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景書 侯蕓蕓
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新媒體已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也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帶來機遇和挑戰(zhàn)。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承擔著傳遞教育內容、實現(xiàn)教育目標的任務。面對新媒體這一新興的教育載體,我們需要揚長避短,改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主要表現(xiàn)在:建設思想政治教育新課堂,開展理論教育新形式;打造思想理論課信息反饋平臺,改進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反饋;建設有特色的校園網絡文化,開展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建設即時性的交流平臺,改進疏導教育法;充分利用新媒體的開放性,加強學生的自我教育。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以信息化為標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在人類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信息技術、網絡迅猛發(fā)展,已成為時代發(fā)展的主流。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發(fā)布的第36次 《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 中指出:“截至2015年6月,網民中學生群體所占比例最高,達到24.6%,同時我國網民以10歲~39歲年齡段的人為主要群體,占到78.4%,其中20歲~29歲年齡段的群體占31.4%”。新媒體已經滲透到大學生活的各個角落,極大地改變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為我們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帶來了挑戰(zhàn),提供了新的契機。
新媒體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影響
1.新媒體形式豐富,種類多樣,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運用的平臺得到拓展,從而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隨著新媒體的發(fā)展,網絡論壇、微博、微信、播客等形式多樣的新媒體應運而生。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以理論灌輸為主,并輔以一定的實踐、心理溝通。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這些具體的教育形式不應該舍棄,而是應該賦予一種生動的、易于接受的形式來進行,新媒體的出現(xiàn)給這種改變提供了便利。
2.新媒體互動性強,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交流的平臺,提高了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積極性。尤其是隨著數字報刊、公眾博客、論壇、貼吧等的興起與發(fā)展,人們可以在數字報刊上發(fā)表個人對時事新聞的觀點,并同時得到相應的反饋,可以通過論壇、微博、微信、空間等多種途徑,對某一現(xiàn)象或某一觀點發(fā)表自己的感想,并得到回復,使身在不同地方的網民實現(xiàn)彼此的及時溝通。同時,新媒體的虛擬性使受眾暢所欲言,在一種自由、平等、寬松的環(huán)境中,進行自由的交流。如果將新媒體能夠有效地運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能夠更好地實現(xiàn)課堂內外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有利于教育者把握受教育者真實的思想動態(tài),必將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新媒體覆蓋率高,而且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擴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受眾群體。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發(fā)布的第36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中有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6月,我國手機網民規(guī)模達5.94億,較2014年12月增加3,679萬人,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12月的85.8%提升至88.9%,隨著手機終端的大屏化和手機應用體驗的不斷提升,手機作為網民主要上網終端的趨勢進一步明顯。”傳統(tǒng)媒體受到時間、版面、技術等的限制,無法任意擴大和豐富所發(fā)布的信息內容,使信息量受到了限制。互聯(lián)網使信息的傳播突破地域的界限,利用衛(wèi)星、網絡等渠道,可以大大增加傳播信息的容量。隨著智能手機價格的持續(xù)走低,上網資費的降低,網民購買力的提高,以及4G網絡在絕大多數區(qū)域的全覆蓋,新媒體的使用范圍將會呈現(xiàn)不斷擴大的趨勢。
新媒體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挑戰(zhàn)
1.新媒體信息量大,同時信息良莠不齊,其傳遞的不良信息嚴重污染了大學生的精神世界,給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常運行造成諸多干擾。新媒體信息中,有的宣揚封建迷信、歪理邪說,有的宣揚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甚至會出現(xiàn)危害國家安全的言論,非理性的、偽科學的東西接觸多了,大學生會對正確積極的東西產生抵抗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步融入了世界全球化體系,在與世界發(fā)達國家進行經濟交往的同時,也伴隨著文化的交融,思想的交鋒與碰撞。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我國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和主流意識形態(tài),不斷提高受教育者對各種言論的辨別能力,使他們能夠站在理論的高度,保持對不同論述的警惕,避免成為偏見的附庸。
2.新媒體的虛擬性使大學生長期處于理想的虛擬社會,極有可能會喪失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進行人際溝通、交往的能力,進而產生對現(xiàn)實的抵觸,也就會產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大學生渴望他人的傾聽,渴望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而新媒體的虛擬性恰恰給這種心理提供了無限滿足的空間。在網絡中,他們能夠找到很多虛擬的朋友,大家就某一個問題展開溝通,無拘無束,甚至會得到很多人的追捧,從而產生極大的內心滿足感、優(yōu)越感。而當他們面對社會現(xiàn)實,以“現(xiàn)實人”的身份和他人互動時,言行受到拘束,溝通產生障礙,出現(xiàn)心理無法承受甚至言行失范的現(xiàn)象,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這種不自在、不認可會使他們對現(xiàn)實失去信心,產生逆反心理,迫使他們重新再回到網絡世界,進而產生惡性循環(huán)。社會的進步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與時俱進,新媒體的使用已經深入到大學校園的方方面面,既然新媒體的使用有利有弊,那么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使新媒體為我所用的過程中,必然要規(guī)避那些消極的方面。如何運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使大學生積極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如何在運用新媒體的過程中揚長避短,這些都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進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
新媒體背景下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路徑
結合新媒體的特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點、大學生的特點,對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進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建設思想政治教育新課堂,開展理論教育新形式。隨著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眾化,高校招生規(guī)模擴大,思政課課堂多采用大班授課,教師全程講解,學生被動接受理論的灌輸。近年來,高校把多媒體引進課堂,把圖像和視頻融入課堂教學,豐富了教學內容,拓寬了學生的視野,但多媒體的使用效果卻不是很好。學生只是為了獲得必要的學分,養(yǎng)成了抄課件的習慣,不能跟著教師的思維進行課堂學習,注意力容易分散。同時,思想理論教學內容很多,課時卻很少,導致課堂容量很大,教師的講解只能是蜻蜓點水,無法深入展開。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很少,大學生對思想理論課表現(xiàn)出了消極的學習態(tài)度,沒有學習的興趣,導致課堂缺乏活力。因此,要運用新媒體,創(chuàng)新思政課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可以把數字報紙、數字雜志這類新媒體引進課堂,及時更新教學素材,讓學生感受到教學內容與社會發(fā)展、人們生活的密切相關,充實課程資源,用理論聯(lián)系實際,引導大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觀察問題、解決問題。同時,運用多媒體,打造類似于微博、微信、QQ等新的課堂即時交流平臺。當教師提出需要討論的問題,每一個學生都可以發(fā)表自己的觀點,也可以對其他觀點進行評論,使學生在課堂上變被動為主動。教師也可以隨時把握學生思想動態(tài),因材施教,啟發(fā)受教育者積極思維,使教育變得生動活潑,富有吸引力。
2.打造思想理論課信息反饋平臺,改進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反饋。新媒體的虛擬性及其匿名性,可以保證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反饋的真實性,受教育者可以擺脫各種顧慮,暢所欲言。同時,新媒體信息傳播的即時性,可以保證信息反饋的速度。為了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我們有必要建立思政課信息反饋平臺,以授課班級為單位,教育對象可以隨時發(fā)表自己對課程的看法、自己的收獲以及對課程的建議,采取課后作業(yè)的形式,保證信息反饋量的要求。授課教師根據反饋的信息,把握學生的思想反應和發(fā)展動向,及時改變課堂教學內容、教學素材、教學形式,以獲得學生對思政課的認同感。
3.建設有特色的校園網絡文化,開展隱性思想政治教育。 “隱性教育”作為一個專門術語,發(fā)端于1968年美國教育社會學家杰克遜的專著《班級生活》 一書中關于學校的“潛在課程”以及1970年美國學者N.V·奧渥勒提出的“隱蔽性課程”的研究。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開始了對隱性教育的探討和研究。所謂隱性教育,就是教育者為了使受教育者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融入教育過程中,隱藏教育的實質內容和教育目的,通常在課堂之外開辟“第二課堂”教育,將教育內容滲透到受教育者的娛樂、輿論、管理等日常生活中,以喜聞樂見的形式,使教育對象在無意識的狀態(tài)下受到熏陶,促進其思想的轉變,提升思想覺悟。隱性思想政治教育以其教育目的和教育內容的隱蔽性、教育方式的靈活性、教育過程的愉悅性、教育載體的多樣性、教育對象的自主性而備受推崇,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教育方式。新時期要運用新媒體建設校園網絡文化,在校園網絡文化中開展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把校園網絡文化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總布局。學??梢愿鶕陨磙k學特色,或者結合國家重要節(jié)日,通過新媒體舉辦各種融思想性、趣味性于一體的網絡活動,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目的在于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活動中,擴大活動的影響力,寓教于樂,通過間接的方式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獲得教育,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實現(xiàn)“無教之教”。
4.建設即時性的交流平臺,改進疏導教育法。采用疏導教育法,最重要的是要創(chuàng)造民主的條件、和諧的氛圍,使學生敢于講真話。新時期開展疏導教育,我們可以利用新媒體進行線上交流。一方面,建設及時交流平臺,為每一個學生提供發(fā)表意見和看法的機會,讓學生及時說出自己的心聲,表達自身的利益訴求,并鼓勵他們彼此分享。對錯誤的思想認識允許講出來,并及時給予正面引導。另一方面,可以建設校園心理咨詢網站,使學生以匿名的身份把心里的困惑講出來,促使其心理沖突的緩解。教育者同樣采取匿名的身份及時對教育對象的問題進行判斷、澄清、疏通、引導,給予教育對象以關懷、鼓勵和信任,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提升教育的成效。
5.充分利用新媒體的開放性,加強學生的自我教育。由于新媒體的使用不局限于課堂,這樣就使學生有了更多自由學習的時間和空間,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信息獲取渠道,學生可以按照自身的興趣有選擇性地、自主地瀏覽信息,充分發(fā)揮其主體地位,增強其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實現(xiàn)自我學習、自我管理、自我服務。新媒體所具有的開放性,以及由此帶來的當今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所需要和渴望獲得的自由、共享,也正為實現(xiàn)自我教育帶來契機。
總之,新媒體背景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進,不僅要利用新媒體的優(yōu)勢為思想政治教育服務,而且要注意到新媒體對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不良影響,尤其要加強對不良信息的管理。高校應從社會、學校、大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真正實現(xiàn)新媒體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實質作用,開創(chuàng)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本文系2013年思想政治教育課題“大學生網絡行為特征對其成長過程的影響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40027004201401)
參考文獻:
[1] 2015中國新媒體發(fā)展報告[EB/OL].[2015-07-02]http://www.mjceo.com/index/20150702/10000184316.html.
[2]辛聞.藍皮書:微信彰顯平臺屬性已形成“超媒體”生態(tài)系統(tǒng)[EB/OL].[2015-06-24]http://news.163.com/15/0624/17/AST3KCIO00014JB6.html.
[3]中國新媒體發(fā)展報告(2015)發(fā)布:新媒體發(fā)展進入新階段[EB/OL].[2015-06-24]http://media.people.com.cn/n/2015/0624/c120837-27201386.html.
[4]CNNIC發(fā)布第36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全文[EB/OL].[2015-07-23]http://j.news.163.com/docs/99/2015072401/AV8FSSH19001SSH2.html.
[5]許萍.新媒體視野下的大學生自我教育[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9):26-29.
[6]楊華春.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究[J].理論觀察,2010(6):119-120.
[7]楊直凡,胡樹祥.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構建與創(chuàng)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7):35-40.
[8]張國啟,王忠橋.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chuàng)新的理論分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8):8-11.
[9]張燕,龍偉光.新媒體視閾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J].高教研究,2014(5):217-218.
[10]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1]鄭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2]田曉剛.微信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知識經濟,2014(10):169-171.
(作者單位:北京工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