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美伶
(遼寧理工學院(原渤海大學文理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淺析沈從文的《邊城》鄉(xiāng)土情懷
閆美伶
(遼寧理工學院(原渤海大學文理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沈從文的《邊城》,描繪了一幅山靈水秀,天人和諧的湘西人情風俗畫,他以牧歌式的情調(diào)描繪出田園詩般的邊城世界。整個小說回蕩著他對故鄉(xiāng)的熱愛和眷戀。
沈從文;邊城;鄉(xiāng)土情結(jié);人性理想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岳煥,字崇文,湖南鳳凰(今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苗族。沈從文作為現(xiàn)代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說代表人物,其文學作品《邊城》《湘西》《從文自傳》等,在國內(nèi)外有重大的影響。作品被譯成日本、美國、英國、前蘇聯(lián)等四十多個國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國、日本、韓國、英國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qū)選進大學課本,兩度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候選人。
一
小說《邊城》作為沈從文的代表作品之一,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yōu)秀的抒發(fā)鄉(xiāng)土情懷的中篇小說。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zhèn)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yōu)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qū)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凈。它以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生動的鄉(xiāng)土風情吸引了眾多海內(nèi)外的讀者,也奠定了《邊城》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特殊地位。本文將試從小說《邊城》分析沈從文的湘西自然世界,人間社會和在其內(nèi)心構(gòu)建的精神世界。
沈從文研究從其創(chuàng)作伊始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可謂幾經(jīng)曲折變化。從徐志摩、蘇雪林、劉西渭的贊嘆激賞到郭沫若、巴人、馮乃超等人的批判;從京派重鎮(zhèn)、文學天才的肯定與褒揚,到建國后文學史上一個有代表性的反動文藝思想家的否定與批判;從海外研究的悄然興起,到新時期以來國內(nèi)研究的蓬勃發(fā)展。其所呈現(xiàn)的不僅是學界對沈從文理解與認識的幾度變遷,也是現(xiàn)代文學的研究話語、理論的基礎(chǔ),到認識視野、研究范式不斷更迭衍變的投影。
時至今日,沈從文研究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領(lǐng)域己日漸成為了一門顯學。從政治上為沈從文平反、對其創(chuàng)作方法進行辨析,到正面闡釋沈從文自然人性的價值與意義等問題進行思考;從對沈從文的生平與創(chuàng)作進行全面、整體把握,到發(fā)掘其置身于苗漢、中西、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文化語境中所具有的文化意蘊;從其敘事、語言、文體等層面探討其文學在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獨特存在,到關(guān)注其與音樂、美術(shù)等其他藝術(shù)門類之間的聯(lián)系;從其創(chuàng)作所具有的獨特的生命意識、文學理想,到其與西方文學文化觀念以及具體作家創(chuàng)作之間關(guān)系的探討;從其他獨特的生命意識與文化特性,到對其作為思想家身份的新的開掘,從對其文集的整理與出版,到對其佚文遺稿的考訂與??钡鹊?。沈從文研究呈現(xiàn)出日漸完備成熟,多元豐富,不斷推進的良性狀態(tài)。
二
提到沈從文其人,人們最先想起的大概就是“湘西”和“邊城”。“邊城”這個靜靜的詞,已經(jīng)和“沈從文”三個字緊密相聯(lián)而不可分了。雖然沈從文的世界并不止于此,但他的靈魂恐怕永遠安居在邊城中。司馬長風這樣評價《邊城》:“《邊城》僅約七萬字,連起來像一首長詩,又像是二十一幅彩畫連成的畫卷。這是古今中外最別致的一部小說,是小說中飄逸不群的仙女。她不僅是沈從文的代表作,也是三十年代文壇的代表作?!笨梢姟哆叧恰吩谏驈奈淖髌分械奶厥獾匚?。
《邊城》自然景物描寫的特點與“自然人格”?!哆叧恰肥且徊恐衅≌f,全書篇幅不長。在7萬多字中,可算作自然景物描寫的大概有20 多處,字數(shù)并不占很大比例,還有很多處是與人物的想法或?qū)υ捊Y(jié)合而寫的,并非單純景物描寫。從這個概況來看,書中的景物描寫在數(shù)量上遠遠不及以風景描寫作為重要表現(xiàn)手段的一些現(xiàn)代小說。然而分析其出現(xiàn)的場合與特點,自然景物描寫卻在《邊城》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首先表現(xiàn)在小說的重要背景介紹都是在景物描寫中完成的,如小說開頭的一段:“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寥寥數(shù)語,如閑話家常,將小說故事的場景、人物和人物的活動環(huán)境涵蓋其中。甚至主人公翠翠的名字,也是在景物描寫中交代的:“為了住處兩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來,老船夫隨便為這可憐的孤雛拾取了一個近身的名字,叫作‘翠翠’。”
其次,書中每每情節(jié)發(fā)生變化或結(jié)構(gòu)進入下一個階段時,便會以景物的變化來作為預(yù)示。如為了描寫小城和大老二老兄弟,先寫白河:“若溯流而上,則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見底。深潭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紋的瑪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魚來去,全如浮在空氣里。兩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紙的細竹,長年作深翠顏色,逼人眼目”②可見自然景物描寫在這部小說中的特殊地位。
這些景物描寫有一個最突出的共同特點,就是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也就是對在大自然中生存的人類的描寫,都在追求一種優(yōu)美、和諧的意境,即人在自然的懷抱中,與自然相處相得,合二為一的情景。所以自然和人文景物有時并不容易區(qū)分。如“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時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在這一幅美麗的圖畫中,暮春時節(jié)的桃花、人家、河水、游魚,共同構(gòu)成了一幅美麗的春景圖。人作為自然中極小的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也成了圖景的一個組成部分,人們只有在桃花深處才能找到可以沽酒的人家。而正因為有了人家和飄搖的酒旗,才使得這幅春景更有靈氣。在這樣的自然景物描寫中,沈從文所塑造的人物自然也是氣定神足的“自然人”。
三
通過老船夫?qū)ψ约汗ぷ鞯木礃I(yè)和對過渡人的慷慨來表現(xiàn)人性美。在作者的筆下,老船夫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杰出代表。他善良、勤勞、樸實、憨厚、忠于職守、克盡本分。他生活雖然清貧,但卻不貪心;樂善好施,卻從不索取,“凡事求個心安理得”。終生為別人服務(wù),卻不圖別人的一絲報答?!拔迨陙聿恢汛瑏砣ザ闪巳舾扇?。年紀雖大,但天不許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夠同這一份生活離開”。于是,不論是早還是晚,不論自己的身體累還是不累,不論心里的情緒好還是不好,只要有一個人喊一嗓子要過渡,他便毫無怨言的飛快起身。船將攏岸,老船夫口中一面嚷著“慢點,慢點!”自己卻霍的躍上了岸,拉著鐵環(huán),于是人貨牛馬全上了岸,翻過小山不見了。老船夫的工作為公家所有,所以過渡人不必再另外出錢了。但也有人心中不安,抓了把錢擲到船板上時,老人就一一拾起來,依然塞回那人手上去,儼然吵嘴的樣子:“我有了口糧,三斗米,七百錢,夠了!誰要你這個!”也還是有人為求個心安理得,不管如何都要給錢。老船夫沒辦法只好收下,但隨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這個理就把這些錢托人到茶垌去買茶葉和草煙。茶葉則在六月里放進大缸去,用開水泡好,給過路人隨意解渴,草煙則被一扎一扎掛在老人腰帶邊,過渡人誰要這東西必慷慨奉贈。有時估計過渡人中有注意到草煙的,老人總把一小束草煙扎到那人包袱上,一面說:“大哥,不吸這個嗎?這好的,這妙的,看樣子不成材,巴掌大葉子,味道蠻好,送人也很合式!”老人質(zhì)樸、厚道的性格為所有過渡人稱贊。在碧溪蛆,船是老人的勞動工具,幾十年如一日,過往的行人隨叫隨到,把凡是要過渡的人總是熱情地迎來送往。老人是橋的化身,從老人的身上體現(xiàn)了一種寬宏、博大的美。老人用自己一雙老繭的手建起了一座橋,這橋聯(lián)結(jié)了碧溪兩岸,增進了兩岸人民的情誼。老人是渺小的,然而老人是最偉大的,他把自己的本質(zhì)力量對象化,使人化的自然更合乎人們的理念。
船總順順也是這一方面的代表。他“大方灑脫”、“歡喜交朋結(jié)友,慷慨又能濟人之急?!睂Α耙虼皇缕飘a(chǎn)的船家,過路退伍兵士、游學文人墨客”,“凡到這個地方聞名求助的,無不盡力幫助”。在他的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和狹隘,少了商人聚斂錢財?shù)呢澙放c世故,少了奸妄小人的陰險奸詐;多了一副鄉(xiāng)里人的寬闊豪爽的胸懷,多了一顆仗義疏財?shù)娜柿x之心,多了一種鄉(xiāng)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正是這種美德影響著鄉(xiāng)鄰,從而在這塊不顯山不露水的偏僻小地保留了一份大都市里想都不曾想到的民風民俗,而且這種“重義輕利又能守信自約”的淳樸民情在這古老的大地上哺育著一代又一代,演繹著一個又一個傳奇式的田園牧歌故事。面對著風雨中喪親失業(yè)、無依無靠的翠翠,他盡釋前嫌,忙前忙后。就連城中楊馬兵也趕來幫忙,并重新?lián)撈鹄洗虻闹厝危湛茨鞘チ艘磺械墓码r——翠翠。這就是湘西風土人情,這就是茶峒人的善良。這份濃濃的人性,這份厚厚的美德足可令城市中那些自以為知書達禮、寡心靜欲者之汗顏。在這里沒有什么地位的尊卑之別,有的只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在這里沒有勾心斗角、強取豪奪,有的只是心與心的交換、血與血的對流。
四
作家在《邊城》中寫湘西的自然景物來寫人美。
(一)借寫景美襯托人美
“翠翠抱膝在月光下……月光如銀子,無處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變成一片黑,身邊草叢中蟲聲繁密如落”。這段渲染的景物描寫給我們展示了一幅“月下少女”的美麗圖景,更襯托出了女主人公的美。
(二)借景物描寫展示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
“天已快黑,別的雀子似乎都休息了,只杜鵑叫不息……空氣中有混土氣味,有草木氣味還有各種蟲類氣味,翠翠看著天上的紅云,聽著渡口飄來鄉(xiāng)生意人懂得雜亂聲音心中有些許薄薄的的凄涼”。 “翠翠坐在溪邊為暮色所籠罩的一切,且望到那只渡船上一群過渡的人……就忽然想哭起來”。 “月光極其柔和,溪面浮著一層薄薄的白霧,這時對溪若有人唱歌,隔溪應(yīng)和,實在太美麗了……她似乎為了等著這樣的歌聲,沉默了許久。”“細依然落個不止,溪面一片迷煙?!边@幾組景物描寫每一段都是一幅很美的圖畫。黃昏、溪流、暮靄、夜月,好一幅風景畫。都通過寫景細膩的展示了人物內(nèi)心世界:有黃昏時淡淡的的凄涼,暮色中的孤寂、感傷及月色里的懷想與期待,不同的景致襯托出了人物復(fù)雜的內(nèi)心世界。
(三)借景物描寫渲染氣氛
高崖上、月光下,草叢中珍藏著多少美好、純真的夢,印記了多少刻骨銘心的記憶,多少如夢似幻的故事。沉醉在一幅幅美妙的風景中,讓我們從一個充滿物質(zhì)世界走到一個世外桃源,體會“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那種物質(zhì)與人際、精神達到和諧同一的美好狀態(tài)。
(四)借景物取名
在小說的開頭部分,由于交代環(huán)境的需要,環(huán)境描寫的段落較多。例如第一節(jié)某一段敘述:“為了住處兩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來,老船夫隨便為這可憐的孤雛拾取了一個近身的名字,叫做‘翠翠’?!蔽淖蛛m簡短,給人的印象卻是那么新鮮而明媚。首先,它交代了翠翠身邊的具體自然環(huán)境:有山有水有竹,且深翠可人,一個“逼”字,完全寫出了那一派生氣與清新。接下來,小女孩的名字又被他的祖父“拾取”而來,“翠翠”兩字,自然而隨性。
(五)煙霧般的命運。
“祖父把手攀引著橫纜。注目溪面升起的薄霧.仿佛看到了另外一種什么東西。輕輕的吁了一口氣?!迸c翠翠的第一次見面。與翠翠和二老見面一樣。亦是面升起的薄霧.亦是一種不可言說的氤氳氛圍。而祖父卻似乎看到了另外一種東西。一種對于翠翠未來歸宿的美好希望.這種希望本身的理想主義成分賦予的麗。在老人心里顯得很虛渺,同時也就成為一種失落。像溪面的薄霧。遠遠的.輕輕的?!跋魅绻常铰啡绻?,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shù)?!边@座小小的山城,鳥語花香,青山翠竹;古樸的吊腳樓,聳立的小白塔,一脈清流相伴隨……花自開來水自流,自然的生命季節(jié)循環(huán)不息。如此自然環(huán)境,本身便是詩意盎然。與世隔絕,更增添了幾分詩意的神秘。文中“啞啞的聲音同竹管聲振蕩在寂靜空氣中,溪中仿佛也熱鬧了些”,難道這不是“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境界嗎?“深潭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紋的瑪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又何嘗遜色于“池塘生春草,園鳥變鳴禽”的精巧?大自然的美的確令人陶醉,在作家的筆端,故鄉(xiāng)的山川風物美麗又充滿生機,碧藍的天空,蒼翠的山林,清澈的河水,竹篁的鳥鳴,夕陽下的渡口……一幅幅清新明麗、美麗生動的風景畫,無不傳達出一種自然世界里充滿桃源風光的意趣,使邊城體現(xiàn)出“清新、淡遠的田園牧歌情調(diào)”。
作者以對景物的描寫來表達人的感情之美,并將人的精神注入自然景物中,以達到人物一體的境界。環(huán)境描寫不但向讀者展現(xiàn)了湘西質(zhì)樸的民風和恬靜的生活唱響了“人性美”的贊歌。更重要的是它充當了人物生活的背景,為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和人物活動的展開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如夢似幻的景物刻畫更使小說洋溢著種種神秘色彩和爛漫氣息,構(gòu)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shù)意境?!哆叧恰分兴鑼懙倪叧遣栳继幱谙嫖鬟吘?,是個交通閉塞,受現(xiàn)代都市商品氣息影響較少的小山城。眾所周知,商品經(jīng)濟愈不發(fā)達的地方,那里的民情、風俗受商品化的沖擊和影響就愈小,保留的古樸的東西就愈多。沈從文把這樣的小山城作為實現(xiàn)其思想的載體,運用實景與夢景相結(jié)合的創(chuàng)作手法,在讀者面前展示出了湘西小城古樸、淳厚的人情。
I207
A
1671-864X(2016)08-0021-02
閆美伶,遼寧理工學院(原渤海大學文理學院)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