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園英
〔關鍵詞〕聽評課;教研活動;教師成長
智者把人的成長總結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人無數、名師指路、自己去悟”,教師的成長也不例外。對教育者來講,“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就是指自身的理論儲備與教學實踐的問題,“閱人無數、名師指路”就是觀察他人課堂、參與教研,在團隊中獲得成長的過程,所謂“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自己去悟?的“悟”是內化、升華、提煉,掌握教育規(guī)律,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的過程,正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教師的成長離不開團隊、離不開搭建團隊的教研平臺,聽評課活動是教研活動的常規(guī)方式,也是促成教師成長最有效的基本形式,參與活動的個體要以怎樣的姿態(tài)、怎樣的境界獲得最好的成長呢?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用三句詩詞來形容做學問必經的三重境界,教研活動中的聽評課是教育者做學問的重要一環(huán),是實現教書匠轉變?yōu)檠芯啃?、專家型教師的必經之路,活動中教師也要達到三重境界,它們是:“心中有人”“心中有己”“心中有道”。
一、心中有人
禪宗“滿杯”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古時候,一位佛學造詣很深的人,聽說某個寺廟里有位德高望重的老禪師,便去拜訪。老禪師的徒弟接待他時,他態(tài)度傲慢,心想:我是佛學造詣很深的人,你算老幾?后來老禪師十分恭敬地接待了他,并為他沏茶??稍诘顾畷r,明明杯子已經滿了,老禪師還不停地倒。他不解地問:“大師,為什么杯子已經滿了,還要往里倒?”大師說:“是啊,既然已滿了,干嘛還倒呢?”禪師的意思是,既然你已經很有學問了,干嘛還要到我這里求教?這就是“空杯心態(tài)”的起源。其象征意義是:做事的前提首先是要有好心態(tài),想學到更多學問,先要把自己想象成“一個空著的杯子”,而不是驕傲自滿。
在實際的教研活動中,部分參與者不經意的行為與這個禪宗“滿杯”故事的主人公的行為類似。我們一起看看聽課眾生相:鈴聲響過,師生教學準備一切就緒,本該開始上課了,可授課老師還在張望和等待;我們聽課者給學生們做了很不好的示范,有的遲到五六分鐘后又因拿資料、找位置、落座搞出不小的動靜來,守時反映的是一種態(tài)度;在課程中間或者講座中途常有某處手機鈴聲響起,或由于忘關靜音或原本就沒有這種意識的某位“肇事”教師于慌亂間往教室門外跑或干脆壓低嗓門直接在教室接聽;在聽課中間有時會有交頭接耳的景象,有時議論所產生的分貝甚至超過學生的討論和教師的講授。這些聽課者早就忘記了其身份是觀察者、記錄者、傾聽者、學習者。作為聽者,應常審視自己的行為是否成為師生當下學習過程的干擾因素。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借古人的話來察看審視自己在聽評課中的行為表現,我們在對班級學情不了解,對授課教師教學設計整體思路、教學風格不了解的情況下,往往對看到的表象評頭論足、妄下斷言,是否也犯了“看到魚游弋就認為魚很快樂”一樣的錯誤?讀日本教育家佐藤學先生的《寧靜的課堂革命》一書,其中有這樣一段記錄:“讓我吃驚的是,在這里志村老師說:‘今天是5月14日,我會從4號開始點名發(fā)言?!谌绱丝b密的教學中,這樣的發(fā)言方式實在是糟糕透頂。點名是把兒童與兒童串聯起來、見解與見解串聯起來的一種重要的教學活動,是考驗教師深邃的洞察力與見識的活動。這是否就是新教師的局限呢?我感到些許的失望?!贝髱熅褪谴髱?,失望感在心頭只一閃,放空的心態(tài)使他高度聚焦于教學的進程,由此發(fā)現了不一樣的精彩,原來此處的從“4號”開始是源于教師對學生的深入了解,看似不著痕跡的“4號”開始卻暗藏了開啟那位緘默不語的學生俊樹的心靈閥門的玄機,觀者耐心地等待、用心地觀察、感悟,使他欣賞到獨到的育人方略。由此可見,放空自我、接納他人、耐心傾聽可遇見不一樣的風景。
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汽車需要安裝后視鏡以掃除駕駛中的盲點,聽課者的功能之一也在于此。對授課教師來說,聽者作為一面鏡子,要如實地將課堂觀察結果反饋、還原給他,為教師的成長、教學的改進助力。要做真實的鏡子而不做哈哈鏡的前提,是放空自我、真誠傾聽,“心中有人”。
二、心中有己
簡單復制缺乏創(chuàng)新是我們這個社會的共病。山寨版的“獅身人面像”“白宮”“天安門”常見諸報端;貼標簽式的新農村建設隨處可見,外墻整齊劃一、古色古香,內部形形色色、參差不齊。人們常用“天下文章一大抄”來形容學術造假的嚴重性,只為完成任務而非發(fā)乎于心的文章,其質量可想而知,有的一字不差地從網上下載,有的由網上幾篇文章剪切組合而成;有的老師用現成的教案集一字不改,教學過程就是呈現教案的過程,ppt使用也完全采用“拿來主義”。諸多現象的背后表明我們沒有自我,不能堅持做自己。原因之一是既有惰性又急功近利,原因之二是沒有自信。當然,自信是建立在實力的基礎上,實力又是建立在腳踏實地的耕耘和持之以恒的學習之上。我們成年人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心智仍處于青少年期——是追星一族,只學到外在的皮毛而對內核的追尋沒有足夠的韌性。
在教研活動中“心中無己”的表現形式有多種。如:感到自己所在學校的硬件、學生的素質、自己的能力都與教研活動所在校有天壤之別,相形見絀、自卑感油然而生,于是心游離于活動之外,負性情緒使思維處于抑制狀態(tài),自然就不可能與團體成員擦出思維火花,對個人成長十分不利;沒有提前備課、沒有帶著自己的設想和問題去聽課、評課,這樣只有接受和認同而缺乏進一步的整合、內化,陷入人云亦云的泥淖;教學上不能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和風格,永遠處于模仿水平,因看不到自己也就成不了最好的自己;無視自己在團隊中的作用,在教學研討中認為自己可有可無,始終處于旁觀者的位置。長此以往,他(她)就會“心想事成”。不看重自己、不發(fā)出聲音,在團隊中真就成為可有可無的人了。他人的忽視源自沒有自我。
多樣化的教研活動方式有助于參與教師達成“心中有己”的境界。分組討論,小組團隊成員5至6位,每人承擔一定任務,每人都必須在組內分享所思所想或不同的觀點,這樣在全身心投入中表達、展現自我,把自己的觀點呈現在公眾面前,接受他人的評論、剖析,從而得到整合與提升。
在參加省、市、縣各級的教研活動中,教師“心中有己”的境界讓我們分享到了許多獨到的見解與思想:廈門金尚中學的李老師在2014年福建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討會上為參會教師呈現了一節(jié)有關青春期教育的公開課。面對業(yè)界的名人,泉州的陳老師敢于質疑、敞開心扉表達了自己的見解,他針對課的內容、設計、組織及教師的功能定位提出了疑問:教學內容的設計對異性交往問題相對簡單,在學生心中容易種下“異性交往,可惡可怕”的種子,教學導向有待商榷;心理活動課在功能上要與德育、班會有所區(qū)分,心理教師該如何找準自己的位置?教學方法上是以活動中“悟”為主還是直接教給方法,如何更好體現心理活動課的特點?問題提得很尖銳,這種敢于質疑的精神感染了與會教師,帶動了團體成員深入的分析、探討、分享,推動了每一個人的成長。
“心中有己”不是盲目自大,而是勤于學習、善于思考,是具有獨立思想、獨立人格的表現。
三、心中有道
這里的“道”指的是扎實的專業(yè)知識、順應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且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靶闹杏械馈笔呛銓W習、勤實踐、善總結的果實。
“籃球天才”科比的“球道”是這樣練就的:每天凌晨,洛杉磯還在黑暗中,他已行走在洛杉磯通往訓練場的街道上,如此十年如一日。作為一個運動員堅持每天一大早起床,除了做定量的體能訓練以外,他給自己定的目標是每天不投中800個球絕不停止,后來在同樣的時間里,他已經能夠命中1000個球。據科比自己講,他這樣堅持了一天又一天,洛杉磯凌晨的黑暗始終沒有改變,而他卻逐漸發(fā)生了變化,就好像光明一點一點地來到他的人生里。今天的科比,仍然能夠在比自己年輕10歲的年輕隊員頭上扣籃,并創(chuàng)造出單場比賽奪得81分的個人記錄。
用“十年磨一劍”來形容人們要在某領域獲得成績也就是在某領域得“道”必須付出的努力是再恰當不過了。我們來看看成為精神分析師除了必備的學歷背景、理論素養(yǎng)外還要達到的基本訓練要求:培訓時長4~6年、個人分析不少于300小時、分析性督導時長不少于200小時。有人這樣描述這個行業(yè)對人的考驗:學習,這是個考驗自身領悟力和意志力的過程,精分百年,早已是一座知識的大山,邊學邊悟的一般人五六年之后能當學徒;一門人格心理學,梳理出頭緒,五年時間并不算多;執(zhí)業(yè)是開始學習十年之后的事情。心理治療師、心理咨詢師的“道”是指扎實深厚的專業(yè)知識和敏銳精準地覺察自我、洞察他人的能力、解決各種心理問題以及提升自己和他人生命質量讓生活變得更有效、更有價、更有品之道。悟道是需執(zhí)著堅持的事,來訪者能走多遠往往取決于咨詢師的“道”有多深、咨詢師能走多遠。
2014年,我們組織了心理健康送教下?;顒?,河田二中這一站的講座內容是考前學習心理輔導,講座的最后是學生自由提問環(huán)節(jié),大家很踴躍,沒幾分鐘就收到一疊紙條,問題由長汀一中的上官老師解答。只見上官老師快速將問題整理、歸類,從容鎮(zhèn)定、面帶微笑地站在學生中間,那背后的潛臺詞就是:我是專為你們釋疑解惑來的。透過經久不息的掌聲,我們能感知到學生們解惑解困之后內心的暢快淋漓感,旁聽的教師無不驚訝于上官老師對問題的精準把握、快速反應和既入心又接地氣的解答。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對學生的“知”和“懂”就是“心中有道”的表現,這樣的“道”上官老師是怎么練就的呢?在他不大的住所里占據一個房間的藏書是答案,不間斷的個案咨詢、團體輔導是答案,堅持不懈的班級管理實踐是答案。教育教學之道、助人之道的獲得是持之以恒的學習與實踐結出的果實。
聽他人的課、積極參加聽評課教研活動是教師悟教育之“道”的捷徑。聽農村某普通中學朱老師的課讓我悟到“積極關注”就是教學力量。朱老師的教學成績很特別,引發(fā)了我的好奇,連續(xù)多年,他所帶班級的學生學業(yè)成績在全縣遙遙領先,通過多次走進他的課堂,觀察他的教學,我發(fā)現:成功不是在于課講得多精彩,而在于他對心理學原理——“期待效應”用得很到位。師生互動默契、關系構建優(yōu)良,他手上似乎有一根魔棒,在課堂上能讓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學習上。這根魔棒是什么?——就是對學生的期待、關注、信任。聽城關某中學丁老師的課讓我悟到扎實“備學生”、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是開展有效教學的關鍵之道。聽過很多老師的試卷講評課,形態(tài)雖然各異,但基本上離不開核對答案、教師對共性問題的解析、延伸拓展變式訓練三步驟,丁老師的獨特之處在于第二步驟是在做足了課前“備學生”的基礎上展開,在評卷中他把學生多樣化的答題方式、典型錯誤作為第一手教學資源用手機拍下并制作成幻燈片,教學由此展開,課中分析并非由老師主導而是讓位于學生,他先由當事學生還原答題時的思維過程從而達到自我剖析的目的,進而自主解決或由其他學生協助解決學習之困,這樣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其教學效果與被動學習相比不可同日而語。
聽課者積極參與教研的目的,是促成自我在教育教學中的成長,活動中細致觀察、真誠傾聽、善于溝通、敢于質疑、勇于表達,做到“心中有人”“心中有己”,通過不斷積累、不斷領悟,達到“心中有道”的境界,由此也實現了自身教育能力與水平的質的飛躍。
(作者單位:福建長汀縣教師進修學校,龍巖,366300)
編輯/曹朦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