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海東
摘 要: 如何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老師如何在課堂上調動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呢?本文從五個方面闡述在高中起始階段,凸顯學生的課堂主體性地位,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和學科素養(yǎng)。
關鍵詞: 歷史課堂 主體性 缺失原因 發(fā)揮作用
自新課程改革以來,高中歷史學科地位變得十分尷尬,特別是筆者所在的三星級高中,歷史學科既不能占用學生課外時間,又要做好與語數(shù)外學科的匹配。由此,歷史課堂成為教學的絕對陣地,課外基本不可能占用學生的寶貴時間。如何對有限的課堂教學進行科學合理的利用,產(chǎn)生效益的最大化,我認為最有效的辦法是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特別是在高一起始年級,學生沒有學測和高考的壓力,歷史教師更可以放手進行課堂教學改革,讓歷史教學回歸本真,讓課堂教學直擊歷史學科最核心的東西——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與思維品質。
一、學生在歷史課堂上主體性地位缺失的原因
學生為什么不會主動地學習?為什么學生在課堂上只會被動地等待老師的教授?我認為這與初高中歷史三維目標存在差異有關:初中歷史更多地從宏觀角度入手,注意歷史知識的時序性和基礎性。而高中歷史是在初中歷史基礎上更強調專題性和綜合性;還有在能力方面也存在差異,初中歷史強調識記、理解層面,尤其強調識記,而高中歷史更多地注重理解和運用層面。高中歷史課標強調:“普通高中歷史課程在體系的構建上,既注意與初中課程的銜接,又避免簡單的重復,遵循高中歷史教學規(guī)律?!?/p>
從學生現(xiàn)狀看,初中生歷史的基礎知識普遍較薄弱,我市的農(nóng)村學校尤為嚴重,學生普遍缺乏社會生活及經(jīng)濟活動的體驗、感受,特別是必修一政治,許多概念深奧枯澀,對于一個16歲的孩子而言,理解確實困難;初中歷史學科習慣于機械背誦,缺乏積極的思維習慣,更難以產(chǎn)生對歷史學科的興趣。而進入高中,大多數(shù)學生的歷史知識儲備不足,高中生的知識基礎是初中水平,在高中歷史學習中,如完全脫離初中基礎,學生會無法適應;對跨度大、難度深的高中歷史知識體系了解不夠,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缺乏,等等。
從老師角度看,許多老師在課堂上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認識到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再加上初中歷史課由其他科目老師兼課的情況相當普遍,其他科目老師上課時,大多數(shù)只是照本宣科,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更無法調動學生的課堂主體性。
二、新課程背景下高中老師在課堂上要做好的方面
(一)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注重歷史學科的規(guī)范性。
學生的主體性培養(yǎng)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細心呵護與培育。主體性不是放羊式的一哄而散,面對一個來自全市近20所初中學生組成的班級,他們的學習習慣各有不同,但是有一個明顯的相同點,即學習習慣的不規(guī)范是有共性的。面對學生的能力技能、思維品質、學科素養(yǎng)與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要求,存在較大差距,大多數(shù)學生均存在沒有主動的思考與探索、習慣于被動接受等問題。如何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從被動學到主動學,我想生本理論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調動學生內(nèi)心中學習的本能,高一一入學,老師就強調聽課、課堂活動、筆記、答題等諸多要求,先做到齊步走,再選出做得好的學生幫助帶動周邊學生,實現(xiàn)“兵教兵”的模式,一個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是成功的一半。這個對他們不僅在歷史學習方面有益,對其他科目的學習有助也必定有所裨益。
(二)重要概念集體研討,注重歷史學科的科學性。
初中歷史學習更多地強調基礎史實的識記。而高中歷史學習非常注重歷史概念的理解與運用,并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由此,在上課時應該注重對單元標題、課文標題的分析,引導學生研討、思考其中的含義。對一些比較重要的概念應當做深入剖析,如必修一第二課《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中,對“中央集權制度”的重要概念進行集體研討、查閱資料,最后達成共識。通過集體研究學習,學生理解“中央集權制度”的內(nèi)涵,明白與“中央集權”的區(qū)別。又如第七課《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本課最重要的是理解“君主立憲制”的含義,剛開始學生都有一些困難,于是我把“Constitutional Monarchy System in England”英文呈現(xiàn)給學生,對英文的解析,使學生理解強調憲法的君主制,國家的一切權利是由法律決定的,君主無實權,其本身也要遵循法律。這就使學生明白“光榮革命”和《權利法案》這兩個重要事件,究竟哪個是君主立憲制確立的標志性事件。通過對本課文本學習的逐漸深入,學生也對英國國王權力逐漸削弱,最終統(tǒng)而不治有一定的認識,初步理解英國民主憲政進程中和平性、漸進性的特征。教師在上新授課時一定要將該課的核心概念與學生一起探討梳理清晰,這樣才能為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和品質提升提供前提與基礎。
(三)強調歷史知識的整合,注重歷史學科的系統(tǒng)性。
高中歷史學習是以專題、模塊形式推進的。因此,每個單元、每個模塊都有較強的系統(tǒng)性。許多學生在自己學習時往往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就以高一學生學習的必修一、二而言,必修一的主旨是闡明了人類政治史發(fā)展的潮流,主線是政治制度由專制向民主的歷史發(fā)展趨勢。以必修二則是從經(jīng)濟史發(fā)展的角度,向學生展示人類從漁獵時代到農(nóng)業(yè)時代到工業(yè)時代再到信息時代的過程。每當學期結束,新課學習完畢后,教師引導學生對一學期的知識歸納整合,學生不難得出以上認識。學生在討論結束后,也有部分學生猶如醍醐灌頂,亦如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再如講述必修二的第六單元《世界資本主義經(jīng)濟政策的調整》,在學生已經(jīng)掌握的基礎之上,讓學生分析本單元三課之間的聯(lián)系,學生可以初步認識到這三課即是圍繞經(jīng)濟政策調整的背景、內(nèi)容和深遠影響展開的。這樣的視野僅僅依靠學生自己開拓可能非常困難,但是經(jīng)過老師的指點,所取得的可能是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引入人文主義觀點,凸顯歷史學科莊嚴的人性。
歷史教育體現(xiàn)以人為本、善待生命、關注人類命運的人文主義精神,這是凸顯人的主體作用。歷史學科絕不是簡單地說教灌輸,它是一種人性的教育與熏陶,人才是歷史的主角。在學習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這兩個章節(jié)的時候,南京大屠殺的死難者達到30萬,課堂上學生收集許多視頻和圖片展示出來,使大家有直觀的視覺沖擊,對日本軍國主義殘忍有一定認識。同時,老師引導學生如何理性看待中日之間的關系,牢記歷史、展望未來,引發(fā)學生思考。有學生談到中國國民黨團以上軍官在抗日戰(zhàn)爭中犧牲的名單和年齡的時候,發(fā)現(xiàn)這些軍人的年齡都十分年輕,他們有著和其他人一樣的家庭,在盛年就捐軀為國,生命之火就此熄滅,學生對戰(zhàn)爭的殘酷性有更深認識。在《解放戰(zhàn)爭》一課時,當學生驚嘆于人民解放軍三大戰(zhàn)役的輝煌戰(zhàn)績時,有個學生提出一個問題,被殲滅和改編的可都是中國人,這樣的殘酷戰(zhàn)爭,在偉大勝利的背后,同時呈現(xiàn)出民族之殤的悲慘一面。隨著人文主義思想的引入課堂,讓學生更感念和平的彌足珍貴,更懂得生命的價值,使學生產(chǎn)生對自己對他人對世界上的每一個生命的敬畏。
(五)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給課堂增加一些趣味性。
歷史學科既有它嚴謹莊重的一面,又是那個時代的真實寫照,用社會史觀去觀察那個時代,歷史可以表現(xiàn)趣味真實、貼近生活的一面。歷史上的人物、故事有其生動靈活的一面。例如在必修一《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中,馬克思主義是以馬克思、恩格斯為代表的早期共產(chǎn)主義運動領導人智慧的結晶。適當介紹馬克思、恩格斯兩人的偉大友誼,我在課上說,如果用現(xiàn)在的眼光觀察,他們兩個好像是一對好“基友”,沉悶的課堂爆發(fā),在歡笑過后,學生在理解兩人智慧結晶的同時,也把一節(jié)枯燥的思想理論課,變得生動有趣。
上述五個方面是我在高一學生歷史課堂上調動學生主體性的一些做法,有利于學生學科基本技能、素養(yǎng)與思維品質的提升。同時,這些措施更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本能,凸顯了學生在歷史課堂上的主體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