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利國
?
自擬??禃炗鷾Y(jié)合腧穴針刺治療眩暈臨床療效觀察
姜利國
(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大頭山中心衛(wèi)生院, 河北 圍場 068461)
【摘 要】目的:觀察自擬眩康暈愈湯結(jié)合腧穴針刺治療眩暈臨床療效并與其它方法治療進行療效對比。方法:治療組草藥結(jié)合針灸治療眩暈癥102例,對照組予鹽酸倍他司汀片(抗眩啶片)治療眩暈51例,兩組均5d一個療程,治療兩個療程。結(jié)果:治療組??禃炗鷾Y(jié)合腧穴針刺治療眩暈患者102例總有效率95%,對照組予鹽酸倍他司汀片(抗眩啶片)治療眩暈51例總有效率78.43%。結(jié)論:自擬眩康暈愈湯結(jié)合腧穴針刺治療眩暈療效滿意,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眩 暈; ??禃炗鷾?腧 穴; 針 刺
2014年10月至2015年7月,筆者采用自擬??禃炗鷾Y(jié)合腧穴針刺治療眩暈患者102例,對控制眩暈的發(fā)生、發(fā)展及康復具有較好療效,總結(jié)如下。
1.1 一般資料:全部153例均為本院中醫(yī)科門診患者,隨機按2:1比例分為治療組102例,對照組51例。治療組男60例,女,42例,年齡29~75歲,平均年齡56±0.2歲;病程1.5年至15年,平均5±0.8年。對照組男29例,女22例,年齡21~70歲,平均年齡53±0.1歲,病程0.5年至10年,平均4±0.2年。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資料方面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依據(jù):按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①頭暈目眩,視物旋轉(zhuǎn),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車船,甚則仆倒。②可伴惡心嘔吐,眼球震顫,耳鳴耳聾,汗出,面色蒼白等。③慢性起病逐漸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復發(fā)作。④測血壓,查血色素,紅細胞計數(shù)及心電圖,電測聽,腦干誘發(fā)電位,眼震電圖及頸椎X線攝片,經(jīng)顱多普勒等有助明確診斷。有條件做CT、磁共振檢查。⑤應注意除外腫瘤、嚴重血液病等。
1.3 治療方法:治療組:采用自擬??禃炗鷾Y(jié)合腧穴針刺治療。
1.3.1 自擬??禃炗鷾幬锝M成:枸杞子10~30g、川芎6~20g、葛根15~30g、石菖蒲6~15g、天麻6~15g。依據(jù)機體正氣強弱和所受邪氣性質(zhì)確定藥物劑量。草藥1劑/d,水煎2次,取汁250mL,分早、晚2次服,5劑為1療程。
1.3.2 針刺取穴:肝陽上亢型針刺行間、太溪;腎陽不足型針刺腎俞、百會;肝火上炎型針刺行間、少府;痰濁上蒙型針刺合谷、豐??;氣血不足型針刺足三里、三陰交;瘀血阻竅型針刺合谷、太沖、膈俞。針刺用毫針,1 次/d,虛證用補法,實證用泄法,得氣后取出針具,3次為1療程。針藥結(jié)合治療2個療程。
1.3.3 對照組:予鹽酸倍他司汀片,又名抗眩啶片(上?;氏箬F力藍天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H20113283)口服。每次8mg,3次/d,連服5d一療程。兩組在治療兩個療程結(jié)束進行療效觀察對比。
1.4 療效標準:以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為標準,治愈:癥狀、體征及有關實驗室檢查基本正常;好轉(zhuǎn):癥狀及體征減輕,實驗室檢查有改善;未愈:癥狀無改變。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兩個療程結(jié)束的療效對比,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在治療兩個療程的療效對比n(%)
通過以上對比,治療組療效顯著,治愈率55.8%,總有效率95%。對照組治愈率31.37%,總有效率78.43%,P<0.05,具有可比性。
眩暈是由于風、火、痰、虛、瘀引起[2],清竅失養(yǎng)所致?!端貑枴ぶ琳嬉笳摗氛J為:“諸風掉眩,皆屬于肝”,指出眩暈與肝臟的關系。張景岳在《內(nèi)經(jīng)》“上虛則?!钡睦碚摶A上,對下虛致眩做了詳盡論述,其《景岳全書·雜證謨·眩暈》中說:“頭眩雖屬上虛,然不能無涉于下。蓋上虛者,陽中之陽虛也;下虛者陰中之陽虛也”?!鹅`樞·海論》曰“髓海不足,則腦轉(zhuǎn)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視”。朱丹溪倡導痰火致眩學說,提出“無痰不作?!奔啊邦^眩,痰夾氣虛并火,治痰為主,挾補氣藥及降火藥”。王清任用通竅活血湯治療暈昏,并指出元氣既虛,血氣不暢也會致“瞀悶”。綜上可見眩暈病因為風、火、痰、虛、瘀,病位在腦,與肝脾腎關系密切[3]。治宜調(diào)肝理脾滋腎,補虛祛邪,針藥并用、標本同治。運用自擬眩康暈愈湯結(jié)合腧穴針刺治療。??禃炗鷾设坭阶?、川芎、石菖蒲、葛根、天麻組成。其中枸杞子甘,平。歸肝腎經(jīng)。補肝腎、益精血、調(diào)陰陽,為滋補肝腎、養(yǎng)血補精之良藥;川芎辛,溫。歸肝、膽、心包經(jīng)。為“血中之氣藥”,補血活血行氣,走而不守,善上行頭目顛頂;石菖蒲辛開苦泄溫通,芳香走竄,歸心胃經(jīng)。功善開竅寧神,善治痰濕蒙蔽清竅之頭暈嗜睡、健忘耳鳴;天麻甘平柔潤,作用平和,專入肝經(jīng)。息風止痙,平抑肝陽,祛風通絡。治多種原因之眩暈、頭痛,為止眩暈之良藥;葛根甘、辛、涼,祛風生津舒筋,能清透邪熱,亦可佐治它藥之熱。五藥針對眩暈所中邪氣和所系臟腑加減劑量,達到治療全面力專效著的效果。肝陽上亢型結(jié)合針刺腧穴行間、太溪。行間為肝經(jīng)滎穴,太溪為腎經(jīng)輸穴、原穴,二穴結(jié)合滋腎平肝;腎陽不足型結(jié)合針刺腎俞、百會。腎俞為腎之背俞穴,百會為督脈最高點,二穴結(jié)合能溫陽補腎;肝火上炎型結(jié)合針刺行間、少府。此二穴為肝經(jīng)、心經(jīng)之滎穴,清瀉心肝之火;痰濁上蒙型結(jié)合針刺合谷、豐隆理氣醒脾滌痰;氣血不足型結(jié)合針刺足三里、三陰交健脾和胃、補益氣血;瘀血阻竅型結(jié)合針刺合谷、太沖、膈俞理氣活血通經(jīng)。如此針藥合用、標本兼治,既能解決急癥時的危苦,也為中草藥治本治療提供了用力的時間。本方法通過內(nèi)服外針,雙管齊下,治療眩暈療效確切,安全可靠,方法簡便,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醫(yī)政司.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版社,2012.37.
[2] 唐建新.中醫(yī)藥治療眩暈的臨床體會[J].臨床合理用雜志,2012,05(15):88.
[3] 周路,邱全,賀啟榮.中醫(yī)藥治療后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的臨床應用近況[J].廣西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5,18(1):59~60.
【文章編號】1006-6233(2016)07-1215-03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6233.2016.07.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