及其數(shù)量

      表4 改寫類型及其數(shù)量

      轉(zhuǎn)譯最致命的問題是作品經(jīng)過中介語文本到轉(zhuǎn)譯本會發(fā)生“二度變形”(邸愛英,2007:59),英譯本的錯譯再度導致薛譯本的錯譯。但是由表1可見,轉(zhuǎn)譯不是造成翻譯偏離的主要原因。

      (二)有意識的翻譯偏離原因

      從薛譯本中的偏離類型看,有意識的偏離類型占大多數(shù)。為什么譯者采用了這么多的偏離手段呢?通過考察譯本及其歷史語境,我們發(fā)現(xiàn)譯作的翻譯偏離不是譯者隨意而為的,原因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為了增加譯作的語言美;二是為了滿足多層次讀者的需求;三是發(fā)出譯者自己的聲音;四是歷史語境的推動。

      1.翻譯偏離提升了譯作美感

      譯本之美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層面:音美、形美和意境美。譯者有意識地采用翻譯偏離手段(如添加、刪除、改寫等),目的之一是提升語言美。

      (1)音形美

      薛紹徽本人精通詩書,語言功底深厚,對語言要求很高。雖然譯本不太忠實,但的確是個“美人”,在細節(jié)描寫(占添加類型的20.97%)方面添加了較多的信息。即使跟現(xiàn)代其他譯本相比,薛譯本也同樣具有自己的風姿。僅舉一例說明:

      英文:But Passepartout was not to be found,and tears coursed down Aouda's cheeks.

      薛譯本:惟阿榮不見,阿黛已兩淚汪汪,梨窩欲濕矣。

      沙地譯本:只是路路通失蹤了,艾娥達夫人在為他流眼淚。

      以上例子描寫阿黛見阿榮失蹤的感受,薛譯本用了兩個四字格,形成了很強的節(jié)奏感,并且添加了隱喻“梨窩”,一個美人流淚的畫面呼之欲出。薛譯本行文簡潔,用詞貼切,描寫細致,讀起來朗朗上口,節(jié)奏感強,給人“美”的感受。

      (2)人物意象美

      在阿黛的描寫中,譯者添加了大量細節(jié),尤其是心理描寫,讓阿黛的形象更加鮮活,同時,突顯了中國人所認可的女性柔美、堅韌的一面。譯本中的阿黛略帶王公貴族小姐的矜持、多情、忠貞和堅韌。而阿榮則被塑造成了一個勇敢而又忠誠的仆人,符合當時中國人的等級觀念和審美標準。福格在譯本中成了福格老爺,具備中國老爺所有的尊貴、剛毅、大度、勇敢等君子品質(zhì)。譯者弱化了原著中福格性格怪異、事事要求精確的習慣,把人物變得更符合中國讀者的審美標準。

      2.翻譯偏離體現(xiàn)了多層次讀者的需要

      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必須考慮對象的解碼能力和潛在閱讀興趣。(Nida,1964)20世紀初的讀者群按照社會階層基本上可分為上層達官貴人、中層知識分子和商人、下層的普通百姓,其解碼能力參差不齊。譯者雖然屬于知識分子,但家境并不富裕,為了補貼家用,翻譯成了維持生計的一種方式,因此,為了盡可能地爭取讀者群,要特別照顧到中下層讀者的閱讀興趣和解碼能力。

      表5 刪除類型及其數(shù)量

      表6 20世紀初讀者群的需求及其在薛譯本中的反映

      那么,譯者是如何運用翻譯偏離手段來滿足讀者的需要呢?

      在宏觀層次,譯者采用了章回體小說形式翻譯英文,段落進行了大量合并,明顯偏離了英文的結(jié)構(gòu),這樣做主要是為了滿足下層讀者的需求。首先,20世紀初,讀者群體不僅包括達官貴人,也有平民百姓,而讀者群體的擴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讀者的閱讀水平,“演義體小說比較符合他們的閱讀水平,能滿足他們的閱讀興趣?!保ú虂喥?013:104)《八十日環(huán)游記》譯作題材就是采用了傳統(tǒng)的演義體章回體小說的形式,順應了普通讀者的閱讀期待和習慣。此外,作為科學小說的原著在當時中國還是非常新奇的題材,尚沒有人真正嘗試過這種文學創(chuàng)作,譯者顯然也沒有冒險嘗試直接引介原著的題材風格,而是采用了當時社會比較認可的章回體小說結(jié)構(gòu),這也跟讀者的閱讀心理有關。根據(jù)蔡亞平(2013)考證,“下層讀者喜讀傳統(tǒng)通俗小說,不喜翻譯小說”,這在徐念慈《余之小說觀》中可見一斑,“蓋譯編,則人名地名詰屈聱牙,不終篇而輟業(yè);近著,則滿紙新字,改良特別,欲索解而無由;轉(zhuǎn)不合舊小說之合其心理?!保ㄐ炷畲龋?003:431)可見,在新翻譯小說不受歡迎的情勢下,選擇讀者熟悉的章回體小說不失為一種積極的策略。

      在微觀層次,譯者采用添加、改寫、刪除等翻譯偏離策略,處理了英漢語言的詞匯和語法結(jié)構(gòu)差異、敘述方式差異、人物及其心理描寫等問題,對不符合當時讀者閱讀習慣的地方進行了修正。例如,譯者多次把人物內(nèi)心獨白改成對話,主要是怕讀者不適應獨白式的表達方式;譯者還添加了大量關于阿黛的細節(jié)描寫,突顯了阿黛外表美麗動人但內(nèi)心堅韌自守的節(jié)操;刪除了福格“怪癖”的生活習慣和要求“精確”的個性;改寫了故事結(jié)尾兩人之間的愛情表白。因為當時人們?nèi)匀黄毡榻邮鼙容^傳統(tǒng)的儒雅老爺形象、矜持順從的女性形象、比較保守的愛情婚姻觀念和以忠誠為基礎的奴仆等級制度等。這些對人物形象有意識的凸顯和修正,主要是為了迎合上層讀者的審美觀念。

      3.翻譯偏離發(fā)出了譯者的聲音

      譯者對人物形象和風俗習慣的修正(利用添加、改寫、刪除以及某些歸化策略)也折射出其自身的文化價值取向。例如,譯者對故事結(jié)尾進行了改寫,把“What had he brought back from this long and weary journey?Nothing,say you?Perhaps so;nothing but a charming woman,who,strange as it may appear,made him the happiest of men!”基本意思是:福格先生這次旅行“唯一的收獲是一個迷人的女人”,并且他因此成了世界上最幸福的男人,而譯文“安足以賭福格之局!安足以知福格之志!安足以得如仆如阿榮!有妻如阿黛耶!”添加了福格旅行的其他收獲,如賭局獲勝、福格志向、獲得仆人阿榮、妻子阿黛,這種并列關系實際上弱化了阿黛的作用,這也體現(xiàn)出譯者對當時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考慮。

      薛紹徽接受過傳統(tǒng)的封建道德規(guī)范,在自己的終身大事上也是嚴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翻譯過程中必然認識到西方式的愛情在中國當時的歷史語境中是難以接受的。當時社會封建道德規(guī)范是建立在男權(quán)主導的觀念之上的,很難接受“男人為了一個女人而環(huán)游世界”的行為??梢哉f,譯者改寫的部分迎合了上層讀者的審美取向和價值需求。

      這種對西方男女地位的價值觀念的改寫也反映出譯者學習西學與兼顧中學的矛盾心態(tài)?!巴砬遄g者和論者在譯介西洋小說時,一方面希望能引入一些對中國舊社會有沖擊的新思想,另一方面卻恐怕會破壞他們希望保留的傳統(tǒng)意識形態(tài),結(jié)果便會出現(xiàn)這種對原著的修改。”(王宏志,2013:176)《八十日環(huán)游記》譯者對原著的改寫正好印證了這一說法。雖然薛紹徽“欲讀西書”,希望開闊眼界,但對跟封建思想和傳統(tǒng)觀念有沖突的地方還是進行了改寫,表現(xiàn)出譯者并不茍同西方的這種愛情觀,尤其是在女性角色的問題上,似乎譯者一直希望女性要恪守傳統(tǒng)的角色和本分,不能改變男性主導的社會格局。這其實也反映了薛紹徽對西學的一貫態(tài)度。1898年,上?!杜畬W報》請薛紹徽主持辦報,薛紹徽為《女學報》撰寫了一篇序言,并撰《女德》、《女言》、《女工》、《女容》四頌,強調(diào)女學不應只學西學,還要兼顧傳統(tǒng)文化。這在一定程度也上說明,在面對中西思想沖突時,“薛紹徽的文化心態(tài)和文學創(chuàng)作卻折射出保守陣營的價值選擇”。(花宏艷2012:116-122)不管譯者是“非不能也,是不為也”,還是“非不為也,是不能也”,這種有意識的改譯體現(xiàn)了譯者的翻譯策略,也體現(xiàn)了譯者的文化立場和價值取向以及對讀者價值取向的判斷。

      4.翻譯偏離體現(xiàn)了歷史要求

      譯本的種種偏離都是譯者選擇的結(jié)果,而不管是宏觀上的文體選擇,還是微觀上的語言表達、人物形象塑造、價值觀念闡釋等,都體現(xiàn)出歷史的痕跡。從薛紹徽的翻譯個案,我們可以提取影響譯者選擇的歷史因素,見表7。

      在譯者決策的過程中,都有歷史因素的參與:翻譯開始前,譯者對整個歷史語境進行判斷,認可了小說地位提升、社會重寫作、林紓式翻譯盛行等做法,從而為譯本的種種偏離做了鋪墊;翻譯過程中,譯者對讀者閱讀水平和審美價值等進行判斷,在語言表達、小說敘事、人物塑造等方面盡可能地滿足各層次讀者的需求。尤其在處理中西文化沖突時,譯者通過添加、改寫、刪除等偏離手段表達了自己的價值觀念,發(fā)出了自己的聲音。從表7看出,譯中階段譯者不僅受到了譯前歷史因素的綜合影響,也考慮到了譯后的讀者因素。由于譯者的選擇順應了社會歷史語境的大趨勢,正確預測了讀者的閱讀需求,因而譯作完成后受到了當時社會的好評和讀者的接受??梢哉f,譯者的選擇較好地體現(xiàn)了歷史語境的要求。

      三、薛紹徽翻譯案例的啟示

      薛譯偏離了英文的結(jié)構(gòu)形式和部分內(nèi)容,卻順應了社會需要的大趨勢,滿足了目的語讀者的閱讀需求。用今天的翻譯標準看《八十日環(huán)游記》,似乎她已經(jīng)不能被讀者廣泛接受,但回到當時的歷史語境卻發(fā)現(xiàn),“晚清論者、譯者及讀者不但愿意原諒大刀闊斧的翻譯,甚至認同這是正確的翻譯方法?!保ㄍ鹾曛?,2013:158)薛紹徽的翻譯案例也給譯者和翻譯批評家?guī)砹艘欢ǖ膯⑹尽?/p>

      首先,薛紹徽的翻譯案例啟示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自主判斷能力。這種自主判斷能力要求譯者能夠?qū)τ绊懻麄€翻譯過程的社會因素進行正確判斷,并且能夠把判斷結(jié)果較為全面而清晰地融入翻譯過程中。譯者在翻譯開始前應考慮自身所在的社會語境,觀察其它社會主體、文本和環(huán)境的特點和需求,并適當預測未來讀者群體的需求,確定翻譯的基本原則,把這些文本外的因素跟文本表達結(jié)合起來。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可適當加入自己的觀點,表現(xiàn)出譯者自己的語言風格、價值取向等。譯者不必拘泥于原作中心的標準,處處忠實原作,而要根據(jù)翻譯語境做出正確的判斷。譯者的自主判斷決定了翻譯的成敗。因而在培養(yǎng)譯者能力時,譯者的自主判斷能力也應成為重點培養(yǎng)內(nèi)容之一。

      其次,薛紹徽的翻譯案例啟示翻譯批評須考慮譯本所在的歷史語境。在翻譯批評中,應該把實踐看作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可以突破原作中心論的圈子,不處處把原作作為評判依據(jù),把忠實原作看作追求目標,而要綜合考慮譯者、譯作所在的歷史語境,思考為何譯者做出了這種選擇。因為譯者的種種選擇不僅是譯者自己的選擇,而是“文化意識作用下社會潛在力量進行的選擇?!保ń锵?,2013:62)這些潛在的社會力量就是譯本產(chǎn)生的歷史語境,語境中的歷史主體、歷史文本、歷史環(huán)境都影響了譯者這個主體的選擇。因此,批評家不僅要考慮語言外因素對原語文本的影響(Reiss,2004:86),還要考慮譯本所在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考察哪些語言外因素影響了譯本的生成。

      表7 影響譯者選擇的歷史因素

      再次,在批評譯本或譯者時可采用翻譯過程的視角。從翻譯過程的視角看“譯者的決策是否體現(xiàn)了歷史語境的要求”,可以更為全面而清晰地描寫譯前、譯中、譯后都發(fā)生了什么,有哪些因素影響了譯者決策,譯者的決策是否滿足了歷史要求等。而我們的評判也會比較客觀公正。

      翻譯是一項極其復雜的社會交際活動,各個翻譯事件往往都帶有特定的時空特征,受特定歷史語境的制約。離開歷史語境,我們無法深刻地認識翻譯的社會交際本質(zhì),更無法透徹地理解偏離原文的作品何以受到讀者的青睞。描述翻譯背后的歷史語境,有助于我們揭示翻譯的歷史真實,解釋譯者選擇的動因。薛紹徽的翻譯案例開啟了我們探索翻譯歷史真實的旅程,但是路漫漫其修遠兮,譯者自身的藝術(shù)思想和文化態(tài)度怎樣深刻地影響了翻譯寫作,跟其它同時期的翻譯案例相比有何異同,譯者的社會地位是否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譯作接受等問題,還有待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蔡亞平.讀者與明清時期通俗小說創(chuàng)作、傳播的關系研究[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3.

      [2]陳壽彭.八十日環(huán)游記·序一[G]//施蟄存.中國近代文學大系(1840-1819)翻譯文學集(2).上海:上海書店,1990.

      [3]高圣兵,辛紅娟.零度翻譯與翻譯偏離[J].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0(1):114-119.

      [4]花宏艷.亂世中的田園想象——晚清女詩人薛紹徽及其隱逸詩詞[J].文苑人物,2012(5):116-122.

      [5]姜秋霞.文學翻譯與社會文化的相互關系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3.

      [6]連燕堂.二十世紀中國翻譯文學史(近代卷)[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9.

      [7]呂俊,侯向群.翻譯學——一個建構(gòu)主義的視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8]儒勒·凡爾納.八十日環(huán)游記[M].陳壽彭,薛紹徽,譯.上海:上海經(jīng)世文社,1900.

      [9]儒勒·凡爾納.八十天環(huán)游地球[M].沙地,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1979.

      [10]王宏志.翻譯與文學之間[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

      [11]徐念慈.余之小說觀[G]//朱一玄,劉毓忱.三國演義資料匯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431.

      [12]祖利軍.偏離與翻譯[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107-112.

      [13]Eugene A.Nid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J].Leiden,Netherlands;E.J.Brill,1964:156-71.

      [14]Jules Verne.1873.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y Days[EB/ OL].English translation by George Makepeace Towle.http://jv. gilead.org.il/pg/80day/(Accessed on October 5,2014).

      [15]Reiss,Katharina.Translation Criticism—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M].Translated by Erroll F.Rhodes,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16]Toury Gideon.In Search of a Theory of Translation[M].Je?rusalem:Academic Press,1980.

      [責任編輯:周曉艷]

      DOI:10.16249/j.cnki.1005-5738.2016.02.028

      中圖分類號I0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738(2016)02-196-007

      收稿日期:2016-02-20

      基金項目: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20世紀初至60年代閩籍女作家翻譯語言研究”(項目號:14YJC740052)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劉立香,女,漢族,山東無棣人,集美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語料庫翻譯、翻譯過程、雙語詞典翻譯研究。

      Translation Deviation and Its Reception in a Historical Context —A Case Study of Xue Shaohui’s Translation of 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y Days

      Liu Li-xi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Jimei University,Xiamen,F(xiàn)ujian,361021)

      Abstract:In the late Qing dynasty,translation deviation was very popular.Xue Shaohui’s Chinese translation of 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y Days is not completely faithful.There are wrong translations and even intentional re?visions in the translated work.But why it achieved instant success and was accepted by the readers in the begin?ning of 20th century?By examining the translated text and the historical context,it is found that translation devi?ation in the target text actually contributed to the success of the translation in several ways:first,translation devi?ation added the beauty of the translated language in the sound,form and images;second,the translation devia?tion fulfilled the needs of reader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especially the need of low-ranked people;third,through deviation,the translator expressed her own cultural values;and fourth,translation deviation was caused by the historical context.

      Key words:translation deviation in Xue Shaohui’s translated work;historical context;reception by the readers

      猜你喜歡
      接受
      生命里有門功課,名叫“接受”
      大學生接受小說文本的實用傾向及應對策略
      我們?yōu)槭裁丛絹碓侥堋敖邮堋奔影噙@件事?
      文學可以定義嗎?
      文藝爭鳴(2016年8期)2016-12-01 11:32:50
      略論劉勰對王粲詩賦的接受
      文教資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3:16:47
      中國當代文學海外翻譯出版與接受
      出版科學(2016年5期)2016-11-10 06:51:24
      從文化視角來看日語接受與表達
      求知導刊(2016年22期)2016-10-08 00:20:28
      略談朱光潛對陶淵明詩文的接受
      接受美學
      瑪麗·安·伊萬斯小說在中國的出版與接受
      出版廣角(2016年4期)2016-04-20 01:12:16
      祁连县| 南江县| 三原县| 东安县| 墨竹工卡县| 紫云| 定西市| 道孚县| 修水县| 中宁县| 新源县| 三明市| 北流市| 穆棱市| 融水| 米脂县| 新乐市| 类乌齐县| 吴江市| 武宣县| 马尔康县| 民乐县| 涞源县| 襄汾县| 青神县| 嘉义县| 文水县| 福海县| 林西县| 莆田市| 临西县| 梁山县| 黎城县| 财经| 清徐县| 东至县| 万州区| 二连浩特市| 门头沟区| 龙川县| 梅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