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艷
摘 要: 重點段不但能獨立表達完整的意思,而且有自己的層次結構,因而它具備了“篇”的基本特征,是篇的雛形。因此,抓住重點段進行扎扎實實的訓練,不僅可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而且可以為學生“攻篇”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 語文教學 整體把握 理清結構 積累語言 讀寫遷移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寫道:“積句而成章,積章而篇?!闭?,就是我們今天說的“段”。段篇幅短小,但它下聯(lián)詞句,上掛篇章,是構成篇的基本單位。篇的結構與段的結構基本相似,段的把握能力越強,篇的控制能力越強。對于小學生來說,尤其是中年級,掌握段的規(guī)律最重要。
一篇課文包含若干個段落,它們在課文中所起的作用不一樣,其中,有些段落最能表達主要內容,體現(xiàn)中心思想,我們稱之為重點段。重點段表現(xiàn)力強,是課文的支撐點,有的具有“牽一發(fā)動全身”的“通篇”效能,因此,抓住重點段教學,可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如何教學重點段?下面我談談看法。
一、初讀,整體把握
圍繞全文中心思想表達一個相對完整的意思,是重點段的基本特征。讀懂并理解它的意思,通常采用先理解后分層再概括的方法。
理解。即理解句與句之間的聯(lián)系。重點段句與句之間的聯(lián)系,常見的有按事情發(fā)展緊密聯(lián)系;先總后分或先分后總聯(lián)系;并列聯(lián)系、轉折、因果聯(lián)系等。
分層。分層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句與句之間的聯(lián)系。中年級學生理解句與句之間的聯(lián)系存在一定困難,用符號標志,可以化難為易。如①―②|③||④||⑤||⑥。表示①與②是總寫,③④⑤⑥是分寫,它們之間是并列關系。其他關系可依此類推。
概括。概括大意常用的方法有:
1.摘句法。在段首、段中或段尾中,摘取最能概括段的主要內容的中心句、重點句和過渡句。
2.連詞法。有的段落沒有中心句、重點句和過渡句,但出現(xiàn)一些能表現(xiàn)段的主要內容的詞語。連詞法就是連接重點詞語歸納段意的方法。
3.合并法。就是把一段的幾層意思合并起來進行概括。如《桂林山水》的第二段第一句用“大?!?、“西湖”相比,突出漓江的“水”;接著分別寫漓江水的特點:靜、清、綠;最后一句進一步強調漓江水“靜”的特點??珊喜⒊桑簩懤旖撵o、清、綠。
4.標題法。用小標題的方式進行概括。如《小英雄雨來》可把這部中篇小說概括為六個小標題。
理解、分層、概括是整體把握重點段主要內容的有效方法。學生掌握學習重點段方法,對讀篇乃是長篇具有重要的啟迪作用。
二、細讀,理清結構
葉圣陶先生指出:“凡是學習語言文字如不著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內容上尋求結果是勞力多而收獲少?!薄皯巧蛛y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攝取。”理清結構是幫助學生解決重點段“怎樣寫”的問題,是為寫片段提供“章法”的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因此,教師要抓住對寫法有啟示的片段引導學生仔細地讀,理解其內容,理清其結構,逐步掌握一些常用的構段方式。例如:
1.總分法(包括總分總、分總)。這是記敘文中常見的一種寫法。如四年級上冊13課《白鵝》中第四段是典型的總分關系段。第一句總寫“鵝的步態(tài),更是傲慢了”。后面幾句都是圍繞這一中心而寫。
2.并列式。幾句話或幾層意思是并排平列的,多用于介紹幾種不同的事物,或從不同方面介紹一種事物。如《美麗的小興安嶺》第四段共四句話,第一句寫夏天小興安嶺森林的特點,以下三句按時間順序和事物間的聯(lián)系展開,全段從不同角度描寫夏天小興安嶺美麗的風景。
3.承接式。即按照事情發(fā)展的先后順序連句成段。
4.因果式。《富饒的西沙群島》第二自然段就采用了這種寫法,這種構段方式有先表因后表果和先表果后表因的形式等。
唐彪說過:“多讀乃借人之功夫?!边@里的“功夫”指別人的寫作方法。學習重點段,教師要注意從寫段的目的出發(fā),一步一步引導學生分析重點段,總結出構段的規(guī)律及方法,讓學生在習作最初階段依“法”而行,為以后逐漸進行“文無定法”的習作打下基礎。
三、賞讀,積累語言
著名特級教師朱敬本說:“學習語文必須有足夠的‘積累,這是不容忽視的規(guī)律;但是,‘積累是為了‘用。”積累語言材料是小學閱讀教學一項重要的任務。品詞析句是積累語言最有效的方法。教學中,教師要精選值得進行語言訓練、值得積累語言的精彩片段,引導學生品味、推敲和鑒賞,讓學生從中吸取語言養(yǎng)料。指導學生品詞析句最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換詞比較。
一是刪減飾語。把刪去修飾語的句子與原句比較,體會修飾語獨特的表達作用。如《蝙蝠和雷達》中這句:“科學家經過反復研究,終于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里飛行的秘密。”把“終于”抽出品讀便明白,科學家的研究付出了艱辛的勞動,經歷了漫長的時間,研究成果來之不易,體現(xiàn)了科學家鍥而不舍、堅韌不拔的精神。用“終于”修飾限制,表意極為嚴密。
二是替換詞語。把原句中的詞換用另外一些意思相近的詞,再與原句中的詞比較,體會原詞傳神之處。如《鄉(xiāng)下人家》:“幾場春雨過后,到那里走走,常常會看見許多鮮嫩的筍,成群地從土里探出頭來?!薄疤健狈謩e換成“鉆、長、竄、擠”,效果不一樣。一個“探”字,用擬人化的手法,讓人感到嫩筍迅速的長勢,展示了春季勃勃的生機。抓住這些傳神詞語進行分析、比較、咀嚼玩味,學生的語言定會得到不斷發(fā)展。
2.換句比較。如教學《桂林山水》,比較這兩句話,看哪句寫得好?
①“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p>
②“漓江的水真綠?。 ?/p>
②句比較概括,缺乏形象感。①句是課文中的句子,寫得生動、形象、具體。因為它用人們喜愛的翡翠作比喻,碧綠的漓江水仿佛就出現(xiàn)在人們眼前。通過比較,學生不僅領悟到了運用比喻的精妙之處,還鍛煉了品味語言文字的能力。
四、熟讀,讀寫遷移
語文教育的對話理論認為:“使用語文是一種技能……只有通過不斷的模仿和反復的實踐才能養(yǎng)成?!彼^仿寫,就是作者模仿某些范文的立意、構思、布局謀篇或表現(xiàn)手法進行作文的一種寫作訓練方法。就中年級而言,仿寫是促進讀寫結合的最好方式。那么,如何開展仿寫?
1.找準讀寫結合點。
讀寫的結合點要依據(jù)教材主題內容、表達特點、學生生活實際等確定。
(1)從課文表達特點入手,找準讀寫結合點。課文表達特點不同,讀寫結合點也不同。四年級上冊《白鵝》第四段描寫鵝的步態(tài)采用了總分式,學生可用總分式仿寫自己熟悉的某種動物。
(2)從學生實際入手,找準讀寫結合點。如教學《桂林山水》一文,當讀到“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边@個想象豐富的排比句時,教師隨機設計練筆:自己也試著寫一個這樣的句子。
(3)引導學生把課文內容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做進一步挖掘,如四年級下冊《中彩那天》,寫到了庫伯先生派人把汽車開走了,可以引導學生想象“我們”全家人的表現(xiàn),把想到的寫下來。讓學生先說后寫,利用課堂生成點作為讀寫結合點比預設的點更精彩。
仿寫符合小學生學習寫作的規(guī)律。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可模仿的范例,我們要用心去發(fā)現(xiàn)、運用,讓學生在讀段中學會寫段。
“麻雀雖小,但五臟六腑俱全”。重點段不但能獨立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而且有自己的層次結構,因而它具備了“篇”的基本特征,是篇的雛形。因此,抓住重點段進行扎扎實實的訓練,不僅能從根本上改變“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從頭到尾逐段上”的尷尬局面,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而且能為學生“攻篇”奠定堅實的基礎。但重點段與篇是部分與整體、“樹木”與“森林”的關系,教學中要在整體把握全文的基礎上,集中精力突破重點段,做到既見樹木又見森林。
參考文獻:
[1]劉勰.文心雕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