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莎
摘 要: 本文以《永州八記》中的介詞作為研究對象,在借鑒前人和時賢的基礎上,采用窮盡式統(tǒng)計法及分類描寫法,將共時描寫與歷時比較相結(jié)合,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jié)合,對其中的介詞做系統(tǒng)、全面的研究。從介詞這一角度窺探唐代介詞的某些特點,既可以使我們更好地理解《永州八記》的文學價值,體會其對古代山水的詮釋和感悟,又可以以介詞為切入點看出文言的變化和發(fā)展。
關鍵詞: 《永州八記》 介詞 唐代
根據(jù)馬貝加《近代漢語介詞》中的介詞分類,本文對《永州八記》中的“緣,尋,于,由,自,與,以,因,從,在”等介詞進行分類分析,并對文中出現(xiàn)的介詞與文中該介詞的不同詞性進行窮盡性區(qū)分、研究和解釋。
一、介詞的分類
(一)表處所的介詞
表處所的介詞有“緣,尋,于,在,從,由”,例如:
1.遂命仆人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上。(《始得西山宴游記》)
2.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小石城山記》)
例1中的“緣”和例2中的“尋”表示處所中的“沿途,沿著”;
3.由渴而來者,先石渠,后石澗;由百家瀨上而來者,先石澗,后石渠。(《石澗記》)
例3中的“由”表示處所中的“經(jīng)由”。
4.祟其臺,延其檻,行其泉于高者而墜之潭。(《鈷鉧潭記》)
5.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馬之飲于溪;其沖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羆之登于山。(《鈷鉧潭西小丘記》)
6.書于石,所以賀茲丘之遭也。(《鈷鉧潭西小丘記》)
7.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心樂之。(《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例4到例6中的“于”和例7中的“從”表示處所中的“始發(fā),所在,終點”。
8.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shù)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始得西山宴游記》)
例8中的“在”表示處所的位置。
(二)表示時間的介詞
表時間的介詞有“自,與”,例如:
9.其始蓋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東流。(《鈷鉧潭記》)
10.每風自四山而下,振動大木。(《袁家渴記》)
11.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小石城山記》)
12.有聲潀然,尤與中秋觀月為宜,于以見天之高、氣之迥。(《鈷鉧潭記》)
例9到例11中的“自”表示時間中的“起始點”。例12中的“與”表示時間或處所的“所在或經(jīng)由”。
(三)表示對象的介詞
表示對象的介詞有“以,與”,例如:
13.以茲丘之勝,致之灃、鎬、鄠、杜,則貴游之士爭買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鈷鉧潭西小丘記》)
14.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鈷鉧潭西小丘記》)
15.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始得西山宴游記》)
16.而我與深源、克已獨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ā垛掋a潭西小丘記》)
17.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例13到例14中的“以”引進關涉對象。例15到例17中的“與”引進參與對象,相當于“和,跟”,介詞短語均與謂語連用,作狀語。
(四)表示方式或原因的介詞
表示方式或原因的介詞有“因,以”,例如:
18.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始得西山宴游記》)
19.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20.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門來告曰。(《鈷鉧潭記》)
21.不勝官租、私券之委積,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貿(mào)財以緩禍。(《鈷鉧潭記》)
例18中的“因”表原因。例19到例20中的“以”引進原因,為“因,由”。例21中的“以”引進工具,表示“用”或者“憑借”。
通過以上分類分析,再與古代漢語的介詞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永州八記》在介詞方面呈現(xiàn)如下幾個特點:
首先,部分已有介詞仍在沿用,其功能沒有變化,如表處所和時間的,“于,在,從”,表原因的“因”,表憑借的“以”等。
其次,部分古漢語已有的介詞其語法意義和語法作用發(fā)生了新的變化,如“與”,以前作介詞的用法只有介紹參與的對象,相當于“跟和同”,介紹比較的對象,相當于“跟什么相比”,介紹服務的對象,相當于“給和替”?!队乐莅擞洝分小芭c”有了表示時間或處所的“所在或經(jīng)由”的新用法。
此外,還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介詞。如“尋”和“緣”等動詞逐漸虛化發(fā)展為常用的介詞。
二、介詞的辨析
認真分析這八篇游記散文,我們會發(fā)現(xiàn)文章中有一些字同而詞性不同的詞,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下面對與介詞容易混淆的動詞進行舉例論述和區(qū)分。
“介詞是介紹名詞性成分給動詞、形容詞,表示時間處所原因方式及對象等關系的虛詞。它必須先和其他詞語組成介賓結(jié)構,而后由詞組整體參與構句,在句中充當狀語或補語?!保ā豆糯鷿h語》213-214頁)介詞作為虛詞之一,由實詞發(fā)展而來,而動詞屬于實詞。大部分介詞是由動詞虛化而來的,故動詞和介詞之間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不易分辨。
例如:“與”
1.“尤與中秋觀月為宜,于以見天之高、氣之迥?!保ā垛掋a潭記》)
2.“枕席而臥,則清冷冷狀與目謀,瀯瀯之聲與耳謀,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而我與深源、克已獨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鈷鉧潭西小丘記》)
3.“搖飃葳蕤,與時推移?!保ā对铱视洝罚?/p>
其中1和2中的“與”為介詞,1介紹時間或處所,“與”字附著在時間名詞“中秋”前構成介詞短語,修飾謂語動詞“觀月”。2中“與”字附著在“耳”、“目”、“神”、“心”、“深源、克已”前,介紹參與的對象。3中“與”字表示事物的變化,作動詞,為“隨著”。
除此之外,還要注意“潭西二十五步,當湍而浚者為魚梁”(《鈷鉧潭西小丘記》)中的“當”(正對,動詞)和“其一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小石城山記》)的“當”(擋住,動詞)與“當”表示時間中的“正當”的區(qū)別?!皬男∏鹞餍邪俣?,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心樂之?!保ā吨列∏鹞餍∈队洝罚┲械摹皬摹保ń樵~,表始發(fā))和“予從州牧得之?!保ā妒洝罚┲械摹皬摹保▌釉~,跟從)的不同。
總之,我們必須從定義、語言結(jié)構、上下文具體聯(lián)系等方面綜合辨析具體語境中的介詞和動詞的區(qū)別,特別要在語言結(jié)構上把關,才能得出符合語言客觀實際的結(jié)論。
三、結(jié)語
《永州八記》是中國游記文學的奠基之作,對后世散文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對柳宗元《永州八記》的研究更多的是著眼于其文學價值,很少有人從語言學角度對其進行闡述。唐代是漢語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時期,漢語在這一時期經(jīng)歷著新舊語言的消長更替,具有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對其研究有利于看清漢語的發(fā)展軌跡和淵源演變,有利于認識現(xiàn)代漢語的來源,對現(xiàn)代漢語本身深入研究有重要作用。一般來說,一個時期區(qū)別于另一個時期在質(zhì)的界定上應依據(jù)語言本身發(fā)生的變化,《永州八記》在介詞方面呈現(xiàn)的一些特點證明了古代漢語正朝著近代漢語演變的這一漢語發(fā)展事實,人們常說后人使用文言在仿先秦,殊不知仿中有變,本文以介詞為切入點讓我們看出文言的變化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柳宗元.柳河東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馬貝加.近代漢語介詞[M].北京:中華書局,2002.
[3]楊伯峻,何樂士.古漢語語法及其發(fā)展[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2.
[4]鄭振峰,李索,武建宇.古代漢語[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