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月稱《中論贊》譯注

      2016-10-13 09:02:11朱競旻
      北方民族大學(xué)學(xué)報 2016年5期
      關(guān)鍵詞:陀羅德格中觀

      朱競旻

      (北京大學(xué)哲學(xué)系,北京100871)

      ?

      月稱《中論贊》譯注

      朱競旻

      (北京大學(xué)哲學(xué)系,北京100871)

      月稱為印度佛教中觀派著名論師,《中論贊》是其一部重要的短篇作品,核心思想是強(qiáng)調(diào)“智慧解脫”,積極肯定“緣起”??赏ㄟ^這部作品界定羅睺羅跋陀羅和龍樹的師承關(guān)系。

      月稱;中論贊;羅睺羅跋陀羅;龍樹

      一、現(xiàn)存版本

      現(xiàn)存藏譯各版本月稱《中論明句釋》(Prasannapada)*常譯為《明句論》《顯句論》《凈明句論》等。中,《中論贊》都作為跋文出現(xiàn),并沒有獨(dú)立的標(biāo)題。梵文本方面,20世紀(jì)初由法國學(xué)者普散(La Vallee Poussin)??钡摹吨姓撁骶溽尅纺┪泊宋年I如。1962年,法國學(xué)者狄雍(de Jong)根據(jù)意大利學(xué)者圖齊(M.G.Tucci)發(fā)現(xiàn)的單行寫本,比對劍橋、巴黎、加爾各答三處所藏的《中論贊》單行寫本,以及藏譯德格、北京、卓尼版《中論明句釋》,勘出了《中論贊》的梵、藏精校本,并附上了法譯文。至今,該校本一直為西方學(xué)界廣泛征引。

      漢譯方面,此前雖無全譯本問世,但郭和卿及蒲文成翻譯的《布頓佛教史》含有其中第6頌,法尊法師翻譯的宗喀巴所著《菩提道次第廣論》含有其中第1頌和第2頌。

      二、譯注*原文所錄為de Jong所校梵本。譯注時參考《中華大藏經(jīng)·藏文部分·丹珠爾》(第60冊,北京:中國藏學(xué)出版社,2000年)所載精校本譯出。術(shù)語除特別說明外,均采用玄奘、法尊譯語。

      佛依二諦說,契經(jīng)等九部*指“九分教”:契經(jīng)、應(yīng)頌、記說、伽陀、自說、本事、本生、方廣、希法。加上方廣、譬喻、論議,則為“十二分教”。月稱在基礎(chǔ)阿毗達(dá)摩方面多隨順說一切有部,而不隨順瑜伽行派。,就諸世間行*行(carita,spyod pa):指顯著的煩惱?!毒闵嵴摗罚骸八星橛胸澆_等八萬行別。為對治彼八萬行故,世尊宣說八萬法蘊(yùn)。”[1](第29冊,6中)《集論》:“凈行所緣復(fù)有五種。謂多貪行者緣不凈境,多瞋行者緣修慈境,多癡行者緣眾緣性諸緣起境,憍慢行者緣界差別境,尋思行者緣入出息念境。”[1](第31冊,687上),于此廣*廣(rgya che):梵文精校本作nipua(周備)。de Jong指出,藏譯本所據(jù)梵本原詞可能是vipula(J.W.de Jong,La Madhyamakaāstrastuti de Candrakīrti,in Oriens Extremus 91,1962,p.49)。宣說。

      其為除貪說,不能斷瞋恚,為除瞋故說,亦非能盡貪,(1)

      為斷慢等說,彼不壞余垢,故彼非廣遍,彼皆無大義。

      若為斷癡說,彼盡壞煩惱,諸佛說一切,煩惱皆依癡。(2)*頌1~2譯文引自法尊法師所譯《菩提道次第廣論》。

      見緣起斷癡,是故諸善逝,共稱緣起為,真實(shí)及中道;

      由說為空性,許*許(’dod):梵本無。依藏譯增。牟尼法身,諸佛之心藏,亦稱為大明*大明(mahatī vidyā):藏譯無“大”?!栋闳艚?jīng)》中常將般若波羅蜜多稱為“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據(jù)《中論贊》,則此般若波羅蜜多也是緣起的異名。。(3)

      諸佛說此為,一切功德源,故于《中論》中,佛子慧龍猛,

      由悲所潤心,如實(shí)知佛語,殷重極廣說,此為最尊勝。(4)

      于甚深佛法,未知者令知;或異能王教,而欲說真實(shí),

      或有劣慧者,歧解說佛語*以上分別指不了解佛教者、外道和中觀師以外的佛教徒。,為遮彼等故,造論斷二邊*斷二邊:斷有邊及無邊,即“中”。。(5)

      羅睺賢*羅睺賢:即羅睺羅跋陀羅(Rāhulabhadra,sGra can’dzin bzang po)。、龍猛*直譯“并尊者羅睺羅跋陀羅之龍猛”,意譯“羅睺賢、龍猛”或“龍猛、羅睺賢”,藏譯直接譯成后者。,提婆隨其說,歷時頗久遠(yuǎn),明示此法軌;

      學(xué)徒于此論,明辨決定慧,盡摧諸外道,常說能王教。(6)

      于來求顱者,由悲斷首施,龍猛*龍猛(Nāgārjuna,Klu sgrub):即龍樹。此為玄奘譯例?!洞筇莆饔蛴洝肪戆耍骸澳琴ら懾輼淠瞧兴_(唐言龍猛。舊譯曰龍樹,非也)?!盵1](第51冊,912下)勝者子,往趣極樂國。

      所造諸論典、學(xué)徒久已逝,真日已沒落,此宗無處明。(7)

      離覺佛說實(shí)*離覺佛說實(shí):舍離了通達(dá)一切智所說的真實(shí)。“佛”原文sarvaja(一切智),為符五言權(quán)譯為佛。藏譯無“覺(bodha,rtogs pa)”,據(jù)藏譯應(yīng)為“離佛說真實(shí)”。,法軌錯亂際,雖剎那斷疑,解空者誠善!(8)

      觀彼今我無,功德及善巧,為此專造釋,摧破諸異論。(9)

      《寶鬘勸誡論》*指《勸誡王寶鬘論》(Rājaparikathāratnāvalī,Rgyalpola gtambyaba rinpoche’i phreng ba,《丹珠爾(德格版)》通帙第274,no.4158),常簡稱《中觀寶鬘論》或《寶鬘論》。漢譯《寶行王正論》[1](第32冊,no.1656)。印度有無能勝友(Ajitamitra,Mi pham bshes gnyen)作疏(《丹珠爾(德格版)》通帙第274,no.4159)。、《經(jīng)集》*《經(jīng)集論》(Sūtrasamuccaya,mDo kun las bdus pa,《丹珠爾(德格版)》通帙第212,no.3934),漢譯《福蓋正行所集經(jīng)》[1](第15冊,no.635)。、諸禮贊*諸禮贊(sastuti):一般認(rèn)為指“四贊”(Catustava),《出世贊》(Lokātīstava,’Jig rten las’das par bstod pa,《丹珠爾(德格版)》通帙第103,no.1120)、《無喻贊》(Niraipamyastava,dPe med par bstod pa,《丹珠爾(德格版)》通帙第103,no.1119)、《不思議贊》(Acintyastava,Bsam gyis mi khyab par bstod pa,《丹珠爾(德格版)》通帙第103,no.1128)和《勝義贊》(Paramārthastava,Don dam par bstod pa,《丹珠爾(德格版)》通帙第103,no.1122)。也有人將《不思議贊》替換為《金剛心贊》(Cittavajrastava,Sems kyi rdo rje’i bstod pa,《丹珠爾(德格版)》通帙第103,no.1121)。,策勵久習(xí)已,說論即《本頌》*此句指《中論本頌》。,

      輾轉(zhuǎn)迭傳來,為悅諸勝慧,我簡擇所得,攝集說此論。(11)

      思輪摧分別,于諸黠慧者,語光親明耀,無亂真實(shí)義,

      月稱*直譯為“具名稱之月”。此頌中月稱自比明月,思擇比月輪,語詞比月光,真實(shí)義比所照物。今升此,造此極明釋,消除世間疑,俱深厚幽冥。(12)

      敬依教理釋,善綴句無亂,為諸凈信者、善慧立決定*此處顯示月稱設(shè)定的所化眾生是具信具慧者?!秾汈N論》:“增上生即樂,定善謂解脫,成辦此二因,略說即信慧。具信故依法,具慧故正知,二中慧為主,信是彼前導(dǎo)?!?見《龍樹六論》,仁光法師譯,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149頁。)。

      我以所積福,廣大如空性,愿世普離見,得斷戲論位。(13)

      大師喬答摩、住法諸正覺、勝子及所說,法前敬禮已;

      眾生之眼目,觀無邊佛語,由悲造《中論》,龍猛我敬禮。(14)*末尾原有題記:ācāryacandrakīrtipādoparacitā sakalapravacanārthasagranthanamadhyamakaāstrastuti parisamāptā || ye dharmā...||ubham astu sarvajagatā ||(軌范師月稱尊所造一切圣言總集中論贊終。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愿一切眾生吉祥!)狄雍指出此句系抄寫者增入(J.W.de Jong,La Madhyamakaāstrastuti de Candrakīrti,in Oriens Extremus 91,1962,p.48)。

      三、主要內(nèi)容及核心思想

      《中論贊》全文共14頌。篇幅雖短,卻包含了月稱中觀思想的重要信息。最為明顯的是以下三方面。

      (一)強(qiáng)調(diào)“智慧解脫”的重要性

      《中論贊》頌1~2指出,諸佛所說二諦所攝的一切九分教法,都是為了對治眾生的煩惱。然而,煩惱有貪、嗔、慢、無明(癡)、見、疑等不同類型,為對治“貪”而宣說的教法無法對治“嗔”等,為對治“嗔”而宣說的教法無法對治“貪”等,為對治“慢”而宣說的教法也無法對治其他的垢染,因此,這些教法只能對治個別的煩惱,不具有普遍對治一切煩惱的特性;唯有為對治“癡”而宣說的教法能夠摧毀一切煩惱,因為諸佛說一切煩惱皆依癡而有。簡言之,癡(無明)是一切煩惱的根本,用智慧滅癡能從根本上對治一切煩惱。

      早期佛教中,佛陀就把“無明”列為流轉(zhuǎn)緣起的第一支,把“無明滅”列為還滅緣起的第一支。這種強(qiáng)調(diào)“智慧解脫”的思維方法為印度佛教各種哲學(xué)體系所繼承,成為佛教最重要的理論特色之一。如《大毗婆沙論》(卷47)講到“漏”時引經(jīng)說:“無明難離,有大過患,故獨(dú)立漏。貪雖難離而無大過患,瞋雖有大過患而非難離,慢等俱無,故共立漏。復(fù)次,經(jīng)說‘無明為諸惡首’,故獨(dú)立漏,如說‘無明為上首,為前相’故?!盵1](第27冊,245中)《成實(shí)論》(卷9)也引經(jīng)說:“又《師子吼經(jīng)》中說:‘諸取皆以無明為本。’有偈說:‘所有諸惡處,若今世若后世,皆無明為本。’故從貪欲起一切煩惱過,皆由無明有,以從無明生一切煩惱故。(中略)又此無明但真智斷,貪等不爾。又貪心中無恚,恚心中無貪,無明在一切心中,及不修慧人無明常在心中?!盵1](第32冊,313中、下)《瑜伽師地論》(卷56)也說:“若貪等煩惱力故令相應(yīng)智成愚癡性,即應(yīng)貪等增上力故得有愚癡,非癡增上。癡為導(dǎo)首故,有貪等一切煩惱。”[1](第30冊,612上)《中論》(第26品)本身也引述十二緣起流轉(zhuǎn)還滅而說:“眾生癡所覆,為后起三行……是謂為生死,諸行之根本,無明者所造,智者所不為。以是事滅故,是事則不生,但是苦陰聚,如是而正滅?!盵1](第30冊,36中、下)顯然,《中論贊》也繼承了這種思維方法。

      (二)積極肯定“緣起”且用緣起整合中道、空性等概念

      承接前文,既然為對治“癡”而宣說的教法能摧毀一切煩惱,那么這種教法具體是什么呢?《中論贊》頌3指出:那就是“緣起”。由于證悟緣起能斷除癡(無明),因此諸佛說緣起即是真實(shí),還將緣起稱為“中道”“空性”“法身”“諸佛心藏”“大明”。

      這一頌演繹自月稱對《中論》第24品第18頌(鳩摩羅什譯為“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盵1](第30冊,33中),所謂“三是偈”)的詮釋。清辯、安慧、智顗、吉藏等歷代佛教論師對這一頌的詮釋策略不盡相同。相對于他們,月稱的特點(diǎn)是突出“緣起”,強(qiáng)調(diào)“緣起”的意義是“觀待因緣起,不由自性生”,并用這一意義解釋“空性”“假名”(upādāya prajapti,直譯“依而施設(shè)”)和“中道”。正如《中論明句釋》所說:“凡此緣起芽與識等,觀待因緣起,不由自性生?!招浴⒓倜?、中道,皆緣起異名。”*Louis de la Vallée Poussin,Mūlamadhyamakakāsikās de Nāgārjuna avec la Prasannapadā Commentaire de Candrakīrti,Bibliotheca Buddhica. IV.,St.Petersburg,1903-1913.pp.503-504.

      月稱反復(fù)強(qiáng)調(diào)“空性”的含義是“自性無生”。破自性生,則“自性無生(svabhāvennutpatti)”,故離“有邊”;而“自性無生者(svabhāvennutpanna)”*此處梵本中anutpatti”所加的是KtiN詞綴,表示行為狀態(tài)本身,故譯“無生”;而anutpanna所加的是Kta詞綴,構(gòu)成過去分詞,可表無生之法,故譯“無生者”。(參見《波你尼經(jīng)》3.3.94-97,3.2.102)亦即自性無生的名言諸法不可遮壞,故離“無邊”。因此“自性無生”即是“中道”?!爸械馈比匀换貧w于“緣起”的意義。

      作為《中論明句釋》的跋文,《中論贊》頌4~5承接上文指出:由于見到諸佛把緣起說成一切功德的來源,因此龍樹出于悲愍眾生,造此《中論》廣為宣說。因此“廣說緣起”就是《中論》的核心內(nèi)容。而“悲愍”所體現(xiàn)出來的造論目的有二:一是令不了解“甚深佛法”(緣起)的人了解;二是批判外道對真實(shí)義的錯解,批判佛教他宗對真實(shí)義的誤解。如此將“廣說緣起,開悟破迷”定為《中論》的核心內(nèi)容和造論目的。

      這種積極肯定“緣起”,用緣起整合中道、空性等概念的思惟方式對后世影響極大。《中論贊》中提到緣起擁有另一異名“諸佛心藏(buddhānāhdaya)”,藏傳佛教格魯派創(chuàng)始人宗喀巴在標(biāo)志其中觀思想成熟的著作《緣起贊》中,也曾將緣起稱為“善說心藏(legs bshad snying po =*subhāitahdaya)”*《緣起贊》(rTen’brel bstod pa)全名《由說甚深緣起門中稱贊無上大師世尊善說心藏》(bCom ldan’das la zab mo rten’brel gsungs pa’i sgo nas bstod pa legs bshad snying po)。,即一切教法的核心與精華,并以此為基礎(chǔ)開創(chuàng)了格魯派大力強(qiáng)調(diào)“緣起”的學(xué)風(fēng)。

      (三)敘述中觀派的歷史與文獻(xiàn)

      《中論贊》剩下的篇幅中,月稱通過簡述中觀派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指出了自己造《中論明句釋》目標(biāo)明確:摧破異說,使具信具慧者對中觀學(xué)說生起定解;又通過列舉自己所見的中觀派文獻(xiàn),說明《中論明句釋》遵循傳承、釋有所本;還以滿月放光為喻,說明自己具備造釋的智慧和語言能力。這些都是佛教界所認(rèn)許的造論的必備條件。最后回向,并敬禮佛、法、僧三寶及龍樹。

      關(guān)于早期中觀派,月稱列舉了龍樹、羅睺羅跋陀羅(Rāhulabhadra,sgra can’dzin bzang po)和提婆三位論師:“羅睺賢、龍猛,提婆隨其說,歷時頗久遠(yuǎn),明示此法軌?!?6)

      關(guān)于“羅睺賢(Rāhulabhadra,sGra can’dzin bzang po,羅睺羅跋陀羅)”,漢文史料中,《付法藏因緣傳》記載他是提婆的弟子。吉藏《中觀論疏》則說:“羅睺羅法師是龍樹同時人?!盵1](第42冊,40下)《布頓佛教史》和多羅那他《印度佛教史》在羅列“付法藏師”傳承時,同《付法藏因緣傳》;而在羅列印度王統(tǒng)世系及“集密”傳承時,又提到龍樹的得戒親教師為“婆羅門羅睺羅賢”[2](128)[3](79~81)?!百t(bhadra,bzang po)”梵文音譯即“跋陀羅”。二說的文獻(xiàn)來源顯然不同,兩位羅睺羅跋陀羅,一為龍樹之師,一為提婆之徒,也應(yīng)不同。

      《大智度論》曾引用羅睺羅跋陀羅的《般若贊》。如果這位羅睺羅跋陀羅是提婆的弟子,則龍樹怎么會引用弟子的著作?平川彰引拉莫特(E.Lamotte)、干瀉龍祥等的觀點(diǎn),主張《大智度論》不是龍樹作品,或其中有羅什添加的部分[4](285)。宇井伯壽、呂澂和印順法師等則認(rèn)為前輩引用后輩的話也未嘗不可。呂澂強(qiáng)調(diào)“(龍樹、提婆、羅睺羅跋陀羅)三人同時”[5](115),印順法師則強(qiáng)調(diào)“龍樹長壽”[6]。但若以龍樹生活年代為約公元150~250年[5][7](285),羅睺羅跋陀羅約公元200~300年[7](303),則兩人至少相差50歲,年齡差距未免太大,且屬隔輩引用再傳弟子的話,似稍顯牽強(qiáng)*《大智度論》中除羅睺羅跋陀羅的偈頌外,尚有提婆《四百論》的偈頌。就此討論甚多。拉莫特等學(xué)者也引此為據(jù)否定《大智度論》是龍樹作品;印順法師等則認(rèn)為是龍樹引用弟子著作。筆者認(rèn)為從二論上下文義看,假定是《四百論》引用《大智度論》的偈頌,亦未常不可。此觀點(diǎn)尚待另作專文說明。。若按前引月稱《中論贊》文意則龍樹和羅睺羅跋陀羅都是提婆的前輩,而非晚輩。而關(guān)于龍樹和羅睺羅跋陀羅的關(guān)系,梵本原文Rāhulabhadrapāda-sahito Nāgārjuno以“龍樹”為核心詞,定語“并尊者羅睺羅跋陀羅的”加于其前,這種語法結(jié)構(gòu)中兩位尊者是并列的。筆者認(rèn)為,若理解為龍樹師承羅睺羅跋陀羅,則既符合吉藏“羅睺羅法師是龍樹同時人”的說法,又能更好地解釋為什么龍樹會引用《般若贊》。

      月稱在《中論贊》中還列舉了自己所見的龍樹作品:《勸誡王寶鬘論》《經(jīng)集論》《四贊》(《出世贊》《無喻贊》《不思議贊》和《勝義贊》,也有人將《不思議贊》替換為《金剛心贊》)《中論》《六十正理論》《精研論》《七十空性論》《回諍論》。藏傳佛教的說法與此基本一致。學(xué)者們也常以《中論贊》作為判定龍樹作品的重要依據(jù)。但干瀉龍祥據(jù)其中未提及《大智度論》作為《大智度論》非龍樹作品的證據(jù)[4](285),則未見妥當(dāng)。因為《中論贊》明白地指出,他所列舉的論典僅僅是“此等我已見”(10);他還指出“所造諸論典、學(xué)徒久已逝”(7),如果在所列舉的論典之外,月稱從未聽說過龍樹造過任何其他大論,則此話無從談起。如鳩摩羅什翻譯的《龍樹菩薩傳》所說:“廣明摩訶衍,作優(yōu)波提舍十萬偈。又作《莊嚴(yán)佛道論》五千偈、大慈方便論五千偈?!吨姓摗肺灏儋剩钅υX衍教大行于天竺。又造《無畏論》*藏譯有標(biāo)為龍樹所作的《中論無畏釋》(dBuma rtsaba’i’grelpa galas’jigsmed, 《丹珠爾(德格版)》通帙第198,No.3829),但從內(nèi)容和篇幅看,從古至今無人認(rèn)為即是龍樹《無畏論》原文。十萬偈,《中論》出其中?!盵1](第50冊,184下)。月稱所說“久已逝”的論典,恐怕只能是《大智度論》《十萬頌無畏論》《十住毗婆沙論》等當(dāng)中的一些。

      關(guān)于龍樹的逝世,《中論贊》的記載是“于來求顱者,由悲斷首施”,與漢傳佛教文獻(xiàn)記載一致。此外,《中論贊》還提到了佛護(hù)、清辯兩位論師。“清辯”梵文讀法有Bhāvaviveka和Bhavya兩種,《中論贊》支持后者。

      [1][日]高楠順次郎,渡邊海旭,編修.大正藏[Z].日本大正一切經(jīng)刊行會,1934.

      [2]布頓大師.佛教史大寶藏論[M].郭和卿,譯.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

      [3](明)多羅那他.印度佛教史[M].張建木,譯.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

      [4][日]平川彰.印度佛教史[M].莊崑木,譯.臺北:商周出版,2002.

      [5]呂澂.印度佛學(xué)源流略講[M].上海:世紀(jì)出版集團(tuán),2005.

      [6]印順法師.《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J].東方宗教研究,1990(2).

      [7][日]宇井伯壽.印度哲學(xué)史[M].東京:巖波書店,1933.

      【責(zé)任編輯李延睿】

      2016-01-05

      朱競旻(1986-),男,浙江杭州人,北京大學(xué)哲學(xué)系博士生,中國人民大學(xué)國際佛學(xué)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主要從事佛教哲學(xué)與佛教文獻(xiàn)研究。

      B944

      A

      1674-6627(2016)05-0095-05

      猜你喜歡
      陀羅德格中觀
      散落世界各地的犍陀羅藝術(shù)
      新民周刊(2023年16期)2023-05-30 11:58:10
      美國的犍陀羅藝術(shù)研究
      “唯識與中觀”專題討論
      “《智取生辰綱》:于‘智’的角逐中觀情節(jié)之妙”教學(xué)設(shè)計
      材料界面之超微觀表征:“鏡”中觀乾坤——材料界面、微納分論壇側(cè)記
      文化雜糅視域下對犍陀羅藝術(shù)起源與發(fā)展的新思考
      文化與傳播(2019年3期)2019-10-17 07:37:04
      星星
      星星
      新時代糧食宏觀、中觀、微觀“三觀”維度思考
      漫畫
      讀書(2017年9期)2017-09-14 06:59:21
      新津县| 从化市| 朝阳县| 灌南县| 同德县| 社旗县| 舒城县| 克什克腾旗| 韶关市| 博罗县| 泗洪县| 平山县| 城固县| 天峨县| 望江县| 阿合奇县| 山东省| 锡林郭勒盟| 措勤县| 依安县| 徐闻县| 乌鲁木齐县| 渑池县| 勐海县| 和平区| 来安县| 吉木萨尔县| 麻江县| 呼玛县| 东阿县| 九龙坡区| 青海省| 嘉荫县| 黎川县| 惠安县| 莲花县| 明星| 江山市| 南汇区| 灌云县| 高唐县|