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的攻擊性行為不受人歡迎。教師可采用環(huán)境引導法、榜樣示范法、技能學習法、移情體驗法、家園合作法、合理宣泄法、及時“隔離”法等教育策略進行矯正。攻擊性行為是指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有意損害他人的行為。孩子從家庭到幼兒園,投入集體生活中,在與同伴的交往、與環(huán)境的互動中會出現許多矛盾、許多沖突,攻擊性行為就是幼兒常用于解決矛盾的行為方式。在幼兒園,幼兒的攻擊性行為主要表現為幼兒最初用身體動作的方式和同伴發(fā)生摩擦,如推、拉、踢、抓、咬等;隨著年齡的增長,到了中班,逐漸開始用語言攻擊對方,如“討厭你”“煩人”,或是召集其他小朋友結成小團隊,孤立對方,如“我們不和你玩”等。
關鍵詞:幼兒;攻擊性行為;成因;危害;教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6-03-22
作者簡介:謝忠莉(1977—),女,四川資陽人,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幼兒教育。
一、形成攻擊性行為的主要原因
1.認知與行為的脫節(jié)
人們通過社會性行為來實現與他人的相互交往,這種社會性行為根據其動機和目的可以分成親社會行為和反社會行為。攻擊性行為和親社會行為是背道而馳的,當認知和行為一致時,幼兒就較多地表現為親社會行為,如同情、關心、分享、合作、幫助等。當認知和行為不一致時,幼兒就表現出攻擊性行為。如在游戲前,教師介紹玩法和規(guī)則后,大家都知道要團結友愛,互相謙讓,爭做乖娃娃;但在游戲過程中總有一些人相互爭搶玩具,而發(fā)生問題后老師來處理解決時,搶玩具的幼兒又連忙向同伴道歉、認錯。這充分證明了幼兒在認知和行為上脫節(jié)。
2.缺失交往技能或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幼兒由于受到自身發(fā)展水平的限制,缺乏交往技能和語言交流的能力,這就使得他們在遇到問題時只能簡單地用“武力”來解決。比如有些幼兒看到別的小朋友帶有趣的玩具到幼兒園來玩,他就心癢癢很想看看玩玩,可是又不知道通過怎樣的交往技能使對方愿意跟他一起分享。在這樣的情境下,他們急切的心情往往導致行為失當,就會與別的小朋友之間產生矛盾,出現以強占手段為目的的攻擊性行為。再比如由于現在幼兒園班級人數較多,有些幼兒在情感上受到老師的忽視,為了得到老師的關注,他們便通過攻擊別的幼兒以引起老師注意。
3.家庭中的不良影響
不正確的教養(yǎng)方式也是導致幼兒出現攻擊性行為的一個主要原因。有的家長教育方式簡單粗暴,當孩子犯錯時或未達到大人的要求時,家長缺乏耐心,采用體罰、訓斥甚至暴力對待孩子。常言道,“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可是這樣的父母卻會起到反面的示范作用,孩子就有可能受其影響,在與同伴交往中發(fā)生摩擦或沖突時采取這些不良的手段來解決問題,制造矛盾。并且有的家長在潛意識里覺得自己孩子強勢一些好,免得受人欺負,就會對孩子出現的攻擊性行為采取默許態(tài)度,這也在無形之中助長了幼兒的不良行為。
二、攻擊性行為產生的不良后果
1.影響正常的日常活動和教學活動
如某幼兒正在興致勃勃地用積木搭高樓,突然一個有攻擊性行為的幼兒過來推倒樓房,從而使雙方之間產生矛盾、糾紛……這一類突發(fā)事件使得正常的日?;顒蛹敖虒W活動不得不停止;同伴間不時告狀,也使得教師需要花很大精力疲于解決一些不該發(fā)生的事情,阻礙計劃中幼兒發(fā)展課程的有效開展。
2.造成同伴間關系緊張
具有攻擊性行為的幼兒有時只用“武力”來解決同伴間的矛盾,經過多次教育仍然不改,其他小朋友自然會疏遠他、孤立他,不愿意和他玩。而這些要攻擊別人的孩子由于沒有朋友,就會覺得很孤單,就會主動出擊去找朋友玩;但因為不會正確交往,他們往往采用強拉強搶等不妥的方式,期間又會與同伴發(fā)生矛盾,從而形成惡性循環(huán)。
3.容易產生自暴自棄心理
最為嚴重的后果是某些攻擊性行為強的幼兒由于不合群,身邊的小朋友會疏遠、冷落他們,被群體排斥和拒絕會導致這些幼兒不合群,加之由于搗亂常常受到老師批評和懲罰,慢慢地會產生自暴自棄的心理,想著自己是“壞孩子”反正不受人喜歡,就故意搞破壞、搗亂,以引起別人的注意。這種不良現象有可能伴隨著幼兒的成長而愈來愈嚴重,甚至產生反社會傾向,對成人以后進入社會與人正常交往都是非常有害和令人焦慮的。
三、改進幼兒攻擊性行為的策略
兒童具有攻擊性行為后,該行為以表象的形式存儲在頭腦中,并重新整合成一種反應模式。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經由特定的內外因素的啟動或激發(fā),實際的攻擊行為才能發(fā)生。兒童年齡小,大多數攻擊性行為發(fā)生在爭搶玩具等一些為達到自己的目的的情況下。鑒于上述特點,教師在設置環(huán)境時,應給兒童創(chuàng)設一個盡量避免沖突的空間;還可在環(huán)境中張貼有關文明謙讓、友愛的圖片給孩子以潛移默化的影響;活動時提供數量充足的玩具,以減少兒童彼此爭搶玩具的矛盾沖突;設置的活動區(qū)域應稍有間隔,防止兒童因空間過分擁擠,引起無意的碰撞而造成摩擦……此外,教師還要努力營造一個寬松、民主的心理環(huán)境,常給孩子以微笑,少一些責罵,以減少幼兒的敵對情緒;多一些鼓勵,樹立信心,以情感人;讓問題兒童能愉快地接受老師、同伴的建議,從而形成正向情緒和經驗,善待他人。尤其是對待那些用犯錯行為來引起教師關注的幼兒更要多給予關愛,告訴他們用這種方式來引起老師關注是不對的。
這是從觀察學習角度提出的控制兒童攻擊行為的一個策略。在幼兒的生活周圍,榜樣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發(fā)生在幼兒身邊的,也可以是文藝作品中的;可以是同伴的榜樣,也可以是成人的榜樣。在幼兒園,教師要求幼兒做到的自己必須以身作則,為幼兒樹立一個正面的榜樣;在家庭中要求家長提升修養(yǎng),做幼兒的表率,盡量給孩子創(chuàng)設一個和諧溫馨的環(huán)境,禁止用暴力等粗暴的手段來對待家人或解決問題,并要求家長有選擇地讓孩子看一些寓教于樂的影視節(jié)目,避免武打、兇殺等暴力影視作品,以凈化幼兒生活環(huán)境。
有些幼兒可能由于害怕懲罰而強行壓制自己的攻擊意向,長此以往,會產生過分焦慮,影響心理健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允許幼兒采取合理的方式進行心理宣泄,以取代攻擊行為。如有的幼兒在玩黏土游戲時,拼命地擠壓、摔打黏土;有的幼兒在模仿戰(zhàn)斗場面時相互間“打打殺殺”……這些行為都有利于幼兒把平常的不良情緒通過這種“破壞性”游戲釋放出來,從而維持心理平衡。并且,我們還要根據不同幼兒的不同特點組織不同的游戲來滿足他們的正常要求。比如針對好問、好探索的幼兒,應啟發(fā)他們開動腦筋,通過比一比、看一看、做一做,一步步引導幼兒去尋找答案,把幼稚的好奇心、求知態(tài)度變成發(fā)展智力的動力;對于喜歡奔跑的幼兒,可以組織他們踢足球、練武術、賽跑等;對于喜歡叫嚷的幼兒,可讓他們朗讀、表演等。此外,教師還可以給幼兒傳授改善自己情緒的“秘密法寶”,如大聲喊叫、歌唱、想自己開心的事情、玩自己感興趣的游戲等,通過這些活動來轉移注意力,緩解不良情緒。
從以上觀察和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是可以矯正的,教師要通過各種渠道各種方法對孩子進行耐心細致的說服教育和正面引導,使幼兒從小建立正確的行為意識和初步的法律意識,使每一個孩子都成為符合社會要求的、身心健康發(fā)展的社會成員。
參考文獻:
[1]黃小蓮.攻擊與被攻擊幼兒教育策略淺釋[J].學前教育研究,2006, (6).
[2]李 丹.兒童發(fā)展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