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軍,臧文舉,李 瓊
(鄭州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五病區(qū),河南 鄭州 450000)
?
補腎養(yǎng)血止顫方聯(lián)合鹽酸普拉克索片治療帕金森病30例
張志軍,臧文舉,李瓊
(鄭州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五病區(qū),河南 鄭州 450000)
目的:觀察自擬補腎養(yǎng)血止顫方聯(lián)合鹽酸普拉克索片治療帕金森病的臨床療效,以及對血清白細胞介素-17水平的影響。方法:將60例帕金森病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口服鹽酸普拉克索片,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服補腎養(yǎng)血止顫方(天麻、鉤藤、石決明、白芍、龍骨、牡蠣、熟地黃、山茱萸、制何首烏、當歸、雞血藤、川芎、黨參、全蝎、甘草)。兩組均以1個月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后判定療效。結果:治療組明顯改善8例,改善13例,稍有好轉6例,無效3例,有效率為90.00%;對照組明顯改善3例,改善7例,稍有好轉14例,無效6例,有效率為80.00%。兩組對比,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結論:補腎養(yǎng)血止顫方聯(lián)合鹽酸普拉克索片治療帕金森病有較好療效,其作用途徑可能是通過干預T淋巴細胞介導的特異性免疫反應,減少了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的丟失、死亡來實現(xiàn)的。
帕金森病/中西醫(yī)結合療法;補腎養(yǎng)血止顫方/治療應用;鹽酸普拉克索片/治療應用;IL-17;臨床療效
帕金森病是以肢體震顫、肌肉僵直、運動緩慢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疾病。該病在中國的發(fā)病率逐年增高,2014年達到16%[1]。單純西藥治療帕金森病有易復發(fā)、副作用大等弊端,而中醫(yī)藥治療該病已彰顯出優(yōu)勢,并逐漸得到認可。2013年 6月—2015年6月,筆者采用自擬補腎養(yǎng)血止顫方聯(lián)合鹽酸普拉克索片治療帕金森病30例,總結報道如下。
選擇本院神經內科門診及住院的帕金森病患者6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齡平均(63.18±5.09)歲;病程平均(8.80±1.23)個月;伴發(fā)高血壓病12例,冠心病10例,腦血管病后遺癥15例。對照組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平均(62.92±5.18)歲;病程平均(8.69±1.30)個月;伴發(fā)高血壓病11例,冠心病12例,腦血管病后遺癥13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yī)診斷按照《帕金森病的診斷》[2]中帕金森病的診斷標準。中醫(yī)診斷按照《中醫(yī)老年顫證診斷和療效評定標準》[3]。
對照組口服鹽酸普拉克索片(由德國勃林格殷格翰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20917,0.25 mg/粒),起始劑量0.125 mg/次、3次/d,1周后改為0.25 mg/次、3次/d。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服補腎養(yǎng)血止顫方,藥物組成:天麻 15 g,鉤藤 30 g,石決明30 g,白芍 30 g,龍骨 30 g,牡蠣 30 g,熟地黃20 g,山茱萸20 g,制何首烏30 g,當歸30 g,雞血藤30 g,川芎30 g,黨參10 g,全蝎3 g,甘草6 g。1劑/d,水煎,分3次口服。
兩組均以1個月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后判定療效。
①臨床療效;②治療前、后帕金森病癥量表(UPDRS)評分、Webster評分,參照文獻[4]標準;③血 清白細胞介素-17(IL-17)水平,采用雙抗體夾心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試劑盒由上海活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嚴格按試劑盒說明書操作,分別于治療前、后各測定1次。
以UPDRS評分減分率[4]判定療效。UPDRS評分減分率=(治療前評分-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100%。明顯改善:UPDRS評分減分率>50%。改善: UPDRS評分減分率≥20%~≤50%。稍有好轉:UPDRS評分減分率≥1%~<20%。無效:UPDRS評分減分率為0。
7.1兩組療效對比
見表1。兩組對比,經Ridit分析,u=2.63,P<0.01,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療效對比
7.2兩組治療前后UPDRS評分、Webster評分對比
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UPDRS評分、Webster評分對比 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P<0.01。
7.3兩組治療前后血清IL-17水平對比
見表3。
表3兩組治療前后血清IL-17水平對比
組 別例數時間IL-17治療組30治療前9.23±2.06治療后5.01±1.08**##對照組30治療前9.35±2.19治療后6.90±1.86**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P<0.01。
帕金森病屬中醫(yī)學“顫證”范疇,乃本虛標實之證。腎藏精,主骨生髓通腦;肝藏血,主筋而喜條達。明代孫一奎在《赤水玄珠》指出顫證“乃木火上盛,腎陰不充,下虛上實,實為痰火,虛則腎虛”,明確闡述了肝腎陰虛為本病的發(fā)病基礎。因此,補益肝腎為本病治療之根本?!端貑枴ぶ琳嬉笳摗吩唬骸爸T風掉眩,皆屬于肝?!闭痤潪楸静〉闹饕R床癥狀。因肝腎陰虛、水不涵木導致肝風內動、筋脈失養(yǎng)而發(fā)震顫諸癥,所以肝風內動是本病發(fā)病之標,平肝息風止顫是本病的基本治療原則。皮肉筋脈失卻氣血濡養(yǎng)而發(fā)震顫是本病重要發(fā)病原因,故補氣養(yǎng)血活血是本病的重要治療方面。補腎養(yǎng)血止顫方中天麻、鉤藤為君藥,平肝潛陽,息風止顫。熟地黃、山茱萸、制何首烏補腎養(yǎng)血益精;石決明鎮(zhèn)肝息風,平肝潛陽;龍骨、牡蠣滋陰潛陽息風;白芍養(yǎng)陰柔肝息風。以上共為臣藥。佐全蝎搜風活血,當歸養(yǎng)血活血,川芎活血行氣,黨參補氣養(yǎng)血,雞血藤養(yǎng)血活血。甘草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補腎養(yǎng)陰、平肝息風、養(yǎng)血活血之效。
T淋巴細胞介導的特異性免疫反應是帕金森病發(fā)病的重要機制,Th17是輔助性T淋巴細胞的新成員,其產生的特異性免疫反應參與并加速了帕金森病黑質多巴胺(DA)能神經元的丟失、變性、死亡。IL-17是由新型效應Th17細胞分泌的特異性效應因子。隨著病情加重,Th17細胞數量逐漸增多,使IL-17的分泌、釋放增加,并通過特異性免疫應答繼續(xù)加重DA能神經元的死亡及丟失。研究[5]表明:帕金森病患者血清IL-17水平顯著高于正常患者水平,且與UPDRSIII評分呈正相關。血清IL-17水平可以作為衡量帕金森病患者DA能神經元損傷程度、病情輕重的一個重要指標,也可以作為評價治療效果的重要指標。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P<0.01);兩組均能顯著降低UPDRS評分、Webster評分,且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1);兩組均能顯著降低血清IL-17水平,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1)。此表明:補腎養(yǎng)血止顫方聯(lián)合鹽酸普拉克索片治療帕金森病有較好療效,其作用途徑可能是通過干預T淋巴細胞介導的特異性免疫反應,減少了黑質DA能神經元的丟失、死亡來實現(xiàn)的。
[1]高振,崔巖,王建奪.帕金森癥致病機理分析及預警基因篩查研究進展[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2,39(4):961-964.
[2]張振馨.帕金森病的診斷[J].中華神經科雜志,2006,39(6):408-409.
[3]隆呈祥.中醫(yī)老年顫證診斷和療效評定標準[J].北京中醫(yī)學院學報,1992,15(4):39-41.
[4]王君勝,湯學宇,周國和.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對帕金森病患者生存質量的療效觀察[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1,3(14):19-20
[5]朱瑜齡,牛平,曹恒恩,等.帕金森病患者血清IL-17水平測定及意義[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11,28(12):1119-1120.
(編輯顏冬)
2016-01-19;修回日期:2016-04-25
1001-6910(2016)07-0014-03
R742.5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6.07.07
·臨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