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文娟
摘 要: 在多維互動運行中,教師的提問是教師組織課堂、引導學生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本文分析了初中語文生本課堂教師提問的現(xiàn)狀,探究了提問于學生主體性學習的價值,探討了教師課堂提問優(yōu)化策略。
關鍵詞: 初中語文 生本課堂 課堂提問
以生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發(fā)展實施教育教活動已經(jīng)成為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色調(diào)。將學生推上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大舞臺需要構建師生交往、共同發(fā)展互動課堂。教師要關注學情,預設課堂流程,更要有調(diào)動學生學習探究情緒與情感的方式。問題設計是課堂教學有效互動的“總開關”,教師要對課堂提問的藝術性和策略進行研究。那么,如何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提問的質(zhì)量呢?
一、偽生本課堂的提問現(xiàn)狀分析
1.課堂提問沒有結合教學目標。著名特級教師武宏鈞認為:把“教學目標”轉(zhuǎn)化為學生可操作的“學習目標”。因此,課堂提問應該是學生自主學習中沒有注意或者忽視或者沒有能力解決的內(nèi)容。但是,一些看似生本課堂的提問卻沒有達到較好的效果。如我聽過一位年輕教師上《繁星》時,用寫繁星的詩歌導入之后,提問:知道有哪位文學大師以“繁星”為題寫作文章嗎?學生課前都預習了,齊聲答:巴金。這樣提問本身沒有價值,即表面上課堂提問互動熱烈,但學生的能力沒有得到真正的發(fā)展。
2.課堂提問難度過于拔高。十九世紀下半葉法國現(xiàn)實主義作家阿爾封斯·都德(著名小說《最后一課》的作者)的代表作之一也叫《繁星》時教者提問:作者一共見過幾次繁星,時間地點各是什么,觀看的感受是否相同,為什么?這樣的連續(xù)問的價值很低,這么長、這么多的問題,學生可能都記不住要回答什么,而最后一問“觀看的感受為什么同,或者為什么不同?”過于拔高,這樣提問看似有目的、有價值,結果脫離學生的認知和能力水平,提問失效。
二、初中語文課堂提問價值思考
1.提問起到啟迪引導作用。課堂提問一般都是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此及彼地展開,將舊知與新學聯(lián)系起來,有利于學生思維發(fā)散,拓展學生掌握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思考、提高。如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的學習中,可就重難點句子“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碧釂枺骸斑@句話翻譯難點在哪里,傳遞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引導聯(lián)系語境,落實“如”的意思;讓學生體會作者當時的心情,分析全句無“月”而寫出月下之景的和諧、優(yōu)美特點,從而感受出蘇軾夜游的樂趣與興致優(yōu)雅。
2.提問要激起興趣與熱情。生本課堂的課堂提問要激發(fā)學生積極參與、深入閱讀思考和課堂探究的興趣和熱情,推進學生主體性發(fā)揮的學習活動的開展。如教學《黃紗巾》時提問:同學們,老師最怕逛街了,為什么呢?這樣的提問是拉近師生關系,激起學生的生活體驗。在學生紛紛發(fā)表觀點之后問學生:大家想想,假如我逛街遇到?jīng)]有足夠的錢,又看上了自己特別喜歡的物品,那該怎么辦呢?《黃紗巾》這篇文章課文就寫了這么樣的故事,我們讀懂了嗎?這樣激發(fā)了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也讓學生樹立了閱讀要把握故事的脈絡、概括主要內(nèi)容的學習意識。
三、初中生本課堂提問優(yōu)化策略
1.提問要讓學生跳一跳吃到果子。設計課堂提問時應把握分寸,注意難易適當。如果問題太難,課堂教學就會使大多數(shù)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太易的問題激發(fā)不起學生探求的熱情,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散。如果遇到難度較大而且必須弄懂的問題,就應該做到抽筋剝皮,漸入佳境。如在《社戲》語言學習中,讓學生讀讀文章相關的句子(“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然而叫天竟還沒有來?!保?,然后提問:大家讀了這句話,感覺寫得好,還是寫得不好,為什么???學生大多數(shù)說寫得不好,語言啰唆,就是寫看了哪些角色,經(jīng)過了多長時間。然后,我啟發(fā)學生,你們現(xiàn)在看京劇能感覺有意思嗎,想看嗎?文中的“我”多大?。坑谑牵瑢W生對這段文字有了新的認識,原來這一場景敘述的語言看上去干癟、枯燥卻傳遞了“我”看戲時候的無聊、無奈又焦急、急躁和期待“叫天”出現(xiàn)的心情。略加點撥,學生懂得了語言啰唆也是一種語言藝術。
2.提問要讓學生舉一隅不以三隅反。提問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學會閱讀、分析和鑒賞的。但是初中生的理解、分析和表達能力還不是很強,因此,提問不僅讓學生知道一個問題的解決,更獲得學習水平的提升。如教學《藤野先生》時提問:文中的“藤野先生”是個性格鮮明的人物,請大家簡要概括一下?這樣的問題對初中來說其實很有難度,因為要全面概括,必須找到“我”與藤野先生交往的事件所有事件,還要對每個事件中的藤野先生神情、語言、動作和情感進行分析,從而獲得藤野先生的性格——對“我”關心、要求嚴格和對學術求實精神。如此問題,在生本課堂上,我們要讓學生合作學習,不僅找到相關內(nèi)容,還要指導學生從哪些方面分析,如何概括,從而掌握人物分析的方法。這樣的提問能夠讓學生補上閱讀中人物分析方面的空白,提高閱讀能力。
總之,在初中語文生本課堂教學中,確立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熱情,需要老師精妙地優(yōu)化提問,促進學生知與不知的良性互動,擴大學生的已知面,壓縮學生的未知面,促進學生的成長,從而讓生本課堂折射出素質(zhì)教育的光彩。
參考文獻:
[1]單兆建.增強初中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策略探討[J].新課程(下),2015(12).
[2]鄒家茂.淺談初中語文探究性課堂教學的構建[J].現(xiàn)代閱讀,2015(09).
[3]馬標.初中學生語文說明文學習興趣培養(yǎng)研究[J].中學時代,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