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晉商大院以其獨特的建筑風格與地域文化吸引著一批批中外游客,其中蘊含的民俗文化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更是豐富深厚。各種楹聯(lián)、匾額等等,不僅寓意豐富,同時體現(xiàn)出宅院主人的人格追求。而且這些大院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山西人的性格特征。
關鍵詞:晉商大院;民俗文化;寓意豐富;人格追求
2006年《喬家大院》的播出,引起許多人對晉商大院的關注。晉商大院主要集中在山西晉中,而除祁縣的喬家大院之外,還有榆次的常家莊園、太谷的曹家大院、孔家大院、祁縣的渠家大院,以及靈石的王家大院。在大院里,各種楹聯(lián)、匾額等蘊含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本文以喬家大院為重點,兼及王家大院、常家莊園,對晉商大院所蘊含的文化內涵進行探析。
1 匾額、楹聯(lián)中的人格追求
1.1 倡導中庸,追求平和
以祁縣喬家大院為代表,大院主人喬致庸,將宅第命名為“在中堂”,取“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執(zhí)兩端而用其中”之意。喬家大院的百壽大照壁兩旁有一副對聯(lián),為晚清名臣左宗棠所題:“損人欲以復無理,蓄道德而能文章”,橫額“履和”是從“端詳步履由中道,怡然胸襟養(yǎng)太和”中意化而來?!靶惺履獙⑻炖礤e,立身宜于古人爭?!笔钦f萬變不離其宗,社會再變,天理不變。古今圣賢讀書,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希望天和、人和、地和,這里所說的也就是要遵循自然規(guī)律,去學習古人的高尚人格,不要僅僅局限于眼前的蠅頭小利。“春涵瑞靄籠仁里,日擁祥云護德門”“瑞靄”、“祥云”都是吉祥的象征;“仁里、德門”是對宅主仁厚德行的贊譽。這幅楹聯(lián)突出一個“好”字,體現(xiàn)出中庸之道中的“至
仁”、“至德”。 懸在喬致庸所在的老宅們上“仁周義溥”的匾額,據(jù)說是光緒初年,山西連續(xù)遭災,曾流傳有“光緒三年,死人一半”之說。喬致庸廣設粥棚,捐銀賑災。各縣各地富戶也紛紛效仿,所以祁縣死人最少,逃亡也最少。光緒八年(1882年)的《祁縣縣志》記載了喬致庸的義舉,光緒帝讓曾國荃(也有說是李鴻章所贈)題寫了賜贈。六院楹聯(lián) “寬宏坦蕩福臻家常裕,溫厚和平榮久后必昌”,山西商人,待同行以寬厚為懷,待下屬以仁愛為本。1之所以能“家常裕”“久必昌”,離不開至善、至誠、至德。再還有 “知足閣”“怡達齋”這些匾額都能反映出宅主高尚的精神追求。喬致庸晚年生活似乎比較超脫,一反商場角逐稱雄的商人形象,終日以詩書自娛,對族內事物也不予過問,一切順其自然。2而他的長孫喬映霞內室門簾“心清水濁,山矮人高”,橫額“一團和氣”。不論為商、為官、為人,都離不開“和”字。水清,但清不過人內心的純凈與超脫;山再高,但高不過人的志向的高遠,常懷一顆知足的心。喬家坐擁萬千財富,卻沒有為富不仁,而是保持一顆平和的心,這與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密不可分。
常家莊園所取名字,大多帶有“和”字,如“世和堂”、“休和堂”、“貴和堂”、“雍和堂”、“人和堂”、“慎和堂”、“節(jié)和堂”、 “崇和堂”等等,“和”是最能體現(xiàn)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王家大院“天何言哉四時行而日月光亮,地不語矣萬物生而江河奔流”“神思造化樂四時春華秋實,靜觀星月感百年滄海桑田” 正是《中庸》第一章“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钡捏w現(xiàn)。
1.2 修身養(yǎng)性,治家為本
王家大院的“萬卷詩書四時苦讀一朝悟,十年寒窗三鼓燈火五更明”, 從楹聯(lián)中的“苦讀”“五更明”可以聯(lián)想到“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教導子孫應刻苦讀書,考取功名。相對于王家的讀書為官,喬家也部分反映這部分的楹聯(lián),比如“瑞日芝蘭光甲第,春風棠棣振家風”。但喬家的讀書則更注重修身養(yǎng)性,如“讀書即未成名 畢竟人高品雅”“修德不期回報 自然夢穩(wěn)心安”從這些楹聯(lián)中,反映出兩家不同的文化風格。喬家重商,王家官商皆備。喬在中堂一門雖重商亦重學,但沒有一個去走科舉入仕之途。3而王家應屬官府宅院,所以,嚴格意義上說,王家大院并不屬于晉商大院,但王家先祖曾以買豆腐、蔬菜為生,他的后人中也不缺乏經(jīng)商者。4但在治家上,兩家有許多相似之處:王家大院“創(chuàng)業(yè)維艱祖輩備嘗辛苦,守成不易子孫宜戒奢華”喬家大院在中堂老宅院門上掛著“求人求利,莫求人、須求己;惜衣惜時,緣惜福、非惜財?!睘閱讨掠顾}。其治家則以“朱子格言”為本,對子孫督責甚嚴。子孫若有過失,必令其跪誦“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并告以祖爺喬貴發(fā)創(chuàng)業(yè)時經(jīng)歷的千辛萬苦:烈日當頭在沙漠里趕駱駝,腳上的皮磨一層又一層,激勵后代珍惜今日富貴,繼承祖爺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精神。5兩家都倡導勤儉持家。喬家老宅院門上掛著“勤儉德”三個橫額,正反映了在中堂主人對兒孫后代的這種深深的期望。再如匾額,王家大院“佇月”、“凝瑞”、“迎紫”、“寧遠”、“敦厚”、“平為福”、“三省四勿”等,與喬家大院,“繩其德”、“洞達”“學吃虧”等都教導子孫仁厚、知足、自省、從善為人等等。喬家較為有名的楹聯(lián),是李鴻章所題贈的“子孫賢族將大,兄弟睦家之肥”。相傳大清空虛,軍備無足,喬家鼎力相助,解決李鴻章的燃煤之急。因此李鴻章投桃報李,欣然擬題。從“子孫賢”、“兄弟睦”也可以反映出喬家教導子孫有方。常家莊園中也有反映修身治家的楹聯(lián)。比如雍和堂的大門匾:武德第,兩側為“浩溥旁通詩書上不許儉,雍容儒養(yǎng)衣食邊只要勤”,讀書不許儉,持家需要勤。常家良好的家風也可見一斑。
2 結語
1937年6月28日,北京大學教授、著名女作家陳衡哲(公元1890—1976年)一行十余人應孔祥熙的邀請,到孔的家鄉(xiāng)——太谷參觀,她在驚嘆這些古建筑的宏大、壯麗之余,以女性獨有的視覺,把這些高墻內的深宅大院比喻為古代幽禁嬪妃、宮女的“永巷”,幽深而禁閉。6封閉保守確實是晉商大院的特點,甚至也是山西的特點,山西人的特點。外省人說山西人是:“山西人,大褥套,發(fā)財還家蓋房置地養(yǎng)老少”,這也是山西大院眾多的原因。雖然山西人封閉保守的性格已有很大的改觀,但其深厚的戀家情結,故土難離的感情,在今天山西人身上仍有很明顯的表現(xiàn)。
參考文獻
[1]葛賢慧.商路漫漫五百年:晉商與傳統(tǒng)文化[M].太原:山西經(jīng)濟出版社,2009,167
[2]葛賢慧.商路漫漫五百年:晉商與傳統(tǒng)文化[M].太原:山西經(jīng)濟出版社,2009,156
[3]葛賢慧.商路漫漫五百年:晉商與傳統(tǒng)文化[M].太原:山西經(jīng)濟出版社,2009,159
[4]王建武.山西晉商與他們的宅院[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6,94
[5]葛賢慧.商路漫漫五百年:晉商與傳統(tǒng)文化[M].太原:山西經(jīng)濟出版社,2009,153
[6]王建武.山西晉商與他們的宅院[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6,195
作者簡介
周麗園(1991-),女,山西臨汾,淮北師范大學研一,學科教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